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19200000098

第98章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1)

刘锡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长达22年的内外战争和分裂局面,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渴望已久的和平环境,也给民间文学的搜集与研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坦途。民间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从1949年10月共和国建国起,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前17年间,虽然也曾或多或少地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整个60年代,在政治上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越来越烈,但总的看来,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还是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和进展。

一、民间文学理论的主导思潮

新中国的建立为民间文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难得的机遇。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双百”方针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道路并不是笔直的。1956年中央提出“双百”方针不久,很快就被1957年早春的反右斗争所打断,“左”的气氛越来越浓,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也被纳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总框架内。前进固然是前进了,却东摇西摆,左支右绌。

建国初期,郭沫若和周扬在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讲话,就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民间文艺事业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办法,他们热情地肯定和鼓吹搜集研究民众自己的文艺,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和一种新的学科。[1]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但毕竟还属于继承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的一般性观点,并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到民间文艺学内部的一些深层问题。钟敬文教授从香港来到北京,在被选为民研会的副理事长之前,已连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如1949年7月28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文艺报》第13期上发表的《请多多地注意民间文艺》,1950年3月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民间文艺论片断》,3月1日在《新建设》上发表的《关于民间文艺的一些基本认识》等,以及《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2],也都是比较偏重于从社会政治的或从社会学的层面上谈论民间文艺的价值、作用。显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整个文艺工作也在创建时期,因而还不具备提出以新观点和新方法建立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时机和条件。

文化学术界的人员是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经历,当然也带来了不同的观点。从延安来的文艺干部,多数原本都是轻视民间文艺的,受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感染和教育,转而开始重视民间文艺了。但他们大致上是把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等同对待,用思想内容的进步与落后、是否能为政治服务、艺术上是否典型、情节结构是否合理、语言是否精练等等,来作为衡量民间文学的标准,没有看到更不可能强调民间文学的特殊性。从国统区来的学者教授们,则比较熟悉西方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他们把民间文艺当作民俗学的分支之一,通常是从社会、思维、宗教、民俗等角度来看待民间文艺,却常被当作资产阶级的学术来对待。同样都重视搜集和阐述民间文艺,但这两种不同的学术立场观点,却显出很大的差距。

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术界都在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术研究不应有国界,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自己的学术。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那时中国只能“一边倒”,倒向苏联。苏联的确在社会科学许多领域里比我们高明,但他们也有严重的教条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苏联的民间文学理论是时代的潮流,苏联的理论和方法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惟一理论体系。《民间文学》发表过恩格斯青年时代写的《德国的民间故事书》[3]和《爱尔兰歌谣集序言札记》[4],以及高尔基的《论民间文学》[5]、《论故事——(一千零一夜>俄译本序言》[6]、《谈(文学小组纲要草案)》[7]等文章。《民间文艺集刊》和《民间文学》杂志从创刊之日起就不断发表余绳荪、王智量、曹葆华、连树声等翻译的苏联学者的民间文学研究文章。最早翻译的是克拉耶夫斯基著《苏联口头文学概论》[7]和阿丝塔霍娃著《苏联人民创作引论》[9]。1958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又编选出版了《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10]。同时出版的还有《民间文学工作者必读》[11]、《什么是口头文学》[12]、《苏联民间文艺学40年》[13]等。那时,连老民俗宗教学家江绍原先生,也沉浸在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和苏联民间文学理论之中。他发表过《恩格斯论德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龙鳞胜和》的长文[14],还出版过一本以“文种”的笔名翻译的《资产阶级民族学批判译文集》[15]。其中就选译了苏联著名民间文艺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契切罗夫的《拉格朗男爵——反动民俗学的理论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我们所翻译和介绍的苏联民间文学理论,还多是些单篇文章或入门读物,许多重要的理论专著并没有介绍过来。在一般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人的心目中,苏联的理论就是这样的,其实苏联民间文学界和民俗学界是有不同流派存在的,在主流之外,就还存在着和发展着被西方学界称为“形式主义”的流派,而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而更重要的是,对西方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理论成果,亦步亦趋地跟在苏联人后面,对其采取排斥和批判的态度,不能不使我们自己长期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中。

对于这种“一边倒”的情况,钟敬文曾写道:“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的学术,对我们的新学术的建设有过很多影响。我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微小的。可是,它可以证明在苏联科学的引导下,我们能够怎样避免错误和比较快步前进。解放以来,我比较有机会学习苏联学者和教育家们关于人民口头创作的优秀理论。凭着这种理论的启发和帮助,使我能够抛弃了那些不正确的看法,使我能够解决那些有疑惑的问题,和重视那些原来不大留意的课题。”[16]《民间文学》1957年11月号发表编辑部文章《认真深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发展我国民间文学事业而奋斗》,提出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针”。同期的《编后记》说:中国的民间文学工作,是“直接在苏联的文学艺术和民间文学工作的经验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那时的情况就是这样。苏联的理论和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我们的学术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教条主义也给我们自己的“左”倾思想推波助澜。

“左”的思想是越来越严重的。1954年《民间文学》创刊时的钟敬文撰写的《发刊词》曾指出:“过去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许多口头创作,是我们今天了解以往的社会历史,特别是人民自己的历史的最真实、最丰饶的文件。……在这种作品中,记录了民族的历史性的重大事件,记录了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斗争,记录了统治阶级的专横残酷和生活上的荒淫无耻……作为古代社会的信史,人民自己创作和保留的无数文学作品,正是最珍贵的文献。我们都读过或知道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它是列宁所称赞的‘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在这部原始及古代史的经典著作里,恩格斯就引用了希腊等民族的神话、史诗、歌谣去论证原始社会的生活、制度。人民的语言艺术,在这里发挥着远古历史证人的作用。我们今天要比较确切地知道我国远古时代的制度、文化和人民生活,就不能不重视那些被保存在古代记录上或残留在现在口头上的神话、传说和谣谚等。”[17]这个《发刊词》除充分地估价了民间文学的文艺作用即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外,特别阐述了民间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力求兼顾到民间文学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参照与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这两个方面的功能的。到1957年5月号的《编后记》中还理直气壮地提出批“左”,说“‘左’倾教条主义在民间文学的各种有关工作——搜集、整理、编辑、出版、研究、教学……中都起着作用。”但当反右运动开始后,“左”的声音和做法不断升级,主要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也必须“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搜集和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基本上堕入了庸俗社会学的和文艺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民间文学等同于作家文学,对于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也往往只限于对主题思想、教育意义的阐释和演绎。《民间文学》被用来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从发表《狼外婆》的故事以配合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斗争,到发表《兄弟分家》故事以配合宣传农业合作化运动;从发动新民歌运动以配合“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大政治运动,到组织创作新歌谣去配合国际上反修反帝斗争……使中国民间文学缺乏自觉的学科意识。

民间文学是群众中传承的口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比,在创作上往往是不自觉的。它与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民俗生活、信仰、生产方式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大多数国家的学者把民间文学看作是民俗的一部分或与民俗有密切联系的精神现象。我国则把民俗学批评为资产阶级的科学,把民俗学的学者斥为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民间文学作品时完全不顾其与民俗的关系,更无视人类思维、语言、巫术等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而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现象来对待,显然是进入了误区。这种倾向的造成,固然是与片面地理解毛主席的《讲话》和苏联经验有关,而在“左”的思想下,把民间文学等同于一般文学创作,把它当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思想泛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民间文学界的几次大讨论

(一)关于搜集整理问题的讨论

“搜集整理”一词在《民间文学·发刊词》里第一次以官方文章的形式出现,此后便被广泛运用于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中。但当一篇口述作品被记录下来后,搜集者在对其作加工整理时,其幅度有多大,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量”的规定。加之从事民间文学搜集的人又多是从文学的营垒里过来的人,而他们在加工整理民间作品时,为适应政治的或教育的需要,往往拔高作品的主题,篡改作品的内容情节,用知识分子的语言代替讲述者的口语,其结果弄得面目全非。这种状况的加剧,就在民间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最早出现的争论是围绕着当时中学课本中选用的《牛郎织女》一文展开的,李岳南肯定和赞赏整理编写的成功[18];刘守华则批评故事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不符合民间作品的艺术风格。[19]继而刘魁立在《民间文学》1957年6月号发表《谈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除阐述自己的见解外,还对董均伦、江源的做法有所非议,于是引出了董、江二人的答辩,一场讨论从此展开,许多从事搜集和研究工作的同志,如朱宜初、陈玮君、巫瑞书、陶阳、张士杰、李星华,以及1959年云南省参加搜集整理叙事长诗歌的一些同志也都参加了讨论。1961年,毛星在《民间文学》第4期上发表《从调查研究说起》,贾芝在《文学评论》第4期上发表《谈各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系统地发表了对“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阐释意见。讨论文章结集而成《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第1集。[20]但实际上,讨论还在发展,到1963年,《民间文学》和《奔流》上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其中不仅有张士杰谈义和团故事搜集整理和创作的经验(《民间文学》1963年第1、2期),有陈玮君的《必须跃进一步》(《民间文学》1963年第3期),也有李缵绪和谢德风关于《游悲》的整理的讨论(《民间文学》1963年第2、6期)。讨论继续延伸到了近现代革命题材的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问题领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于1963年邀请河南、四川、广西、江苏、安徽、吉林6个省的搜集研究者,就此举行了一次座谈讨论,各省参加者不仅有经验总结发言,还各自都提供了若干传说故事的记录稿和整理稿,以供研究讨论。这次座谈会上提供的文章和记录或整理稿,汇编为《民间文学参考资料》的第6辑(1963年8月)和第7辑(1963年9月)两辑。应当说,搜集整理问题的讨论,是学科意识提高的一个表现。

(二)关于文学史的主流问题的争论

贬低民间文学作为文化史现象的价值以及贬低民间文学作为口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观点,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屡见不鲜。胡风在建国初期向中共中央就文艺问题提出的意见书里说民间文艺是封建文艺,对其持贬低甚至否定态度。尽管作为政治问题对胡风进行的批判和监禁已经得到了平反,但他对民间文艺问题的见解,仍然不能不说是错误的,是不能被赞同的。在当时的文艺界和学术界持这种观点的当然不止胡风一人,从而引出了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的讨论。最早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是陆侃如发表在《文史哲》1954年第1期上的《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一文。到“大跃进”时,出版了以民间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主流”和“正宗”的两部著作:北京大学中文系55级集体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55级集体编写的《中国民间文学史》。作者们提出了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和“正宗”的口号。对这两部书的出现,报刊上充满了一片赞美之词,同时(1959年)也围绕着“主流”问题展开了争论。《光明日报·文学遗产》、《解放日报》、《文汇报》、《文学评论》、《文史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复旦学报》、《读书》等报刊都发表了许多文章。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召开过讨论会。被称为“红色文学史”的学生著作是新生事物,但“主流”论和“正统”论的提出,显然是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左”倾幼稚病的产物。尽管在这种“左”的思潮面前,许多知名学者不愿意去硬碰批评,但还是有许多学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解放日报》1959年3月19日发表程俊英和郭豫适的《应该把作家文学视为“庶出”吗——“民间文学正宗说”质疑》,《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9年4月5日发表乔象钟的《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史的主流吗?》,《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9年4月19日发表刘大杰的《文学的主流及其他》后,何其芳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9年7月26日起连续三期发表了《文学史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到此,“主流”论就告结束了。

(三)关于民间文学范围界限问题的讨论

同类推荐
  •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本书从分析新时代知识经济的轮廓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等。
  • 社区的历程——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的本土经验

    社区的历程——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的本土经验

    本书作者经过五年多时间的乡村调查,尤其是对乡村妇女社会地位的综合调研,提出乡村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乡村社区发展的关键性标志。
  •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

    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方法研究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目前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绩,伴随而来的是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和高校自身对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现代高等教育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入一所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优秀的高校,并不希望高校出现一方面强一方面弱的现象。
  • 为生命而歌

    为生命而歌

    在2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独创“六步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自主、灵动、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先后到全国10多个省市讲学、献课。并多次婉拒北京、成都等地名校的邀请,扎根大巴山区教学一线,甘为人梯,力促教育均衡发展。曾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校长,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全国百名优秀小学校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达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热门推荐
  • 越级下载

    越级下载

    璀璨如烟花般寂寞,亦忘如观天之青坷!本是一个普通网吧技术员的曾哲,失态之余竟然开启了第三只眼,得到了从未来下载软件的能力!网吧行业的超级管理系统、变态的黑客攻击软件、颠覆安全行业的矛与盾、汉语言编程科技、网站生成器……这些软件会引起多大的轰动效应,而除了这些软件以外,第三只眼还给他带来了什么?
  • 一部手机来装逼

    一部手机来装逼

    一部手机孤零零地放在大街上…萧然捡了起来,“我靠!苹果手机!”“修仙系统安装完毕”“谁…谁呀?”一位少年的奇幻旅程就此展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蔓藤结

    蔓藤结

    什么叫青梅?朝夕相对,从小相伴?也许,但她与他却是在一场绑架中相识,那年她三岁,他七岁,再见面时,她已忘记他是谁?她是最小的女儿,七个哥哥,宠爱莫名,如珠似宝,如公主一般,她亦如公主一般出色,可当她踏入大学的大门时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她不再如从前般无趣,她真的如此完美?她又如何与他重遇?身边的桃花又如何盛开?
  • 每天学一点管理艺术

    每天学一点管理艺术

    本书就是一本供你用心参悟、细细品味的图书!书中结合真实、生动的实例,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种种管理技巧展示给你,为你解决在管理过程中最有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使你在每天的轻松阅读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沟通技巧、奖惩原则、管人用人、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等,使读者做到一书在手,即可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技巧。书中既有技巧指导,又有案例解读,’可操作性强,是本不可多得的管理者参考用书。
  • 最强大脑训练课:越玩越好玩的231个侦探推理游戏(全新升级版)

    最强大脑训练课:越玩越好玩的231个侦探推理游戏(全新升级版)

    本书选取了231个有趣的侦探推理故事,先提出疑惑,再予以解答和分析,让你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抽丝剥茧,冲破迷雾,最终找出真相!以推理游戏为出发点,将逻辑分析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中。满足侦探推理类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参与其中思考问题,如同侦探一般思考问题,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 霸道校草的:傲娇重生校花

    霸道校草的:傲娇重生校花

    夕烟系列1:【霸道校草的重生校花】她,戴着仇恨回归于世,只为报仇。他,是冷漠冰山校草,却对她唯一不同。带着空间玩转异世,美男左手一个,桃花运漫天飞。终究是谁获得她的芳心?妖姿倾城第一次写文,多多包含。甜文:欢迎入坑~
  • 华灯初遇

    华灯初遇

    生命中会有很多次遇见,遇见红日,遇见星空,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生命中也有很多错过,错过朝阳,错过彩虹,错过点点滴滴的美好。他和她之间遇见是开始,之后,她成了他没有错过的朝阳和彩虹,他成了她的SOULMEET。
  •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有一种幸福叫微幸福

    匆忙的大时代里,我们期待大格局,渴望大成功,却不经意间错过了细细品尝“微幸福”的机会。本书通过截取生活的片段,引用经典的故事,使用轻暖的文字,带我们重新发现工作、生活里的,细微的幸福和美好。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是补救过失和错误的方法,而是珍惜和享受的心情。不管你遭遇怎样的境况和风景,都可以用一颗细微的心,去发现和拥抱你手头、身边,甚至心底的温暖和美丽。就像那句简单却动人的箴言所说:“用心、真心、开心,所以生命盛开。”
  • 太阳人类

    太阳人类

    按照人类目前的能力,太阳内部0.2半径以内的地方是无法探知的,而我们的科学家却善于臆想,认为那里理所当然的进行着核反应,可是有一天,一篇科幻文章告诉你,那里其实并没有进行核反应,相反那里是一个非常寒冷,且存在着生命的地方,你会怎么看呢?而且太阳内部的生命和地球生命息息相关。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地球人是太阳人制造出来的他们的反物质,你又有何感想?看完该书,相信你会明白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