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15400000005

第5章 排除沟通障碍,为孩子说话创造条件

为了充分地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父母一定要积极排除与孩子沟通的障碍,为孩子大胆说话创造条件。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和衡量孩子,而必须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与孩子沟通方式。

1影响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因素

了解影响与孩子沟通的因素,有助于排除沟通障碍,为孩子说话创造条件。

影响与孩子沟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个人因素以及环境与社会因素两大类。个人因素又可分为孩子无法准确表达和父母不了解孩子或误解孩子两类;环境与社会因素包括缺乏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结构的改变等。

孩子年龄小无法准确表达

孩子因为年纪小,很多时候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导致父母无法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

孩子出生后,除了有基本生理需要外,还要有感情需要和智力需要的满足,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许多时候,孩子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向父母表达他的需要和感受,只有用他独特及能力范围以内的方式去传送。由于这种表达有时不易理解,往往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初生婴儿未有语言表达的能力,只能利用哭声去传送各种生理及心理上的需要,由于这些需要的范围太广,父母难知其详,就会造成误解,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他,而父母也认为孩子难带,感到厌烦。

宝宝手脚被蚊子咬伤,感到痒痛,只有用哭声来表达,希望妈妈会替他赶走蚊子,但妈妈却误会宝宝撒娇要抱,便不加以理会。宝宝会感到妈妈不关心他、不理睬他,让他受到不必要的难受。

父母不了解或误解孩子

“孩子是成人的父亲”、“孩子是成人的老师”,这是儿童教育先驱的名言,主要是提醒父母们,在一生中有许多事情是要向孩子学习的。

许多时候,父母认为自己所有的教育方针,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过分热心的教育,有时会令父母陷入自以为是的深渊中。他们有了这种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作风,便无法对自己的态度和观念做出冷静的分析与判断,对亲子间的沟通极为不利。

2~3岁的孩子,也是语言发展的高峰期,喜欢向妈妈问个不休,许多妈妈对此不了解,会感到厌烦而禁止孩子再追问或说话,这样不但隔绝了亲子间沟通的通道,也阻碍了孩子语言发展。

到孩子4~5岁,自我形象发展完成时,父母才开始做规范性的管教便会太迟。因为这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反抗时期,每每喜欢跟父母作对,令父母烦恼不已,更对孩子严加管束,孩子的对抗也就愈见激烈,以致造成恶性循环、互相反感,对日后亲子间的沟通造成极大的阻碍。

孩子的功课出现问题时,妈妈总会认为是孩子不用功所致,不去查究原因,反而终日唠唠叨叨,令孩子对母亲产生反感。

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时,母亲会认为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孩子,认定是孩子的错,不问原因便立刻责备孩子,并要孩子向别人道歉,令孩子感到妈妈不但不了解他,还站在与他敌对的立场,因而会对妈妈产生敌意,开始讨厌母亲。

有时母亲要求孩子独立完成某件事情,或协助帮忙做家务时,却没有考虑是否孩子的能力所及,当孩子无法完成时,又以责备的态度去教训孩子,更令孩子失去信心,并对母亲产生不满的情绪。

以上种种事例,都是基于父母对孩子不了解或误会而采取主观的态度所致。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交流沟通的通道便会堵塞,孩子就不愿意与父母多说。这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的时间

现今许多父母都双双出外工作,加上升学的压力沉重,孩子放学后多往补习班补课,导致父母与子女见面的时间愈来愈少。

父母必须出外工作,家中又没有亲人照顾孩子的话,便需要做出适当的安排,决不可让孩子一个人放学后留在家中,这是非常危险的事。

请人照顾孩子,最好选择孩子熟识的亲友,其次可以考虑邻居,很多人为此专门请了保姆,但要留意照顾孩子的保姆是否有责任心及爱心、环境是否清洁宁静等。

假若没有合适人选,6岁以下的孩子,可安排到全日制的托儿所、幼儿园,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只有选择有午膳供应的学校。

事实上,无论请人照顾或在托儿所,始终不及由母亲亲手照顾的好。因为与孩子身体接触、无限爱意的拥抱或亲切的对话,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习惯,要做出适当的指引和鼓励,除了母亲,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

幼儿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极为重要,特别是0~3岁的阶段,是孩子模仿性和可塑性最高的时期,是孩子学说话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最佳的教育时刻,便再也无法追回了。

在可能的条件下,母亲最好能自己带孩子。

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们的童年生活,总是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在家中,有兄弟姐妹一同游戏,一同争玩具,一同分担家务、照顾弟妹。

下课休息时,和同学踢毽子、跳房子;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又可以和邻居的小孩子玩跳皮筋、跳绳子,或一同到海边拾贝壳、到山腰采摘野果吃等,真可说生活得多姿多彩。

反观现在的孩子,放学后,不是立刻到补习班,便是回家做习题、温习书本。聪明勤快的,晚饭前还有一段空余时间看卡通片,或打电子游戏机。若是成绩欠佳的孩子,便只有晚饭的时间才可以松弛片刻,饭后又要立刻投入书本中,直至睡觉前的一刻才可以吁一口气。

这种不是对着书本、便是对着电视的生活,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实在枯燥乏味得多。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令孩子有更好的物质享受、拥有自己的私人房间、有无数的玩具、丰富的食物。不管是什么,只要孩子喜欢,做父母的都会尽量供应。

父母只要孩子努力读书,考到好学校,经常要求孩子关上房门温习,尽量不作打扰。加上家居产品电器化,根本不用孩子放学后帮忙做家务,孩子与父母很少有沟通的机会,就是有相聚的时间,也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业方面,而少有问及孩子的其他生活细节的。

现在实行独生子女制,一般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一同玩耍。孩子放学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关在房中,不会再出家门半步,无法和邻居的其他孩子接触。所以孩子除了学校生活外,很少有参与群体的学习机会,因此,缺乏与他人相处之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与父母或家人沟通时,便很容易出现问题。

传媒与科技发达,也是影响亲子沟通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电视普及以后,孩子课余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看电视上,加上近年来电子游戏机的兴起,玩游戏机已成为孩子课余时间的主要娱乐。而一天当中最能把家人聚集一起的晚餐时间,也被连续不断的电视剧所占据,又怎会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呢?

家庭结构的改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家庭中,除了父母以外,一般都有二三个孩子,且相隔的年龄大都只有二三岁,兄弟姐妹间的沟通一般都不成问题。

身处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孩子的性格一般都比较开朗,容易与人相处,兄弟间虽然会有争执,只要互相忍让,问题很快便会解决了。这些孩子在家中大都能学到互相合作、互相照顾和体谅,因而其社会性亦会相应地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部分家庭都只生养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提高其自我评价、有较高的实行力,而且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竞争下,不会有吹毛求疵的性格,他们的性情一般会较为稳定。

就不利之处,孩子很容易变成以自我为中心,贯彻自己的意愿时,绝不理会别人提供的意见或批评,独断专行。

独生子女的另一个问题,是容易依赖母亲,一切以母亲的意见为依归,孩子缺乏自决能力时,母亲便愈乐意为孩子做事,导致母亲与孩子间互相依赖。过分对孩子保护和溺爱,很容易造成“不断奶——长不大”的关系,孩子他日成长后,便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里,每个孩子虽然有其个别差异的地方,但母亲仍可以吸收育养老大的宝贵经验与心得,重施于老二或老三身上,至于失败的地方则加以改正过来,避免重蹈覆辙。

假若是独生孩子,母亲在教养方面无从比较,也没有育儿经验,往往会将全部爱心和时间倾注在孩子身上,造成过分保护和溺爱的现象。

当孩子成为母亲惟一的希望与寄托时,母亲不希望孩子有任何被伤害的事发生,因此做每件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尽量迁就及迎合孩子,当母亲发现自己的育养态度有偏差时,孩子的自我形象已经发展完成,要重新管教,就为时已晚了。

2积极消除障碍,促进有效沟通

一旦家庭沟通存在障碍,父母与孩子很容易会产生分歧,语言交流的数量和质量必然大幅下降。要消除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障碍,父母应做出积极主动的努力,主动地争取时间,引导孩子学会向父母表达心思,与孩子交朋友,彼此互相倾诉,畅所欲言。

主动地与孩子消除“代沟”

近年来,“代沟”这个名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人们通常把上一辈人和下一辈人所存在的任何矛盾,都归究于“代沟”。甚至有人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代沟”是无可避免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所谓“代沟”是否不可避免?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家庭辈分和地位的差别,特别容易出现“代沟”问题,但并非无可避免。

“代沟”是如何形成的呢?所谓“代沟”,往往是由于“长幼观念”加上“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事或朋友之间,比较少有“代沟”问题,而家庭中容易出现“代沟”?原因是同事与朋友之间,是“平等”关系,虽然年龄有差距,但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没什么长幼之分,说起话来顾忌也少,故沟通方面并没什么困难。

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存在着长幼关系,父母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而子女则永远只能处于被管束的地位。在此情形下,身为父母的,很容易不自觉地藉着自己绝对权威的地位,将自己的一套观念或要求,强加于子女身上,并没有考虑子女是否愿意接受。

而子女方面,由于长期受到管束,很容易感到压力的存在,这种压力日积月累,慢慢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当孩子有了这种抗拒心理的时候,“代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由于在家庭中父母处于主动的地位,所以要消除“代沟”,也应该首先从父母方面着手,有赖于父母与孩子保持亲密沟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同时也可了解到孩子心中所思所想,知道孩子想要什么,然后才能够“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诱导,使孩子健康成长。

与孩子亲密沟通,只限于语言上是不够的,还应加上行为示意。例如当孩子们还在婴儿的时期,父母对他的拥抱、爱抚,已经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可以令孩子产生亲切感及安全感。对于幼龄阶段的孩子,这种身体的接触,所起的作用仍然是相当重要的。

与孩子沟通,目的是要增进彼此的了解。有些父母只顾向孩子说道理,惟恐孩子不明白似的,不断解释再解释;或者一味教孩子“你这样这样做便行,那样那样做便好。”这些父母以为,将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向孩子说清楚,让孩子完全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沟通。

其实,那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单向性的,目的只想孩子了解父母,以及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这些父母只是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父母意思,但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的话,更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既然是沟通,就要讲求双向性,即父母既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剖白,同时也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互相倾听,互相了解,这才是真正的沟通。

努力保证与孩子沟通的时间

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情况下,父母双双外出工作,自然无暇照管孩子白天的一切活动;而劳累一天之后的母亲,无论是从托儿所或从长辈手中把孩子接回,都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细微地呵护孩子了。

与孩子们沟通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需要父母放弃一些自身的“利益”,把时间留给孩子。因而,若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影响与孩子的沟通。

其实,对双职工父母来说一个可以交心的相聚时刻,就是在睡前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是孩子精神与身体最松弛与最安定的时候,也是吸收力最强的时刻,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讲故事、念一首诗,或是朗诵一些名人轶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下,吸收更多知识。这种交流,不但有助孩子的智力发展,也对亲子间的感情交流有极大的帮助。

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

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意见冲突,反而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当你和孩子意见相左的时候,你越想说服孩子,可能会令孩子越加反抗。如果你无法令孩子屈服,而采用强迫性的方式令孩子顺从,只会破坏相互的感情,阻隔亲子沟通的通道。

孩子表面顺从,但心里可能十分不满。

父母要培养孩子在家里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在民主自由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可以随时抒发他对家庭或家人的感受,包括说出不喜欢父母的话。例如:

“我讨厌爸爸,他上星期日就不肯起床和我们一起到公园去玩。”

“我不喜欢和你们上街,每次我要到麦当劳叔叔那里吃薯条,妈妈总是禁止我。”

让孩子说出心中的感受,透过或大或小的冲突与对立,使其学会如何面对未来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虽然,现时孩子可能会带给父母或多或少的麻烦,但父母仍应有最大的忍耐与宽容之心,听听孩子的解释或理由,如果是无法做到的,可以向孩子说出原因和困难的所在。假若可以办得到,在可能范围内,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接受他的要求。

现今不少父母喜欢在孩子课余时间里,送他们去学习钢琴、绘画、书法、柔道等课程。许多时候,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行事,或有一种自己过去没有机会学到,如今希望在孩子身上获得补偿的心理,作为选取孩子课余教育的准则。

其实,这些课余教育只是父母的意愿,未必是孩子愿意学习的技艺,父母在决定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千万别强迫他们去学习自己没有兴趣的技艺,否则会破坏他们以后学习的信心。

其实学习哪一种技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乐,这是日后他们能否发挥才能的最大关键。

少看电视,多交流

现在是一个信息发达的年代。许多知识、新科技甚至是新兴的娱乐,都可以从日新月异的新产品中获得。

电台、电视节目、电子游戏机、镭射影碟、卡拉OK及多媒体,占据了人们工作或上课以外极大部分的时间,且这个趋势将会愈来愈严重。

各种传播媒体中,电视是最具争论性的一环,究竟电视对幼儿教育是好是坏,到现在仍没有一个专门肯定的结论。

当然,传媒有它的优点。电视机的出现,使上几代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一一呈现在这一代孩子的面前,使他们的知识大为增加。

据一些专家研究和调查,越聪明、成绩越超卓的孩子,电视便看得愈多。入学前经常看电视的孩子,比不看电视的孩子,会认识更多字,因而在学习上较占优势。

一些制作严谨的学前儿童教育节目,可以使幼儿透过电视节目获得极具想像力的启蒙作用。学前儿童可以借电视节目识字、学习数字及推理运用等。由此可见,电视实在是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的。

另一方面,看电视对于学龄儿童也有负面作用,最重要的影响,是孩子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愈来愈多,使得许多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相应减少,而亲子彼此间接触的机会亦被挤掉。

表面看来,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观看电视,可以使家人团聚的时间拉长,但实质上却减少了全家人在饭桌上联络感情的机会。

孩子看电视时间太久,会有情绪不安或心情烦燥的现象,特别是观看一些夜间节目或恐怖电影,更会令孩子晚上睡觉时做恶梦。

一些制作煽情的节目,更会加深或刺激孩子已有的内心感受,例如对父母或老师的不满、憎恨弟妹或同学、反叛、恶作剧及自卑等心理。

电视节目对孩子的正常生活、健康及学业亦有不良的影响,例如眼病、睡眠不足、白天上课时无法集中精神学习等现象,往往也是看电视时间过长所致。

当今看电视已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感到如不看电视,知识便会落伍,且无法和同学有共同的沟通话题。

面对如此现象,真叫做父母的大感头痛、苦恼万分,不知如何是好。

小学期间的孩子,身体正在发育阶段,父母对孩子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机的时间,要作出妥善的安排,不可过于干涉或放任不理,才能令孩子的心灵获得熏陶。

父母可以作出以下的安排:

为孩子定下收看电视的时限,并切实执行。

选择有教育性、启发性或刺激孩子求知欲的电视节目收看。

和孩子一起看电视,从谈论你们所看的节目中,把你的观点传送给他;观察他对各类节目的反应,从中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

3排除与孩子沟通障碍的有效方法

排除与孩子的沟通障碍,既有利于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更有益于促进和强化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排除与孩子的沟通障碍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做父母的多留心、多观察、多揣摩,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

有一些家长,喜欢用完美无缺的标准,用高出孩子实际年龄的尺度要求孩子,这种持“成人主义”的家长总是对孩子挑剔指责过多,要求过高。他们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样不光是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孩子离家长远远的,有话也不愿意说,有情况也不报告,根本不与家长交流。

“成人主义”是家长希望和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思考、理解和行动,这种不现实的希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认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敌对和反抗情绪。

“成人主义”的家长总是这样问孩子:“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为什么从不……”“你应该知道……”“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总是孩子气?”“你什么时候能长大?”“你能不能……”

妈妈:“把房间收拾干净再出去。”

孩子:“我已经收拾完了。”

妈妈:“你的书架还那么乱,别人会笑话的。”

孩子根本不管别人是不是会笑话,对他来讲,你说话的那种腔调已经够受了,或者他自己认为我已经收拾得很不错了。母亲站在自己的成人角度要求这要求那,完全看不到孩子的成绩;孩子胡乱地收拾一下,心想反正我已经照你说的去做了,你不就是要求我打扫一下吗?而根本不管事情办到何种程度。因为孩子们的看法与大人完全不同。

再说被母亲指责的这个孩子已处于少年时代,忙着交朋友,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收拾屋子对他来说太微不足道了,天天把屋子打扫干净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如果母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抱着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换看法,她会这样说:“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让我弄清楚你所说的。”如果家长肯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从孩子的眼光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就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如果家长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体验。如果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滔滔不绝地向孩子们灌输,不失时机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

家长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们谈话,就是向孩子表示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启发他们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探索,尽管成年人对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认为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能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

若想与孩子很好地交流和沟通,父母必须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心理、生理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孩子的所见所思及看人看事的角度有深刻体会。

比如,2岁大的孩子,已有了反叛心理,往往喜欢跟妈妈唱对台戏。妈妈要孩子喝汤的时候,孩子会一边摇动小头,一边说“不喝”,但当妈妈将汤送至孩子口边,他又会张开嘴巴把汤喝下。

妈妈带孩子去公园玩的时候,孩子又会说“不去”,但当妈妈拿出鞋子,他会自动把脚伸出让妈妈穿上。

妈妈要明白口中说“不”,但行动却依然会照指示去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并不是真的不喜欢时,妈妈便可以假装明白孩子的感受,一边喂他喝汤或穿鞋子,一边对孩子说:

“妈妈知道宝宝不喜欢喝汤,妈妈也不喜欢喝汤!”

“妈妈知道宝宝不喜欢到公园去玩!”

只需说出孩子的感受,也不必一定要替他找个理由去解释不喝汤或不去公园的原因,因为孩子根本也没有特别的原因。当孩子知道妈妈也有同样感受,或妈妈也站在孩子一边支持他的时候,孩子便会感到很满足。

孩子入学或年纪较大时,很多想法未必与妈妈一致。当妈妈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而孩子因为自己的观点不同而加以拒绝时,妈妈不要即时做出强烈的反应,应先站在孩子立场想一想,有时就会发觉自己的想法有所偏差。

与孩子交流时,应少说多听

多听少说,是亲子沟通中重要的一环。就算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也要放下心中的成见和怒火,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出原因。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积极聆听,以同情与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尽情倾诉,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加插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因为这样做,对孩子而言,也没有多大作用)。专心倾听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烦恼自然会消失一大半。

大耳朵、小嘴巴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妈妈。当孩子有话要对妈妈说的时候,妈妈不管如何忙碌,也不要说:

“妈妈没空!”

“你看不见妈妈正在忙着做家务?等一下再说吧!”

当妈妈有空,想倾听孩子说话时,孩子可能已经失去再说的兴趣了。因此,当孩子想向你说话时,妈妈必须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诚恳而温柔地蹲下来,细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当孩子功课上有难题时,妈妈不要马上指出他的错处或教导他正确的方法,也不要不时插嘴追问孩子:

“究竟想到没有?”

“这么容易的题目,别的孩子早已懂得怎样做了!”

妈妈应该让孩子有一段真空时间,让他慢慢思考,才可以获得灵感或唤回记忆。否则孩子在妈妈不断的催促下,会感到烦恼慌乱,无从做出思考。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进亲子沟通,也可以令孩子明白,当遇有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妈妈的体谅和支持,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则可使孩子语言表达能的力、创造力和理解力得以全面的发挥。

与孩子交流时,也要讲究礼貌

只有真正尊重孩子,才会平等地对孩子以礼相待,如此,孩子才会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如何说话,如何做事,自然愿意与父母交流。

礼貌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行为,它是善与爱的结合。

想要孩子以礼待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因为礼貌并非教导出来,而是慢慢熏陶而来的,家庭就是培养孩子礼貌的最佳场地。

孩子的模仿性相当强,尤其在幼儿阶段,主要的接触对象就是妈妈,从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便可判断出他的妈妈是否是一个以礼侍人的好母亲。

当孩子醒来吃早餐,听到妈妈亲切呼唤自己:“早晨好,宝宝”的时候,会觉得听起来非常亲切悦耳。

当孩子吃饭时,妈妈会关心地问:“要汤吗?”“要菜吗?”而不是威胁式地说:“要将整碗汤喝完,否则不许吃香肠和烤鸡!”

晚上睡觉时,妈妈会说:“宝宝,要不要妈妈讲故事给你听呢?”而不是严厉地说:“快些上床睡觉,不许再看电视!”

当孩子做功课时,妈妈会走到孩子身旁,愉悦地说:“宝宝的字比昨天写得工整多了!”而不是不满地说:“总是把字写得东歪西倒的。”

当妈妈要孩子帮忙做家务时,会用请求式的口吻说:“妈妈忙着煮菜,宝宝可否帮妈妈的忙,把碗筷放好?”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整天只顾看电视,快些将碗筷放好!”

当孩子向妈妈讲述学校发生的琐事时,妈妈应放下手边的工作,耐心地倾听,而不是不耐烦地说:“自己去玩吧,不要阻碍妈妈洗碗。”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谈论某件事情时,妈妈要悉心聆听,直至孩子把话说完,绝不打断孩子的说话,并真诚地称赞:“宝宝有这样独特的见解,可见你愈来愈懂得自己思考了。”而不是轻视地打断他的话:“不要再大发谬论了,小孩子懂什么!”

善于向孩子说声“谢谢”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操守,孩子便会变成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孩子。当孩子协助父母完成某些事情时,父母做出适当的感谢,也是训练孩子具有良好修养的方法之一。

向孩子表示感谢的方式有许多,除了以语言形式的感谢外,亦可用行动、眼神、微笑或以物品作为奖赏的方法。

有时,不需用言语和行动的感谢,也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当孩子与妈妈一起大扫除时,妈妈不妨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微笑或用感谢的眼神望向孩子,这时候孩子便会心领神会,并会以行动作为回报,更加努力去清扫每一寸地方。

表示感谢不宜过于滥用,否则便会变成例行公事,孩子也无法真正感受自己的存在价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养成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还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美德。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极易变得有礼貌,学会赞美别人之长,对父母的养育满怀感激之情,并以更加真挚的谢意回报父母。

必要时应向孩子道歉

其实,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发生意见相左,是很正常的情况。

亲子沟通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不要过分抑制孩子的反抗行为和心中的不满,让他自由地说出心里的感受,不然的话,孩子便无法表达心中的敌意和愤怒的情绪,日久,便会形成一个定时炸弹,非常危险。

当孩子与父母意见相左而有某种强烈的感受时,父母不应以供养者的姿态来禁止孩子说话。相反,应该鼓励孩子尽量抒发心中的不满和感受。在这时候,母亲应该与孩子静静坐下来,细心倾听孩子心中的不满,包括对父母不满的感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孩子有错时,逼迫向父母道歉,比如:“妈妈辛辛苦苦将你养大,你竟然说出这样不孝的话,快向妈妈说声对不起!”爸爸许多时候都会用这种强迫性的口吻要求孩子向妈妈认错。而当父母感到抑郁、烦恼、愤怒时,不可能总是以冷静的态度和最好的方式对待孩子,有时对孩子怒吼也在所难免。然而,当父母向孩子大发脾气或吼叫,事后大多会感到非常难过。

父母若发现自己处理问题失当,应真心诚意地向孩子道歉,此时,亲子间的沟通是会增进一大步的。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无职位、无地位之分的。因此,和孩子交朋友,大人必须俯下身子用孩子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否则,若是孩子对父母怀有惧怕的心理,甚至存有戒心,那么他只能敬而远之,是不可能向父母袒露胸怀的。

如果一个人有心事,无论是喜与忧,希望找人分享或分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不是他的父母,而是最了解他的朋友。因此,父母在孩子一出生时,便要培养他成为与自己无所不谈的、最要好的朋友。

要和孩子做朋友,自然要放下架子。孩子有自己对人对事的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与兴趣,比如孩子喜欢某位歌星或电视演员,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偶像的新闻时,父母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观见解去说:

“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这样迷他,我可觉得他没有什么优点。”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妈妈既然不明白我,再说下去也没有意思”,从此便不会与妈妈再说他的偶像了,因为妈妈跟他有代沟,他会转而找寻与他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孩子将妈妈当作朋友,才会有无尽的话向妈妈倾诉,希望与妈妈分享她的喜与怒,妈妈就算有多忙,也要暂时将工作放下,专心倾听,更要表现得很有兴趣,在适当的时候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或支持孩子的见解。

和孩子平等对话

不管哪一个家庭,晚饭是一家相处最愉快的时间,此时,为了使孩子也能参与讨论便常常以小孩作为话题中心;也可以讨论全家人共同关心的问题,甚至当天的新闻和有关社会问题;如果孩子不太了解,父母可以用问答方式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此既有益于孩子的表达能力,也有益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实行这点最彻底的乃是已故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家庭。拥有5个孩子的母亲罗兹夫人,总是利用晚餐时间做智能训练。她在餐厅门口挂了一个告示牌,把当天剪下来的新闻贴上,孩子们看完上面的消息后才坐在椅子上吃饭。进餐时,彼此便发表对当天新闻的意见,话题广泛。

利用晚餐快乐的时刻让孩子们思考,与孩子们平等对话,是一般家庭应该学习的与孩子沟通的好办法。

和孩子坦诚交心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必刻意呈现最好的一面。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父母自然也不例外。

孩子遇到烦恼、失败与挫折而向父母倾诉时,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坦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向孩子倾诉出来。

有一个孩子读书不用功,妈妈无论责备或鼓励,都是徒劳,孩子总是将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每日放学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便是看电视。

一天,妈妈又是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专心做功课,孩子仍然是一边做,一边东张西望,妈妈看见孩子爱理不理的态度,愈劝愈气愤,愈想愈伤心,不禁掉下眼泪,无奈地对孩子说:

“是妈妈不好,妈妈没有用,妈妈以后不会再向宝宝唠唠叨叨了。”然后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间。

想不到孩子听到妈妈这番发自内心的语言后,反而感动起来,走到妈妈的房间,摇着妈妈的手说:

“妈妈不要再哭了,宝宝知错了,宝宝以后会很用功地读书,不会再令妈妈伤心了。”

有时用这种表现内心难过的真挚态度教诲孩子,比恶言恶语或责骂会来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让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妈妈的喜怒哀乐,这一点在亲子沟通中是不容忽视的。

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应掌握好态度

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缺一方就冲突不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父母与孩子一边吃饭一边争论,或者父亲在饭桌上教训孩子,或者孩子边吃饭,边顶撞父母,饭也吃不好。于是越来越不冷静,冲突后,父亲生了一肚子的气,还是没有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毛毛,晚餐好了,进来吃饭吧。”妈妈对在楼下玩的6岁的毛毛喊着。“好的,一会儿就来。”

爸爸和妈妈在桌旁坐下来,等了一会儿,见毛毛还没有来就开始用餐。过了一会儿毛毛跑了进来,看父母已开始吃饭,并没有招呼他,有些不自在,在自己坐位上坐下,挑剔地看了看面前的盘子:

“又是土豆烧牛肉,我不爱吃,我要吃排骨汤!”

“不要闹,毛毛,家里没有现成的排骨,还要去买,今天就吃这些,明天我给你做排骨汤好不好!”

“不好,我要今天吃,我不想吃牛肉。”

“毛毛,好孩子,吃吧。”

“我不!”

毛毛将身子靠在椅背上,两手交叉,将眼睛盯在天花板上。一直未开口的爸爸这时加入谈话,他很生气,认为毛毛无理取闹,“妈妈做什么就吃什么,怎么能这样挑剔,快吃!”毛毛没有动,仍将眼睛盯在天花板上,爸爸生气了:“有没有听见我说的话,快吃!你要不吃就回到自己房里去。”毛毛听了这话转身离开餐桌,但并没有回到自己房间,而是跑到外面找朋友去了。

这一场较量,父母是完全失败了,他们命令毛毛吃饭,却毫无效果,可以想见毛毛心中是多么的得意。不难预料,下一次毛毛会变本加厉,让父母对他感到无可奈何。无论开始时,毛毛是真的不喜欢吃牛肉,还是肚子并不饿,或只是要用排骨汤挑起些事端,事件发展到权力的较量,爸爸要命令毛毛吃饭,毛毛却拿定主意不吃,看你怎么办。确实爸爸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办法,不可能硬将饭菜灌入毛毛的嘴里,剩下的更强烈的逼迫便是将毛毛打一顿,其结果是毛毛大哭一场,跑回自己的房间,不可能再继续晚餐,父亲是否就胜利了呢?没有,在毛毛眼里,他成功地挑起了父亲的气愤,使爸爸气急出手,却仍不能迫使他吃下这顿饭,那么是他——毛毛成功了。因而这眼泪里包含着成功的喜悦。

这场冲突以毛毛得胜而告终。

若换一种方式,即爸爸不加入进来,妈妈的态度变通一些,便形成:

毛毛走进餐厅,看到父母已开始用餐,自知来迟,不免有些不自在,看见父母不招呼他,心里不免不舒服,便借题发挥起来,看他们有什么反应。

“我不喜欢牛肉,我要吃排骨汤!”

“今天的晚餐是牛肉,只能这样了,你若喜欢吃排骨汤,明天我们可以做排骨汤。”妈妈平静地告诉毛毛然后继续用餐。

“不行,我不喜欢牛肉,要吃排骨汤!”

爸爸妈妈没有反应,也没有回答的意思。

毛毛等了一会儿:“那明天咱们吃排骨汤。”

妈妈很快回答说:“可以,我明天去买。快吃吧。”毛毛拿起筷子,开始进餐。

这里之所以局势没有转变到冲突的地步,是因为父母的态度掌握得好。在第一例中,父亲起而响应,毛毛有了抗争对象,便进入了抗争状态,而随着父亲态度的转变,使他倍受鼓励,更要与父亲较量。父亲的本意是要让孩子吃饭,但随着局势的变化,着重点却改变为不在晚餐上,而在训服孩子听话,显示自己的权威上。

其实,若父母变通一些,适可而止,事后耐心地向孩子解说,便不致于引发不愉快的冲突了。

理解孩子,赢得孩子的合作

当孩子们认为家长懂得他们的想法时,要赢得他们的合作就变得容易得多,一旦他们感到被理解,便会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时,最先要考虑的是让孩子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才会心甘情愿。假如孩子并没有从心里懂得父母要求他们的意图,就会适得其反。

例如,孩子的房间很乱,需要收拾一下。这时父母会说,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按逻辑,孩子应义不容辞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了,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孩子可能在收拾房间的过程中又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干到一半就开始玩,把房间搞得比没收拾前还要乱。或者父亲也许有些不高兴了,就开始大嚷,孩子不听,父亲就会抓过来打一巴掌,然后逼迫他把自己房间的玩具收拾好,装到盒子里,把枕巾摆整齐,等等。孩子刚才玩得兴致很高,被父亲这么生气地干涉后,从内心里很不情愿,结果产生逆反心理。他也许会躲在墙角,任你千呼万唤就是不理睬,甚至顶撞,对父母做鬼脸,不去按父母的要求做。

对这种情况,建议由母亲另找时间和孩子进行探讨。问题症结何在,从孩子的本质来讲,他们愿意帮助父母干事情,因为这样做证明他们有能力。父母应该和蔼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表示关注,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懂得帮父母的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这会使孩子很高兴,会更积极地进行配合。

以下介绍三种对赢得合作有帮助的方法:

向孩子讲出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保证让孩子认可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用自己的经验故事与孩子分享,你也曾有过的类似的感受;

在上面两步骤成功地完成后,孩子准备好倾听你的意见了,此时家长可以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将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

这完全是以探讨的口吻将孩子与大人的身份公平对待,孩子一般会合作,如果没有效果,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和寻找共识。因为,一种友善、关心及尊敬的态度是取得孩子合作的基本需要。

对孩子不要“命令”,而要“请求”

林达的妈妈讲了一个有关“请求”孩子说话的经验。

林达放学回家后抱怨今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大声斥责。她听后把腰一叉,用质问的口气说:“你干什么坏事了?”林达瞪起眼,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林达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痛快的样子盯着妈妈。她继续责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林达很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做。”如果这样再问下去,母女之间一定会对立起来,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此时,林达的妈妈改变了态度,用一种友好的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林达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林达露出轻松的样子,也就很感兴趣了:“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公平。”“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而向别人去借。”“这个主意不错。”

林达的妈妈的目的是让林达不重复使老师生气的行为。她开始用讲述自己经历的方法,造成了她与林达情感上的沟通。当她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很快赢得了林达的合作,愿意讨论问题,找出将来能对她有利的解决方法。这里面最大的秘密在于,妈妈能够站在林达的位置,分享她的感觉,使林达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卫的状态,随时准备对付妈妈。

5岁的莎莎总是在妈妈打电话时进行干扰,一会用手摸摸妈妈的头发,一会抓抓电话线,要么就在妈妈怀里钻来钻去。妈妈开始时总是搞不明白莎莎究竟是怎么回事,玩得好好的,一看到妈妈在电话里和别人讲话,就要过来捣乱。

其实莎莎的心理很简单,她想让妈妈多花时间注意她。她可能认为,妈妈和别人说那么多话是不应该的,应该时时关注自己才对。这也暴露出母亲平时对孩子过分注意,而对她讲道理太少。事后,妈妈将她抱在怀里,亲切又语气坚定地说,妈妈打电话是在办一件更重要的事,孩子是不能随便打扰的,孩子没有这个权力。妈妈既耐心又严肃地说教,使莎莎承认了自己的行为不对;妈妈也答应了陪她去公园玩的要求,一场冲突没等激烈爆发,就中止了。从此,莎莎果真再不打扰妈妈做事了。

鑫鑫妈妈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要让孩子合作,请求与命令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鑫鑫妈妈一边上班,一边读学位,她总是把丈夫和孩子该干的事情列出一张单子,像下命令一样,贴在冰箱上。可她每天到家发现家人对她很冷淡,该干的活只干了一半,剩下的一半留在那里,有时该丈夫干的丈夫没有干完,有时该孩子做到的孩子也没有做到。妈妈总是不明白家人为什么要这样。他们明明知道,那些是他们该干的事,他们有能力去做。

偶尔有一次,她要准备第二天的考试,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早晨她起晚了,赶着去上班,对孩子和丈夫说:“我最近实在太忙,顾不上收拾屋子,今晚有几个同学来,如果你们回来得早,请帮我一下,先谢谢你们了。”她没有写下指令,只留下一个请求。

她下班回到家一看,饭做好了,洗衣机在洗衣服,她丈夫在用吸尘器清扫地毯,鑫鑫认真地收拾自己的房间。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孩子还包括丈夫,这个成年人。她不禁纳闷,为什么他们今天表现这么好。

后来,鑫鑫妈妈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指挥和要求孩子做事容易带来反抗和敌对情绪,而诚恳的请求带来了合作和奉献。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宝贵财富而不是一件物品,请求他们参与,而不是指挥他们干这干那,孩子们会感受到尊敬与信任。这样,帮忙做事将是发自内心的,干完之后也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就感。

建立起积极正向的情感反应

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烦恼:孩子愈大,便愈难与他们沟通,甚至不知应该怎样去交谈,往往说不了几句,孩子就表现得一脸不耐烦,或别过脸去,或返回自己的房间,孩子变得在家无话可说。这显示了亲子之间尚未能建立起积极正向的情感反应。

父母对子女说话时,应该有正向的目的,例如提供知识讯息、解决疑难、说故事、分享情感、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父母如果能表现友善,而不以强者的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沉默”有时也是有效的沟通,可以避免冲突的语言伤害,更能令你冷静下来,重新以客观的角度去思量,对维持亲子间的良好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怎样对孩子传达友善的信息,以达到沟通的效果,不妨试试以下的建议。

(1)接纳孩子

必须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也许父母并不接纳他的行为,但依然是关爱他的,有时只要简单的一句话:“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或“我也这样想!”都能使孩子觉得受到父母的认同;有时不说一句话,利用身体语言如微笑、拥抱、点头等,让他知道你是多么疼爱他,不只是当他表现良好时。

(2)表达感情

有些父母只有孩子小时候才表达亲昵的行为,当孩子逐渐长大便改以冷淡的态度,甚至拒绝孩子的“痴缠”。然而温暖的身体接触可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此外,也别忘了接纳孩子对你表达的爱意。

(3)注意语气与态度

尖锐高昂的声音带有威吓的效果,父母应该避免,尽可能经常微笑,以欢愉、平和的声音,显示出友善、冷静的态度。

(4)多说“我”,少说“你”

不要说“放学后,你应该立即回家!”应该说“放学后你不立即回家,我会很担心。”

此外,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1)不要做价值判断

即使孩子不同意你的看法时,也要认同孩子可以有自己想法的权利。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举出适当的事例以支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坦诚地分析双方的意见。父母不压制子女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觉,自然赢得孩子对你的敬重。

(2)以积极的态度分享孩子的感觉

无论孩子是向你诉苦或报喜,最好能够暂停身边的工作,坐下来细听。否则的话,在边工作边聆听时,也应向他表示你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未接收到回应,日后也就懒于与你分享心事。

(3)了解孩子的说话

孩子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还不能以适当的语句表达心中意愿。当他生病时对你说:“妈妈,我最憎恨医生!”乍听之下,是令人惊讶,但只要你试着了解:“哦,他做了什么事惹你憎恨啊?”孩子答道:“他总是要给人打针、要人吃那些很苦的药水。”“哦,因为要打针吃药,你觉得很不好受,对吗?”

(4)反映孩子的情绪

有时孩子们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应,倘若父母能够表示出理解和接纳,他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当他对你说:“妈妈,爷爷买了一个史奴比小狗给表妹,我也要买一只嘉菲猫。”妈妈可以将他的感受反映给他听:“哦,你是有些妒意了,你感到很不公平,但你可记得这是表妹的生日礼物啊,上月你生日时,爷爷不是也送给你一个芭比洋娃娃吗?”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他也容易释然了。

良好的沟通,不但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更可以帮助孩子的成长。

同类推荐
  • 别为小事误了孩子未来

    别为小事误了孩子未来

    本书从孩子的心理、性格、学习、习惯、能力、道德、处世、饮食、运动等多个方面来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倾向,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引导,为现代父母提供塑造孩子好习惯、成就孩子好品质的快捷方式。
  • 书立方4-颜氏家训

    书立方4-颜氏家训

    《书立方·第4辑: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家训”,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在生活、做官、写文章、求名誉、养生等各个方面告诫子孙,这也促使《颜氏家训》一书内容丰富,见解独特,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 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

    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

    孕中晚期是最适合实施胎教的时段,《你不可不知的精华胎教100天》特别为你们一家三口准备了一份100天的胎教计划书,只要STEPBYSTEP,不但会让宝宝在和爸爸妈妈的爱心互动中长得更好,聪明的宝宝还能帮助妈妈顺利分娩呢!
  • 轻松分娩最佳方案(幸福爱巢丛书)

    轻松分娩最佳方案(幸福爱巢丛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每一个新家庭,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更应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为下一代的哺育、成长提供最佳的先天条件,怎样孕育子女,并轻松地面对分娩以及产后月子里的调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编著了这套妇幼保健丛书,为每一个新的家庭提供了一套最佳最新的保健方案。
  • 最新孕产妇保健百科

    最新孕产妇保健百科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妇女从怀孕到分娩之后这一关键时期准父母要掌握和熟知的一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深入浅出地从孕前准备、孕期保健、轻松分娩到产后塑身进行了全面讲解。凡孕妇迫切想知道的问题,都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并得到科学的指导。本书内容包括妈妈宝宝的变化、生活指导、饮食营养、健康护理、胎教保健和运动保健,让孕妈妈全面了解孕期各阶段的身体变化、生活的注意事项和保健要点,让准妈妈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孕产期生活。
热门推荐
  • tfboys之朱古力的味道

    tfboys之朱古力的味道

    她皱了皱秀气的眉,扶着膝盖欲自己站起来,眼前却出现一只干净的手。“对不起。”她抬起头,心在这一瞬仿佛漏跳一拍。看着眼前温文的少年,她的心中此时只有唯一的想法: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 原味时光

    原味时光

    顾宸说:你曾说年少时的爱与喜欢,不过是一场自顾自的执着。但,我爱你,爱了整整一个曾经和现在。如果真的有第八号当铺的存在,你会选择典当什么?换取什么?陶自然说:典当青春,换取安定。原来没有你,爱情只是一场迷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完美越狱

    完美越狱

    隐居山林的戚家大小姐一日出山,轰动全京城。谁说的她是土包子?丑八怪?小废物?戚凉语告诉你什么叫做真正的气质绝佳,什么叫做貌若天仙,什么叫做正真的天妒英才!会歌善舞不说,你文能提笔墨战群儒,武能抬弓百步穿杨,你让我们这些世家子弟怎么活?
  • 十五六岁那年

    十五六岁那年

    女孩是个暴脾气但却心地很好的人她疯狂,认识了一群整天游荡的人。刚好有个男孩在里面,在那么多人当中,女孩看中了他。
  • 阴阳黑卡

    阴阳黑卡

    各种神话以及传说中的人为何有各种不同的能力?火神祝融、水神共工、风伯、雨师等等等等,为什么他们拥有神奇的力量,而现代已经没有了?得道高僧为何死后不是化为黄土而是金身留世?或许现代缺少了某一样远古时期才有的力量。
  • 森林之城

    森林之城

    忘记,要有多勇敢,要有多勇敢,才敢念念不忘。我们所谓的过去,不是委身于回忆,只是回归于时间。
  • TFBOYS一生中的光芒

    TFBOYS一生中的光芒

    人生莫过于一场梦是梦,总该会醒总该会破灭总该会让人怀恋至极在那个黑暗的世界里,还好我遇见了你,给了我新的光芒,溪冉···
  • 上流人物

    上流人物

    农家子弟冯家昌终于摸清了混进上流社会的“诀窍”:尊严、爱情、良知这些劳什子,一旦你从内心把它们抛弃,它们立刻就会变成供你向上爬的阶梯。18岁进入部队,靠打小报告“交心”获得营长赏识,靠背叛初恋情人解开束缚,靠“办了”领导女儿找到靠山,靠伺候首长的“绝活”步步高升……冯家昌从社会最底层一路走来,越爬越高,整整30年,终于混成了自以为有头有脸的人物,家里的鸡犬都跟着升了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星的夜晚

    星星的夜晚

    初三那年,许杲表白的前一天晚上,无意间听到陈遇白与损友之间的谈话“你喜欢许杲吗?”“不喜欢,我们只是好朋友。”许杲的心死了,死在那个没有星星的夜晚。谁也没想到第二天陈遇白就转学了。五年后,谁也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相遇。——哪有什么数不尽的缘分相遇,不过是另一个人绞尽脑汁的算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