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冯异,颍川父城人,本来是刘秀的俘虏,后来归顺光武,本人长于谋略,号令严整,用兵进止有序;为人谦让,诸将会聚论功之时,冯异常独自避于树下,故军中称为“大树将军”,冯异苦心经营,连续数年镇抚西方,威权日重,关中瞩目,称“咸阳王”,有人告发冯异准备自称咸阳王,刘秀把这个书信交给冯异,冯异惊恐异常,上表自辩,刘秀回复说:“将军之于国家,义同君臣,恩犹父子,何忧之有也?”后来冯异入朝觐见,刘秀向满朝文武做介绍。“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并且还回忆几年前的困难时期,大概豆粥吃得很香,仍然念念不忘。“仓卒无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感动的冯异涕泪涟涟,顿首拜谢说:“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
为了联络感情,刘秀还经常和群臣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以为笑乐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后汉书》曾经评说到,刘秀称帝后,拜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刘秀有一次和功臣饮宴欢聚,他问道:“如果你们没碰上时局大变动,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高密侯邓禹先答道:“臣小时候致力于学问,可以当个文学博士(一种官位)吧。”刘秀说:“你太谦虚了,你是世家大族的邓家子弟,志行修整,肯定会有更大的出息。”其他人也依次答对。到马武时,马武说:“以臣的勇武可以当个守尉督,查盗贼。”刘秀笑道:你不当盗贼的话就差不多了。”马武生性好酒,阔达敢言,有时喝醉酒在御前当面批评同列,直斥他们的短长,无所避忌。君臣相对大笑,宴会尽欢而散。从这个其乐融融的场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光武在处理和功臣的微妙、复杂的关系时的良苦用心所在了。
大臣有功,就封赏财物,但不加升官职。所以手下功臣皆保其福禄,没有被杀的人。名将马援曾经称赞刘秀“恢廓大度”、“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是符合实际的。赐予功臣们厚禄高爵,而不让他们参予军国大事。吴汉征蜀凯归,完成最后一统,光武欣慰,大为封赏,一次达三百六十五人。对功在汉室之文武将相,均予列侯就第,加位进爵。其中有封食邑四县以上者,遭人反对,光武却说:“自古皆以无道亡国,未闻以功臣地多亡国者”。
建国初年,刘秀尚遵守西汉旧制,对任三公职者,依然封授列侯爵位。如建武二年,宋弘“代王梁为大司空,封相邑侯。建武三年,伏湛“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但是,从建武五年以后,这项制度便开始改变。“朱祐等荐复宜为宰相。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
侯霸代替伏湛为大司徒后,仅封为关内侯。侯霸很有能力,家里很有钱,“霸矜严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产业。”做官也很有能力,遣使征霸,“百姓老弱相携号哭,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皆曰:“愿乞侯君复留期年”。每春下宽大之诏,奉四时之令,皆霸所建也。明年,代伏湛为大司徒,封关内侯。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十三年,霸薨,帝深伤惜之,亲自临吊。下诏曰:“惟霸积善清洁。视事九年。汉家旧制,丞相拜曰,封为列侯。朕以军师暴露,功臣未封,缘忠臣之义,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终。呜呼哀哉!”
于是追封谥霸则乡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户。刘秀对不封侯霸为列侯的原因,曾在建武十三年,侯霸死后,刘秀以“功臣未封”,而不封侯霸为列侯,只是一种托辞。其实,他的意图正是要打破任三公,即封列侯的旧制。因为自侯霸不封侯的事例一开,以后凡无列侯爵位,而任三公者,都没有再被封为列侯的。如戴涉、禁茂、玉况、冯勤任司徒职,均无列侯爵位。赵营任太尉,仅封关内侯爵。社林、张纯、冯纺任司空,也无列侯爵。诚如袁梦隙说:“自是之后,位三公者,皆不复有茅土之封。”在全国基本统一后,刘秀在国家重要官职的任用上,也改变了从前的措施。他总的原则,是不任用功臣担任国家的重要官职。正如《后汉书·光武帝》说:“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退功臣而进文吏,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
自建武五、六年以后,由于关东的各割据势力逐渐被平定,形势开始好转,因此刘秀对国家内政的建设。他对三公的选择,即注意任职者的实际能力,同时,也防止这些任职者难以驾御。刘秀所选拔的司徒,自侯霸以后,大多数来自有地方统治经验的郡太守。十三年,霸薨,帝深伤惜之,亲自临吊。下诏曰:“惟霸积善清洁。视事九年。汉家旧制,丞相拜曰,封为列侯。朕以军师暴露,功臣未封,缘忠臣之义,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终。呜呼哀哉!”于是追封谥霸则乡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户。子昱嗣。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以沛郡太守韩歆代霸为大司徒。这同司徒主管国家民政事务有关。司空,则主要投自九卿。司马的任职,建武二十年以前,主要由功臣吴汉担任。吴汉死后,长达八年时间,刘秀没有任命正式担当者,一直让刘隆代理此职。刘隆是南阳安众侯宗室,曾随同刘秀平定河北。南方骆越人叛乱时,他作为马援的副将,“击交趾蛮夷征侧等”。立下战功。“还更封大国,为长王侯。王莽天凤年间,刘秀曾到长安跟随中大夫庐江人许子威专门攻读《尚书》,在天下未平、战事频起的时代,他也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他给人的印象便是“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有鉴于西汉晚期大臣权势过重,皇帝丧失政柄的历史教训,刘秀特别注意严加防范。首先,他从制度上压低三公品级,不用功臣外戚。朝中虽保留三公名位,却不授实权。处理政务的尚书台及六曹(相当于六部)则是皇帝的喉舌,“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但尚书令品级,仅为“千石”,相当于大县的县令,尚书仆射(副职)和六曹尚书令品级仅为“六百石”,只等于中小县的县官。这样一来,有位的无权,有权的无位,低官高职,为的就是防止大臣擅权。在具体人选上,刘秀不用开国功臣出任公卿掌管大政,以防擅权,但给他们以高爵重赏,在生活上充分优待,对一般过失也加以宽容。避免了西汉初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悲剧的重演,可算是一种安排功臣的成功经验,为后世所效仿。
尽管如此,刘秀仍只是奖功封侯,而不授予实际权力。为了避免功臣权力过大带来的问题,他不让功臣掌握实际的权力,而是“退功臣,进文臣”,把治理国家的事交给了文臣。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如何对待功臣的问题,又利于国家的治理,是古代皇帝在如何处理功臣方面做得最好的皇帝之一。
对待外戚
在刘秀夺取天下,进行统一战争时,外威也是刘秀的重要依靠力量。
建国之初,对外戚的任用和加封,说明他考虑到外戚是他进行统一战争相巩固其统治的依靠力量,所以对外戚并不排斥。
可是,到刘秀统治后期,他已感到对外戚势力有加以限制的必要,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已是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王莽凭借外戚的地位,最终篡夺西汉的最高权力。这样的历史教训,对刘秀来说,是极为深刻的。《东观汉记》称:“初,世祖闵伤前世权臣太盛,外戚预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这说明刘秀看到外戚对集权统治的危害,因而他对外戚势力是加以限制的。但是,刘秀在限制外戚上,所实行的措施,却是因时因人而异,手段比较温和。
阴识,南阳新野人也,是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前母兄,据说是管仲的后裔。刘秀兄弟起兵时,阴识游学长安,“闻之,委业而归,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往诣伯升”,阴识到达洛阳后,就被刘秀任命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建武元年,光武遣使迎阴贵人于新野,并征识。识随贵人至,以为骑都尉,更封阴乡侯。
可见,在统—战争进行时,刘秀对外戚是积极加以利用的。还任命外戚为官职,并加封他们爵位。在这一期间,刘秀重用外戚,对外戚的品格,是很注意的。建武二年,阴识“以征伐军功增封。可是,阴识却推辞说:“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众,臣托属掖廷,仍加爵邑,不可以示天下。”阴识的这种谦让态度,很受刘秀的赏识。因此,刘秀先任命阴识为关都尉,镇守函谷关。二年,以征伐军功增封,识叩头让曰:“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众,臣托属掖廷,仍加爵邑,不可以示天下。”帝甚美之,以为关都尉,镇函谷。迁侍中,以母忧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