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公元599年一月出生,公元649年七月驾崩。唐朝的第二代国君,庙号“太宗”,其执政期间的年号是“贞观”,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贞观”年间飞速发展,唐朝也随之进入了最盛世繁荣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大唐国威远播海外,番邦小国岁岁来朝。唐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度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蓝发碧眼的外国人在长安街头随处可见,各民族的大融合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太宗李世民未登基之前曾经封为秦王,他也是唐高祖李渊夺天下的主要助手,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在治国安邦方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为李渊有长子李建成,且已经被立为太子,李世民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万世不朽之功,也只能位居太子之下。等李渊百年之后,李世民还得向他大哥俯首称臣,从理论上来讲,李世民是永远没有机会做皇帝了,他只能老老实实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为新皇帝保好驾、护好航。但李世民是那种安分的人吗?他能甘居人下、心甘情愿地坐第二把交椅吗?他能任人鱼肉、把身家性命交在别人的手里吗?答案是:不能!想我世民在拼夺天下的时候可是场场首发没做过第二,战必克、攻必取我可都是要人家命的选手,让我当亚军,没门!把我的命运给别人掌握,想都别想!你小子(太子李建成)有什么资格站在我的头上,不就是比我早出生几年吗?让我认命,不可能!我不信天、不信地,就相信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是如何夺取了大唐天子的宝座,并且成功开创“贞观之治”的呢?这个历程有点长,场面有点血腥,十八岁以下听众请退场!
世民的筹码。
隋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在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降生了一个婴儿,就是后来被称为“治世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太宗的生母姓窦,史书记载窦氏生太宗时,别馆外有两条龙在嬉戏,也不知是路过的?还是路过的!李渊因此特别喜欢这个儿子,并给他起名字为“世民”,“济世安民”之意。当时李渊是隋朝的唐国公,李世民也算是出生在高干家庭,作为高干子弟的他天资聪颖,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这小子有出息,好好调教将来肯定能:长江后浪推前浪,把他爹拍在沙滩上。隋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围困在雁门,未满十八周岁的李世民被应征入伍,上战场去解隋炀帝之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渊与隋文帝、隋炀帝父子的关系。李渊凭什么就能在隋朝官封唐国公呢?除了承袭他先祖的爵位以外,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和李渊的母亲是亲姐俩,隋文帝就是李渊的亲姨夫,隋炀帝杨广和李渊就是表兄弟,绝对属于皇亲国戚了。您别嫌我啰嗦!我觉得有必要再向您介绍个猛人,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当三朝的国丈吧?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帝都是他的姑爷,您听说过吗?没有吧?我说的这位牛人名字叫独孤信,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将军,在他的女儿当中,有三个女儿嫁的老公是一个比一个生猛。一个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一个嫁给了隋文帝杨坚,剩下的这个女儿嫁的老公比前两个差了点,不是皇帝,当时只是个姓李的贵族,可是这个女儿生了个皇帝——唐高祖李渊。唐朝建国后,李渊追封了他的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那么李渊的生母,这位独孤氏也算是能含笑九泉了,因为她总算也是嫁了一个皇帝。作为三个皇帝的老丈人,虽然没有把三个皇帝女婿都叫到一个桌上喝酒的机会(独孤信死的时候,隋文帝杨坚还没当皇帝、更不用说李渊了),但是独孤信如果在棺材里想到这三个身份显赫的姑爷,估计都能笑的醒过来!当然,现在最让独孤信自豪的应该是他的外孙李渊了,毕竟李渊以及他的李氏子孙们才是未来大唐帝国的主宰!
我们书归正传,上回书说到年轻的李世民初次踏上了战场,去解救隋炀帝。别看李世民年纪不大,少年老成的他,天生就是个军事家,对军事指挥那是驾轻就熟,门清着呢!李世民毕竟是高干子弟,人家就算军龄不长,但是参军以后怎么也得给个军官当当吧!总不能让人从列兵干起吧?李世民所在部队的最高长官是一个叫云定兴的将军,云将军率部出发前,听取了李世民的计策:既多带旗帜和锣鼓,大布疑兵,让队伍拉长几十里旌旗不断,夜晚的时候就前后敲鼓相呼应,使敌人看起来救兵如云,突厥可汗就会惧怕我们,知难而退兵。战事果然如李世民所料,突厥侦查兵报告可汗说:隋朝救兵铺天盖地而来,这回是真的来跟我们拼命了!突厥胆寒,撤围逃跑。看来李世民应该是自幼熟读兵法,深谙领兵作战之道,在这次解围战中崭露头角,一朵军事奇葩正在徐徐绽放!
时值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弃首都长安不回,常年玩乐在江都(今扬州),搞得是众叛亲离、天下大乱。李渊此时为隋朝镇守太原,属军事、战略要地,而且还是拥兵一方的诸侯,充分具备了造反所需要的几大要素,属于“造反有理”。此时刚刚年满十八周岁的李世民血气方刚,他广交天下豪杰之士,网罗一切可以为他所用的人才,并多次慷慨陈词,劝说他父亲李渊举兵造反。李渊在冷静分析了天下的形式后,决定竖起义旗举兵反隋。李渊的功绩完全被李世民的光环所掩盖了,不了解唐朝历史的人,只知到有唐太宗李世民,很少有人知道高祖李渊,即使知道有这么个高祖,也对李渊的作为知之甚少。因为一到李渊,就会说:哦,知道,不就是李世民他爹吗?这就是所有李世民粉丝关于李渊是何许人也的回答,如果李渊的名气大一些的话,你再问李世民是谁?回答是:哦,知道,李渊的儿子吗!这就是名人效应。李渊的不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一生平庸吗?我看是恰恰相反,高祖李渊也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属雄才大略之君主,他的成绩之所以被忽视,也可以说是被隐藏,只是因为他有个“青出于蓝”的儿子,一个遗传了他所有优秀基因,并且比他更狠更辣的儿子!李渊应该很欣慰了!我前面说过:“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各位如果有时间的话,看一下二十四史《旧唐书》就可知其中原委了,唐高祖本纪只是寥寥几千字,唐太宗李世民本纪却分上、下两部好多字。通俗一点讲:就像一部介绍人物的纪录片,李渊的是短篇就一集,李世民的是长篇好多集。这种写法是很违背史书记载常规的,大凡开国之君史书都是大篇幅书写,规格一般都要超过这个朝代后世皇帝的记载。因为开国之君的经历都是曲折离奇的,大多是经过浴血奋战、横戈立马夺取的天下,他的功劳是最大的,后世诸皇帝即使有再大的作为,也只是站在前人提供的舞台上表演,演好了算是个继往开来之君,演的一般算是个守成之君,演砸了就是个亡国之君。所以记载开国皇帝的文字一般都比后世的多,唐朝的史书记载就是个例外,其中原因复杂,本人不是从事专业历史研究的,不敢妄下结论,个中原委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敬请读者诸君见谅!这也有利于读者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培养创造思维!您也可以在我的讲述中仔细体会,慢慢理解!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李渊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局面。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官拜太原留守。我们前面介绍过李家与杨家的关系,李渊和隋炀帝杨广可是表兄弟,很近的亲属关系,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对李渊很是喜爱,对这个外甥更是加官给爵。老话说的真对:姨娘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亲!独孤皇后已经不在了,表兄杨广出门了没在家(去扬州旅游了),又把太原如此重要的军事战略重镇交给了你,“太原留守”可是让你给看家的呀!太原当时在隋朝是个什么地理位置?西北边防重镇,“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隋朝的大量军用物质又都囤积在这里,李渊当时所肩负的任务是:北御突厥、守卫国门的军区司令。他能轻易地做出反隋的行动吗?时机不成熟,搞不好是要背负民族败类的骂名啊!你李世民一个黄口小儿懂得几个问题,仅凭几句“怒发冲冠”的言辞,就能让一个老谋深算、掌兵多年的李渊乱了方寸,打乱了自己的部署,我想不可能!这个高祖起兵靠太宗多番劝谏的原因不可全信!当然也得承认李世民的战略眼光是独到的,他只是经验上还没有李渊老辣,毕竟还是一只小小鸟吗!但在李渊起兵后,李世民的表现是日趋完美,逐渐走向成熟,他也为日后争夺皇位积累了足够的砝码。
大唐王朝的建立,李世民确实是居功至伟,纵观唐朝历史,经典战役、大兵团作战都是李世民亲自参与指挥并且身先士卒地冲锋在前。李渊进军攻取长安的过程中,遇到了隋朝守军的拼死抵抗,前方攻击不是很顺利,他一度产生了回师太原暂时休整的想法,是李世民哭着向李渊劝谏说:“老爹呀!咱得坚持啊!坚持就是胜利啊!咱们现在最主要的是拿下咸阳,方能号令天下!”李渊有了主心骨信心倍增,集合兵马围攻长安,617年十一月克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至此李氏父子终于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业!李渊以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看这头衔,霸道不?李世民封为京兆尹、秦公,就是京城卫戍区司令,掌管京城防务。这只是个试探!618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王李渊,他头衔又有了新变化,这次的更霸道——皇帝,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