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泪血瓦岗军成功打下洛口仓之后,名气大,粮食多。隋朝黑、白两道都纷纷归顺瓦岗寨,自愿接受李密的领导。这一时期,李密相继得到了三员勇猛彪悍的大将:秦琼、程知节(即程咬金原型)和罗士信。这三人都勇冠三军,以一顶百。特别是秦琼秦叔宝,更是依仗神勇,在战场上救过中箭受伤的李密,成为瓦岗老大的救命恩人。只是李密没福消受他手下的这些如云猛将。他兵败后,这些千万里挑一的大将基本都辗转归顺了唐朝,成为大唐的中流砥柱。可以说,瓦岗寨就是唐初的“黄埔军校”,为唐朝输送了大量的高级军事人才。
抢夺洛口仓的第二个月,李密马不停蹄,又派裴仁基、孟让率军攻占隋朝的另一个粮仓——回洛仓(今河南偃师)。裴仁基和孟让都是刚刚投降瓦岗寨的,特别是裴仁基,他一个月前还是隋朝派来围剿瓦岗军的首领。估计李密怕他是来潜伏卧底的,所以故意派他攻打老东家的粮仓,好彻底断绝他的归路,让他死心塌地地效力自己。
回洛仓在洛阳的东边,距宫城不到十里,仓内存有数百万石粮食,真正是洛阳城的“米袋子工程”。因为仓城离洛阳很近,所以城内并没有多少守卫军队。裴仁基带着三万多人没费多少力气就拿下了这个米袋子。仓城得手后,裴仁基又指挥部队在洛阳城南向放火抢掠,这有点儿得意忘形了。当时洛阳城有二十多万驻军,见洛口仓失守,立即重兵压向瓦岗军,结果裴仁基大败,米袋子还没来得及打开就物归原主了。
哪里有粮食,哪里就有战场。从回洛仓到洛口仓再到黎阳仓,每一个仓窖边都伴随着杀伐和屠戮。刀剑与头颅齐飞,鲜血共白米双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泪血。每一方都知道,只有拥有粮食,才能拥有一切。所以,瓦岗军和东都军为了糊口的粮食,在洛口仓下你来我往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拉锯战。
其时,洛阳城内的生活状况是粮少布多。布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城内市民用绢做汲水的绳子,用布烧火煮饭。只知道用果木烧出的米饭有一种特殊的清香,不知道用绢布煮熟的饭有没有股儿棉焦味。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情况时没米下锅,洛阳当局最高领导越王杨侗派人火速将回洛仓的粮食往城内搬运,手中有粮,心里亮堂啊。这时候的杨侗也许觉得,睡在米堆上比睡在美人怀里更踏实。
见隋军不分昼夜地抢运仓内粮食,李密急得肾上腺分泌加快。看着白花花的大米流进人家的锅里,谁能安之若素?虽说那本来就不是自己家的米,但那年头儿只要谁拳头硬、刀锋利,谁说是谁家的就是谁家的,不是也是。就这样干看了两天,李密看不下去了,要是等隋军把米都运光了才去拿下仓城,那不就等于给人免费看仓库了吗?
有时候红眼病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时候的李密就见不得隋军“发财”,他求米心切,悄悄点了三万多人趁着隋军一个个撅着屁股吭哧吭哧用力搬米时,突然发起猛攻,又重新夺回了回洛仓。
这一次抢仓得手后,他并没有马上庆祝胜利,而是马上修筑营堑工事,准备迎接东都守军的反攻。
丢掉洛口就等于封住了自己的食道。东都立刻调遣出七万兵马,欲夺回粮仓。但李密和他的瓦岗军怎么也不肯吐出这块到嘴的肥肉,反而凭借构筑的工事将东都军杀得仓皇而逃。
站在堆积如山的米袋上,李密壮怀激烈,面对咫尺之遥的东都洛阳,他久藏在心的雄霸天下的思想跃然而出,他决定攻下洛阳,然后号令天下,成为万民心中的“乐阳”。
李密是一个儒将,他思考问题很全面。他知道,要想取杨广而代之,就必须先在理论上论证出现存政权的反动性,激起大家的愤怒,号召众人群起而推之。
不得不承认,李密确实不同于一般的造反者,他具有很缜密的思维、很开阔的思路。当时造反者多如牛毛,也有不少人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但没有一个人像李密那样“心怀全国”。他们都苟安于自己盘踞的一隅,今朝有酒今朝醉,有花堪折直须折,从来没有走出自己、突破自身的想法。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李密和所有造反者的区别,最般配的四个字是:鹤立鸡群。
李密找来了自己的秘书祖君彦,要他原创一篇讨伐杨广的檄文。祖君彦是两个月前才来投奔李密的,以前他一直是隋朝官员序列中最低级的九品小官。这个人才华横溢,却终身得不到重用,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成分”不好,历史不清白,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奸臣。
祖君彦的父亲祖廷是北齐高官,他出于个人权欲目的,帮助北周冤杀了北齐名将斛律光,这一事件是导致北齐最终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吃里爬外的小人行径让隋文帝特别瞧不起,所以当他得知才情满腹的祖君彦是祖廷的儿子时,立即向对自己推荐祖君彦的吏部侍郎薛道衡说,我不需要这样的人。
祖君彦太吃亏了,吃了“父债子还”的冤枉亏。人们都说“千好万好不如有个好老爸”,可对祖君彦却是“千坏万坏别有个坏老爸”。身为儿子的祖君彦什么坏事都没做,却要为老爸的坏行为签字埋单,这虽然是因为杨坚过于主观武断所致,但也提醒了全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要想不使自己的儿女成为“负翁负婆”,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无愧于心。
不但是杨坚讨厌祖君彦,杨广也照样不喜欢他,所以,祖君彦在隋朝不见阳光好多年,投靠李密后,他马上得到重用,成了李密的“御用秘书”。李密除了情书以外的所有的官方文件、发言、书信的起草都出自他手。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李密交给他的这个任务将使他名垂千古,彪炳史册。
一方面是杨广确实作恶多端、罪行累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祖君彦将杨氏对自己无端“封杀”的愤恨揉进文脉,“情”凝笔端,以我手写我心,挥就了一篇讨伐杨广的著名檄文《檄洛州文》。文中列举了杨广的十大罪状,每一条罪状都达到了批捕标准,如弑父杀兄、夺嫡篡位、乱伦好色、奢侈腐化、草菅人命等等等等。檄文中,祖君彦给杨广的罪行打了个比喻,说他的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做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状;把东海的水全部放出来,也冲洗不净杨广的罪恶。这就是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出处。
祖君彦的这篇《檄洛州文》令杨广看后两眼发直、三叉坏死、四肢发凉的原创作品发表后,简直是一语惊坛(隋朝政坛),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人争相传阅,全国各郡县一片叫好之声,评价就一个字:顶!
此时,李密和他的瓦岗寨的品牌如日中天,确已临近金字塔之顶。很多人在这篇文章的鼓动下,热血沸腾,主动报名加入瓦岗寨。可见,文字也能产生战斗力。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祖君彦“一檄成名”,后人总是将他的这篇檄文和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曌檄》相提并论。这两篇檄文都激情澎湃、文采斐然,可以比照“诗坛”中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为“檄文双璧”。
遗憾的是,这个拥有“罄竹难书”一词知识产权的才子和那个同样写出了“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名句的骆宾王,结局都令人感伤,一个死亡,一个失踪。祖君彦在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年,就因李密兵败被杀。而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则在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徐敬业迅速失败后不知所踪,成为一桩历史谜案。
以往不同今时,那时候,秘书有风险,入“仕”需谨慎。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李密和祖君彦,这两个为中国语言做出重要贡献的造反男,出奇一致地创造出了两个带“书”字的成语。一个牛角挂书、一个罄竹难书。如果按照唯心论的思路,“双书”结合能不“双输”吗?
“双输”只是本书的调侃之言。当时的李密正处在事业金字塔的顶部,头脑中没有输的概念。此刻,他的目标锁定了洛阳。
此后的一年里,李密带领瓦岗军在洛阳周围转战厮杀,血流成河。在这座厚垒坚城下,他遇到了一个最终让他败走麦城的隋军将领——王世充。
·历史是台复印机二十四
历史是台复印机说到王世充这个名字,不了解历史的人也许不太熟悉,但要提到使李连杰一举成名的电影《少林寺》里面那个大反派王仁则,肯定不少人有印象。王世充就是那个大反派王仁则的叔叔。
王世充头发天然卷曲,有着西域胡人的血统。早年,他们家是住在西域的,后来才迁居到内地。当年,他爷爷去世后,年轻漂亮的奶奶带着他的儿子,也就是王世充的父亲,改嫁到一个王姓官员家中。所以,从王世充老爸这辈起,他们家的胡姓“支”便改成了汉姓“王”。
历史资料显示,少时的王世充是一个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他“颇涉经史,尤好兵法及龟策、推步之术”,同时还“善敷奏,明习法律”。
不仅如此,他还有一项善于辩论演讲的特长,“利口饰非,辞议蜂起,众虽知其不可而莫能屈”。这一点太了不起了,诡辩水平简直已入化境。别人明知道他的论点不对,却无法用论据去驳倒他。这样的口才,如果参加现在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只要他有兴趣,每届的“最佳辩手”非其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