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元嘉草草”
景平二年(424年),宋武帝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历经波折,总算坐上了老爸的位子,开始正式接管刘宋王朝,史称宋文帝。刚上任的文帝很有干劲,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让国家面貌焕然一新,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一连上了好几个台阶。
看着逐年上升的GDP,文帝非常得意。有官员就说了:“老大,既然您有当皇帝的天分,那现在天下人都忙着争地盘,您是不是也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一下啊?”
文帝一听,立刻来了兴致。的确,南北朝时期各方势力混战,如果刘宋王朝能够在自己手上实现土地翻番的话,青史留名还会是浮云吗?于是,他窝在屋子里冥思苦想,又和心腹们精心谋划,决定先找当时刘宋王朝的最大劲敌——北魏下手。
众所周知,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打仗这方面很有一套。此时,他们正忙着解决边疆问题,其他事情都顾不上。
于是,文帝写信给北魏的老大拓跋焘,说:“我知道您最近忙着呢,可是河南这一带一直都是我们刘宋王朝的。以前你们抢过去,咱也不计较了。但是现在我数一二三,你们要是不把它还回来的话,咱可就要打过去了。”
拓跋焘看完信后,不怒反笑:“想要河南啊?那就放马过来抢呗,甭跟我玩什么数数字的游戏。实话告诉你,我身后的百万大军可是会让你有命来没命回的!”
拓跋焘很狂妄,文帝窝了一肚子气,心想:“咱现在在国内挺招人待见的,怎么一上了国际这个大舞台,就不被放在眼里了呢?看来,有时候还是要用武力才能树立威信啊。”
于是,元嘉七年(430年),他派将军到彦之(这个人姓“到”,够搞怪的!)领兵出征,直取河南。他这命令一下达,官员们便暗自寻思:“咱们朝中不是还有檀道济这样响当当的人物吗?皇上干吗放着不用,却让到彦之这种二流货色上战场?”
说实话,到彦之在打仗方面,的确跟檀道济没法比,但他是文帝的心腹大将,亲密程度不言而喻。这次出征,文帝可是铆足了劲的。你想,他如果派一个不是心腹的将军出征,万一在战场上出点小状况,将军对祖国、对皇上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那不是很容易临阵倒戈吗?
官员们捏着一把冷汗,提心吊胆地看着到彦之出征。将士们一到河南,就表现得很给力。而当时北魏军都忙着在其他地方打仗,河南一带只有少数兵力。拓跋焘很潇洒,他见到彦之的部队真的开过来了,就对手下说:“咱们人少,别打了,能撤的就快撤回来吧。”
于是,北魏军撤了,宋军驻扎了下来。到彦之见这次出征顺风顺水,还把河南一举拿下,连着好几个晚上都在睡梦中笑醒。他索性下令说:“既然河南都拿下了,不如大家都分散开来,四处都派兵给我守着。哼,我就不信他北魏军敢贸然闯入!”
到彦之的命令遭到了反对,有人认为:“咱出来打仗,带的兵本来就有限。可现在河南这么大的地方,兵力一旦分散开,还怎么对付敌人?你以为咱们的兵都是特种部队,一个能顶十个用啊?”到彦之可不管,他坚持实行撒网制度,把手中的兵力分散开,在各地驻守。
宋军在河南的地盘上横行了几个月,没多久,天气转冷,连黄河都结了冰。众人便开始寻思在河南过冬吃火锅的事情来了。可惜,火锅的调料都还没准备好呢,前线就传来消息,说北魏军卷土重来了。到彦之很生气,问:“敌军在划船过河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拦住?”
手下们回答:“您老都吃上火锅了,那黄河水早就结冰了。”
到彦之慌了手脚,当时就叫嚷:“完了完了,北魏军身经百战,咱们都在这儿养了好几个月的膘了,想打也打不动,赶紧撤吧!”
有将领立刻跳出来阻止他,说:“将军,咱们来一趟不容易,好歹打上一仗,说不定能保住一点地盘呢。您这么匆匆忙忙地跑回去,皇上那边不好交代啊。”
到彦之横眉一竖,回答:“打什么?现在是保命要紧。你们放心好了,借口咱都想好了,就说现在这儿有非典、流感啥的,再待下去,所有人都会被传染了。”于是,他一声令下,士兵们捡起兵器,穿上铠甲,逃命去了。
阿龙记事贴
农民皇帝刘裕
刘裕420年称帝,422年就去世了。他在位时间虽短,却做了大量改革,奠定了刘宋的统治基础,使宋成为南朝中最强大的国家。他的改革包括改革吏治、抑制豪强等,最突出的是提倡节俭。他常穿着平常衣服,睡的床上挂的是土布做成的帐子,墙壁上挂着布做的灯笼。他还办了个展览馆,陈列年轻时耕田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草鞋。以致后来他的孙子看到,骂他是“老农民”(田舍翁)。
这一逃,北魏军不仅收回了河南失地,也在几次战斗中让宋军元气大伤。宋文帝眼看自己辛苦建设几年的成果,转眼间就要没了,心痛不已,只好把檀道济找来,说:“大哥,我知道您有本事,现在拓跋焘上门砸场子,到彦之是个孬种,现在就只有您能撑撑场面了啊。”
檀道济是个爽快人,当下领命出征。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宋军还没打出什么名堂来,北魏军将领叔孙建就把他们的粮草给烧了。将士们着急了,更有人连夜当了叛徒,跑去告诉叔孙建:“宋军现在没粮食啦,您老随便打,只要留我一条命就行。”
叔孙建笑得眯了眼,当下决定乘胜追击,要把檀道济的大军一举消灭。然而,当他的大军赶到,探子却回来报告说:“将军,我看咱们还是别冲动了。我们刚去檀道济的军营里打探过,这帮家伙正在营里称粮食呢。据我们初步估算,宋军的粮食起码人手一麻袋。”
叔孙建惊得张大了嘴:“莫非咱没把他的粮草烧完?所谓的叛徒不过是间谍一个!”他二话不说,就让人把前来投降的宋军士兵拖下去斩首,随后命令队伍紧跟宋军,再也不敢贸然对阵了。
其实,宋军叛徒说的话都是真的,而那些堆积成山的粮食,表面上看是白花花的大米,但大米下面却是一袋袋的黄沙。檀道济成功地骗过北魏军,大摇大摆地撤兵,离开了他们的视线。而宋文帝主导的第一次元嘉北伐,最终以失败结束。
阿龙辞典元嘉文学
元嘉文学的兴起离不开朝廷的大力提倡。文帝刘义隆把儒、玄、文、史并列为“四学”,把文学提高到和经学等同的地位。在他的鼓励下,宋朝出现了一大批名留青史的文学家、诗人,如田园诗人陶渊明,“颜谢”——颜延之、山水诗人谢灵运,刘义庆,鲍照等,一时间文坛群星闪耀。
【阿龙看热闹】
眼见未必为实
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鱼目混珠这种情况也很多见。当我们要去发现问题、探究事实真相时,研究如果浮于表面,则很有可能被假象所欺骗,而我们不仅不会达到目的,还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2、 檀道济之死
第一次北伐,梦想惨遭秒杀,宋文帝心情很苦闷。没办法,到彦之这家伙去河南晃了一趟,不仅把他的精兵给丢了,连粮食都没带回来几袋。而檀道济这家伙虽然在北伐的最后关头才出现,但绝对是大大地露了把脸,赢得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好评。
的确,说起檀道济,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军中的士兵,那都是要竖起大拇指夸他的。他从文帝的老爸刘裕开始,就为刘宋王朝效力,立下了汗马功劳,百战百胜的威名让北魏那边都不得不忌惮三分。可惜的是,宋文帝跟他的关系始终不太好,而他又手握重兵,在军中的威信连文帝都望尘莫及。
有一次,文帝重病在床,请了很多名医来,大家都束手无策。弟弟刘义康便暗自寻思:“老哥的儿子太小了,他要是死了外戚肯定专政。看来,这皇位十之八九都会落到我头上了。不行,在即位之前,咱一定要把所有障碍都扫除了。”
阿龙记事贴
文帝的三次北伐
三次的时间分别是:430年,450年,452年。宋军每次在春夏雨季北进,到秋天草枯马肥,在北魏铁骑的反攻下铩羽而归。450年那次,北魏军还打到了长江边,文帝被拓跋焘嘲笑了一番。
刘义康最大的障碍是谁?当然是檀道济了。笑话,连他老哥宋文帝都搞不定的人物,他又有啥本事解决?不如趁现在老哥没死,自己来个借刀杀人。于是,刘义康跳出来,跟文帝说:“哥啊,您现在躺床上养病,好了也就算了。如果有个三长两短的话,檀道济那家伙一个不老实,把咱老刘家的江山给夺去了咋办?”
宋文帝正难受着呢,一听这话,吓得又出了一身冷汗,赶紧说:“快,快下旨把檀道济召回来,就说咱生病了,很想见见他。咱要先下手为强,把他给解决了。”
另一边,檀道济收到加急快递送来的命令后,立刻吩咐手下给自己收拾行李,准备起程。他老婆就说:“老公,皇上平时跟你的关系并不好,现在这么着急找你,该不会是找你的碴吧?我看你还是待在这儿,随便找个借口搪塞过去好了。”
檀道济当即反驳:“我这么多年来为朝廷尽忠,行得正坐得端,立下很多功劳。放心吧,就算别人有害我之心,皇上也不会罔顾民意、一意孤行的。”之后,他就随便带着几个手下,来到京城。
檀道济回来了,宋文帝却犹豫了。他想到这个老将多年奔波,为国家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在政治问题上也没犯过错误,如果真下狠手的话,不就太不厚道了吗?他一犹豫,便不跟檀道济见面,还把人留在京城,说是要想想。
檀道济这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天天没兵训,没正事做,只好联络一帮老朋友,不是下棋就是逛街。刘义康也着急了,三天两头地跑去劝文帝:“哥哥啊,您可不能再犹豫了。如果檀道济真的反了,咱后悔都来不及了。”
文帝从床上坐起来,说:“要不咱再等等吧,你看我最近身体又好起来了,没准还不等咱死翘翘,檀道济就先我一步去向阎王爷报到了。你是没当皇帝,不知道有的时候,政权平和过渡才能打造和谐社会。”
之后,他果真下命令,准许檀道济随时离开京城。这下刘义康急坏了,一来文帝的病情好转,自己的皇帝梦又成为浮云;二来檀道济一离开,兵权也回不到老刘家手里了。说来也巧,就在他天天绞尽脑汁想办法的时候,文帝又一次病倒了。
当时,檀道济已经买了一大堆土特产,拎着行李准备坐船离开。刘义康适时赶到,派人拦住他们的去路,说:“咱老哥交代了,你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准离开京城。”
檀道济觉得很奇怪,问他原因。刘义康支吾了半天,一跺脚,说:“抓你还需要理由吗?”一声令下,他就让人把檀道济等人的行李全数没收,把人也直接关进了大牢。
接着,刘义康进宫去见文帝,说:“您也不用犹豫了,咱已经帮您的忙,把檀道济那家伙关起来了。如果哥您现在还不下定决心的话,檀道济一旦重获天日,咱们就都没好日子过了。”
文帝没辙,思前想后,最终只好说:“那就照你说的办吧,先下手为强!”
于是,正在牢里吃饭的檀道济很快就收到处决令,说他心怀不轨,想趁朝廷不备的时候带兵谋反,文帝思量再三,准备将他处斩。檀道济一看,气急败坏,想找人申辩都没门,就是想越狱也没有时间准备了,因为砍头的日子已经迫在眉睫。
他气得摘下头巾,往地上一扔,就破口大骂:“这趟首都之行可把我坑死了啊!我一生为国为民,最后却被刘义隆这小混蛋给害死。哼,早晚有一天,他会尝到自毁长城的恶果!”
没多久,檀道济被杀头,妻儿和一帮亲信也没能幸免于难。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北魏君臣们听说这件事后,都笑着拍巴掌,纷纷说:“太好了,咱们这辈子最大的克星总算死了,从今以后,刘宋的地盘就手到擒来了。”
阿龙辞典《三十六计》
檀道济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写出了《三十六计》。全书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六计,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和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后人在三十六计中各取一字,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阿龙看热闹】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自毁长城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误信清军的离间计,把大将袁崇焕杀害。后来,清军横行无阻,大明王朝就此终结。其实古往今来,这种自毁长城的例子不在少数,说穿了,不过是领导对高级人才的不信任。看人要有眼光,用人却要有度量。如果没有度量,那么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做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3、 杏城民变
南北朝初期,文治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当属宋文帝,而武功方面的代表人物就非魏太武帝拓跋焘莫属了。不过,这两人严重偏科,前者打仗太差劲,后者治国不在行。这不,在魏太武帝当皇帝二十年后,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起来反抗了。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一个叫盖吴的人率先起来,号召众人:“拓跋焘从一上任,就开始南征北战。说是胜仗连连,其实还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拿命拼出来的?结果,掠夺回来的财富不仅没咱们的份,国家连点儿优惠政策都不给,摆明了是不让咱们活下去。现在都快没饭吃了,不想饿死的就跟我大干一场,把拓跋焘这个家伙轰下台!”
他的登高一呼立即奏效,十多万百姓出来响应,起义的队伍规模空前壮大。消息传到拓跋焘这儿,拓跋焘倒也没怎么放在心上,随便派了几支政府军去解决这件事。说起来,他之所以不愿亲自出马,实在是因为从上任以来,无数驰骋沙场的将军都是他的手下败将。这次的对手既然是些扛锄头拿菜刀的农民,当然不用他这个王牌杀手出马了。
这话说来不假。始光元年(424年),拓跋焘正式登基,接管北魏政权。谁知,他刚一坐上皇位,就有北方的部族想趁机捞点油水,前来进犯。他听到消息后,立刻拍案而起:“这帮家伙居然敢欺生!哼,那咱就让他们知道,新人也是不好欺负的!”
于是,拓跋焘亲自率军,昼夜狂奔,在敌人还来不及防备的时候,就大军压境,杀得敌军哭爹喊娘。从这之后,他的知名度逐步攀升,北魏军的铁骑开始横行北方。
然而,身为军事天才的他,这一次却错估了战争形势。群众的力量很强大,就算是扛着锄头、拿着菜刀上战场,也同样能够获得胜利。这不,政府军连连受挫,被农民们打得灰头土脸的。此时的农民军风生水起,好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正得势!
盖吴也很得意,自封为天台王,把手下们能干的、有功劳的,也一一封了官,有福大家享嘛。为了尽可能地壮大力量,盖吴想了一个狠招,他找上拓跋焘的死对头——宋文帝,说:“咱在这边造反,你要是心痒的话,不如也加入吧。”
宋文帝虽然很想加入,但做皇帝久了,理智还是有的。他知道北魏那边的老大不好惹,便只是随便封盖吴一个官做,并表示:“你将来如果有需要的地方尽管说,我会尽力给予支援的。”话是场面话,真要到了盖吴求救的时候,这家伙极有可能会随便找个借口搪塞。
不过,盖吴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了。拓跋焘连连收到北魏军兵败如山倒的消息后,很不相信地揉揉眼睛:“难道我未老先衰,老眼昏花,分不清‘赢’和‘输’这两个字?!”
下面的人给他打气:“皇上,您放心,您还没瞎,咱们的确是输了。看来,就算是老百姓也不能小瞧,因为任何工具都能成为武器啊!”太武帝很无奈,只好亲自披甲上阵,准备给对方来个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