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虫”蜕变为“书虫”
2007年的高考中,有一个叫做张非的人被称为“高考奇才”,他的媒体曝光率甚至比高考状元还要高。张非曾因沉迷网络游戏修不够学分而先后从北大、清华退学,这年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取得677分的高分。
2003年,张非考上北京大学后,因迷恋上网耽误学业被劝退。2005年,张非以705分的成绩成为南充高考理科状元,上了清华大学,但又因深陷网络游戏而被劝退。
在2007年高考中,张非又以四川南充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迷恋网络所造成的“毒害”是多么巨大。
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已经成为一个让全世界父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戒除“网瘾”成为不少家长的心头大患。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最易染上“网瘾”?怎样才算是染上了“网瘾”?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染上“网瘾”?如何让孩子避开“网瘾”、从“网瘾”的“魔爪”中挣脱出来?这其实不仅需要家长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努力。
我们可先看看高考状元是如何对待网络的。
现在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小王同学在初三时也迷上了电脑游戏,成绩直线下滑。在这关键时候出这样的事情,可把父母给急坏了。刚开始父母用严加管制的方式把电脑给锁了起来,可看着孩子丢了魂的样子,他们又觉着这种过激的做法有些欠妥。后在一位老教师的指点下,他们又网开一面:允许他适当地通过玩电脑放松一下自己,但要注意协调好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而且最好能利用电脑学点东西。
父母干涉得少了,懂事的小王也比以前自觉了许多,刚开始玩一玩,后面越玩越觉着没意思,玩得也就越来越少了。
山西文科状元郝煜是一个非常理智且自制的学生,家里也有电脑,可他从不上网聊天和玩游戏,他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有更重要、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做,不能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没事了可以找本书看看,就像吃美味佳肴一样,既能享受到乐趣,又能吸收到知识的营养,何乐而不为呢?
他感到电脑和上网对学习帮助不大,还不如看书,使用电脑还会影响到学习效率。因此,郝煜家的电脑也就闲在了那里。
由此可见,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网络对学习的危害,自我克制,才能摆脱“网毒”。
家长在其中所起的往往是一种引导的辅助作用,而不能一味粗暴简单地对待。
1. 家长在孩子的“脱瘾”过程中必须打破原来一味地打骂埋怨或者放纵溺爱的传统做法。家长应该定期与孩子交流,创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环境,满足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游戏等方面的需求。家长们要更新观念,提高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不能因网吧出了几起事故就谈网色变,不让孩子上网。
2. 家长应当懂得网络,正确地引导孩子上网、督促孩子健康上网。应该注意发现孩子上网中碰到的问题,在上网过程中及时与其交流,一起制订有利的措施。同时,家长还可以在电脑上设置防火墙,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响。
同时,家长要善用网络,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家长要引导孩子选择有利于他们成才的网站。
3. 父母要适时提醒,适当督促孩子上网有度,并郑重告诉孩子不要光顾色情网站。
4.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治疗知识。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网络成瘾,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哭诉,最终又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面对,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
5. 家长强化鼓励孩子的长处,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务劳动,并长期坚持;经常与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采纳合理的建议;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协助孩子调整负面的心理状态。
6. 间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带孩子出去游玩,既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又能锻炼动手能力、交际能力。
7. 形成一个家庭联络网,联合其他家庭,在小区中营造健康的文化交流环境。在学校不能控制的业余时间,可在社区的帮助下,组织孩子搞些有益的网络竞赛,宣传网络技能,通过家庭的比赛和交流,引导孩子正常使用网络。
8. 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或者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一旦孩子网络成瘾,便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事实上,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善于“弹性说服”,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耸听。
莫让青春花季变成情感雨季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份最美丽的感情。然而,早恋,却是充满苦涩的。不成熟的情感,冲动而又幼稚,往往会让孩子们品尝到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悲伤……
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能唤起真、善、美的品德;能让人的生活焕然一新,给予人积极向上的热情,挖掘人性中美好的部分。由爱而强化的感情有负责、优雅、自制、仁慈、敏锐、理解等,它们还能激发你发挥最佳水平,带给人一种深沉久远的愉悦。
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的角度来看,在青少年时期产生朦胧的感情,都是正常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人在这一阶段的思维极其活跃,学习能力强且有好奇心牵引。感情是他们认为最难以琢磨的东西,在好奇心的鼓动下,许多学生常常会涉入感情的世界。某些学校曾对校内学生进行“恋爱”调查,结果显示94.6%有恋爱经历的学生谈恋爱的原因为好奇、觉得新鲜、好玩儿等,可见青少年对爱情并没有真正的了解。
青少年时期是一生发育成长的黄金期。学生的第二性征逐渐开始显现,身体上的细微变化使他们变得极为敏感,他们渴望拥有相互理解的异性朋友,希望在父母之外寻找到另一处心灵的港湾,所以特别憧憬爱情。
但是,美好的花朵并不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由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时期,尤其在高考这一段日子中,恋爱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些很坏的影响。所以,学生自己要理智面对,莫让情感冲昏了头脑。
另一方面,对于“早恋”最为敏感的是家长,他们往往都对此非常反感,有时还会采取一些比较激烈的手段。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正确处理孩子“早恋”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如果发现孩子早恋,家长千万不要暴跳如雷,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那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适得其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在早恋问题中,孩子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是内因,而其他的都只是外因。家长应该冷静地接受现实、客观面对,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产生信任感,只有先取得孩子的信任,才具备解决问题的基础。
2.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高三学生中有不少已参加过成人宣誓仪式,成年人就应该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如果孩子早恋,家长可以从责任心角度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他(她)多替对方考虑,早恋很可能给对方的情绪、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对方的前途。此外,还要教育他们多为家庭想想,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也应该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3. 家长可帮孩子安排作息时间
一般说来,早恋的毕业班学生作息时间相对比较混乱,因为他们在安排学习时间的同时,也会考虑到约会时间。所以家长可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为其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时间。
4. 不捕风捉影,草木皆兵
父母们别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个时代,整天神秘兮兮。如对一篇暧昧日记,一份可疑的生日礼物,一个异性同学的登门来访甚至电话,不加任何分析,都认为是早恋的苗头。千万不要让所谓“早恋”的烽火敌情把自己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相信孩子,相信教育。
5. 发现苗头,正确引导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采取“堵”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这时不妨和孩子坦诚交流,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把握自己的思维、生理和内心隐秘,规范自己的品德和人格,使自己学会如何辨别朋友,增进友谊,处理矛盾,并不断排除和修正内心隐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因素。
在中国海洋大学读研究生的徐先生说:“我也是个年轻人,男孩女孩谈恋爱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对异性的美好情感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感受过,做父母的不要横加指责,要尊重孩子的恋爱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孩子知道人生的哪一个阶段该做哪一件事,心平气和地好好和孩子谈谈,帮助他们分析,让他们自己认识到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不是采取棍棒教育的高压态势使孩子屈服。既然孩子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不妨找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中间人,取得孩子的信任,理性处理这件事。”
郝女士则表示:“双方家长首先要理智地对待这件事,而不是忙着互相指责对方管教不严,家长意见统一了,才能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这份感情。如果两个孩子能够互相鼓励,把这份美好的感情当成人生的一种动力,增进学业,好好工作,顺其自然,也没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