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第二个“蒋总统”毫无悬念地继任,号称小蒋。对于台湾百姓来说,他比较像个人。在老蒋传位给小蒋间,由严家淦继任“总统”,严家淦就像质量好的冷气机一样静悄悄不出声,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只是个过渡而已,终究要传给蒋经国的。事实上在这段时期,真正管事的也是蒋经国,严家淦只是“Yes Man”而已。
1978年,“谦冲为怀”的严家淦表示不竞选连任,向国民党中常会建议提名蒋经国为“总统”候选人。蒋经国“当仁不让”,经过“国民大会”选为“总统”。新的“蒋总统”一出来,以前的老“蒋总统”就被官方称为“先总统蒋公”。在政治标语方面,过去的“蒋总统万岁”没有继续使用,改以“永怀领袖”“恪遵领袖遗训”之类的标语。
据说蒋介石一过世,国民党内部也有一番权力斗争。
因为蒋介石是国民党总裁,他去世后,宋美龄觊觎这个总裁宝座。蒋经国一见不妙,遂提议为了纪念蒋介石,将总裁这个职位永远留给蒋介石,这么大义应该没有人敢反对吧!宋美龄见状,只好灰溜溜地去了美国。
这小蒋比起他父亲脑筋还算正常点。据说,1978年小蒋第一次以“总统”身份主持“国庆”阅兵时,依照惯例还有“蒋总统万岁”的口号,但第二年起就只剩下“三民主义万岁”与“中华民国万岁”了,要是当皇帝的真能“万寿无疆”,现在就该是秦始皇统治天下,哪还轮得到老蒋来称孤道寡?
在金门的太武山有个蒋介石手题的“毋望在莒”大石刻,就是蒋介石希望效法战国时代的齐国。齐国虽然被燕国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围攻,但田单在莒县和即墨忍辱负重,牺牲奋斗,终于把敌人从齐国赶走,光复了齐国。这个故事成为退守台澎金马的“蒋政权”作为“复国”的好教材。
因此有“毋忘在莒”运动与口号的出现,到处推动“毋望在莒”的精神,没想到这也一语成谶,无望再举,国民党再也举不起来,回不了大陆了。
20世纪70年代末期,对两岸来说,都是关键的转型年代,对大陆来说,开始走向改革开放之路。对台湾来说,过去高喊“反攻大陆”的几十年,国民党统治阶层并不把台湾放在眼里,所以并没有积极建设台湾。但自从蒋经国继任后,他带着一批技术官僚真正开始关注台湾基础设施建设,为台湾的经济起飞推上一把。
说起来,真是命运的纠葛,曾经在莫斯科留学的两个前后期同学,蒋经国与邓小平,都各自在无比沉重的包袱中接下了两岸的统治大权。邓小平挽救在“文革”中奄奄一息,力图振兴转型的大陆,而蒋经国面临着“反攻神话”濒临破灭,改革冲击不断,外交接连受挫的风雨飘摇年代。所幸的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两岸领导阶层都逐渐放弃了以意识形态主导一切的统治方式,转而开始思考百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用魔兽争霸里的术语来说,就是镜像开局。
台湾人对蒋经国的看法是复杂的,一方面不否认他对建设台湾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没忘记他也曾是白色恐怖时期的血腥刽子手,当年台湾人人闻之色变的警备总部就是他手下的一条猎狗。蒋经国是蒋介石刻意栽培的接班人,几十年间不断在各个位置上历练。一般认为,他的许多方法跟他在苏联留学时看到的苏共那一套有很大关系。到了现在,台湾还可以看到当初蒋经国作为情报政工头子时所建立的一些体系和留下的印记。
比如几十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台湾青年参加过“救国团”的营队与活动。这个“救国团”最早的名称为“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就是当初蒋经国受命成立的,很明显,这是仿共青团而成立的一个组织。成立之初您也知道大概会搞些什么业务,就是灌输年轻人“正确的”政治思想的组织,充满了政治性。可是几十年来,大时代的改变也让这个半官方的组织慢慢转型,加上“救国团”在全台湾各旅游胜地都有招待所和活动中心,业务遂开始转型为专办寒暑假期青少年海外旅游团队营会的组织。年轻人也不太在意这个组织成立的初衷,只知道“救国团”常常办一些便宜、好玩的战斗营或露营活动。这些营队的影响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台湾的大学里在办营队野外活动时的那一套团康方式,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救国团办活动的模式。不过这几年,因为时代又变了,所以“救国团”的全称,又把“反共”两个字拿掉,变为“中国青年救国团”,也越来越趋向民营化的一般的旅行社。
另一个明显的印记,就是“国军部队”里的辅导长,从字面上说起来,是对官兵做心理辅导,事实上,也负有部队里思想考核侦查的任务。很明显,就是学习政委的制度。当初蒋经国在部队里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政工体系,从上层到基层部队,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后来还成立了政战学校,专门培养政工系统人员。
政战学校除了对内培养外,以前还有个“远朋班”,专门收海外留学生,其实就是拉拢亚非拉兄弟,邀请这些国家中有升官潜力的军警官员来台进修。一直以来,台湾都有个传说,据说远朋班有三位著名校友,利比亚卡扎菲、巴拿马诺列加以及伊拉克海珊(萨达姆·侯赛因),就真的如电影《赌神》里那句台词一样:我跟巴拿马总统有点交情。这三位同学都是美国请台湾代训的,大概是学习成绩太好,三位同学几十年后都成为令美国蛋疼的人物,后来在一些拉美国家的军事政变中,都可以看到“远朋班”优秀结业学员的影子。对于外交处境一直艰难的国民党政府,办“远朋班”简直就是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