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9600000011

第11章 般若品第二(3)

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③大小二乘:乘为运载之意。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

别,即佛陀一代所说之教法可别为大、小二乘。佛为声闻、缘觉所说之法称小乘,佛为菩萨所说成佛之法称大乘。④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

分成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1)契经(梵文Sūtta,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

经。(2)应颂(梵文Ge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3)记别(梵言文Vykara,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之未作所作之证言。(4)讽颂(梵文Gth,音译伽陀),又作孤起颂。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5)自说(梵文Ud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6)因缘(梵文Nid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陀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7)譬喻(梵文Avad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8)本事(梵文Itiv r·ttaka,音译伊帝日多伽),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9)本生(梵文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10)方广(梵文Vaipuly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11)希法(梵文Adbhuta-dharma,音译阿浮陀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12)论议(梵文Upade s'a,音译优波提舍),载佛陀论议抉择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诸经或惟称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或谓除记别、自说、方广外,余九部皆属小乘经;又有以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余九部皆属大乘经;又有以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所谓九部经,亦作九分教、九部法。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者,诸论亦有异说。⑤《菩萨戒经》:即菩萨戒本,有三种:(1)系《梵网经》卷下偈颂以后所说之戒文,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2)北凉昙无谶译,乃从其所译《菩萨地持经》卷四之《方便处戒品》别录出“四波罗夷”、“四十一轻戒”之戒文而成者,系慈氏菩萨所说而为大乘菩萨所持之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3)唐玄奘所译,成书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乃由《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抄出大乘菩萨戒律仪而成。这弥勒菩萨所说,世称《瑜伽戒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六祖所引“戒本性元自清净”意味戒的本质,原在自性清净。原文为“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是该经卷下偈颂前长行的末句。⑥《净名经》:乃《维摩诘经》之通称。维摩诘,梵名Vimalakirti,意译为净名。提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说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但须远离妄缘,一切莫向外攀求。心性原是无染,本来圆成。如果不信自心,不悟自性,心外哪里有禅、有佛?一般妄立奇特妄生取舍的行者,无非只是邪魔外道。

经文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①,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②,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注释

①流行:广泛弘传流布之意。②因缘:为因与缘的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之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此外,《俱舍论》卷六、卷七等,举出六因四缘之说。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困、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四缘即: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其中,六因中之能作因为四缘中之增上缘,其余五因则为四缘中之因缘。然唯识家则以六因中之同类因通于因缘与增上缘,以其余五因为增上缘。因类因为引生等流果之原因,故又称自种因。亦即《俱舍论》等以异性之因引生异性之果为因缘之义;唯识家则种现相生之因果,及种子之自类相续为因缘之义。提示据南本《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说:“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四禅。”“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以恶心故,生陷入堕阿鼻地狱。”善星比丘既“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得十二部经,为什么又“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为什么又不免生身陷堕轮回?都是因为诵得的只是口头,解说的只是文字,在自本心性上并未了了得见;还自负博学多才,甚至于强争斗胜,生起心一起就不免陷堕轮回了。此处六祖所说“若起邪迷,妄念超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几句话,可作为善星比丘遇佛而不得救的最好解释;亦可见“若识佛性,一悟即至佛地”的提唱。

经文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①,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②,即名边见③。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注释

①六门:亦作六窗;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眼、耳、鼻、舌、身是外五门,内有意门,共称六门。②法缚:即法执。思想受所知见的束缚,就执著于法,称之为法缚。换言之,将所有存在(法)之本质认为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称为法执,并受其束缚而不得解脱。③边见:五见之一、十见之一。为偏执于极端之见;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之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见为断见(无见)。或谓外道之人,于五蕴身见之中,执断执常,随执一边,我见增长。提示无念并非百物不思,百物不思是断见,是所知障,是法缚,不是般若三昧的无念行。但又如何能无念呢?这也很简单,也很现成,只在使六识出六根门头时,于六尘中不染不杂无滞无执而已。诚能心无异缘,六门清净,妄心不生,正念默参,这样持得如如不失,即是无念行而证般若三昧了。禅心不著一法,若有一微尘沾滞在心,自性就不现,也就没有禅。《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完全是说心性的内自证境界,并非指外境的现象界。若当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前后际断,心中哪里还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来?消殒不消殒是两头语,说消殒也罢,说不消殒也罢,于我真如心中哪里还有它消殒不消殒的位置在?所以虚空消殒是在自己心性上脱落宇宙,脱落时空观念,所谓“见性经验”的物我统一境界,即是用外境的现象来形容出此“发真归源”者的“物我两忘,主客不分,能所尽泯”的无为境界。法演禅师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筑著磕著。”圆悟克勤禅师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锦上铺华。”密庵杰云:“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著著颖脱。”宛然的外境,实于自己无干,我既心念不起,外物岂碍于人?既不因外境关系而得发真或迷真;亦不因外境关系而得归源或退转,既为留碍,亦不必抹杀,故“筑著磕著”、“锦上铺华”以及“著著颖脱”,正与《楞严经》句“愁皆消殒”相辅相成。

经文

表达出的是:发真归源时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达妙高峰巅的境界。法演、圆悟、密庵表达出的是:发真归源后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还须回来落草的境界。此发真归源的风光,即是无念行“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的自在解脱境界。

经文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①,不得匿其正法②。若不见同行,在别法中③,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④。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⑤,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同类推荐
  •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本书是已出版的《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延续和拓展。
  • 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
  • 佛典譬喻经全集

    佛典譬喻经全集

    《佛典譬喻经全集》为佛教譬喻经的全集,囊括了目前能搜集到的所有佛教譬喻故事。这些譬喻故事都是可读性很强的寓言,大多直接来自老百姓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含有很高的智慧和实用性。在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读“譬喻经”陶冶心灵,学习摆脱日常烦恼的方法,从而以一种舒适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去对待生活。本书的特点是:原文选用典籍原本,以白话形式加以注释、翻译、点评等,譬喻经种类齐全,注译评的作者是北京社科院的专家,这使得本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白话译文和点评浅显易懂,适合普通人群阅读。
  •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阐述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学,运用过去较少涉及的儒教经注、佛教北宗材料,把老庄等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认为安史之乱是导致隋唐哲学发生根本转折的主要事件;转折使儒教哲学趋于建立自己的心性论,使佛教诸宗归禅,使道教丹术理论心性化。分析深入,且揭示三教哲学发展趋势。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热门推荐
  • 丹徒

    丹徒

    冥界皇子哈米迪三世在登基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神秘消失……本是街头平凡的二混子却在一场门派斗争中不幸惨死街头…记忆的叠加,灵魂的交融,注定有人将变得不同!还是那一副平凡的驱壳,但那由内到外的气质宣告着伟大的诞生。
  • 我的弟弟们个个是学霸

    我的弟弟们个个是学霸

    21世纪,互联网遍布全球各个角落,身为高中生的苏轻轻,唉,也一头扎在了网络世界……观女主如何嗨遍全网。
  • 你好二王子

    你好二王子

    【那是一个与自然最接近的国度,那里的时间近乎是静止的,那里的花儿不会谢,人们不会老。那里每天都是白天,那里的猫咪会说话,人们相爱相敬...】【人们会得到永生吗?】【不,子民们会健康的活到五千岁,然后以年轻的姿态安寝。】【那么...为什么你不回到那里去。】【因为,你在这里。】————新坑准备中,欢迎——————
  • 灵启之门

    灵启之门

    开启修炼之门,踏上修行之路。先天决定方向,后天决定旅途。这是一个以灵图为根本的世界!莫生携带系统来到九天十地,开启一段不一般的旅途。“烹饪等级已满!”“绘画等级已满!”“书法等级已满!”…莫生欲哭无泪,“老子迟早要脱非入欧!”……
  • 孕期如何吃宝宝最聪明

    孕期如何吃宝宝最聪明

    本书针对怀孕母亲如何在孕期科学合理地摄取营养而编写,内容包括:关爱妈妈就是关爱宝宝、盘点有益于宝宝脑部发育的重要营养物质、让胎宝宝聪明的31种益智食材等。
  • 替身,你好!

    替身,你好!

    一张熟悉地脸,隐藏着他一个巨大的阴谋,主张平淡生活的她来说,一切又是那么的不平淡,自己差点被阴谋伤的体无完肤,能够走出阴谋,走出悲伤。。。。
  • 剑指妖唐

    剑指妖唐

    风雷钟响,镇妖石移,华山五子,诛妖护唐!故事以安史之乱前夕的唐帝国为背景,华山仙剑宗,以荡妖佑民为己任,努力捉妖降妖,挫败邪神帮助安禄山反唐的阴谋。
  • 诸天暗杀者

    诸天暗杀者

    “滋滋”我是杨博士,今天是宇宙历2121年4月19日“重启”实验马上开始最后的测试~
  • 就算满级也是萌新

    就算满级也是萌新

    谁说满级就是大佬啦?黑孺坐在天台边,一脸生无可恋。要不是还有一堆嗷嗷待哺的小崽子,我早就从这蹦下去了,信不信?信不信?不信?好!带我魂十呗,大佬~
  • 快穿之小仙女直播攻略

    快穿之小仙女直播攻略

    【君笙+楚离殇=1V1甜宠文】【反派系统:我是007】【位面直播系统:嘻嘻…我是小白白】君笙:两个小东西,有点意思…——君笙:“每个世界都遇到同一男的,他想攻略我?怎么对付他呢?嗯…先宠着他好了!”...君笙:“别闹,我好困~”一个时辰前~宋博渊口出狂言:“凤鸾那死女人本王又不喜欢,谁爱要谁要,反正本王不要!”两个时辰后~宋博渊抱着凤鸾,拉过被子盖住:美滋滋!直播间闲鱼拍桌狂笑:这女人抱在怀里,嗯…真香!————高能预警——【这是一个小白花走上霸王花的故事】【遇到君笙前】原世界女主对男主说:“嘤嘤嘤…轩名,我只有你了!”【遇到君笙后】原世界女主对男主说:“谢谢你当年的不择手段,让我变得铁石心肠,才能看你一步步堕落深渊!”【原世界渣渣男主:人艰不拆啊!】(人生如此艰难了,我虽然是个渣渣但请不要拆穿我,请看我继续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