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松下幸之助只受过4年小学教育,因父亲生意失败,曾离开家到大阪去当学徒,1918年,23岁的松下在大阪建立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接连推出了先进的配线器具、炮弹形电池灯、电熨斗、无故障收音机、电子管、真空管、晶体管等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产品,7年之后,松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从那时起,直到1988年的63年中,有10年他的收入均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时,留下了15亿多美元的遗产。在松下的晚年,荣誉接踵而至,可以说是荣宠备至。而这些荣誉的获得,完全是对他50多年艰苦奋斗经历的最好肯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府还是民间,人们都是因为衷心感谢他的卓越贡献才给予他这些荣誉的。
稻盛和夫的《活法》中有这样一段话:40多年前,我第一次有幸聆听了松下幸之助的演讲。当时松下先生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被神化,我也不过是一个无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松下先生在演讲中讲到有名的“水库式经营”。一旦下大雨,未建水库的河流就会发大水、发生洪涝灾害;而持续日晒,河流就会干涸,水量就会不足。所以,建水库蓄水,使水量不受天气和环境的左右并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经营方面也一样,景气时更要为不景气时作好储备,应该保留一定的后备力量。听了这样一番话以后,聚集着数百名中小企业家的会场里,不满意的声音像波浪一样传播开来,但坐在后方席位上的我听明白了。“说些什么呢?不正因为没有储备,大家才每天挥汗如雨、恶战苦斗的吗?如果有储备,那么,谁都不用这样辛苦。
我们想的是如何去建造这个水库,而你再三强调水库的重要性,又起什么作用呢?”会场里到处都听到这样的牢骚或交头接耳的声音。演讲终于结束,到了答疑时间,有个男士站起来不满地提出质问:“如果能够进行水库式经营当然好,但是,事实上却不能。若不能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进行水库式经营的办法,那还值得说吗?”对此质问,松下先生温和的表情中露出一丝苦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解释道:“那种办法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必须要有不建水库誓不罢休的决心。”此时,全场哑然失笑。几乎所有人都好像对松下先生不是答案的答案感到失望。但是,我没有失笑也没有失望。相反,我受到似乎像电流击穿身体似的大冲击,既茫然若失又惊叹不已,因为松下先生的话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真理。看完这段文字我同样有一种受电击的感觉,松下的经营智慧值得任何一个做企业的人借鉴,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反复地体会咀嚼才能得到其经营的真谛。
林军曾指导我说过一段话:“分析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把他放到时代背景下去看,分析当时的社会大环境,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事,其他成功的企业家又在做什么,由此你才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他的成功之道,他的智慧。”在追寻松下经营之道,探求其经营智慧时,我经常会联想到国内现在的企业家和企业,如联想、华为、TCL、海尔等制造业品牌是如何在各自企业家手下经营的。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讲创新,追求创新,企图通过某一技术发生变革,由此创造出伟大的企业。松下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微创新,改良产品,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在这点上,周鸿祎多次讲到对其产品的微创新改变世界。前不久李开复也用微创新来解释自己的项目。苹果、微软和谷歌所创造的革命性创新,在整个IT历史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创新工场目前所做的基于既有产品的改良,其实也是一种微创新,这更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更容易市场化。这和松下的做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已有产品上进行改良,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我总是试图在他们彼此之间找些碎片,擦出许些火花,引导自己更多的思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松下幸之助的《松下幸之助自传》、《经营深思录》和《经营的本质》,周侃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商法》,江新的《松下幸之助创业之道》,李海明的《松下幸之助经营之道》,孙鹤翎的《松下幸之助智囊全集》,潘竞贤、周来阳的《松下幸之助管理日志》,赵凡禹的《松下幸之助全传》等书籍,以及百度百科、智库百科、维基百科、豆瓣网、新浪博客等媒体的报道,在此一并致谢!
非常感谢华夏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他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告诉我方法论,使我在写作中经常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我想松下的经营智慧值得所有企业经营者去学习分析,本书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谅解和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