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706000000006

第6章 依恋:最初的基石

我们生命中第一个人际任务是和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建立联结。这对生存至关重要,因为作为婴儿,我们完全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依恋”一词最常用来指代这种联结,而关于依恋的行为和“类型”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依恋对我们的大脑发育、心理健康和未来的关系都有重大影响。

虽然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不是这一切的唯一影响因素,但是原初的、多数情况下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跟父亲、祖父母、保姆、日托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照顾者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也可以在成年后与母性形象、治疗师、朋友和伙伴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从而获得许多早年未曾得到的益处。

依恋如何形成,什么是安全依恋?

依恋始于生命中第一段关系,也就是和母亲的关系。这种关系很早——甚至在出生之前就开始了,但肯定是在生命的最初几小时、几周和几个月内成形的。它可能很大程度上受到出生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有没有准备好、是不是渴望孩子到来,母亲生产前后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以及产程。(研究表明,剖宫产分娩的母亲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和孩子形成依恋。[8])甚至母亲的激素水平也有影响,高水平的催产素会让母亲有更多的依恋行为。[9]母婴之间的依恋质量受许多因素影响。

依恋是通过同调和关怀建立的。在母婴关系中,它主要是由婴儿的需求(通过所谓的依恋行为来表达)和母亲对这些需求的反应产生的。事实上,母亲的回应、回应的稳定性和质量是关键因素。[10]

研究表明,依恋不仅来自满足婴儿迫切的生理需求,也来自互动的“质量”。婴儿看着母亲,母亲也看着婴儿,他们之间传递着微笑、镜映动作、下意识的同步舞蹈。

对形成安全依恋最重要的养育行为包括:

● 以及时、稳定、同调的方式满足孩子的身体和情感需求。

● 以欢迎的态度回应孩子亲近的尝试。母亲要迎接想靠近她的孩子,而不是转过身去,或只是冷淡地接待。她必须显露出自己也想要亲近。

● 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并表现出共情。

● 怀着爱意注视孩子。研究人员指出,这是促进大脑中负责社会行为的部分发展的最关键因素。[11]

如果知道可以去找母亲,知道我们的需求会被满足,情感会被理解和接受,我们在关系中就会感到“安全”。我说过,这是大孩子可能会经历的,但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人生里第一年定下的,当时我们的认知处在更原始的水平。我们哭的时候,母亲有时在身边,有时不在;她有时照顾到了我们的需要,有时没有。在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发展模型中,这关系到我们在人生中第一年形成的基本信任感。当这个世界(通常在母亲身上)始终如一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就建立起信任,相信会拥有需要的东西,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安全的地方。这就是现在许多人所说的“安全依恋”。

大量证据表明,如果在最初几个月里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并且没有中断(由于丧失,或孩子难以承受的分离,或不再被同调),在整个童年期,它都会趋于稳定。

为什么依恋如此重要?

依恋关系是孩子和依恋对象之间的黏合剂,对许多领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首先,它很自然地影响到自尊。“有安全感的人会觉得自己强大、能干、有价值、可爱和特殊——这都要归功于被重视、被爱、被体贴的依恋对象当作独特的人。”[12]他们在自尊的各个量表上得分更高。[13]

其次,安全依恋为我们提供了所谓的安全基础,它的意思正如你可能猜到的:进入世界并进行探索所需的安全感。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感,我们就不太愿意离开巢穴,甚至不去看自己的内心,发展因此受阻。

作家兼治疗师苏珊·安德森描述了安全依恋是如何促进独立的:

作为孩子,你需要联结才能前进。作为婴儿,你依靠母亲提供所需的养育,你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这一关系上。当你开始蹒跚学步、变得更独立时,她就成了背景……如果有什么东西干扰了这种发展——比如妈妈不得不长期住院——你的独立能力就可能被延迟。[14]

安德森接着阐述说,当你的依恋需求受挫时,它就变成了首要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它就融入背景。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儿童和成人都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让别人看到或支持他们上,而能专注于满足其他需求。

除了提供一个安全基地来探索世界和处理其他事物,依恋还会带来一些长期影响。研究表明,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儿童有更好的情绪灵活性、社交功能和认知能力。[15]他们更有开创性。[16]中学时,他们更能应对挫折和挑战,落后时会更加努力,而不是像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那样崩溃。[17]安全型的儿童会成为适应性良好的成年人,他们有能力形成安全依恋关系、调节自己的情绪,对世界抱有乐观的看法。[18]

相比之下,许多研究表明,各种形式的不安全依恋可能和情绪僵化、社交困难、注意力障碍、难以理解他人想法,以及无法应对压力情境有关。[19]

后者是因为,那些不安全依恋的人对压力的反应更不健康。压力应对能力在我们对许多精神和身体疾病的易感性中起作用。压力应对能力是由激素皮质醇调节的,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因过量的皮质醇循环而处于不利地位。高水平的皮质醇和抑郁、焦虑、自杀倾向、进食障碍和酗酒有关。过多的皮质醇会损害大脑中负责获取信息和清晰思考的部分。[20]高皮质醇也被认为会导致失眠。

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安全依恋基础的互动如何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21]和复杂社会行为相关度最高的大脑区域(如此之高以至有时被称为社交大脑)对这些早期互动特别敏感。听起来也许有过度简化之嫌,但这些关爱、同调的互动实际上扩展了这部分大脑的功能,而它负责重要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智力。[22]

因此,从神经元生长到一个人的自尊感,安全依恋都非常重要。有些人认为这是最关键的童年需求。

怎么知道和母亲是不是安全依恋?

你不会确切地知道早年和母亲的关系到底怎样,但以下是一些重要线索:

● 记忆中捕捉到的早年关系的瞬间

● 关于早年和母亲的关系,你现在的感受

● 你人生中的关系模式,尤其是你与他人建立牢固关系的能力

最后一条很复杂,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你早年和母亲的关系:

● 你记得那些亲密的时刻吗?她深情地抱着你,微笑着表达爱意?如果有,这些时刻更像例外还是常态?

● 还记得有需求时去找妈妈的情形吗?是什么样的需求?是典型的童年需求吗?她是怎么回应的?

● 尽你所能回忆或检视你的情感反应,你想亲近的尝试受到欢迎了吗?

● 别人怎样描述儿时的你?

你也许无法回忆起太多内容,但你的感受和冲动往往是线索,还有那些你可能无法有意识回忆起的互动残留的印象。它们有事情告诉你。聆听吧,如果能够的话。

如果你没有建立安全依恋呢,那会是什么样?

如果你没有建立安全依恋,你其实有很多同伴。研究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经历过不安全依恋,并倾向于代代相传。[23]这一数字在抑郁母亲的孩子中攀升至一半。[24]

有大量对不安全依恋“类型”的描述。在这个领域,不同作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对每种类型,我都选择了最容易记住、最具描述性的术语,以及较知名的研究人员使用过的对应术语。

自我依赖型

不安全依恋中最大的一类有多个名称——“强迫自我依赖型”(鲍尔比),“回避型”(安斯沃思)和“疏离型”(梅因,指成人的这种类型)。

当母亲一直拒绝,或不予回应、情感上不易得时,孩子就会放弃,明白在关系中有需求是徒劳或危险的,从而关闭需求和依恋的感觉。这就是这一类型的本质所在。

具体地说,回避型孩子的母亲会:

● 拒绝婴儿的依恋需求和试图获得依恋的行为

● 对依赖的信号感到不适或有敌意

● 不喜欢亲热和面对面的接触

● 对拥抱和身体接触更是反感

● 较少表达情感[25]

当母亲抱着孩子却没表现出快乐,婴儿最终会放弃对拥抱的自然渴望,被抱的时候,会变得像袋土豆一样软塌塌的。

这些孩子“关闭了愿望”。当然,愿望不可能完全被关闭,只是和意识断开了联结。你的愿望转移到潜意识中,在那里以非常原始的形式存在,而且附着了一种强烈的急迫感。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感觉到父母不想处理他们的需求和情绪,并学会隐藏情感。婴儿期像袋土豆一样软塌塌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当母亲问起他/她的一天时,只会回答一个词,并总和母亲保持距离。这种孩子不会找母亲求助。即使母亲以后想和他/她有更多连接,孩子也会很警惕,把自己藏在一堵墙后。

切断情感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照顾者没有关注并回应情感,孩子——包括成年后——将很难关注自己的感受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也不擅长对别人的感受有细致的理解。[26]可以想象,缺乏情感意识和情感交流会成为日后亲密关系中的障碍,在亲密关系里,他们会表现得更隐蔽、更疏离。跟愿望一样,他们的情感也不会消失,而是潜伏到了意识之中。

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所说,以这种依恋类型为主的人关闭了他们的依恋需求,他们对与依恋相关的信号充耳不闻。[27]最好尽可能地自我依赖。这种类型的人在关系中会穿更多铠甲,而且往往不允许有太多亲密。和别人足够接近、在之后的生活中发展真实的依恋情感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当他们完全依赖一个人时,就会因和婴儿期被拒绝时的痛苦靠得太近而无法承受。

迷恋型

不安全依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传统中认为的不安全行为,比如黏人、需要保证、总想更亲密。这种模式主要恐惧的是依恋对象离开,可称之为被抛弃的恐惧。当然,自我依赖型的人也害怕被抛弃,但可以通过不让自己感觉到关系的重要性来保护自己。

这种类型被称为“焦虑型依恋”(鲍尔比)、“强迫寻求关怀型”、“矛盾型”(安斯沃思)、“依赖型”和“迷恋型”。这些名称都反映了该模式的一些重要特质。依赖和寻求关怀是显而易见的;矛盾则稍微复杂一点。这种类型的孩子既表现出对亲密的强烈需求,也有愤怒、拒绝的特质。在陌生情境实验这种广泛使用的研究设计中,一岁大的孩子在母亲离开后非常痛苦,但当母亲试图弥补时却很难接受她的照顾。他们在苛求、黏人和充满敌意之间来回摇摆。我选择“迷恋型”这个术语是因为,通过这两类行为,这些孩子(及成人)如此焦虑地纠结于别人有多靠得住,以至于这主宰了他们的生活。

和这种依恋类型相关的母亲,并不像自我依赖型孩子的母亲那样总是排斥他人,但也没有足够稳定的回应来使孩子产生安全依恋。她们有时在,有时不在,有时似乎有爱,有时则莫名其妙地拒绝。迷恋型的孩子(及成人)不知道该期待什么。

根据作家戴安娜·福沙的说法,不安全型依恋实际上是一种策略,用来控制由母亲的反复无常引起的不适情绪。“他们的应对方式——像老鹰一样盯着母亲,紧紧抓住她以确保她不会再消失——是由不稳定引发的。”[28]

不幸的是,用于确保理想依恋关系的策略常常会把人吓跑。长大成人后,这些策略包括:

● 对亲密的需求过高

● 对依恋信号过度警惕

● 常常质疑、测试对方的承诺

● 强调需求和无助,好让别人留下来

● 别人不满足自己的愿望,就施以惩罚

● 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发怒

独处,特别是在痛苦的时候,会让那些焦虑型依恋的人非常沮丧,当依恋对象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得不好。在后来的关系中,当伴侣离开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全,也可能会忌妒。焦虑型依恋的人总是在寻找爱情。[29]

这种类型的孩子似乎太沉迷于依恋关系而无法探索自己的世界,有证据表明,这类成年人会过于关注人际关系,而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30]

有些人会表现出兼有这两种模式,比如在切断情感和一头扎入感情之间交替,或者表现出疏离和自我依赖,然后坍塌成依赖模式。所有形式的不安全依恋的共同点是,不相信别人在情感上易得、能提供可靠的支持。

照顾者型

依恋理论识别出的另一种模式叫“强迫照顾型”。这种模式下的人否认自己的需求,而专注于他人的需求,[31]会把帮助别人(不管他们是否想要)作为一种接近他们的方式。这和那些无法供养孩子但却乐意孩子照顾自己的母亲有关。[32]

大多数现代依恋理论并没有纳入这种类型。有证据表明,成人中的照顾者类型和儿童时期的迷恋型是有关联的。[33]这符合直觉,因为照顾是保持联结的一种方式。

混乱型

有些孩子符合一种称为“混乱型”或“无定向型”依恋的类型。这一类型没有稳定的模式,他们表现出一种或多种依恋类型的行为特征,伴随着交替出现的混乱和恐惧。这也是大多数受虐待儿童的依恋模式。

当然,虐待孩子的父母不是只会虐待,有时也会提供必要的照顾。因此,他们既是恐惧的来源,又是安慰的来源,难免就会让人感觉混乱。[34]

于是孩子的行为也会不稳定。这样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可能显得困惑不安,有时甚至会晕头转向。如果母亲有时安慰你,有时又好像失控了、来打你,你怎么知道去找她是不是安全呢?为什么她有时会那么心不在焉?(忽视和虐待的父母往往是未经治疗的创伤受害者。)

父母滥用酒精、药物,或长期抑郁,他们的孩子中也常常会产生混乱型依恋。[35]

这些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经常承担照顾职能,本质上完全放弃了孩子的角色。细想一下,这是非常聪明的反应。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往往会发现,成年人并不真正可信,又或者是能力不强,所以自己担任供养者的角色可能更安全。

和混乱型依恋相关的影响包括:

● 情绪、社交和认知功能的明显受损[36]

● 无法抚慰自己[37]

● 觉得一切遭遇都要归咎于自己,自己是没有价值的[38]

● 感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 警惕、不信任,避免亲密[39]

● 使用分离、分心和/或攻击、退缩作为应对机制[40]

● 大脑容量较小,连接大脑两侧的纤维受损[41]

虽然混乱型依恋是已识别的依恋类型中最不安全的,但它并不等同于依恋障碍。依恋障碍指的是无依恋的状态,通常指的是“反应性依恋障碍”(RAD)。患有依恋障碍的孩子不会和主要照料者产生依恋关系,也不轻易与任何人发展关系。它跟严重的早期忽视、虐待、三岁前与照料者突然分离,以及照料者的频繁变化有关。

什么是依恋创伤?

有许多和依恋对象相关的事件会对孩子造成创伤。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被独处是创伤性的;[42]孩子不能处理的分离是创伤性的;依恋关系的严重中断或失去依恋对象是创伤性的;依恋对象实施身体或性方面的虐待也是创伤性的。

孩子在急需帮助时被遗弃也是一种创伤,会引发依恋损伤。比如在父母两人之间,你告诉其中一方另一方正在虐待你,而你告知的这方却不相信,或者忽视/轻视你所说的话,不保护你。请记住,你本该从和依恋对象的关系里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安全依恋源于你的需求被满足。在紧急状态下不受保护或遭到忽视,孩子会觉得遭到了遗弃或背叛。

任何年纪的创伤都是毁灭性的(见我的书《从创伤中疗愈》),但当它和依恋对象结合在一起时,留下的印记几乎是不可磨灭的。

也许你对母亲不是安全依恋,但这真的是她的错吗?

虽然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许多人都支持一种观念,即照顾者的行为对形成安全依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要说明的是,婴儿可能跟父母中的一方是安全依恋,而跟另一方是不安全依恋。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予适当的回应,婴儿显然有能力去依恋。

有证据表明,指导母亲并帮助她们对孩子做出更积极的回应,可以改变依恋模式。母亲同调回应能力的提高,在短期内就能增强孩子的安全依恋。[43]

让母亲为我们的不安全依恋负责,并不是说她不好、不关心孩子,情况可能有很多种。比如,她可能爱她的孩子,但被人需要会让她感觉害怕或挫败。不幸的是,这往往会带来恶性循环,她越是退缩、越不去照顾婴儿,婴儿就越要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这种需求的信号和背后的紧迫感又会吓到母亲。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比如不擅长理解婴儿发出的信号;心事重重、不堪重负,或情绪抑郁;没有安全感,对拒绝过于敏感;自己没得到过好的养育。如果她的母亲无法慷慨地给予或满足她的需求同调,如果她的母亲太忙碌、太冷漠,这就会成为烙在她身上的模式,让她不知不觉地重复。当人们发现自己因缺失某种东西而如此痛苦、别人却能得到它时,常常会感觉深受伤害,难以忍受。母亲也会受困于此。

我们稍后会谈到更客观地理解你母亲的情况,不过现在最好让她来为你的早年关系和依恋风格承担责任,而不是去想你自己做错了什么。即使你是这双人舞的一部分,即使在复杂情况下,母亲和孩子会互相镜映对方的转身,母亲作为成年人,也更有责任意识到并改变这种模式。

如果你过去只是建立起部分的安全依恋,现在还能发展出完整的安全依恋吗?这对你有什么帮助?

即使你从未产生过安全依恋,也随时可以开始发展它。安全依恋会带来很多益处。包括:

● 在这个世界上给你一只锚,一个你可以与之联结的地方

● 让你对他人的看法更积极,对生活的看法更乐观

● 有助于建立一种如影随形的安全感

● 给你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在那里你并不孤单,有人拥抱你

● 提供良好感觉的平台,增强自尊和自信

● 让你在未来更有可能接触到可以满足你需求的人

● 强化神经通路并刺激大脑发育

●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和值得信赖的人发展安全依恋,对弥补母爱不足留下的缺陷是很重要的。

识别依恋对象

作为成年人,我们的依恋对象通常是亲密的伴侣,也可能包括治疗师或其他助人者、母亲的替代者和最好的朋友。一些孩子有想象中的朋友,可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很多人——包括成人和儿童——还会依靠宠物来获得安慰和联结的感觉。

如果你不确定谁会是或有潜在可能是你的依恋对象,可以问问自己:

● 当我最难过的时候,去找谁会觉得最自在?在需要的时候我能去找谁?

● 我相信谁真的在乎我?谁关心我是为了“我”,而不是为了我给他们的东西?

● 如果我处在几乎完全要依赖别人的状态(比如发生重大事故或疾病),我想和谁在一起?

● 我相信谁会一直在我身边?

你的依恋类型是什么?

如果你还没识别出自己属于哪种依恋类型,请读读下面的描述,看看哪个类型更像你,也许会挺有意思。注意,这些针对的是成年人和亲密关系,而不是母婴关系。[44]我将它们分别限制在三项之内。已经有人研发出很长的研究量表,但你可以先尝试一下这个小样本。

A型

● 我常担心伴侣不会真的爱我,或不想和我在一起。我有时会沉溺在这种担忧中,表现得十分忌妒,甚至在友谊中也会这样。

● 有时我对亲密的渴望会吓跑别人。

● 当别人表现得看不见我的需求时,我会困惑。如果他们关心我,就不会让我受到这样的伤害。

B型

● 我不喜欢必须依赖别人的感觉,这仿佛是受伤的铺垫。

● 我宁愿不向别人表现出我的脆弱。事实上,我宁愿不感到脆弱!

● 别人离我太近时,我会很紧张。

C型

● 我对依靠别人和让别人依靠都感到很自在。

● 我发现与人亲近相对容易。

● 我相信大多数时候别人会在我需要时帮助我。

D型

● 我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接近他们。

● 我认为,如果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不会离开我。

● 似乎不可能同时满足我们双方的需求。

说得清楚些,A是迷恋型,B是自我依赖型,C是安全依恋型,D是强迫照顾型。由于混乱型依恋缺乏明确的风格,使用这样的工具来进行自我识别要困难得多。如果你仍然不能识别这些依恋类型,网上有更长的依恋类型测验,它们使用等级评分,会让你对自己的依恋类型有更清晰的认识。

有很多方法可以深入挖掘你的依恋类型,现在来说说你在生活中可能注意到的另一些方面。

一个有趣的线索是你在那些感觉被遗弃的情境下如何反应。关于依恋类型的一些早期研究,是让母亲离开年幼的孩子一段时间,然后重新进入房间(陌生情境实验)。当母亲回来时,那些更防御、更疏离(自我依赖型)的孩子最难重新建立联结。他们常常无视母亲。这些孩子其实是在表达:“哦,是你。你对我并不重要。”相反,他们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矛盾型依恋(迷恋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往往很烦躁,但在她回来时表现出怨恨,掺杂着愤怒或无助。

请留意自己在依恋对象离开时的反应。向所爱的人表达思念会让你感觉太脆弱吗?他们回来时,你觉得再亲热起来困难吗?你会不会过于关注失去,以至对方回来时仍难以释怀(就像典型的迷恋型、矛盾型依恋一样)?你想为先前的离开惩罚他们吗(迷恋型/矛盾型更容易这样做)?在上述研究中,相比于幼儿对分离的反应,他们在与母亲重新建立联结的反应更能说明依恋类型。

我相信,在重要关系中对失望和受伤的反应,也会说明我们基本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当有人让你失望时,你会产生什么反应?也许你期待别人认可你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却全给忘了。即便这个疏忽并不大,你会不会感到崩溃?你内心会有点退缩吗?你想多少惩罚一下对方吗?你会不会试着让这件事显得不重要,来掩饰你的失望,还是能把失望表现出来?安全依恋能增强复原力,让我们更能表达自己。我想,那些自我依赖型会隐藏受伤和失望的感觉(以及对亲近的渴望),而迷恋型的人也许会强调这些感受,在需要时利用内疚感——他们这样做,都是在试图建立更安全的关系。(我关注的是这两种不安全的亚型,因为对它们的研究和讨论最多。)

你有不止一种类型吗?

你当然可以有多种类型的特征。不必在类型上太较真,审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光谱会更有帮助,比如对依赖和展示脆弱是否感到自在、比如亲密的能力、处理情绪的能力、对安全和被需要的感受——这些我们都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继续讨论。

把这些作为特定关系中的特质来思考也是有帮助的。正如孩子会对父亲和母亲表现出不同的依恋类型,我们在不同的成人关系中也会表现出各式各样的依恋特质。审视类型的价值在于阐明这些元素并找出其模式,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模式最初是在我们最重要的早年关系中建立的。

你和母亲的关系真的会影响以后的关系吗?

无论你和母亲是没有关系、有安全幸福的关系还是介于两者之间,你都不可能逃脱这种核心关系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有力地塑造了你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你对关系的期望、对自己的感觉,以及学到的防御性的习惯(和健康的习惯!)。

比如,如果你享受安全依恋,就会知道,表达对亲密或慰藉的需要,或表达自己的需求,一般是可以的;事实上,它是建立关系的基础。但如果你的母亲(或母性形象)一直拒绝这些对爱、支持和保护的请求,你就不仅学会了停止表达这些需求,还学会了切断对它们的意识(自我依赖型)。如果母亲前后矛盾,有时积极响应,有时不回应,你可能就学会了:确保依恋需求得到满足的唯一方法是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密切关注和你有关系的人,持续强调你的感受和需求(迷恋型)。

现在花点时间反思一下自己的状况。

● 从目前学到的东西里,在是否展示自己的依恋需求这一点上,你的模式是什么样的?这和你作为青少年和成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 这和你想象中儿时跟母亲的依恋模式有什么关系?

改变依恋模式有多难?

儿童期改变不安全依恋模式是最容易的。我提到过,指导母亲更好地和婴儿同调可以取得非常快速、积极的结果。模式在特定关系中存在的时间越长,逆转就越困难。

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被认为在早年相对容易改变,这主要与他们发展安全依恋的能力有关,它有助于抵消(并提供替代)和母亲的不安全依恋。[45]研究表明,对父亲(或另一位次要看护人)的安全依恋是孩子弥补或克服对母亲不安全依恋的最重要因素。[46]

作为成年人,改变我们的基本依恋模式有点困难,但到那时我们就有了一套新的选择。我们更有能力在哀悼旧时创伤、发现核心信念、建立新的存在方式等方面展开治疗工作。如果我们拥有的关系可以创造出新的、更健康的模式,我们的期待和态度就会发生改变,我们的努力也会有一个新的起点。这些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讨论。

记住,我们有形成依恋关系的本能,这是大自然的旨意。

同类推荐
  • 你是我的小星星:星座宝贝个性化教育攻略

    你是我的小星星:星座宝贝个性化教育攻略

    本书独辟蹊径,从星座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教育的案例,对不同星座的孩子进行个性化识别,并将之与个性化的父母形成对照,再进一步分析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化匹配的适应情况,最后给出家长和孩子的个性化匹配的应对建议。以此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发现培养孩子的合理目标,针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帮助孩子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的走向目标,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帮助父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与孩子沟通这一家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为此,本书选取亲子关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告诉父母如何应对孩子不同的情绪,如何正确地听、说、做,通过一系列简单、实用、高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主动积极地与父母配合。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 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源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后又散见于17、18世纪的教育理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幼儿教育学》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对幼儿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否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犹太人的教子智慧

    犹太人的教子智慧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高素质的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犹太民族在教子方面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认为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巨大,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是对孩子起榜样作用。本书希望通过对犹太人的教子智慧和教育艺术的阐述,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方法,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把孩子培养成乐观开朗、充满爱心、知耻知荣、志向远大的栋梁之材。
  • 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请所有带着这些困惑的家长朋友们翻开这本书。因为对自已的孩子所拥有的爱使我们在他们身上付出了令人难以想像的耐心,那么,我坚信所有拿到这本书的家长朋友们都会有足够的耐心把它看完。在这本书里,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知道自已究竟在哪个误区里,我们更可以从其他人那里找到自己所不知道的好办法,然后,我们可能会明白事情并不一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严重,我们会逐渐相信明天的阳光依然灿烂……
热门推荐
  • 长生浮生两相忘

    长生浮生两相忘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你入轮回千万世,我难再见。
  • 我在柯南当疑犯

    我在柯南当疑犯

    穿越柯南世界,扮演各种疑犯,越像真凶奖励越丰厚。于是方乾想法设法开始伪装真凶......柯南:“这个人满脸写着凶手两个字......”服部平次:“找到了,他犯罪的绝对性证据。”毛利小五郎:“首先我们排除这位先生,他有绝对的不在场证明。”方乾:“这下子稳了!”
  • 村长是个大魔王

    村长是个大魔王

    一个重生的废材魔王把一个破不拉几的小村子建设成万界瞩目的度假胜地的故事。貌似种田,但是冒险和旅行也不少。美女很多,但是魔王很纯情。民族不是问题,种族和物种都不是问题,大家一起开开心心泡个温泉吃碗拉面不好吗?为什么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慢热,坑多,非无敌,谢绝种马,各种致敬
  • 新民公案

    新民公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明风声

    大明风声

    讲解着大明王朝时期,奸臣当道,武林四起,魔教一心引起江湖风波,而后箭绝萧易水传人——三大弟子与众侠义人士,抵抗魔教,除奸臣魏云山,报仇杀死并肩王,后衷心护驾与最想不到的人决斗护龙山庄,最后落叶归根,人人隐居……
  • 穆心为子衿

    穆心为子衿

    蒋子衿,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女大四生。为人温和,行事干脆,学习一般,家境只能说是小康,像是千千万女大学生的缩影。穆文,一个阳光帅气的大四校草,会打篮球,日常奔跑在球场中。亦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其实只是两个人无意中碰撞擦出火花,一个在大学时常发生的小确幸。可当两个人慢慢深交,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她,平时娇俏可爱,认真学习。他,平日活泼向上,热情开朗。可是为什么她身着华丽的礼服出现在顶尖贵族宴会,而他穿着西装参与世界集团会议。
  • 一直挖不动(上)

    一直挖不动(上)

    她,胡不动,十八岁,相貌一般,身材一般,学历一般,只有一样东西不一般,那就是命数……不一般的……霉……而且是所有万千少女不能接受的霉,专门在红鸾星上出状况,搞飞机,什么什么?眼前这个从山顶洞下来的原始人类,说可以帮她改变命数?搞什么,他以为穿的标新立异一点,长得楚楚动人一点,就可以把她的红鸾星给捭正了么?尼姑她是当过,但这道士和尼姑好象不是一家的吧?他要对她发扬同胞之友爱?替她逆天改命不成?
  • 食物语之暖风物语

    食物语之暖风物语

    不知来路,只知归处。一场意外让他来到了这个美食化魂的世界,被食神收下认作干儿子。前世已逝,享受当下,他只要护好他可爱的妹妹和众多食魂。
  • 幻想世界故事集

    幻想世界故事集

    自己写的一些幻想故事,文笔一般,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并留下宝贵意见。
  • 韩娱之我是李秀满

    韩娱之我是李秀满

    我变身成韩国的娱乐教父李秀满。看我如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娱乐帝国,称霸亚洲也仅是开始。新视角,新人物讲述娱乐圈里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