登陆注册
6246500000009

第9章 略读法:走马观花,博览群书

书海浩瀚,一个人穷其一生精力也无法尽览。青少年要在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博览群书,就要掌握略读的方法,对书的内容有所选择地快速阅读,选其重点掌握要义即可。这样,青少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读到有用的书。

1.略读是快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

所谓略读,是一种从整体和要点两方面把握阅读内容,不求精细琢磨,不求深入理解,以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最大知识量的快速阅读方法。

关于略读法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我们既可以用它在某一主题下系列书籍中找寻自己所需,也可以在一本书的阅读中首先用略读来了解全内容,从而为接下来的精读作准备。一般说来,我们在拿到一本书后,除看目录、提要外,还要手拿铅笔挨页翻阅一遍。一方面了解本书的大概意思和布局;另一方面搜寻与自己有关的东西;还把撞在眼里的有趣或有难度、有价值的东西勾画出来。这是为正式阅读做准备,同时,略读还可以与复读相结合,一本书读完了,再顺手挨页翻上一遍,这样把细读中由于历时太久而变得破碎的整体印象重新连结起来。

初看起来,泛读与略读似乎完全不同:泛读是指广泛的、一般性的阅读;而略读则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但深入一想,速度极慢、效果极低的阅读还是泛读,只是强调的重点略有不同而已,所以我们统称为略读。

在学习上,只有“学富五车”,方能“才高八斗”。广泛的阅读是提高人们的智力、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于是略读就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读书方法。“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也不妨囫囵吞枣,只有很少的书必须细嚼慢咽,反复玩味。”培根的这句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书籍里珍藏着过去时代的灵魂。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印〕泰戈尔

大胆地使用略读,可以拓宽阅读的视野,增大读物的数量。用略读的技巧“读完”自己本领域的重要书籍,费时不需很长,但可以获得对相关资料的认识以及知道某些关键观点和资料的大概出处。

我国著名学者蔡尚思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藏书为“江南之冠”的国学图书馆时,“一心想把这个大图书馆的子、集二部翻阅一遍”,“把馆藏的历代文集翻完”。他每天集中16~18个小时读书,采用“简批而不自抄”的阅读方法,只在《图书总目》的每集的眉目简批为“要”和“待”,即重要的和待抄的一小部分,以及内容非常丰富,还得留待将来重阅。结果,蔡尚思用不到3年的时间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这样大规模的略读,来源于他的阅读战略——“以与时间竞赛的精神冲破图书资料关”。这个战略的哲学依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水出大鱼”。

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来说,略读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中小学是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课内学习的知识,在范围和数量上都很有限,需要广泛的课外阅读加以补充。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也认为,“能力同一个人所读的书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略读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广泛阅读各种报刊、书籍,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而且有时还能对自己的专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文学家从自然科学书籍中获得构思,自然科学家从人文科学中受到启迪,这样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今天,面对信息呈几何级数递增的状况,略读变得更为重要了。

应该说,略读的材料常常和自己的学习、工作无直接关系,但它又不是把娱乐和消遣作为主要目的,而常常是为了扩大知识面,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的储备。可以说,略读就是一种浏览式的带有随意性的阅读方式,就是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具体来说,略读的目的在于侦察、调查、选择和寻找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材料。后人这样论述著名的俄罗斯学者鲁巴金的阅读方法:“他拿起一本书,先浏览前言,再通读目录,接着便根据目录去寻找作者的一些主要观点,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他看一遍结束语,于是,便能对全书的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便是略读。由此可见,略读一是表现为阅读范畴的广泛,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二是表现为速度的奇快,一目十行,略知大意。

同时,略读也是休息、娱乐与消遣的一种有效方式。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翻一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文献,可以收到消除疲劳、怡养心神之功。马克思在研究的余暇,喜欢以读读诗歌、看看小说和演算数学题作为休息。

另外,略读也是一种速度较快的阅读。以中文文献为例,一般的读书速度平均是每秒钟7个字左右。略读则快得多。它不为词句所拖累,而以整部文献为阅读本位,通过通览取其精粹,得其真趣,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妄言。

那么,略读何以能读得快?这是由于这种方法符合文献的结构特征。它抓住文献中最能反映实质性内容的浓缩信息来读,比如书中的内容提要、前言后语、目录标题等结构性要素、最能概括地反映文献内容的插图、图表、照片、公式、论点等,而参考文献则起进一步开扩读者视野、启迪读者思维的作用。略读时读者紧紧抓住了这些关键性要素,省略掉了占很大篇幅的冗余信息,读来当然“神速”了。

2.略读要从大处着眼,善抓要点

中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砣砣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恶淘汰,所取惟珠玉。”

叶老的这番话对于略读颇有启迪意义,略读正是“泥沙恶淘汰,所取惟珠玉。”因此,这正是对略读特点的一个正确注释。

当然,读书不得要领,就会劳而无功。所以,略读就要抓住要点读,要敢于并善于舍去一些与要点关系不大的枝节内容。略读的方法其实就是“取舍法”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要准确地抓住书中的要点,就要对全书有个概括的认识,从大处着眼,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与重要事实。

单就一篇文章而言吧,略读只需了解其梗概,不必从头到尾一字一词一句地反复咀嚼,而要从段落、层次入手,迅速抓住其中心句。在读完全文后,轮廓、概要也就了然于胸了。例如读《奇特的激光》一文时,只要抓住激光的三个特点,激光器的三个部分和激光的广泛用途就可以了。采用“总分式”结构的文章就要特别注意“总论”的部分。“总论”或置于文首或置于文末,它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起归纳、概括的作用,可以说是“集文章要点之大成”,抓住了它就是抓住了文章的要领。由此可见,书读多了读广了,自然就明白了,也就是杨振宁教授说的“不知不觉地吸收进去了”。

最后,略读不仅要目读还要心思,才能提高功效。阅读时要把自己放入所读的文章中两相比较,一边读一边想:我以前有否读过与之类似的材料,文章的见解有哪些是新颖、独到的,有哪些是尚待商榷、讨论的,有哪些则是自己不同意和反对的。

总之,略读的要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要带着弄清这部分材料基本含义的目的去阅读。

②要抓住那些代表文章观点的语句,而在每句话上又要善于辨清哪些是关键性的字眼。

③在略读中,并不是处处都要求读得快,在关键处要停下来细细咀嚼和思考。

④略读时不要读出声,也不要默读,而是要去理解和思索。

⑤略读时还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即弄不懂的地方可以暂时放下,继续往下读,读完整篇或整段后,再掉过头来理解。

3.克服坏习惯,提高略读效率

略读时一定要克服以下四种坏习惯,方能提高阅读效率:

(1)逐字阅读

读书不用心记,不如不读;记而不用,不如不记。

——〔法〕克杰·布莱克

逐字阅读并不能增加对文章的了解程度,它只会妨碍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这就好似某人看不见一片森林,只是因为他过于着意每一棵树。如有这种习惯,尝试阅读意思,而不是阅读字,那就好比听别人讲话时,听他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说的每一个字。

(2)纠缠生字

时常停下来思索行文中的一些生字。这会打乱阅读节奏,并妨碍对文章重点的掌握。纠缠生字主要是因为字库太小,平时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识一些字或背一些单词。此外,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印证。

(3)不当返读

回头重读一个字或一句话。这是许多人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其潜在心理是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当返读之所以减慢阅读速度,是因为经常要回头思索,而不是专注向前迎接新的内容,结果,新的内容又得不到充分理解,只好又回头重读,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返读越多,越需要返读。如有不当返读的习惯,尝试一口气阅读一篇文章。这样,你会发觉,就算不返读,你也能领略全文的意思。当然,若要仔细咀嚼某些字句,返读也是必要的。

(4)忽略标题

太专注于文内的文字,反而忽视了诸如标题、引言、总结、说明及图解等信息。标题性的信息是作者提供的重要阅读线索,决不可忽视。如果你有忽略标题的习惯,不妨尝试在阅读一些书报时,只看标题、斜体字、深色字、特别的说明等,看你能从中领会多少。另外,其他的阅读线索,也应特别注意,如介绍下文内容的起首段,总结全文的收尾段,论述概念意思段的第一、二句话等。

4.提纲挈领的通观大略略读法

提起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脑海中就会很自然地浮现“聪明绝顶”、“洞察先机”等字眼。然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与他勤奋的学习精神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风格却各有不同,“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大略”。

所谓“务于精熟”,即在“透彻”上下功夫;所谓“观大略”,即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上的精神实质,不被枝节问题所纠缠,以至浪费精力,误入歧途。

可知,“观其大略”,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即提纲挈领地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的读书方法。

大略,含战略统领之意。古人曾注:“略,谓举其大纲。”每一篇章,每一本书籍,都有他的最精粹部分,抓住了它再进行深钻细研,就能较好地把握通篇的主要精神,使所学知识扎实深刻而不浅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融会贯通的效果。

1993年,复旦大学的辩手们在新加坡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捧杯归来,他们的才学、智慧、机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中的辩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辩手们能在简短的时间里把握并恰当地运用许多并非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这与他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和集训时有效的读书方法是分不开的。

在集训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每一个队员都翻阅了将近一百多本书籍,其中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西方经济学的各家代表著作,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名著,中西文化史、思想史的权威著作,乃至各类人物传记。阅读每本书他们都力求捕捉最先进的知识,力求有效把握每一本书的实质内容并弄清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口号、标语等,以便在辩论场上能从容面对对方辩手的每一个刁钻问题。他们这种“善于捕捉”而又能很好地“把握实质”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在知识的获取上有效而迅速,在知识的吸收学习上达到深刻而不浅薄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广袤无垠,要完全透彻地掌握它们好比天方夜谭。其实,有时对一个学科的一个点的透彻学习和研究,就要穷其一生,更何况是对所有知识的完全彻底地掌握。但是,要对许许多多的知识有所把握和了解,这并非不可能。

诸葛亮就是把握和能灵活运用许多知识的典型,他上通天象气候、下知人文地理,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只要“提纲挈领”,抓住那个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很好地把握和理解它。这就譬如天上的星辰,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经过天文学家把那些肉眼可见的星分为几十个星座,就使它们“各归各位”了。而认识了一些最重要的星座以后,也就可以从星辰来辨认方向了。可见,许许多多的学问,都是这样可以从提纲挈领式的“通观大略”略读中获取的。

掌握并使用通观大略略读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在浏览中善于捕捉、发现有价值的材料、观点,经过筛选、综合后摘记下来。

②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钻进书中,重在“意境之领会”,不要拘泥于字句。站在书上,指站的角度要高,应重在其高深要旨。

③要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

④要弄清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张之洞曾说过,“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掌握并好好利用“通观大略略读法”,读书学习中就可以避免劳而无功,更可以事半功倍、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5.信手浏览的多翻略读法

在信息时代,书刊浩如烟海,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都读完。为尽量多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必须学习“多翻”略读法。

多翻略读法是鲁迅的主张,他在读书时,有一个习惯,叫做随便翻翻,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书,有时从一本书里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有时甚至只看看目录。这样的读书能有收获吗?

当年人们佩服鲁迅看书很多,他回答是因为常常“多翻”的缘故。

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不如用宝贵的时间专门读伟人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德〕阿瑟·叔本华

鲁迅先生1934年写过一篇叫《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多翻略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是一种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快速浏览的读书方法。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工作之余的空隙时间,见缝插针,阅读书报。除了一些重要的外国书和社会科学书是细细的研读之外,普通杂志一般是选几篇或一部来看看,有的刊物拿过来随手翻翻,对于报纸,也总要花十来分钟过目一下。

鲁迅认为这种方法很有益处。他说,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道以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够一家人吃了,既可了解当时的市场价格,又可知晓普通人的生活情况;看一本旧历书,上面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还有这么多禁忌。

鲁迅不仅主张多翻一般性的书刊,而且还提倡青年人要多翻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书籍。他说:“倘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种书,即使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还批评那时候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也糊涂。”

鲁迅还认为,书“翻”多了,可以防止某些坏书的欺骗,因为“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从而收到沙里淘金的好效果。

多翻书,可增长知识和智慧,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可谓善矣。

6.蜂采百花的博览略读法

中国有句俗话“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讲的就是要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是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的一个共同特点,例如,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唐代大诗人杜甫,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索,伟人马克思、毛泽东、刘少奇以及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等等,都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人。他们不但善于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各种知识,而且善于从大量的书籍中获得知识。“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开阔思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有益的格言警句,就是他们读书治学经验的总结。

那么,为什么要博览群书?它的意义何在呢?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深入探索客观的奥秘,就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如果作茧自缚,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那就难以具有开阔的视野,也难以做出突出的成绩。同时,不广泛地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也难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继承和发展。

例如,我国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充,所著《论衡》一书,就是他博览群书,以十余年的精力而写成的。

王充出身卑贱,幼好读书,六岁始读,八岁习《论语》、《尚书》等古代经书。他每天坚持背诵一千多字,没用几年时间,就把家乡能够找到的书籍全部读完了。

大约二十岁左右,王充被荐举到京城洛阳的太学学习。在京城学习的几年中,洛阳城中繁华的街道,雄伟的宫殿,热闹的商店及名胜古迹,都没有引起他的丝毫兴致,他经常流连忘返的却是洛阳的书坊。可是王充实在太穷,根本无力买书。于是,他就只好站在书坊里翻阅各种书籍。他每看完一本书,就挑另一本接着看。这样,经过数年,他走遍了洛阳的书坊,几乎把所有书坊的书都看过了。

王充读书重在一个“博”字,他博览群书,务求破万卷。据统计,《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类书,共达一万三千多卷,只要当时存世的,他几乎都一一读过。

再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初步统计约一千四百余种,引用了近数十个学科,约数百个学者的观点。马克思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极有修养,对海涅、哥德、但丁、巴尔扎克、尤其是莎士比亚等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都异常熟悉,如数家珍,许多名言佳句都能随口背诵,信手拈来。除此而外,马克思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造诣颇深,曾经博览和研究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地质学、天文学以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总之,马克思广泛而深入的读书研究,使他的头脑像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知识宝库。

博览略读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广博泛览,二是专精攻读。

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有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中〕苏轼

有诗云:“万绿丛中一点红”。这里,不妨借喻来,把读书的广博泛览比做万绿之丛,把专精攻读看成一点之红。如果进而把“万绿”比为茂密的树叶,那么,没有绿叶就育不出红花;没有红花,绿叶也是徒有其茂、空具其绿。因此,读书必须把广博泛览与专精攻读的范围和内容选择好,结合巧,不能只泛览而不精读,也不能“精读于一而漏万”。同时,又不能该“泛览”的书偏“精读”,应“精读”的书又“泛览”,使泛览和精读的范围颠倒或模棱两可。这样,就叫做“学不善法”,引出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广博泛览和专精攻读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古语说:“不通百经不能治一经,不通一经不能治百经。”惟有博,才能功力于专;惟有专,才能融会于博。精通一门,可以“闻一以知十”,为博学奠定基础;广博泛览,又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学科的精通。从这一点看,精通的学科又是博学的结晶。博离开了精,就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杂”;精离开了博,也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陋”。“广博”是“精专”的基础,“精专”又能反作用于“广博”。

丹麦有句名谚说得好:“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但他是从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这段寓意深刻的谚语告诉我们:仅靠广泛地接触各类知识,仅靠“广博”地浏览各种书籍,并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要通过读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在“广博”的同时,努力“精专”一门,“由博返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才能建立起较为理想的“知识大厦”。

在这方面,鲁迅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鲁迅一生博览群书,除政治理论、文艺作品外,还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社会学、文物考古、美学,甚至佛学方面的书籍,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博览群书读书方法。其读书方法的要点有五:

①泛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功课以外的书,即深处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闲暇,大可以看看各种各样的书”。

鲁迅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不要专看一个人的作品”,“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同时,还应重视读反面的东西,“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一翻。

②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学外国文学须每日不放下,记生字和文法是不够的,要硬看。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若遇到暂时弄不懂的地方,则采取跳读,联系上文以至全文来“硬看”,直至理解。“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③专精

鲁迅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会成为“杂耍”,读书虽多,但一事无成。其《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的编纂结集,堪为读书专精的典范。

④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重视察并重视实践。他指出,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并主张“留心世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⑤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他说:“我总以为倘要看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然后再看这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鲁迅一生广泛读书,善于“拿来”、“占有”和“挑选”,并同现实生活相结合。

泰山不辞握土泥丸而能巍峨屹立,长江不弃涓涓细流才成浩瀚汪洋。广泛阅览,多方吸收,方能臻于博大精深。

7.网罗百科的拉网略读法

古人读书,求博、求精,先博而后精。因为广阅博览乃是知识大厦赖以高耸的基石。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顾炎武“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孔子是“秘书微文,无所不定”;王安石则是“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子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他们几乎穷尽有史以来的一切主要遗著,经过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然后由博到约、触类旁通,“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从而在学术上较之于前人有所裨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形成一个新的历史里程碑。

当我们今天读书时,一定要以多路思维构成一张大“网”,做到一矿多金、一餐多养,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破卷取神”。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叫做“拉网略读法”,也可称为全方位扫描略读或竭泽而渔略读法。

读书忌死读,死钻牛角,砣砣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

——〔中〕叶圣陶

为了便于深入探索,人们从理论和形式上,将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实际上,知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就像一张巨大的鱼网,环环相扣,交错纠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这个系统内部,各门科学都在互相渗透着:宇宙星系,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等等,它们本身构成了一个和谐的不可分割的大网。

根据这种规律,读书也要运用“拉网略读法”,撒开大网,努力“网罗”、搜集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与纷繁复杂的社会及知识系统相适应。

中国有句古语:“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法国哲人巴斯坦也曾在《偶感》一书中说:“‘偶然’不会帮助准备不周的人。”这都是在告诫我们,在平时必须抓紧时间读书学习,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做好准备。再讲究的服装无法掩饰个人知识的贫乏,再清寒的读书人也无法挡住言谈中的书香。知识与气质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耐心地、持久地通过读书才能获得的。当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就能应付各种机遇和挑战,创造出惊人的成就和业绩。相反,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就会因准备不充分而错失良机,抱憾终生。

有一位西方名人说过,大凡当医生的、做海员的或者当兵打仗的人,成为作家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见多识广。这话很有些道理。因为,只有对生活素材的积蓄储备又多又广的人,支出的时候才不觉得仓库无货。在这方面,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成功经验,堪称典范。

狄更斯幼年时代家境贫穷,先做学徒工,后来当缮写员,还做过新闻记者,一生写了二十几部小说。为了搜集素材,他去工场与童工闲聊,筛选第一手资料加以储备。他还经常到马戏场和游艺园去闲逛,借以观察那些形形色色的场面和千奇百怪的言行。他还曾到监狱去同即将行刑的囚犯聊天,趁机观察处死犯人的情景,以备将来有机会把这死囚的心理,写入小说里去。

狄更斯还时常徘徊在伦敦街头,如果看到某人很有特征,他就像职业侦探一样,兴致勃勃地追踪几条街巷,以观察他们的神情举动。他也常到一些下等公寓或者咖啡馆里,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谛听、琢磨目睹的情景,感受那种微妙的气氛,然后把这些见闻一一地记在本子上。有时候,他故意巧妙地站到一些高谈阔论或者轻声低语的人们的背后,悄悄地记下那些富有个性的语言或者典型的情态。狄更斯对街市上孤高的建筑物,时常凝视默想,记下自己对这些无字书刊的感觉。

在这里,狄更斯的积知方式,是随意性的,是一种奠基性的积知模式。他使用“拉网法”,就像捕鱼拉网一样,并未在事先给自己规定一个题目,然而,虽然他所读的是无字书,但同样达到了“拉网读书”、“竭泽而渔”的效果。

以上方法是针对没有明确读书目的的人而言的。如果我们读书时没有什么具体明确的目的,在书山面前无从下手,倒不如就像狄更斯一样,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先撒拦河网捕鱼,网着什么就是什么。被网着的东西,也许眼下看来并没有什么用处,但这些积累的知识就宛若补鞋匠收存的那些边角革料一样,反正迟早都用得着。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个积知的过程。在事事都有机会成本的情况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是最值得提倡的。读书不仅没有机会成本,而且还替你节省了支出、增加了知识。即使因为你读了十个小时的好书,使你少赚了十个小时的钱,那么你仍然可以告慰自己:读好书是一项长期的投资,短期收入的减少仍然是值得的。连不一定懂机会成本的先人们,不也早就提醒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吗?!

如此说来,有了明确读书的目的,是否还要采用“拉网略读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方法却要与上述“撒大网,任意捞,捞着什么算什么”有所不同。当你阅读一本书或要了解一个知识体系时,一般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水情勘察”

调查一下“水”中是否有“鱼”,大致有多少“鱼”。就是通过全方位扫描的浏览或略读,了解全书或整个知识体系的概貌,以便从中发现有哪几方面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步:“拉网捕鱼”

力求把大大小小的“鱼”都拉出来,乃至“竭泽而渔”。与此同时,要下一番“去伪存真”的工夫,把那些陈旧的、错误的或者有害的东西滤除掉,筛选出至今仍然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标记或摘录。

第三步:“分档拣选”

积累知识,应当分门别类,切不可各式各样的衣服料子都胡乱地堆积。在这一步里,应该把各种捕捞上来的“鱼”按品种进行分类。再下一番“去粗取精”的工夫,择其要者和精者,写出心得笔记。

第四步:“发挥创新”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

——〔中〕皮日休

经过咀嚼、消化和吸收,把它化为自己的营养。还要下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夫,从继承过程转入创造过程。

应该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拉网略读法时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客观上,所读之书必须是广博精深之作;主观上,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网状的知识结构。知今又知古,才能做到以今测古,以古鉴今。

当然,拉网略读法虽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但也只是众多读书方法大花园里的一朵小花。不应把它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应灵药”,尤其是在书不胜读的今天。

或许,应读一些“闲书”。实际上,“闲书”并不“闲”,有时它会出乎意料地使你觉得非常有用。甚至能够使你触及解决那些久想解决而尚未找到门径、线索的问题。

8.会意精髓的不求甚解略读法

每当我们提起《桃花源记》这篇精美的散文时,便会立刻想到它的作者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他不仅诗作得好,散文写得美,而且在读书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后来人们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取其精髓,总结为“不求甚解”略读法。

对“不求甚解”略读法,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认为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有的则认为这种读书方法是提倡粗枝大叶的作风,是在误人子弟。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略读法的实质呢?

《辞海》对“不求甚解”有两种解释:一是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一是“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显然,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不属于这种不认真。

首先,我们应当指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建立在“好读书”的前提之下的。因为只有“好读书”,方可谈“不求甚解”;否则,“不好读书”就谈不上“求甚解”或“不求甚解”了。

另外,我们在理解这一问题时,还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看。陶渊明所谓的“好读书”,主要是指读经史典籍。由于在那个时代学术界盛行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而汉代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洞繁琐,离题万里。更有甚者,可将解释几个字的文章,写成洋洋二三万字。这种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解释,对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才提出读书“不求甚解”的方法。

其次,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也不是提倡马马虎虎,漫不经心。而是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求“会意”。“会意”就是领会书中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死抠皮毛上的东西,在文字上钻牛角尖,他所提倡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所以,在读书领会其精蕴时,竟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从这里不难看出,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略读法,与不认真绝不能混为一谈。其用意是在博览群书时,明白它的意思就可以了,不必去咬文嚼字,死抠不放;暂时弄不懂的,可先放一放,在读其他书的时候,可能一下就弄懂了以前不懂的东西,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把书读活了。

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的读书方法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有相似之处。他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当代学者邓拓对此的解释是,这就是所谓的“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这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地方也就懂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邓拓对“不求甚解”略读法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

总之,“不求甚解”略读法,是陶渊明、陆九渊等人在大量阅读之中,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之后,总结出的一种深刻、辩证的读书方法。我们既不能断章取义,偏颇地理解它,更不能从贬义的角度把它理解成“不认真”或“不求甚解”。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爆炸、书海茫茫,知识更新的时代,如果每本书都要一丝不苟地去读,那么要读到什么时候呢?所以,我们认为“不求甚解”略读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它能帮助人们从浩瀚的信息中迅速地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

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此,虽然介绍了“不求甚解”略读法的许多可取之处,但不妨还要提醒一点,选择读书方法一定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读书的对象来选择。比如:中、小学的孩子,他们的个人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时,就要采取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懂不要装懂,要勤学、多问,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而在读课外读物时,可采用“不求甚解”略读法。其步骤和要点是:浏览、存疑和会意。

浏览。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广泛浏览各学科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吸取新信息,这样不但增长了新知识,而且也有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一个人多读点书,肚子里多一点诗词、文章,人的气质也会不同。

——〔中〕刘海栗

存疑。在浏览的过程中,会碰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因为,即使好读书的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书一看就懂,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先放一下,待以后再解决。一旦有机会弄明白了,那种高兴的心情,连饭都可以忘记吃了。这样可提高读书的兴趣。

会意。就是领悟。从存疑到领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读书时要带着问题读,随着理论水平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大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就可以加速到达会意的境地。这就是“不求甚解”略读法的本意所在。

在采用“不求甚解”略读法时,一定要理解其真正含义,避免片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更快地吸取到更多的新知识。

同类推荐
  • 学生肖像描写范文阅读与指导(上)

    学生肖像描写范文阅读与指导(上)

    本套书从服务于学生作文的目的出发,提供了学生有效阅读的不同范文,主要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风俗描写、叙述方式、抒情方式、话题表达等类文章,同时还提供了相应的阅读与写作把握方法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能够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崇尚科学(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崇尚科学(一)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教你打台球·保龄球

    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教你打台球·保龄球

    21世纪,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的最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广大体育爱好者乐于观赏和参与的体育运动。经常进行此类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还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 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素质

    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素质

    本书针对当今社会青少年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从生活、学习、做事、思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广大青少年读者提出了从小培养良好素质的具体办法。
  • 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收录了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42例,具体内容包括《〈空气〉说课稿》、《〈水的组成〉说课稿一》、《〈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说课稿》等。相信通过学习感悟撰写者教学理论、钻研教材、研究家法学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做法,会拓宽您的视野,启发您的思维和创意,便您的课堂教学更轻松、更高效!
热门推荐
  • 狱间行

    狱间行

    这是一个没有一丝希望的世界!大日惶惶!人间冰冷如狱!所行所见,山河无有半分颜色!苍天早死!人道何生?怒发冲冠碎铁吟!何往矣?且向此间行!炽血未干战不休!何惧死后枯骨朽?但求敌血撒江流!不愧男儿心!
  • 我就是神明

    我就是神明

    2022年12月4日灵幻公司制作的首款虚拟网游《神界》内测,海量玩家涌入。网络文学行业遭到严重打击,所有当红小说一夜之间无人问津,作者祁东无奈下随波逐流进入游戏,却被迫成为了一名职业玩家。
  • 简单,心动

    简单,心动

    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主,哥哥疼,爸爸爱,老公宠!"少爷,你的限量版跑车被人给撞了!"哥说:"卧槽!谁干的?老子整死他!""是小姐。""咳…问问小姐过不过瘾,不过瘾再给她拿几辆撞。""……"少爷啊!那可是限量版!好几千万啊!"老爷,您从雪山移植回来的雪莲不见了!"爸说:"查出来扔去沙漠。""小姐拿去煮了。""哦…你去雪山看看还有没有,再去挖点给小姐。""……"老爷啊!你当雪莲是地里的大白菜,说挖就挖的!她生病了,他一句话不说火急火燎的赶回家,二十四小时贴身照顾。她康复了,老公说:"不好好照顾自己,罚!""……"一天没下床。下班回家,她准备好晚餐,老公说:"老婆真好,奖!""……"一天没下床。
  • 鬼夫临门:老婆,求降火

    鬼夫临门:老婆,求降火

    一夜春梦,傻子大伯哥爬上了她的床,一怒分手,竟然牵扯进一桩灵异谜团。千年孤坟,坟头有血,敢问村子里哪个女人昨夜骑了男人?“老婆,求降火?”“等等,喂饱你儿子再说!”“老婆,我也饿!”“放肆,拿开你的手,先回坟里趴着……洗干净等我!”
  • 云深不知楚温故尔知锌

    云深不知楚温故尔知锌

    一段时隔万年的旷世虐恋,万年前认识的一位女子,为他们的生命带来色彩和阳光,让他们的生活不止有黑暗,可突然有一天,她走了,悄无声息,万年间,他们苦苦寻找等待,终有一天,她以另外一个人的身份回来了,她不记得他们,也不记得曾经的痛苦,他们可以重新开始,可事与愿违,层层迷雾解开,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她到底是谁?
  • 往事日记

    往事日记

    为了纪念那些温柔忧郁的岁月,为了悼念青春年少的我。会有一天我老的记不得爱人的名字,可我依旧会再爱你一次。
  • 弃妃倾国

    弃妃倾国

    方芳是丑女,周洲是帅哥,方芳的真情换来的却是周洲的背叛!穿越后,方芳成了绝色美女,但命运轮回,周洲无私付出,换来的却是方芳无情的背叛!前世与今生的九重恩怨,说不得,不得说。真情不假,绝情亦不是真!幽深宫廷,有情人重逢,她和他的痴情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E营销

    E营销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商业最热门的商业模式之一,现在网络营销也成为最火热的话题。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介绍网络营销的整个过程。本书从网络营销理论、网站平台建设、搜索引擎优化、平台推广与传播、网络运营与管理、网络营销效果评估以及网络技术人才等七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讲解。为了方便读者学习与落地操作,本书在几个核心的章节都设置了一份落地作业,具体介绍了在做网络营销过程中应该考虑哪些因数。
  • 叶罗丽之天道降临

    叶罗丽之天道降临

    不简介了(?*???)?╰ひ╯(???????)嘤嘤嘤~
  • 离骚

    离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