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521100000001

第1章 创业孤独

李宁

——最伟大运动员变身90亿身家富豪

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能否像福特、西门子、洛克菲勒一样,创造一家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伟大公司?2008年8月3日夜,北京,李宁家里。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正热火朝天地在烧烤架前忙活着,把烤好的东西分给客人。他光着膀子,肌肉还保持得不错,汗水沿着脊柱哗哗地流下来。他殷勤地照顾着每一个人,自己并没有吃什么,有人注意到他显得特别亢奋,只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两天后,李宁公司独立董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王亚非给公司董事会成员群发了一封邮件,内容是她从网上摘录的谁是点火者的讨论——许海峰、熊倪还是李宁,在此之前漫长的火炬传递中,他们3个谁也没有出任火炬手。

她想暗示着问点什么,但又什么都没有说。

又过了两天,张志勇群发了一封邮件,情绪很激动——当奥运会来临时,李宁公司成立18周年,我来公司16年,担任CEO也已经4年,公司所有交待指标都已经完成,但我们还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将战略落实还是任重而道远……

这两封邮件,李宁都没有回复。

又过了一天,8月8日。王亚非起了一个大早,吃过早饭就筹划着去鸟巢观看开幕式,走之前她习惯性打开了电子邮箱,发现李宁在凌晨回了一封邮件——我去不去点火,不是我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李宁公司的事情,这是中国人民的事。

看完邮件,52岁的王亚非哭了,她对父母说,应该就是李宁了。

几个小时后,坐在鸟巢里的张志勇仰起头,终于看到了最后一棒火炬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老板被威亚吊起,正缓缓靠近点火台。

3分08秒之后,李宁完成了空中漫步,点燃了北京奥运主火炬。鸟巢里的人都很亢奋,炎热的天气是一个原因,出人意料的是,李宁,中国最大运动品牌董事长,成了最为瞩目的火炬手。

那一刻,他穿着阿迪达斯赞助的火炬手服装,这成了全球化竞争下中国市场的一个隐喻。

张志勇还没有想那么多,他被无数电话和短信所淹没,以致无法更好地欣赏开幕式表演。电话和短信大都来自属下,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可以马上跟进,明天媒体上就会出现和点火相联系的广告,配套产品也可以马上生产。

张志勇发了一个短信给李宁,他把属下的意思告诉老板,表示应该找记者来报道,至少我们应该欢庆一下。

马上,他收到了回复——“这个荣誉不是李宁个人的,更不是李宁公司的。这代表中国人,代表全世界的运动员,如果我们把它商业化,就显得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

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李宁不等于李宁牌

日前,张志勇和李宁站在了一起,他们正在为LINING新logo新口号的推广活动拍摄照片。张志勇显得有点拘谨,李宁捅了他一下,说——“笑一下,自然点。”

摄影师很满意李宁的配合,接着告诉李宁作仰天大笑状。李宁嘀咕了两句“这不是我的风格”,然后笑了两下。

拍摄结束,他马上解下领带。尽管身边跟着一大堆人,但他仍显得对这里有点陌生——这里是李宁公司总部体育馆。身为董事长,李宁来这里的次数并不多。坐在偌大的办公室里,他也显得有些拘束,好像和我们一样,都是这里的客人,他一年来不了这里几次。书架上空荡荡,中式办公桌上没有台式电脑,只是几张照片提示着主人的身份——和老婆、儿子的合影,还有与佛教界的星云大师合影。

“说一说李经纬吧,没有他也许你不会走上经商的道路,外界说现在是你在照顾他,是这样么?”

“有机会我们私下说。”

和他个人相关的话题,他一概回绝。谈到公司,具体事务他也不清楚,让我们去问CEO张志勇。只有谈到一些和未来和梦想有关的话题时,他才愿意多说两句。

20年前,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家公司,却从一开始就和商业世界保持了距离。他拍了电影,在美国和中国办体操学校,读了一个法律学位,一个EMBA,还在研读中国历史,并四处参佛。现在他忙着他的基金会和公益事业,还个人投资了一家新能源公司。

他不愿意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甚至不愿意留在公司运营一线,他并不享受管理所带来的快感,讨厌琐碎的报表和无休止的签字。他甘愿自我隐退,享受无人认识所带来的自由。

公司的一次活动,刘璇、杨凌和他一起去小学搞活动,老师们都很兴奋,他们年轻时见证了体操王子最辉煌的时刻。老师们指着刘璇问这是谁,孩子们齐声说——“刘璇。”轮到李宁时,没有声音了。

李宁指了指T恤上的logo,我是这个,有孩子反应过来——“哦,你是李宁牌?”

那一刻,他感觉好极了,因为别人记住了李宁牌,忘记了李宁。

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这一刻。

上路

成功的企业家总是有一些共同特点,至少敢于冒险是其中一条。

1989年,面对广西体委副主任和国家体操队教练两个职业选择时,李宁投奔了李经纬。

这是所有故事的开始,他愿意去健力宝这样一个乡镇企业,放弃铁饭碗和世界冠军的光环。组织部门以为他会去广西体委当副主任,已经把他列入第三梯队名单。

李宁的解释是,李经纬比别人显得更热情一点,而那个体制对他的伤害让他愤怒到拍拍屁股走人。

一年前,从汉城回到北京,中国代表团的包机降落在机场,他和“跳高王子”朱建华两个人躲在机舱里,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才仓皇逃走,外面欢迎的人群谁也没注意到这两位汉城奥运会的失败者。

有人给他寄了刀片和绳子,而4年前,他坐着敞篷的吉普车挥手进了南宁城,体操王子的光环笼罩在他身上。

外界的批评现在看来也显得极具时代特色——李宁谈恋爱耽误训练、他掉下来居然还笑了笑。很少有人知道两年前李宁就提出了退役,但国家没有批准。比赛结束后,在休息室里,中国体操队6个小伙子关了门齐声痛哭,教练从过道里都听得清清楚楚。

体制给他带来了无上的荣誉,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今天的李宁说——“那个时候人们需要金牌,不需要体育。体委需要冠军,不需要运动员。”

李经纬让他做特别助理,主管宣传公关。他策划了一次成功的广告片,极富冲击力,亲自出演并重金投放在央视,效果非常好,带动了销售额大幅上扬。

一次,健力宝出现负面新闻,李宁深夜赶到北京某新闻机构,游说总编室值班领导,让他们出于对民族品牌的热爱以及对世界冠军面子照顾,撤掉了批评的稿件。

这种经历让李宁感到新奇,在此之前,体制把所有事情都包揽了下来——吃饭、睡觉、出门机票、火车票、看病医疗,他只要把跟头翻好,什么都不用操心。

现在做生意,他开始要办消防、工商、税务等各种证件,尽管借助健力宝集团的资源,起步基础并不算差。

不过他也说,“基本上没有机会表现我的能力。”

李经纬给了他一个机会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李宁”品牌,理由是爱国。李经纬因为体育营销而闻名,他的最初宣传口号是让中国运动员喝自己的饮料,现在他告诉李宁——你要让中国运动员穿中国人生产的运动服。

民族主义的旗号并不总是十分管用,第一次订货会没人买东西。那时候经销商大都是体委系统的人,大家给面子来见李宁,但是吃了饭打了招呼就闪人。

李宁想到建立专卖店,经营自己的营销体系,他所拥有的只是“李宁”这个冠军头衔带来的影响力。

从一开始,阴差阳错之下李宁公司就走向品牌公司之路,这种模式类似耐克,特点是“重品牌轻资产”,产品交给代工厂生产。

李宁的晋江同行们,比如安踏的丁志忠,此时走上了生产道路,丁志忠拥有“中国制造”能力,而没有世界冠军的身份。

与此同时,李宁完成了最重要的一跳——去健力宝化。

股改专家刘纪鹏(博客)劝他彻底和健力宝划清界限,把健力宝在李宁公司里的股份拿出来,健力宝毕竟是国有企业,将来李宁公司做大了,这都是扯不明白的恩怨。

此时的中国股市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资本市场需要产权清晰的企业。

刘有着“中国股改第一人”的名望,反复劝告李宁产权不清的利弊,说到激动时甚至决定自己去找李经纬谈判。

李宁的顾虑是这样做是否对不起李经纬,会不会被人骂作忘恩负义。

李经纬同意了这个想法,李宁分4次赎回了健力宝所占股份。李经纬大度到甚至没有要股份投资的回报。

他或许羡慕李宁有了一个干干净净属于自己的公司,而他日后却因为同样的问题败走三水。

陈义红和张志勇

张志勇说自己现在和李宁见面并不多——两个月大概能见面一次,平常会通通邮件、短信,李宁看重一年4次董事和年底的战略执行会议。除此之外,他不会过问公司具体事宜。

一次董事会结束,李宁开玩笑——“现在财务还是不能自由,钱要么投了公益,要么用钱还得经过志勇审批。”

李宁是中国企业家里罕见的“放权者”。公司20年,只换了两任CEO——陈义红和张志勇,而这两人都是从公司内提拔。他和陈义红友好分手的故事,在江湖恩怨味道浓重的中国企业界,宛如一个神话。

1996年,李宁整合了北京、广东、烟台三地公司,建立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并担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从一开始,李宁就不是一个事必躬亲的老板,日常事务交给了常务副总经理陈义红,为了给陈更好的空间,他请走了不少一同创业的队友(他拿出股份,让大家都有一个体面的台阶)。

陈义红在李宁公司成立后一年就加入,他之前是国家体委下“十佳”公司的经理,当过兵,雄心勃勃冲劲十足,具有极强的企业家气质,经常说“不想当企业家的职业经理人,就不是好的职业经理人”。

他和李宁形成了极好的互补,和陈、李二人相识多年的王亚非评价——“李宁不会追着人要账,陈义红能。”

借助专卖店模式,还有体育营销,陈义红让李宁公司有了高速发展。和任何一个中国民营企业一样,问题伴着发展而激化,也是中国最常见的问题——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

李宁和陈义红都有不少亲属在公司。李宁的一个表弟担任销售中心副总,嫂子在公关部工作。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和负责销售的分公司总经理是陈义红的两个弟弟,此外还有很多亲戚、朋友、队友。

李宁不想看到公司里人分成李派或者陈派,他不喜欢家族制。

他把自己的亲戚全部请走,并要求陈义红也这么做。有多少波折只有当事人才能清楚,但结果是双方的亲戚都离开公司。

王亚非说——“即便当年陈义红把弟弟们先撤出去,李宁一样会把亲戚们都撤出来。他一直在追求国际化和职业化,他知道家人和队友的局限性,他心里很明白。”

李宁让陈义红做总经理,这是否有感谢的意思已经不得而知,他去北大进修。

1998年9月,李宁正式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按照国家规定,世界冠军可以免试进入重点大学读书,他就属于这种性质。

他写文章回忆说——“我想学的东西太多了,选择法律,是因为该学科可以提高人的思辨能力,以及分析事物、洞察社会的能力,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也是人们应该掌握的基本武器,而并不是为了去当什么才去学习它。我认为读书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对于我自己来说,本科这阶段的知识我没有学习过,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把这段空缺补上来,使自己的知识背景有个普及性的提高,并没想要个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名字。”

出于对公司管理的考虑,他还选修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双学位。

35岁的李宁放下世界冠军和公司老板的身段,背起双肩包做起了学生,唯一不同的是他有家室,在学校宾馆租了一个房间。

公司层面,他会召开电话会议,但一般事务不会操心。

本科学习结束后,李宁读了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并把手下十几个高管陆续送去光华或者中欧、长江商学院。

王亚非说,当时李宁公司是一个销售额几亿的民营企业,而EMBA学费起初就要19万,后来38万,十几个高管进修费用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还要考虑时间成本,但李宁主动这样做了。

李宁并不是一个对公司袖手旁观的人,他发现公司出现了问题——1997到2001年,公司销售额始终没能超过10亿,经济危机不是一个好的借口——李宁公司很少有产品出口,而且国内市场持续增长,耐克和阿迪达斯份额越来越高。

张志勇分析1997年以来公司这段危机时说——“我们在1997年的2月份,经历了历史上第一次的负增长,长达27个月,当时检讨原因发现,我们实际上在做衣服和鞋,没有在推动体育文化。我们的产品就是市场上最普通的休闲产品,而不是具备体育功能和体育文化的产品。”

这和李宁对公司定位冲突,他是运动员出身,看到公司和运动渐渐没有什么关联,他难以接受。

市场也在发生转变,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他们需要专业的篮球鞋和网球拍,他们喜欢世界品牌,这亮点李宁公司都无法提供。

2001年,陈义红推荐张志勇接任总经理一职,自己转任法人代表。他和李宁有观念的冲突,李宁劝他不要再参与公司具体运营,他准备离开公司。

李宁并没有允许陈义红这么做,他会和陈义红一起喝酒,也会对拍桌子相互吼叫,但他没有让陈义红就这么离开。

李宁重新分拆公司,成立北京动向体育公司,负责代理国际品牌,引入了意大利运动品牌KAPPA,把这一块业务交给了陈义红做,让他单独负责,并享有20%的股份。

与此同时,陈义红还是李宁公司第二次股改后的第二大股东。

张志勇加入李宁公司先做出纳,后来做到了财务总监。相对于前一任,他显得保守一点,但执行力更突出。他不会和李宁拍桌子,而会离开让彼此冷静下来。

李宁认同他,因为张志勇是一个喜欢做“系统”的人,他喜欢把事情理顺分成一二三,然后一一去执行。他率先在国内体育品牌商中引入了ERP系统,并推动公司进军资本市场。

上海人张志勇最初因为女朋友而选择留在北京,进入李宁公司。而他原本的梦想是当一个老师,李宁的梦想也不是当大老板,但两个人合力打造出了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

2004年6月,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资4.4亿港币。

上市推动了公司转型,逼得张志勇不得不把战略目标想清楚。李宁站了出来,他说,没有一个消费者是因为喜欢这个品牌而喜欢这项运动,都是因为这个品牌跟这项运动在一起,而喜欢这个品牌。

张志勇说——“李宁把事情的本质说出来了,你一定是推动运动的公司,建立品牌文化的公司,这是核心,我们的战略方案就更清晰。战略导向里面,越来越强调体育的本质,体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就要开发更多的专业产品。”

2004年李宁公司进军篮球,开发“飞甲”篮球鞋,并签约NBA球星达蒙·琼斯。2007年收购老牌乒乓球器材生产商“红双喜”。2009年,推出羽毛球拍系列……

2009年的李宁公司,批发销售额达到83.87亿元,超过阿迪达斯,列中国市场第二位。

王学军是李宁公司东中国区销售总经理,他回忆说——“2003年,我当时管北方的业务,我们有一个产品非常畅销,就是夹克,当时叫裤子和上衣,上衣夹克卖得非常好。我记得北方基本上每季的需求都会上万件,零售价在300块钱左右,你想想,如果说没有这几万件的话,我们收入会减少上千万。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客户发现在订货会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这是李宁新战略的结果,公司越来越回归运动的定位,这既是创始人的希望,也源自现实的紧迫性——耐克、阿迪达斯占据一线品牌,以安踏为首的福建晋江军团紧追不舍,李宁公司夹在中间,地位显得很尴尬,一个似有似无的天花板隐隐出现。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代表中国体育成就的花车上站着李宁,他把花束摆在胸前,不像旁边的刘翔(耐克的代言人)那样尽情挥舞。

他们穿的是中国代表团领奖服,胸前印着安踏公司的logo。继2004年输给阿迪达斯之后,2008—2012年中国代表团服装被安踏抢去了。

面对这种境况,李宁的策略是做大品牌。在这个行业里,一种是走零售商品牌战略,控制店面终端。还有一种是做供应链管理,走运动营销路线,放大品牌,不做生产,不做零售。李宁选择了第二条路线,这也是阿迪达斯和耐克的战略。

陈义红也在奔跑。2005年,陈义红夫妇买下了北京动向剩下的80%股份,所用资金套现自李宁公司的股份。

公司独立董事王亚非说,当时放弃KAPPA(也就是卖掉北京动向股份)是通过了公司董事会会议,当时KAPPA的授权即将到期,前景难以预料。在张志勇看来,KAPPA走时尚路线,和公司明确的运动路线冲突。

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年KAPPA公司遭遇财务危机,陈义红低价购得KAPPA在中国大陆和澳门的品牌永久使用权,并将运动时尚路线发扬光大。

也许是受到KAPPA的启发,李宁公司签下了同样来自意大利的运动品牌lotto在大陆20年的经营权。

2007年,中国动向也在香港上市,公司市值一度超过李宁公司。

在公司董事会欢送陈义红的晚宴上,王亚非问了两个人一个问题——“你们有这么多的分歧,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分手啊?”

陈义红和李宁有着相近的回答——“我们是聪明人,如果分手,就没有李宁这个牌子了。”接着,两个人喝得大醉,抱在一起流着眼泪,念叨曾经奋斗的日子。

现在李宁投身公益事业的舞台上,经常会看到陈义红捧场的身影。

他们友好地分手,是对手,也是朋友。

隐去

李宁坐在我的面前,安静而不苟言笑,礼貌回答每一个问题,但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他今年47岁,头发已经花白大半,他说这源自家族遗传。

方世伟是公司副总裁兼CMO,但是他的任命和李宁没有什么关系,张志勇就能拍板做主。因为今年做换标的项目,方才和李宁接触的机会多一些,一年能有四五次,都是集体开会。

李宁公司20年,今年第一次对logo做了改变,新logo显得更锐利,据说灵感来自在鞍马上的李宁交叉动作。

方世伟说第一次提案上,张志勇对某个方案投了赞成票,那个标识显得更为颠覆,而李宁说“我能不能不选”,理由是腰疼病复发。

具有投票权的只有他和张志勇,李宁用了一种很东方智慧的技巧,而不是直接把否定的意思说明白。

李宁喜欢用婚姻做比喻来说明他作为董事长的作用——“结不结婚不是我决定,而是我参与拍板决定;而后具体跟谁结婚,怎么结婚,那就是志勇他们的事情了。”

现在在网络上还能搜到和李宁相关的几段视频——1989年广州的“羊城贺岁万家欢”晚会上,他和梅艳芳合唱《大约在冬季》,还一起翩翩起舞。

1993年,已经开办公司的李宁出演了香港动作片《七金刚》,他作为男一号一出场就先在横杠上单臂大回环三圈,然后飞起一脚将劫匪踹翻,拍拍手仰着头说——“我就喜欢破纪录。”

这部电影的导演程小东15年后,又一次和李宁合作,任务是把他吊到鸟巢上空点火。

从活泼少年到今天心如止水的企业家,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他的朋友、老师王亚非开玩笑说李宁是活了两辈子的人,因为他在年轻时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这其中的落差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

现在的李宁只是淡淡回应——“不论是演戏还是经商,都是体验人生的方式。”

世界冠军从一开始就不是百试百灵,王亚非亲眼见过有的领导刁难——“让你牛,你不就是个世界冠军嘛,偏不帮你。”

李宁成了一个佛教徒,会去台湾参佛,也去无锡拜访南怀瑾,但他只承认自己是一个佛教的消费者。

他保持着众多世俗的爱好,喜欢和三教九流的朋友们喝酒吃肉,和当年的队友们一起时,他显得像个带头大哥。

他在北大历史系读了硕士,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王亚非在李宁北京的家里看见过达娃央宗,1990年亚运会点燃圣火的那个姑娘,她把点燃的火炬转交给李宁,从而一举成名。达娃央宗来北京看病,所有的资源都是李宁帮着安排的。

李宁喜欢干这样的事情,现在他的最大活动是投身公益。2005年,他套现公司股票1亿港币,专门用于中国运动员的培训事业。他直言很多运动员拿了奖金去学着做生意,第二天就得赔光。

他和蔡振华、李永波、许海峰联合成立了“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并担任主席,希望能为运动员转型做点事情。

李宁在做运动员时,训练馆买空调,所需外汇资金要经过邓小平特批。今天中国开始为过多的外汇储备而想办法,李宁也可以运用他的财富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他在家乡兴建了一个体育公园,不过因为是公益事业,没什么油水而一再受挫,朋友知道了为他叫屈,也没见他抱怨什么。

李宁不愿意在媒体面前谈李经纬,但有一次,他和朋友约好了在北京谈事情,见面前一天,朋友收到了短信——李经纬突发脑溢血,我得陪他,三天内不会到,抱歉。

1999年,李宁和乔丹、贝利一起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25名运动员,中国人仅他一位。在瑞士洛桑的颁奖礼上,每个人获赠了一款特别订制的雷达表,晚宴上有人说想看看,他就拿给对方。第二天才想起来,但表没影了,和朋友当笑话说了这个故事,也没什么难过和放不下的。

他是一位富豪,在香港深水湾有豪宅,买的时候贷着款;汶川地震发生后,他通过广西李宁基金会捐款1000万。

除了李宁公司,李宁也有着自己的生意,2010年他和哥哥李进入主香港上市公司快意能源,两个多月账面盈余就高达近30亿港元,但这不是一次财务性投资,他有着进军新能源的计划。

在胡润2009百富榜上,李宁以9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排名第73位。

我问他,你退出公司一线管理,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像美的公司的何享健先生一样,董事长都不干了,只拥有股份。

他笑了笑——“有可能连股东都不做。”

《基业长青》说那些永续经营的公司的领导都在做造钟者,而不是敲钟人——制度比人强,李宁似乎沿着这条大道一路奔驰。

他让我想到了两个采访对象——李连杰和王石。李连杰和他同岁,也是佛教徒,差不多的年纪成名,最后都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公益事业上。王石和李宁都把公司做到了行业第一,而创始人董事长又都活得十分潇洒。

李宁的身上又有着独特的烙印,从他进入健力宝开始,就一步一步离开体制,体验各种人生,最终回归到自由之路。

在世界上那些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伟大公司里,我们知道福特、西门子、洛克菲勒,但是谁还会记得亨利·福特、维尔纳·冯·西门子、约翰·D·洛克菲勒……

他会是这些名字中的一个么?

王平

——“我一直处于创业中”

谦逊,讲究礼仪,不经意间,流露出在日本长期生活痕迹。从服装设计专业到软件开发,从搭建网络平台到房地产开发,他在感性创作和理性经营间变换角色。短短4年时间,他创建了两家公司,可他却说——我一直处于创业中。他,就是日本温州总商会秘书长王平,一位典型的敢闯敢冒险的温州人。

危机背后蕴藏商机

近日,在温州欧洲城中央大楼的会客室里,王平挂断日本长途电话,温文尔雅地笑着,言语中略带谦和。或许是刚亲历过日本地震的缘故,他的话题也从这次大地震开始。

“那一天,我在浅草。”王平回忆起地震当天的情形,“走上街头,尽是戴着头盔步行回家的人群。几十万人都在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没有喧哗声。交通全部瘫痪,路上塞车,但毫无喇叭声。”王平说,他一个人驾车回家,从晚上8点钟到凌晨4点,平时40分钟的路程,整整花了8个小时。

“当时眼前的一切,仿佛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王平这样形容。黯然,悄悄爬上眉际。

据王平介绍,在日温州商人近2000名,其中10%从事外贸行业,30%从事餐饮业。这次日本发生大地震,在日温州人经济上损失不大。“巨大的灾难背后,也蕴藏着商机。”王平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类产品在日本非常畅销。一是携带式手电筒,大功率强光信号灯,具有救生功效。另一个就是建筑材料,日本东北地区,特别是宫城县、福岛县、岩手县等地迫切需要灾后重建,金属、沥青、合成树脂等建筑材料炙手可热。

“建筑材料是持久战,打得好能引发无限商机,房地产也一样。”年近不惑的王平对房地产有着特有的敏感。今年3月5日,王平及合伙人在东京举办了房地产展会,吸引了500多名在日华人参加。

“展会办完一周后就地震了,幸好提前了一周。”王平说,受地震、房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人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

“在地震面前,房子是脆弱的。但在日本人心里,同样有‘安居乐业’的概念,房子仍是第一需求。”在一些房地产商面临灾难准备搁浅投资计划的时候,王平却选择了“绝处逢生”。他计划于今年7月9日举办第二次房地产展会,增加大量房源。

事业还没有达到顶点

服装设计、软件开发、搭建中国商务网,投资房地产……10年时间,4个角色完美转型。在常人眼里,王平是一个握有商战魔方的成功人士,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并没有赚到“第一桶金”,事业上也没有达到一个顶点。“我一直处于创业中。”王平如是说。

1973年,王平出生于温州瞿溪。1993年,他赴日本留学,主攻服装设计专业。1999年大学毕业,王平留在日本从事服装设计。当时恰逢互联网起步,凭着对该市场潜力的判断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王平放弃了设计,开始探索IT行业,从事与服装设计毫不相关的软件开发。“那时候是一头扎进去了,但心里仍然有点忐忑。”王平说,软件开发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是一口越陷越深的水潭,需要合作精神,需要钻研新技术,一旦滞后就会马上被淘汰。

一路摸索,一路前行,长达7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2006年,王平携同10位伙伴共同开发了中国商务网(www.madeinchina.co.jp)。2007年成立了鑫中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平任常务董事。2009年,王平计划开发国内市场,将该公司移到上海并改名为鼎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在公司渐入佳境的同时,王平又将注意力转到了热门的房地产上。2010年,日本一信房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王平担任执行董事,并同友人合作在日本东京举办了3次关于房地产的交流咨询会。

“在房地产领域,‘温州’就是品牌。”王平说,温州人跟房地产的渊源,海内外华人众人皆知。

我们是家乡在日本的窗口

从最初几十人的“朋友会”发展到如今100多人的“总商会”,日本温州总商会自2000年5月7日成立以来,已历经10载风雨,如今它成为近年来在日本颇具影响力的华人商会之一。而担任秘书长的王平则一直致力于促进在日温商之间的交流,增进中日两国的商务往来。用他的话来说——“在日本,温州总商会是中国温州人的符号。”

10年来,日本温州总商会本着“在商言商”的宗旨,除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外,更在探索“以商养会、以会促商”的模式上,作出了不菲的成绩。据王平介绍,日本温州总商会在2004年和2008年分别成为温州市在日本“招商引资联络处”、“投资促进联络处”。

“漂在万里之外的温州人,有时候真不知道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王平表示,作为市政府在日的商务窗口,利用现有资源,为温州招商引资,牵头实现中日项目对接,是温州总商会一直在做也是他们最想做的事。

“促进中日友好”是滋长在王平心中最大的意义。在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温州总商会曾多次向灾区提供捐助。

日前,日本温州总商会响应日本财团号召,将商会捐助的100万日元交给日本财团,用于灾区组织搜救;3月28日,日本温州总商会会长林立一行20多人到访温州市侨办,并通过市侨办向日本石卷市政府捐赠20万元,捐助灾民。

人物名片

王平,1973年出生于温州瞿溪。1993年,赴日本留学,主攻服装设计专业。现为日本一信房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日本温州总商会秘书长。

陈晓与永乐家电8年的传奇

——从100万到160亿

实在没有想到,2004年销售总额达160亿元的永乐家电,其管理总部竟在上海南汇区周浦镇一条乡间气息尚未褪尽的街道上。

不过,永乐公司董事长陈晓对此似乎不以为然,他的微笑里还有些自得。他说,沃尔玛总部不也曾在乡间嘛。

两个小时中,陈晓共变换了三种姿势,谈论了他的传奇故事以及永乐的8年。

没有回头路“我与永乐之间,简直就像一个传奇故事。”

陈晓率领46位同事共创永乐家电的经历,的确已经成为一个故事。

事实上,陈晓与永乐关联在一起至今已经12年。不过,前4年尽管他一直担任副总经理,一切似乎并不属于他。

“我经历了原永乐电器初创、辉煌、衰落与死亡的全部过程。1996年最后一刻,公司高层无奈宣布因决策失误倒闭时,我们实在太痛苦了。”

“在当时的国企,我们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为这个企业付出很多,最后时刻难以面对离去的事实。但是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还在,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于是,47人共同创业的故事诞生了。

“下海激情与难以割舍的感情纠结在一起,我们根本没有回头路。”陈晓说,“我们付出了许多,心理上难以放弃。因此,我们47人决定以100万元买断永乐电器的品牌。”

“假如经营不善,我们四处借来的钱很可能血本无归,对我来说,差不多也是倾家荡产。老实说,在46位同事的信任基础上,我的压力很大,心里有一种悲壮感。”

陈晓认为,他在最后时刻能够表现出勇气,担任46人的领导,除了他之前的工作能力得到大家认可之外,与他的人生遭遇紧密关联。

“一个人的幼年经历会对他产生很大影响。”陈晓说,“我的童年很不幸。我出生在大跃进年代,1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大病一场,最后一条腿残废了。10岁那年,父亲又过世了。也许人在逆境中会产生超越的念头,当时我就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一种补偿心理,那就是一定要创造些东西,使那发生过的不幸,不再发生。”

而促使他真正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却又是他成年之后的又一次家庭变故。

1993年,陈晓的妻子身患重病,四处借钱医治、债台高筑后,依然未能挽回妻子的生命。“那时,我在永乐任常务副总,在别人眼中,我有着不错的前途。但是作为主要经营者,我感到很无奈的是,我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却很少。我连家人的不幸在经济上都无法去承受。”

“这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每当我想起那40万元债务,我对财富的渴望都会被唤醒。我想,有一天,我一定要自己去创造事业,创造财富。”陈晓说。

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想法竟然是在自己任职的公司倒闭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似乎有些残酷。

偶然8年

谈起永乐品牌这8年的辉煌,陈晓说,实在太偶然了。

“尽管我们都有家电渠道经验,但是由于资金实力非常弱,我最初的经营思路相当原始——进口电器,代理批发,以品种数量、低价争取短时间内获取资本。”陈晓说,“当时我们打出的口号是‘千种品牌,万款家电,总有一款适合你’,除了价格,其他具体市场操作手段并没想很多。”

但是,由于永乐家电是当时上海首家家电专业零售、批发卖场,它打破了上海家电市场原有的国有企业一统天下、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永乐很快俘获了上海老百姓的消费心理。

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一直持续了三年,永乐在这三年内,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初步积累。陈晓说他非常怀念那三年的激情时光,他认为,在激情中创业、工作,能够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但是,当公司的财产达到相当的数量时,这种激情却很快被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稀释了。

1999年,永乐家电经历了一次人事动荡。当初一同下海的47个人,有7人离职而去,其中包括一名副总经理。

“那是一次‘小富即安’的思想暴动,也是一次分家。3年里,我们的确赚了一大笔钱,大家开始对个人与企业的未来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迷惘起来。一些人的财富已得到了相当的积累,不愿再承担未来风险。”陈晓说。

陈晓说他能够理解离别者的想法,“每个人都承受了三年的经济压力,为重造永乐付出了很多,我永远感谢他们。”陈晓说。

这次促使陈晓开始重新思考永乐的定位。

1999年,永乐家电放弃单纯的批发零售,开始转向连锁经营,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这一变革颇有成效,从1999年到2004年,永乐门店发展到108家,2004年总销售额高达160亿元。

“事实上,我自己也在变,一直在想,三年激情过去之后,我需要凭借什么领导企业。”陈晓认为,那时他开始对企业的经营理念逐步有了自觉,“感觉非常兴奋”。在他眼里,永乐家电是一家流通服务型企业。

国际化有点“怕”

“这8年,永乐人依赖我,是因为我的工作给了他们信心。但是我毕竟不是天才,永乐有它自己应有的发展规律。”陈晓说。

在经过一次教训后,陈晓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2003年底,感受到数码产品发展的潮流,陈晓决定,2004年,永乐要在上海要开50家数码专卖店,并亲自做了提案,“自我感觉很不错”。由董事会提出后,很快得到了经管会全票肯定。

但是,数码专营店的形式并不成功,计划建造的50家店只开了一家,最后草草收常这件事对陈晓触动特别大。陈晓说,他曾坐在办公室里闭门思过几天。之后,他专门召集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对自己的决策进行反思,最后明文规定——凡有董事长的提案,若没有反对票,该提案将不准通过。

“我自己清醒,还是犯了‘老板拍板’的错误。这是民营企业的通病,完全靠自身太难改造了。”陈晓说。

陈晓意识到,永乐急需国际化,希望通过内外力结合,才能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事实上,我们一直寻求与国际资本的合作,以改善我们的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们与摩根士丹利已达成战略投资合作协议,下一步我们将争取海外上市。这是二次创业的过程。我个人感觉,这比上一次创业困难得多。”

陈晓认为——“不同的资本结构对人的要求不一样,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自我蜕变、自新的过程。”

“我每天都很紧张地学习,担心自己跟不上永乐发展的速度。”陈晓说,除了每天早上完成看报表与昨日销售材料等必修课外,他现在的阅读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同时,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尽力拉长了许多。

“这样的感觉真好。”陈晓说,“如果每隔几年,永乐有这样的发展机遇,每隔几年,我个人有这样的‘怕’的心态。我相信,永乐家电一定丝毫不会畏惧跨国零售巨头。”

美女商人徐静蕾

徐静蕾,1974年生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与章子怡、周迅、赵薇并称“四小花旦”,因其自导自演电影及博客点击率在中国**长期排名第一,故有**影视圈才女之称。2007年,成立新媒体公司——北京鲜花盛开影业有限公司并创办电子杂志《开啦》。2010年,拍摄《杜拉拉升职记》,票房大获成功。

【先锋语录】

★我不是杜拉拉,也成不了杜拉拉。

★“才女”适合于古人,例如李清照,但我可不认为自己就是。

★我希望大家能笑着生活,不那么悲观、绝望或者满脑子职场斗争。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杨梅菊发自北京徐静蕾是谁?

最开始,她是练书法长大的北京大妞,后来,她是玉女“岩女郎”,后来,她是自导自演《我和爸爸》的才女,后来,她的博客红了,连绯闻对象都是韩寒、王朔的级别,所有人都以为她要在女文青的路上高歌猛进,这一姿态在大闷片《梦想照进现实》里达到顶峰。但是,再后来,徐静蕾不玩了,她褪去一身的文艺腔,开始“不务正业”,办杂志,开公司,当起老板,2010年春天,她再次奋力一跃,一头扎进“职业玩票”的队伍,把一本职场励志小说拍成了一部只见爱情、不见职场的标准时尚商业片。电影界大腕韩三平出言力挺,说“徐静蕾会是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女导演”。

“从明天起,关心票房和广告,我想有所房子,面对老板,专心恋爱”,某网友赠此歪诗给《杜拉拉升职记》之后的徐静蕾。

感情方面我比杜拉拉做得好

做了三年老板的徐静蕾,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爱看复杂的、慢的故事,现在晚上回家看的都是都市的、挺水的那种女性肥皂剧。现在的她就喜欢轻松、时尚、浪漫、美好的东西,就像《杜拉拉升职记》,花两个晚上看完后,她决定拍了。

《国际先驱导报》——很多人认为你是现实版杜拉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徐静蕾——我不是杜拉拉,也成不了杜拉拉。我们工作性格上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无论事情大小,都会努力做好,而且充满自信,不同之处在于杜拉拉作为职场中人,需要做好长远的规划,而我则不必按部就班。杜拉拉是一个会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变通能力很强的人,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比较像的。对待感情时我俩很不一样,她对于感情支支吾吾的,顾虑太多,处理感情时很不理性,我在这方面比她做得好。

Q——杜拉拉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A——杜拉拉在自己感情方面很有意思。她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且很坚持。男主角王伟明显是一个钻石王老五,可是放在她眼前,她还不太乐意,支支吾吾的,可是工作目标却非常的明确,老想着要取得好成绩。她和我们传统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是不一样的,是一部分现代女性的代表。

Q——相比小说,电影淡化职场,放大爱情,为什么?

A——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有难度的,小说内容比较多,20万字,但是电影就一个半小时。其实原来我们也想更职场一些,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小说的核心并不是“职场斗争”,那我们就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女性内心成长的这条线上,或者说放在职场背景下的办公室恋情上。再说了,我并没有打算拍一部很写实的电影,如果我真要表现职场恶斗,表现厚黑,我可以去改编《圈子圈套》那样的作品。让观众离开影院时,觉得生活还有点希望,是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我希望大家能笑着生活,不那么悲观、绝望或者满脑子职场斗争。

Q——这次大家对你演技的评价不如对你的导演能力评价高,导演会是终身职业吗?

A——目前来说,做导演的我最快乐,以后的事现在还不知道。

很在意票房

《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老徐执导的前三部电影,虽文艺气质十足,但在商业上难言成功。而这部《杜拉拉升职记》,却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运作案例,27万观众,6628场,首映票房高达870万。昔日纯情文慧,今日熟女老徐,徐静蕾已然跃升成功商业女导演之列。

Q——《杜拉拉升职记》是否收回成本?

A——片子成本基本上已经收回了,那票房的话就是赚一分是一分了,我们首映日票房是870万,很出乎我意料的一个数字,非常的开心。

Q——韩三平预言——“徐静蕾可能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过亿票房的女导演”。

A——首先很感谢韩总对我们这部电影的信心。说实话《杜拉拉升职记》是我拍的四部电影中最在意票房的一部,因为之前的片子都是我自己的钱拍的,所以不管是赔还是赚都是我自己的事,但是《杜拉拉》不一样,作为导演来说我不能让我的投资人赔钱,要不然以后谁还信任你呀。

Q——从文艺导演转型到商业片导演,你是如何考量的?

A——其实在我这来说,没有什么转型不转型的。我对商业片的理解就是能挣钱的片子都叫商业片,那我之前的片子也都挣了钱,所以也都是商业片。文艺片的标准应该就是艺术价值的多少。

Q——你介意外界称你“商人徐静蕾”吗?

A——反正就是一个称呼,无所谓。

36岁,鲜花盛开

时间到底残忍,连徐静蕾都36岁了。这个早些年总是清汤挂面、手脚伶仃、昂着倔强下巴的洛丽塔式女孩,竟然也已近不惑,而那些曾在她生命中扮演过人生导师的文艺大叔,也皆已卸下尖锐的棱角,隐入时间的幕后。所以,幸亏徐静蕾一直在见异思迁,因为纵然你不变,时代也会兀自向前,然后新的青春代替旧的容颜——对于一个趟过文艺男人河能片叶不沾身的女人,对抗生老病死危机感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让自己始终保持新鲜,让自己36岁,也能鲜花盛开处处是春天。

Q——文化写作界、商界、娱乐界跟你都沾边,你觉得自己属于哪里?

A——我属于我的生活,我从来不给自己设定框架,或者做什么长远计划之类的,我现在拥有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一时兴起的产物。

Q——你做杂志、写博客,拍电影都很成功,秘诀是什么?

A——我就觉得我是个能坚持的人,再加上我比较会学习,还有点聪明,但最重要的是我是挺会对人好的人,所有我在意的人,我会对他很好。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倾诉欲特强的人,办杂志是我的一个愿望,拍电影是我的兴趣,博客就是自己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自娱自乐,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

Q——你怎样总结自己呢?

A——这样说吧,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容易见异思迁的人,在工作上。不同的时间,我会有不同的兴趣点,每隔三四年我的兴趣点就会发生一个变化。称呼、名头之类的都是别人给的,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无所谓。

Q——你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A——我觉得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生活来进行的,我工作就是为了找乐子。

Q——有种尖锐的观点说,徐静蕾只是被几个“名男人”和“名媒体”给捧红的。

A——没看法呀!我其实一直觉得大家对“才女”的标准太低了,这只是社会对人的一种分类。一开始有人叫我“玉女”,后来又叫我“才女”,我都无所谓。但是“才女”这名字我觉得适合于古人,例如李清照,但我自己可不认为自己就是。

Q——现在“鲜花盛开”的你幸福吗?

A——是呀,呵呵。现在有杂志可做、有电影可拍,时不时还能放个假,我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

Q——将要迈向不惑之年,会对自己人生的某些方面有担忧吗?

A——现在会有一种来自于生老病死的危机感,不是对自己,而是家人、朋友。现在36岁我不认为是个问题,但是这意味着我的父母66岁了,当我46的时候,他们就76了。现在如果我家里人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我没接到,心“腾”一下就起来了,就想千万别出事。另外还比较害怕和别人建立特别深刻的关系了。因为你越在意的人,越能伤害你,这种伤害不是有了**那种。你就是担心他们别病了,别出事。

当杜拉拉遇见老徐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2008年,一本名为《杜拉拉升职记》的职场小说成为图书销售市场最大一匹黑马。小说的主人公杜拉拉,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领,做着一份不高不低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经历着职场的跌宕起伏,历练出一身刀**不入的职场生存技能。这本书的爆红,让出版商恍然大悟,原来,中国职场女性是一个如此巨大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成功的渴望,绝不亚于这个国家的男人。

同时醒悟的,还有影视剧的众位编剧导演,而在众多版本的杜拉拉中,徐静蕾只见爱情不见职场的时尚大片,竟然是“最忠于原著”的。

三年来,担任北京鲜花盛开影业有限公司老板的经历,不仅让徐静蕾的导戏视野转向职场故事,更提升了她的商业能力。《杜拉拉升职记》让她累积三年的商业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请来“全球500强”的13位人力资源总监做“荣誉编剧”,强化“职场升职宝典”噱头,影片在宣传过程中,紧紧抓住了目标观众的兴趣。甚至影片上映的档期也非常考究——每年4月份,都是各大用人单位招聘的黄金期。

140字成就曹国伟的彪悍人生

日前,他因新浪微博的成功,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1965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此后又获得了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新闻学硕士及德州奥斯汀大学商业管理学院财务专业硕士。

1999年9月加入新浪,担任主管财务的副总裁,随后担任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新浪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新浪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新浪CEO兼总裁,2009年获经济年度人物奖。

亲爱的读者,你即将看到的本文,将由若干小段落组成,每段的文字将不超过140字,如果你对这种短小精悍、一针见血,但可能略显凌乱的碎片式表达风格感到不适,敬请谅解并试着接受,因为,它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传播方式之一。

当然,上述内容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这种限于140字以内的表达,不正是如今席卷互联网的“微博体”吗?而正是得益于炙手可热的新浪微博,本文主人公、新浪公司首席执行官曹国伟日前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目前,仅在新浪微博中,已有上亿人成为这种碎片、离散式传播的粉丝。

在中国当今的互联网巨头中,能以非创始人的身份掌控大权的,只有他一个。

我不是一个创业者

4月21日晚,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曹国伟等三名来自中国的传媒界人士入选该榜。

据新浪3月1日发布的财报显示,新浪微博目前的注册用户总数超过1亿人。而新浪公司2010年未经审计的总收入同比增长12%,达4.026亿美元。

与曹国伟同时上榜的其他科技界领袖,还包括鼎鼎大名的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以及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彼得·威斯特贝卡(Peter Vesterbacka)等人。

“老曹说‘不表态’。”4月22日,新浪一名员工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曹国伟在获知自己入选“时代人物100强”之后,只对他们说了这三个字。

“抱歉一直在开会,我恐怕没时间接受采访。”4月中,曹国伟在参加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时,记者曾数度致电,他没有接听,但却通过短信拒绝了采访。

在互联网的江湖中,既有如马云、张朝阳一样一贯高调而人尽皆知的狂人们,也有如马化腾、李彦宏等,因为刻意低调反而引来围观者无数。唯独曹国伟是个特例——他并非企业创始人,而是在12年前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入新浪。直至2009年9月,曹国伟和管理层才通过一项MBO(管理者收购)计划,获得了新浪9.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或许,正是由于曹国伟的这种身份,让他刻意与公众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坦言,“开始的时候我不是一个创业者,我是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经理人。”在成为新浪真正的控股人之后,曹也并不觉得自己的角色、心态有太多的变化,“很多时候,是外界的感觉在变化。”

此前,经过多轮的资本洗礼之后,新浪股权极度分散,其创始人王志东在2001年出局,其后的历任CEO,最长的在位时间不超过两年。2006年5月,曹国伟坐上掌门人的位置,并在其后通过MBO成为大股东,才结束了新浪CEO们“高级打工仔”的魔咒。

日前,曹国伟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MBO是出于“一种冲动”,“股权分散其实不是问题,关键是的确对公司长期战略的制定和部署非常不利。做CEO的话,会因为近期利润的压力而没法施展手脚做长期布局。”

就在宣布MBO之前的一个月,新浪的微博开始内测。在当时的业内人士看来,曹国伟的这一举动令人费解——这无非又是一个Twitter的模仿者,之前众多的模仿者都遭遇到一些问题;搜狐、腾讯的微博产品亦处于混沌状态。彼时,经济危机扫过网络世界之后,互联网概念股中,最热门的是和游戏沾边的腾讯、盛大、巨人,甚至搜狐畅游。对第一大门户新浪而言,新浪博客风头最盛的时期已过,新浪需要一个新的收入增长点。

幸而,成为大股东之后曹国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他的坚持下,新浪微博领先于对手发布,抢占了先机。“新浪一直是CEO负责制的公司,CEO代表这个公司最高的权威。”曹国伟称,自己在新浪的十年里,从首席财务官(CFO)到首席运营官(COO)再到首席执行官(CEO),“几乎干遍了新浪所有的工作”。

从随性少年到严谨商人

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留言册上,同学给曹国伟写了这样一句评语——“你是一个天生的商人。”

在许多新浪员工的眼中,曹国伟是一位“严肃、严谨的领导”,他们难以想象的是,曹在大学时曾留着一头长发,据说一直留到去美国求学。

“那时,我很随性。想到哪里去,我就开着车走了,”他说——“所以,我去过美国一半以上的图书馆。”

在复旦大学,曹国伟读的是新闻系。毕业后,他在上海电视台做了几年记者,此后去美国求学,转入商界。

“他最后走出这样一条路来,我不吃惊。”他的大学辅导员张力奋说——“他生在上海,高中就读的是名校上海中学,是住读生。所以,比同龄人更早自理生活,也更独立。”张力奋现在是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主编。

曹国伟所在的新闻系“8413”班,在复旦校园里颇为传奇。在中国新闻界和商界,从这个班走出来的,除了曹国伟,还有解放日报现任总编章裘新、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品牌策划人李光斗、新华社名记者刘非小、南方都市报总编章曹柯等。

“那时,王长田的兴趣在书法与写诗,裘新爱写文章和影评,曹国伟则主要负责摄影。”后来,张力奋主编校园刊物《复旦风》,创刊号的摄影作品,由曹国伟一人拍摄。

曹国伟会用“调皮”和“爱冒险”来形容年轻时的自己,这和老师看到的有些不同。那时,他穿衣服不着调、上课老缺席,喜欢到处拍照。有一次,曹国伟一个人来到江西的三青山,“结果一上去就下暴雨了,三天都没有一个人上来,真是心旷神怡。”

而曹国伟同寝室的同学则记得——“有一年一开学,曹国伟就在海报栏上贴告示,说要帮暑假出去旅游的同学冲印照片,一下招来好多生意。”

后来,在毕业留言册上,同学给曹国伟写了这样一句评语——“你是一个天生的商人。”

不过,张力奋觉得曹国伟的内心里,“终究还有一个新闻梦,”“经商?那他为什么不去选择钢铁业、制造业?而是选择互联网?只不过,他的这个梦,藏得很深。”

“曹国伟自信,但为人低调,并不张扬,”张力奋这样评价——“他会跟着他的感觉走,会适应环境,善于变通,不会循规蹈矩。”

而在新浪,“曹国伟私下里就是一个超级美食家,”新浪总编陈彤说——“有他在,我们上餐厅都不用点菜。”

“我的性格并没有变,”曹国伟也说——“严谨是因为工作。”平日生活里,曹国伟还像大学时代一样随性而为,“想去哪里,马上就走,”这导致他和家人在全球旅游的时候,“总是不得不买最贵的机票。”

2009年的中秋,曹国伟的假期休到一半,又不得不坐上了公干的飞机。第二天,他看见了新东方的俞敏洪在新浪微博的一段话——“有人问成功是什么?我觉得成功就是过上自己爱过的生活。”

俞写道——“如果财富、名声带来喜悦,我们就去追求;如果闭门思考带来快乐,就让我们独处。成功不是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在心中,你是不是被自己承认?”

对此,曹国伟在微博里写了这样一句——“严重同意”。

帮新浪上市帮成了CEO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仅仅想帮助新浪上市就闪人的老查,从此开始了彪悍的旅程。”这是新浪员工对曹国伟的总结。老查,就是曹国伟在新浪的昵称。

2009年9月29日凌晨,曹国伟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真的很感动,我真的很爱你们。”他所指的“你们”,是新浪员工。

头一天晚上八点,曹国伟来到一家会所。推开门,屋子里没有灯。屋内,他的助理刘运利正和30多个同事一起,坐在一张长条的西餐桌上等他。桌子上是准备好的花和蛋糕。事前,刘运利告诉他的老板,这次活动主要是“为部分中层员工举办的”,大家准备“好好聊聊当天新浪MBO的事儿”。但很快,曹国伟就发现自己被“骗”了。

黑暗中,房间里开始放映一段视频,“新浪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字样在屏幕上跳了出来。曹国伟看见这一幕,愣了。这段视频讲述了曹国伟在新浪十年的点点滴滴。

当晚,他还收到了“想也想不到”的礼物——一套“曹氏邮票”和当时北京城里惟一的一台“莱卡M9相机”。那十张“邮票”,把曹国伟来新浪的每一年,都记录了下来。

那天晚上,曹国伟“平生第一次喝了七、八两白酒”,旁边的同事都看出来他很激动,“眼睛好像湿润了”。他还高歌了三曲,虽然他知道,“自己是五个音只能找到三个半音的人”。

2009年9月28日,在曹国伟心里成为“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那一天,新浪宣布,以曹国伟为首的管理层用约1.8亿美元购入新浪约9.42%的股份,从而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实现了管理层控股,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首例MBO;那一天也是曹国伟进入新浪十周年的纪念日;那一天还是他小女儿的生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仅仅想帮助新浪上市就闪人的老查,从此开始了彪悍的旅程。”这是新浪员工对曹国伟的总结。老查,就是曹国伟在新浪的昵称。

1999年,新浪谋求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时,曹国伟是美国普华永道的注册会计师。因为做这一项目的同事生病,曹国伟不得不代替同事,从美国飞到北京。

多年以后,他说——“其实,我和新浪并没有直接关系,我只是代表美国总部来指导一下北京普华永道对新浪的审计。”

那时,曹国伟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碰巧,他在这时接到茅道临(王志东的接班人)的一个电话。曹国伟告诉后者——“我想换工作了,你帮我看下哪一个更好?”

听完曹国伟的介绍,茅道临建议曹国伟——“来新浪试试吧。”接着,茅道临介绍曹国伟去见了时任新浪CEO的王志东。此后,因为新浪和媒体有关,曹国伟选择加入新浪,成为了主管财务的副总裁。

彼时,新浪的上市正陷入困境——由于政策壁垒,公司无法按计划登陆纳斯达克,以至于王志东和曹国伟的前任汪延不得不天天去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前身)“上班”;曹国伟则在美国,负责协调律师、投资银行和美国证监会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曹国伟的严谨作风显露无疑——他并没有同意汪延将相关法律、财务文件的互译工作外包出去的建议,而是亲自出马,把那些枯燥的文件翻译成英文。

曹国伟还亲自设计了新浪的上市方案。正是他设计的方案,让新浪的纳斯达克之路柳暗花明。这一方案的独特之处在于,新浪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与其在中国的运营主体之间并没有股份关系,而是通过很多法律的手段,把它装入上市公司。

“没有股份关系,为什么可以合并财务报表,这是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为此曹国伟亲自前往美国证监会谈了3次,新浪的招股书则前后改了8遍。其后,新浪上市的路径开创了一个新模式,也成为多家中国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的范本。

在“碎片”中寻找价值

曹国伟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各个会场中,看到老总们忙里偷闲不停地摁手机发微博。

据传互联网大佬们都有各自偏爱的体育运动,马云喜欢打太极、张朝阳热爱登山。而曹国伟则在他的办公桌下放了一双跑鞋。但他却坦承自己很少跑步,最热爱的运动是围棋。“我的两个女儿都下不过我”,曹国伟对自己的棋艺显然颇为自豪。

在围棋的规则中,比拼的是谁得到了更多的阵地,因此,彻底击溃对手实属难事。赢家往往是那些懂得在竞争中审时度势,不断寻求“领先对手”的人。深谙此道的曹国伟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在互联网的拼杀中,新浪领先过,也落后过。在那些亦步亦趋的领域,例如搜索、商城、视频和即时通讯,曹国伟均铩羽而归。而如今它的所长之处,无一不是由于占领先机而取胜——从做新闻进而成为最大的门户;又在三大门户中率先进入微博而成为最大的微博平台。

如今,在新浪微博中,曹国伟的粉丝数目超过12.5万人,而根据新浪微博公布的数字,其用户总数大约是该数字的1000倍,超过了1亿。得益于庞大QQ用户群的转化,目前腾讯亦公布其微博用户数过亿。看来,曹国伟和马化腾之间仍有一场厮杀。难怪曹国伟经常赤膊上阵,为新浪微博打气。

曹国伟称,虽然很少亲自出马谈广告,但他会不遗余力地向企业家朋友“推销”新浪微博。

“微博让我最高兴的不是用户数有多么大的增长或者市场多么的看好,而是看到身边的同行都在乐此不疲地使用它……”曹国伟说道。他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各个会场中,看到老总们忙里偷闲不停地摁手机发微博。

曹国伟坦言,自己对于两个女儿十分愧疚,新浪总部设置在北京,他的家却安在了上海。他只能利用工作的间隙——通常是周末——回到家中,陪家人吃顿饭、打打球。

GDP数值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光是老总们,连老百姓的时间也被挤占,直至碎片化。

幸而,新浪微博正适时地填补了碎片的间隙。而且,在这个碎片的空间中,姚晨得以风头盖过徐静蕾成为新一代“女王”、方舟子得以酣畅地质疑唐骏的学历、一些不知何许人等的网友得以扮成“大摩女”舌战李国庆,而它让很多人得以利用他们的碎片时间围观上述事件。

这一点,与曹国伟熟悉的围棋天地也颇为相像——由一颗颗毫无特色但又个性鲜明的棋子组成了战场,在一个划定的框框里面,他们或精巧或笨拙、或高深或肤浅地尽情发挥,产生出强大的关于生存、死活的终极魅力。关键在于——每一颗棋子,都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价值。

“穷小伙”刘玉栋

——两元创业拼出两亿

精干、不善言谈、低调、勤奋……虽然是1970年代的创业人,但刘玉栋身上充满了1960年代人的气质和精神。初中毕业的他,当年闯济南时身上只有2块钱,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个亿。

闯省城先修自行车

刘玉栋的家,和其它农村家庭一样——贫穷、兄弟姐妹多。与许多农村孩子不同的是,他虽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从小独立性强。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带着两块钱来济南“打天下”。

那时他没什么手艺,找个工作异常难,最后只能跟着一个师傅学修理自行车。当时,他的想法很淳朴——“艺不压人,学点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

2年多的学徒,挣了2万元,“当时白天除了在店里修自行车,晚上还要到自行车厂去装自行车,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大。”这个“成绩”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有2万元,那个时候很少见。”

回家盖房子结婚,还是继续在那里做?当时,他困惑,在农村,男孩子一般20岁就要结婚了,父母也劝他回去。但他最终还是“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济南大厦附近花300元/月租了一个门头,专门修理自行车。

当时来修理自行车的人大多喜欢吸烟和喝酒,细心的刘玉栋,专门从别处进来一些烟酒放在店铺里辅助经营。这成了他做酒类代理的原始起点,时间长了他感觉从别人那里进货成本高,头脑灵活的他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生意从收酒瓶开始

做代理何尝容易,谁也不会把大批量的货放给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而且,当时许多酒厂都有专门的代理,酒厂对一车两车的货也不在乎,再说他没有多少资金,实力不行。

胆大的刘玉栋带着1万多块钱,来到当年旺销的兰陵白酒的酒厂。厂长毫无商量地把他拒绝了。刘玉栋并没有气馁,“他不卖酒给我,我就不走,”刘玉栋回忆说在厂长的点拨下,他跑遍了整个济南,包括商河、济阳等地方收酒瓶。

厂长没有失信,最终把酒卖给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价去做,应该把困难当作机遇,当作锻炼的机会。”现在,刘玉栋还庆幸自己的坚持,“这与我在农村生活养成的勤奋、努力分不开。”

1992年,在得知美国两家洋行开始从事可口可乐、德芙等产品中国代理贸易后,21岁的刘玉栋跑到北京与这两家洋行谈判,要求在济南代理经销“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刘玉栋如愿以偿。

后来,他又陆续代理了费县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东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万。刘玉栋完成了原始积累。

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2002年10月,刘玉栋联手泸州老窖(000568),开发了泸州老窖“古酿”、“窖藏”两个系列共二十多个新产品,并取得其全国独家代理权,在全国各主要省市设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网络,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依托山东、辐射全国的市场布局。

至今已是茅台、五粮液(000858)、泸州老窖、郎酒等50多个著名品牌、2000多个单品的济南代理商。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满足,“我们还要做外国名酒的中国区总代理,让中国老百姓与洋酒真正的亲密接触。”

目前,刘玉栋代理的产品不仅在酒水,还涉及副食调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货等领域。“我们除了做流通环节,现在还进入了生产环节,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达达’牌,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生产环节,具有标志价值。”2003年,刘玉栋仅在济南地区的销售就达到1.5亿元,全国销售超过2亿元。

“只有专业化才能取胜,”刘玉栋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经营思路。虽然目前,刘玉栋经营的这个企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专业酒类网络,但他们仍在强化、延展自己的网络,“现在我们的网络已覆盖了山东70%的县级城市,不过还在建设更深层次的营销网络,对于流通行业,网络是最有价值的。”

目前,刘玉栋正在自己专业化的路上奔跑。“我们在酒类代理上要向国美看齐,有自己完善的网络,专业化,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汪海兵

——创业孤独

我2004年大学毕业,在腾讯工作三年,出来创业三年多,就能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自己都觉得很奇特。其实,在纽交所敲钟的一瞬间我都没意识到这是一件好像还不错的事,真的。

我毕业时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学校愿意给我投资50万,在武汉成立一个网站制作公司。这也是一种创业,但是我当时觉得我不行,而且因为做了太多的网页我发现这个东西未来可能会快速地被某种东西取代,于是我参加校园招聘进入了腾讯。

在2003年的时候,腾讯比不上最牛的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门户。我去网易面试过,因为程序写得不好,做生意去了,所以没有被录用。但是,腾讯在整个武汉只招了两名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我是其中一个,这也是让我挺骄傲的事。

我进去时,腾讯也就才四五百人,不够正规。我很失落,像很多应届毕业生现在到淘米一样。在腾讯前三个月都没有事情做,有20%的人天天鼓动说这个公司太让人失望了,应该走;有20%的人说天下的公司都一样。我三个月做的最大的事,是把全世界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服务都写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报告,然后发给我的领导。虽然没有得到回复,但是我很享受写的过程。后来发现,就是因为写的过程,让我对整个产品体验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进腾讯半年之后,我自己提出一个想法——做一个叫QQ宠物的桌面小程序。公司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不是游戏,也不是互联网服务,我也说不清,但是我知道很多人会喜欢。于是我从零开始去搭建这个团队,用半年的时间把它做出来。直到我离开腾讯,超过1.5亿人拥有这个产品,是全世界最多人用的虚拟宠物。

在腾讯的经历,我是想告诉大家两点,第一,非常多的时候,你在做的事情冥冥之中决定了你的未来,请不要太多带有目的性去选择你的未来,应该去做好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事情;第二,创业能力和智慧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能力,即使凭借一个好点子开始也会中途被某种因素挫败。我一直都很感激腾讯给了我这两点。

其实我一直非常怀念大学生活。在大学里,我们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一定要把基础能力在大学这个宝贵的资源和条件下做到极致。我进大学之前从来不敢在100人面前讲话,当上学校记者团团长后可以在几百人面前侃侃而谈。

大一骑车的一次意外让我印象深刻。我需要照顾骨折的一个女生几个月。最糟糕是寒假前考试,我每天要背她上五楼,这件事在日后成长中告诉我两个字——责任。如果这个词都不能深刻理解的时候,创业会离大家非常远。当你经过100个投资人的面谈,所有的路演背回来的绝对不是美金,是责任。

第二,做一个对社会敏感的人,机会永远都会伴随着你。我们很多时候在孜孜寻找机会,如果你拥有敏感的习惯,你会发现充满着机会。比如简单到洗澡,大家觉得有什么商业机会吗?我在想,每天都要调这个温度,如果谁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一定给我家换一个热水器。请对生活敏感一点,解决你自己的烦燥往往就是创业的机会。我面试的时候经常问,你知道上海市有多少人吗?你知道上海的市委书记是谁吗?很多人认为好笑,这就是你和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的敏感度,因为你的生意是源自于社会,回馈社会,你只有了解社会才能做生意。

另外,不能把创业看得太单纯,它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团队、合伙人、投资人等共同实现,包括自己的家人。创业过程其实是CEO快速学习和不断反思的过程,CEO的学习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成长空间。

搜狐张朝阳

——觅食的狐狸长成了巨人

成功是成千上万的精英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成功是个过程,过程中的哪一点上标志着真正的大功告成,这很难判定。就张朝阳的创业经历来看,目前的状态的确是一个较高的发展巅峰。采访中,张朝阳也明确地告诉记者,目前是搜狐情况最好的时期。

2004年10月12日,胡润推出他的百富榜,张朝阳名列第66。财富是计算来的,而未来无法计算。于是,胡润对一年来的搜狐进行了业绩评价——“一年来搜狐的事业有了不少进展,但股价却呈下跌之势。前年10月底,搜狐在内容方面与迪士尼合作,11月,成功并购网络游戏网站及房地产网站焦点房产网,从单一门户走向门户矩阵。2004年8月初,搜狐又推出拥有自己独立域名的专业搜索网站‘搜狗’,意欲在搜索引擎市场分得一杯羹。搜狐去年的销售额为6.6亿元(2002——2.4亿元),员工1100名。”

胡润简单地对搜狐进行评价,也许他认为搜狐的业绩就是张朝阳的业绩,也是张个人财富的最好参数。我们可以看排行榜的简介,“张朝阳个人简介——年龄——40,出生地——陕西西安,教育——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博士,主要公司——搜狐公司,公司总部——北京,上市情况——纳斯达克——SOHU sohu Inc(june 2000),主要行业——短信、在线游戏和门户网站,财富——15亿元。”

张朝阳的成长经历中,1986年是一个分水岭,他考上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学习。张朝阳从小就不安分,爱幻想,不甘落后,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他学过画画,做过飞机航模、拉过二胡,尤其喜欢看《水浒》。他喜欢看那些自学成材的故事,读《哥德巴赫猜想》,并暗立志向——要好好念书,将来出人头地。中学时代,张的理想是当物理学家,认为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是他考取清华大学的直接动力,也是他考取李政道奖学金的直接动力。

从陕西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美国,故乡渐行渐远,理想渐行渐近。人生的转折和变化成为一种标志。而今天的张朝阳,就是理想变化的结果。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念了几个月的物理学博士后之后,张朝阳突然感到学了很多年的物理学并不太适合自己。“在物理实验中,我发现,我是个操作型的人,特别注重结果,不能容忍搞一套理论,而这套理论要在100年之后才能得到验证。”与此同时,张朝阳看中了和中国有关的商务活动,他很幸运地在麻省理工学院谋得了亚太区中国联络官的角色,这个角色让张朝阳有机会频频回国。

1995年7月,张朝阳突然有了回国创业的强烈念头,美国随处可见的“硅谷”式创业更是激起了他的热情。他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经济极为惊人的商业和社会价值,于是下定了创业的决心。当他看到Internet的机遇时,感觉到应该是创业的时候了。张朝阳联系到了ISI公司,想做China Online(中国在线),用Internet搜集和发布中国经济信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服务。ISI总裁当时和张朝阳的想法相近,两人一拍即合,于是融资100万美元,张1995年底以ISI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身份,开始用Internet在中国收集和发布经济信息,为华尔街服务。

在ISI的经历,张朝阳觉得中国Internet的市场潜力巨大。1997年1月初,ITC网站正式开通,可是到了年底,第一次融资得来的18.5万美元所剩无几,快到了连工资都开不出来的地步。迫不得已,张朝阳向他的投资人发出了紧急求救,三位投资者再次为张朝阳提供了10万美元的“桥式”贷款。1998年2月,张朝阳正式推出了第一家全中文的网上搜索引擎——搜狐(SOHU)。1998年3月,张朝阳获得Intel等两家公司210万美元的投资,他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1998年9月,搜狐上海分公司成立,1999年6月组建搜狐广州分公司。2000年搜狐在NASDAQ成功上市,并购了中国最大的年轻人社区网站Chinaren,网络社区的规模性发展给门户加入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奠定了业务迅速走上规模化的基础。

张朝阳不适时机地进行了一连串大手笔的动作,让搜狐出现在更多的地方。他及时判断出短信对互联网的巨大利益,并且尝试着把它作为一个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产业来运作。2001年耗资百万成就“sohu手机时尚之旅”,张朝阳亲自出现在首席形象代言人的位置上,这在风风雨雨的互联网世界,确实收到了空前的效果,树立了sohu人的信心。2003年春夏之交,sohu再次给网络界带来一次惊喜——sohu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在互联网正全面复苏的时候,在Sars肆虐人类的时候,他想证明sohu的勇气,并宣告sohu的理想。

2002年7月17日,搜狐率先打破中国互连网的僵局,实现赢利。在面临新浪和网易的竞争、选择搜狐的赢利方式时,张朝阳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周末休息。有时候周末有各种活动,也是跟公司相关的。2003年,搜狐捷报频传,2月25日搜狐推出韩国游戏《骑士》进军网络游戏;在2003年上市公司中国科技人物财富排行榜上张朝阳仅次于丁磊屈居亚军;在胡润制造的2003年中国IT富豪五十强中张朝阳亦名列三甲……

“广告市场基本上这两年网易没有份了,和新浪在广告方面一个是媒体方面内容处理方面的竞争,另一个是广告销售队伍能力的竞争,在非广告方面和新浪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因为在这些方面新浪已经不是对手。”在潜意识里,张的战略是先将网易清除出局,然后再对新浪打歼灭战。

张柏芝4亿人民币签新公司做老板 计划推唱片

刚以逾4.8亿港元签了新经理人公司的张柏芝,立志于事业上发威,除了将成立工作室,投资做老板外,更不排除若遇合适剧本,会邀谢霆锋做男主角;另外,张柏芝有意再出唱片,无独有偶,谢霆锋亦计划明年开个唱,“重返”乐坛。

张柏芝与谢霆锋前日为大儿子Lucas庆祝生日,暂搁恩怨,一家四口温馨共度4小时。家事现曙光之际,昨日下午2点重返宁波《河东狮吼II》剧组开工的张柏芝,证实以逾4.8亿港元(约4亿元人民币)加盟新经理人公司,未来将与新公司共同成立“张柏芝工作室”,将参与投资、为电影选角等幕后工作,荣升老板身份。而谢霆锋8年前亦开设了朝霆公司在幕后大展拳脚。

记者昨日求证新亚洲娱乐公司老板余毓兴,他承认能成功签得张柏芝,因公司给予她很大自由——“我明白张柏芝需要照顾两个儿子,所以会在工作上尽力配合。”他又指若有合适剧本,“张柏芝工作室”不排除邀请谢霆锋参演——“投资电影只会考虑哪个演员最适合,以戏作考量。”

效仿星爷做演员之余做老板

余毓兴澄清工作室并非如外间所指,要跟谢霆锋的朝霆对撼——“两间公司涉及的内容不同,谢霆锋公司做电影后期制作工作,只占电影一小部分,我的公司会涉及整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好似周星驰,做演员之余亦会搞制作、做老板。”他亦透露张柏芝计划推出唱片,“回归”乐坛,此举与计划明年开个唱的霆锋,不谋而合。

原为张柏芝经理人的Emily,笑言柏芝转投新公司是缘分安排,并承认柏芝的确有意再出唱片。

潘石屹

——分享我的创业经验

团结合作是做企业最重要的品质

这些年我越来越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每一个人的才华都是很独特的,没有高低贵贱,高端低端之分。好的教育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才华挖掘出来。

我们每个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对社会的贡献,自己能力的提高,都不是靠学校排行榜排出来的,所以每个人首先都要在心里树立自信。

对自己要有自信,对别人就要有尊重、团结、合作的精神。创业时只有把你自己的位置放低,放下身段,才能吸引周围的力量来帮助你。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骄傲自大,总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比别人更胜一筹,周围的力量还会去帮助他吗?创业需要好多人帮助才能成功,如果你端着架子,谁都看不起,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创业的。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看不到的力量和机会,这些力量和机会就是去帮助谦卑的人。

所以我总结创业需要的第一个品质就是团结和合作的品质。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任何一个人,不要说创业干事业,如果离开别人提供的帮助,我们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我们喝的水,吃的饭,穿的衣服,用的物品都是别人提供的。作为一个创业者也好,一个普通打工者也好,怎么和你的同行相处,怎么和竞争对手相处,包括你成家后,如何跟家庭成员相处都是至关重要的,都要把团结、合作、尊重别人放在第一位,这个品质在今天这个时代比任何一个品质都重要。

我给我们公司定了一个原则。我记得毛主席说过一句话,叫“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而我们公司确立的企业文化是“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表扬和自我表扬。”只有在表扬、鼓励和欣赏的环境里,才会把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能量发挥出来。如果老在一个批评、谴责、内疚的氛围中,即使本来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也是做不好事情的。所以我们提倡尊重鼓励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清洁工和保安,经常给他们一个微笑和表扬,在鼓励的环境中,地都能打扫得更干净。

诚实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同样重要的是诚实。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房地产界,5年就换一批老板,创业成功后就消失了、失败了的很多,有的下场还很惨,我们看到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犯的同一个错误,就是失去了诚实。创业也好,给老板打工也好,我的忠告就是绝对不能在诚实上犯错,要对同事诚实,对税务、对政府诚实,一旦在诚实上有了污点,创业是走不远的。换个角度说,我们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要让我们在物质上富裕起来,在精神上发展进步,最终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创业只是中间一个过程。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学历门事件,充分说明了今天传播时代的特点,你有任何不诚实的行为都会被媒体网络放大到极致。所以在今天的环境下,坦诚面对公众是一个最基本的品质。不仅是创业,我们每个人都要防范这个风险,说错话了就马上道歉,公众最不能原谅的就是封杀,不让大家知道真相。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但犯错误后最重要的是要承认、道歉,把最真实的情况及早公布出来。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现在的创业者比我们当年条件好了很多,不仅是整体社会的大环境,比如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而且现在年轻人都有很好的理论学习背景,大部分人都学了MBA课程。但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理论学习要用实践来检验,创业者从学校出来学了很多管理知识、市场知识以后,当你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把学来的东西尽快忘掉,这也是一个境界。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天天都需要学习,不是说读完MBA就一劳永逸了,就可以应对所有工作中的问题。这种想法不对,我们要每天不断学习,学习后再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再检验你学习的内容,才会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再去学习。

我觉得在工作当中要保持一种学习的渴望,要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是有的放矢,才不会闭门造车,我们才能不断提高。

同类推荐
  • 能说会道好办事

    能说会道好办事

    言谈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把两个陌生的人由陌生变为熟悉,由熟悉变成知己或亲密的朋友;它可以解救危机,打开通往坦途的顺利之门;它甚至可以叱咤风云,一句话抵得上千军万马、可以翻江倒海、气魄无穷。周恩来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激励了万千上万的青少年发愤读书;马丁·路德·金一篇充满豪情壮志的演讲让美国黑人风起云涌寻求自由;贝多芬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更是激发了许多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样,周围的人给你一点小小的赞扬和鼓励,就能使你找回自信,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 明白为谁工作

    明白为谁工作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它当作学习和个人成长的一部分,将每一件任务都作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行业,搞清楚“你为谁工作?”这个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 演讲口才

    演讲口才

    在任何一个艺术领域里,规矩就是那么几条,更多的则是技巧。《演讲口才》一书开篇探讨的是如何使演讲成功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原则。本书语言简洁明了,内容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低调做人的智慧

    低调做人的智慧

    《低调做人的智慧(精华版)》分为“低调为人,智者之道”、“低调有术,自成尊贵”这两篇,书中将告诉你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低人一时者,尊荣一世;糊涂者,方为真聪明;要想出头,先学低头;欲有所得,先学放弃;端正姿态,中庸做人;管住嘴巴,沉默是金;忍得住气,吃得了亏……把“一等一”的东西,放在“三等三”的位置,是非常大的学问。你即使是“一等一”的人,如果懂得处世,有时候也该“故意”把自己放在“三等三”的位置。
  •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

    聆听——社会人的基本能力、美满生活的基础要素、世界精英们的共同习惯。善于聆听的人,会听到他人的内心需求,他们善解人意,值得信赖,总是迅速成为受欢迎的那个人。本书分为聆听的奥秘、聆听的法则、谈话的诀窍三部分。通过35个超实用的聆听技巧和数千个采访沟通实例,帮助读者通过“听”“观”“说”3步,打开谈话对象的心防,听出真心话。
热门推荐
  • 称霸宇内

    称霸宇内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战斗,更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这更是一个种族,一个来自地球的种族——人类的争霸史,人类的故事。看主角如何统一人类,再看主角如何带领人类走出地球,一切尽在称霸宇内。看多了屌丝逆袭的小说,本书将为大家呈现一个无限流的小说,看一个强者是如何成“神”的。天地玄黄唯我独尊,宇宙洪荒唯我任行!新人新书,望请支持!小弟在此感激不尽!
  • 我真的是人生赢家

    我真的是人生赢家

    百世善人祝云谣世世横死之后终于得了个天生大气运的命格。然而……大哥是退婚流龙傲天,二姐是末世穿越女,三姐重生附带空间,同胞四姐天生附带天道宠儿金手指。更可怕的是,这几个爽文男/女主角还都是妹控!祝·就我没有金手指·云谣:呵呵,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气运?!祝云舒/祝云诗/祝云谨/祝云词:我小妹天下第一好!人家修仙靠金手指,祝云谣表示,她靠躺赢就够了!轻松逗比修真文,女主功德无量,全员单箭头女主,无CP,有亲情线和友情线读者群:547310107
  • 穿成女主死对头

    穿成女主死对头

    云望舒穿成了书中的女配,兜兜转转一遭,还是跟她那个阴险狠辣的丈夫结为了夫妻。成亲前,谢浔跟她说,“你被坑了,嫁给我只能当寡妇。”云望舒觉得,只要谢浔死的时候不喊她陪葬,让她能回家照顾父亲,俩人将就点儿还是能过的。后来,云望舒问他能不能要个孩子。谢浔嘲笑她一个人怕寂寞。她反驳道,“让孩子留下陪父亲,你走的时候,我陪你。”我一心想把你从这修罗阎狱中救出来,免你惊惧,免你苦忧,我想度你一生,回过头来,却发现你已扶了我一世。————那天晚上,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想,他可真不是个良配,阴险小气还爱恐吓她。心底却有个声音冒了出来,“可他从未伤害过你。”她又想,他向来说话真一句假一句,为人实在不可靠。那个声音又道,“可他从未骗过你。”于是她对自己说,你完了,你把自己的命亲自送到了别人手中。那个声音便笑了,“可你却甘之如饴。”
  • 冷妻归来,boss小心宠

    冷妻归来,boss小心宠

    她杀人如麻,冷若冰霜,却不小心在水下“强吻”了他,他目瞪口呆,那一夜辗转反侧。她被打伤,他枪指那人,“世上敢伤她的人,全都得死!”她被男人追,他狠话撂下,“谁敢追她,活腻味了?”她抱怨,“你烦不烦?我吃饭你管,睡觉你管,现在连杀个人你也要管?”他绅士微笑故装不懂,“老婆说什么?今晚七次,好啊!”
  • 仙逆之路

    仙逆之路

    一颗魔心扰乱万界平静,降临灵气大陆。既然重生一次,何不逍遥快活!人转魔神,涅槃再生,我管你人鬼魔神!我惧你天资无量!我怕你仙坠大陆!这世间何为巅峰,何为生死,是看破虚妄,还是死而复生?我的道路可从未结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九归凌

    九九归凌

    她和创世巫祖同生,却因某些原因能量体被女佤所吸收,而女佤又因为无聊,偶然间又把她复活了。他们亲同姐妹,过了几千年的无聊时光。她却突然消失,她想去找她,但又怕她回来了找不到她,于是她等待了几千年,终是没等到,便下到...
  • 中国最具价值的50旅行地

    中国最具价值的50旅行地

    本书介绍了13处最宜人的世外桃源、11处不可错过的大地杰作、10个最适合探险的地方等。
  • 紫雷忻小姐

    紫雷忻小姐

    一次意外,让七彩结晶都掉落到了人类世界,夏忻悦偶然得到了虹之紫晶,从此,她的人生得到了崭新的开始,成长的一路,有笑,有泪,有对人世的绝望,有对生活的信心,倔强的她,也在不知不觉中信任了这么多人......
  • 我等风也在等你

    我等风也在等你

    ‘你还记得她吗,你应该忘了吧,是谁让她的手永远拿不了铅笔?”‘这辈子是我欠你的,我来还。”阿漓,你还好吗?还记得那年春天你靠在我的肩上看着天上的星星,月亮。你许了一个愿望…………九哥,现在已经是冬天了没有萤火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