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看后大喜,说道:“好,明日就按你们说的办!”
第二天,大殿之上。曹爽将昨日曹羲准备的奏章呈给了曹芳。曹芳从头到尾读了曹爽的奏章后,只读出了一个意思:司马懿很好很好,要给他升官到大司马的位置。曹芳自继位以来,大小事情均会征询两位辅政大臣的意见,但是在这件事情上,由于涉及的是一位辅政大臣为另一位辅政大臣请求升官的事,属于两位辅政大臣之间的事,曹芳于是转而询问在场的诸位大臣。
曹爽虽然年轻,但毕竟是辅政大臣,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没有哪位大臣愿意公开站出来反对他的意见,特别是这个意见还涉及司马懿,如果谁站出来反对,破坏人家的美意,就等于是同时和两位辅政大臣唱反调,这种傻事是谁也不会干的。于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就聚集到了如何美化这个建议上来。很快,就有大臣提出:历代以来,很多担任大司马一职的人都死于任上,因此大司马一职看起来有点不太吉利,建议改任司马懿为太傅,像汉代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太傅,正一品官职,处于国家权力统治的最核心位置。虽然太傅这一官职听起来非常好听,可是并没有什么实权,属于虚职。如果司马懿就任太傅,表面上看起来是再升一级官职,但实际上是明升暗降,相当于剥去了司马懿的实权。
曹爽一听,当即叫好:“仲达先生德高望重,为魏国屡立战功,如此威望之人唯有升任太傅才可表达我等钦佩敬仰之心,也才能与仲达先生的功勋相匹配。”
曹芳本是年幼,缺乏执政的经验,见曹爽和诸位大臣纷纷提议,心想何不成人之美?于是,便准备授予司马懿太傅一职,颁布诏书道:
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昔周成建保傅之官,近汉显宗崇宠邓禹,所以优隆隽乂,必有尊也。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升任太傅,如此有名无实的事司马懿自然一下便看出了曹爽等人的险恶用心。见此情形,连忙推却道:“陛下,臣为国披甲上阵,乃是为臣者义不容辞之责任,谈不上什么功勋。臣并未作出多大的贡献,太傅一职实在受之有愧,希望陛下不要玷污了太傅一职的神圣。”
曹爽见司马懿欲推辞,便催促小皇帝道:“陛下,太尉向来十分谦虚,希望陛下不要因为太尉的谦虚而亏待了像太尉这样的有功之臣。”
一来二去,曹芳终于应允,同意下诏授予司马懿太傅一职。执拗不过小皇帝,司马懿无奈只得接受太傅的职位。
但是,这仅仅是曹爽一系列“夺权行动”的开始。首战宣告胜利之后,“台中三狗”纷纷向曹爽表示祝贺,曹爽也是得意洋洋:司马懿不过如此嘛。见对付司马懿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台中三狗”开始极力游说曹爽采取下一步行动,他们对曹爽说:“司马懿在朝这么多年,势力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树大根深,我们的第一步行动只损伤了司马懿的一点枝叶而已。要想彻底铲除司马懿的威胁,防止其在朝中一家独大,就必须将司马懿及其势力连根拔除!这个过程肯定会十分艰难,但只要慢慢渗透,迟早会叫司马懿彻底离开这个朝野!”禁不住何晏等人的游说,曹爽于是继而采取了下一步行动。
或许小皇帝看不出其中的玄机,但作为四朝老臣、久经沙场的司马懿必然很容易就看出其中的猫腻。为了“弥补”一下明升暗降的司马懿,曹爽向曹芳提出,任命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其他三子弟为列侯,四个子弟为骑都尉。对于这些,司马懿一概拒绝。
司马懿疯了吗?连给他的儿子们封官也予以拒绝?事实上,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曹爽提出的给司马懿儿子们封的官职都是一些小官而已,目的是在场面上好看,给司马懿这位“老臣”应得的报答。像这种有名无实的事情,从来不是司马懿会做的,他拒绝了曹爽提出的所有升官“提议”,反而让自己所有的儿子都辞职回家,司马懿就是想要给曹爽一个强烈的信号:我已经老了,对权力争斗不再感兴趣。
由于之前司马懿仅率领四万大军便一举歼灭燕国十五万大军,收复了整个辽东地区,在公元240年正月,东倭、鲜卑、危须等国重新开始向大魏进贡。这一日,谈及此事,曹芳不禁喜上眉梢,他在上朝时在众位大臣的面前称赞司马懿道:“昨日朕听闻东倭、鲜卑等族见我大魏蒸蒸日上,威震四海,已经派出使者前来向我进贡。之前太傅五拒西蜀,收复西部边疆,不久前又收复辽东平定整个东北,这个功劳有很大一部分要算到太傅的头上啊。奖赏有功之臣乃天经地义,今日朕欲奖赏太傅,太傅有何请求请尽管提。”
众臣齐口称颂。司马懿往前一步道:“谢陛下,痛击侵犯边境之贼军乃我等为人臣者义不容辞之责任,何谈功劳之说,妄谈什么奖赏?”
曹芳见司马懿客气地推辞,便劝说道:“太傅勿要推辞,奖励有功之臣历来为天子应尽之事,还望太傅答应。”
司马懿回答说:“倘若陛下非要臣提出要求,臣便提一个请求,还望陛下恩准。先帝在时,为重修被大火焚毁的崇华殿,曾经召集大量的百姓和冗余的士兵入宫做劳工。臣恳请陛下恩准他们回家种田,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亲人团聚,也可减轻宫中每日提供他们伙食的负担。”
曹芳听后,觉得有理,便批准了司马懿的请求,还向众位大臣表扬了司马懿心系百姓的品质。
司马懿接着说道:“陛下,臣贪心不足,还有一个请求。”
曹芳说:“太傅请讲。”
司马懿说:“淮河流域水利工程滞后,在旱季,缺乏灌溉的农作物经常颗粒无收;而在涝季,沿河百姓经常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被洪水吞没。臣恳请陛下恩准,由邓艾负责,重新翻修淮水沿岸的水利设施,以保百姓安居乐业,社稷兴旺太平。”
曹芳听后大喜,予以恩准。
大大出乎曹爽意料的是,司马懿不仅让儿子们拒绝接受加官晋爵,而且竟然主动向朝廷提出要退休回家,理由是上了年纪,疾病缠身。失去了这样一位得力的辅政大臣,尽管小皇帝曹芳一百个不愿意,但是曹爽心里却是乐开了花,连忙答应了司马懿的请求。
正如司马懿所料,曹爽果然很快便接收到了这个积极的信号。见被剥夺了权力之后的司马懿不仅不加以反抗,甚至还主动地“知难而退”,何晏等人喜出望外,便极力怂恿曹爽展开下一步的行动。
见司马懿“退居二线”,曹爽也是喜不自禁,他没有想到历经四朝的元老司马懿竟然就这样选择了退出。也许,司马懿的确是老了,他已经丧失了年轻人的那种锐气,没有心思再来争斗了。
曹爽的进一步行动从自己的亲信开始。他安排自己的二弟曹羲代替夏侯献为中领军,三弟曹训代替自己原来的职位为武卫将军,夏侯玄为中护军,五弟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这样一来,自己的兄弟们纷纷身居要职,一下子便掌控了这个帝国的御林军。
在安顿好自家兄弟后,曹爽开始安顿他的门客和幕僚们。在众多的幕僚当中,“台中三狗”可谓佼佼者,曹爽得势后他们自然是提拔的首要对象。其中,何晏做了吏部尚书,邓飏、丁谧分别为尚书。经过这一番上下打点之后,围绕着小皇帝曹芳的势力网已经初步织成。
在不断壮大自己势力的同时,曹爽也在如何削弱司马懿一方的势力上动了不少脑筋。对于时任领军将军、执掌禁卫大权的蒋济,曹爽故技重施,通过升任他为太尉而剥夺了其兵权。此外,曹爽令尚书奏事时先向自己汇报,由自己权衡轻重后再询问司马懿,这也就相当于在司马懿之前筑起了自己的一道屏障,将司马懿和政事隔离开来。
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气势、日渐嚣张的气焰,司马懿为什么不展开反击,反而一再忍让呢?
这便是司马懿的智慧之所在。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众多英雄中的翘楚,达到其他英雄难以企及的个人事业高度,是由其个人的品质所决定的。司马懿最可贵的一项品质,便是忍常人之不能忍。在当前,曹爽虽然在资历上不如司马懿,但由于司马懿常年在外征战,而曹爽则长期待在这个帝国权力的最核心,在宫中的关系资源上司马懿反而占不到什么优势。如果此时就和曹爽针锋相对,考虑到皇帝年幼的事实,宫中势必会引起一场巨大的波澜,甚至有可能会危及这个帝国的根基,这些都是家乡在北方的司马懿所不愿意看到的。要想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了稳固这个帝国的根基,司马懿选择了忍让,因为他知道,要击败对手,并不是只有针锋相对一种方法。但是,司马懿的忍让,并非一味的、单纯的忍让,而是将防守视作进攻的“司马懿式忍让”,也就是说,司马懿在退居二线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可以爆发的那一刻,他将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一场好戏正在上演……
曹爽在不断扩大势力的同时,势必会得罪一些人,因为有人要往上爬,有人就一定会往下掉,当超过了这些人的忍耐限度的时候,他们就会站在曹爽的对立面,成为司马懿可以联合的力量,比如说孙礼。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曹操平定幽州时,召孙礼为司空军谋掾。孙礼为人耿直不屈,后来进宫做了尚书。一次明帝出猎,一只猛虎上前,为了保护皇帝,孙礼立即下马奋剑准备杀虎,幸亏明帝惜才,及时制止了孙礼。作为从曹操时代便一直效力的老臣,明帝曹叡把孙礼安排在曹芳的身边,正是要其为小皇帝出谋划策。但是孙礼性格倔强,在很多事情上对曹爽多有得罪。曹爽一气之下就将孙礼加封为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任命为扬州刺史,远远地调离曹芳身边。后来,因为在清河、平原二郡的问题上与曹爽意见存在分歧,孙礼被罢官入狱,正是这件事情,将孙礼完全推到了曹爽的对立面。
与之相似的还有傅嘏。傅嘏,字兰石,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傅嘏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识见,好论人物国计。正始初年的时候,任黄门侍郎。原本在司马懿和曹爽两人的争斗中,傅嘏处于中立观望的位置,甚至还站得略微靠近曹爽一些,经过一番观察,他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表面上平静安详,但是他内心却急躁冒进,沉溺于投机取巧,并且利欲熏心,我担心时间长了会误导你们兄弟,这样,仁人志士就会远离朝廷,朝政就荒怠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就让何晏知道了。这还得了?何晏马上找机会罢免了傅嘏的官职。见此机会,司马懿便把傅嘏任命为自己的从事中郎,使傅嘏成了自己智囊团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对于曹爽来说,等于是把自己阵营中的人推到了司马懿的阵营中,或许曹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所看到的,只是自己门下何晏这些“革命战友”,像傅嘏这种“虾兵蟹将”,根本不入他的法眼。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人以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卢毓。卢毓为人正直,为儒士之楷模。当年魏明帝曹叡在世时,曾经骄奢淫逸,大兴土木,高堂隆看不下去劝诫之,引得曹叡大为恼火,卢毓也站出来为高堂隆说话:“君明则臣直,因此,高堂隆才敢给您直谏进言,这事本来是我们做近臣的事,我们没有做到,这是我们赶不上高堂隆的地方,皇帝您还是多多包涵他吧。”当时卢毓的位置是尚书,曹爽将何晏调任该位置的时候卢毓也就自然而然地退居到了“副职”的位置上。不过,因为曹爽逐渐地独断专权,他和卢毓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产生了分歧,于是,卢毓又被调任廷尉。又过了一阵,曹爽干脆让其卸职回家,卢毓能不光火吗?
由于卢毓常年处于曹魏政权的核心位置,朝中有一大批由他提拔起来的老臣,可以说在朝中有着非常密集的关系网,曹爽如此冒进地一而再再而三地降卢毓的职,实际上是把自己推到了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曹爽此举遭遇了空前的阻力,最后迫于各方的压力,又不得不重新任命卢毓为光禄勋。
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人事调整中,看似曹爽的人占据了朝中的要职和高位,似乎权倾朝野,但暗地里司马懿却不动声色地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曹魏的宫中,暗流涌动。
挽狂澜痛击东吴
面对曹爽在朝政上接踵而至的一个又一个“大手笔”,司马懿并没有坐以待毙,他虽然表面上不为所动,甚至有些“逆来顺受”,但是在曹爽不知不觉的时候,司马懿却在不断自我壮大。
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予以痛击,是击败对手的一大法宝。曹爽的弱点就在于,在不断提拔所谓的“自己人”的同时,忽略了比“自己人”多得多的“中间人”,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中间人”成了自己的“对立人”。在曹爽的眼里只有诸如何晏、丁谧等的“大人物”,至于其他一些“小人物”,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曹爽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也许曹爽根本没有意识到,历史正是这些“小人物”创造的,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这些小人物往往就像催化剂一般,给历史带来巨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