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图片报道的价值取向
通俗地讲,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把这个理解借鉴到图片报道中,可以把图片报道的价值理解为图片报道完成新闻信息传播任务的能力。
图片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类型,表明图片报道自觉接受起新闻规律的规定和约束,体现真实性和新鲜性,要求迅速、及时、有效地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
图片报道的本质是新闻,因此,图片报道的新闻价值是其主导价值。图片报道是借助摄影的手段用图片来表达新闻信息,因此,它同时具有新闻性与形象性的价值诉求。图片报道必须始终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没有新闻性,图片报道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就只会迷失于艺术摄影的怀抱。因此,图片报道是新闻价值主导下的新闻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图片报道是摄影与新闻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属性和摄影属性决定着它的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诉求。图片报道的新闻价值是指图片报道传播新闻信息的能力。形象价值指的是图片报道通过新闻图片的画面来加强新闻信息表达效果的能力。从新闻价值与摄影价值在图片报道中所处的地位来看,新闻价值是图片报道的主导价值。
图片报道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明确的,那就是传递新闻信息。图片报道对于大众来说,它的价值就在于它传递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换言之,图片报道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它的新闻性。没有新闻性,再美再好的图片只能和艺术摄影合伍,而不能称之为新闻报道。因此,新闻性是图片报道的最根本价值取向,其他的价值取向为新闻价值取向所主导和支配。
在突出强调图片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的同时,我们同样要重视图片报道的形象价值取向。新闻价值取向决定图片报道的内在本质,形象价值取向则决定图片报道的外部形态。图片报道通过摄影手段创作新闻图片,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性特征是图片报道区别于文字新闻、声音新闻等类型的独特属性。当然,电视新闻也具有形象性特征,但是与图片新闻有着明显的区别。图片报道表现静态的、瞬间的形象特征,电视新闻多表现动态的、前后承接的时空形象。
我们要坚持图片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为主导性原则,应该把是否具有新闻性作为评价图片报道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在具有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再追求形象价值,思考新闻图片构图的优劣、技法的高低、角度的平俗与新颖等附加在图片上的其他因素。可以说,新闻价值不高的图片,画面再好,也是失败之作;但新闻价值高的题材,照片没拍好,也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图片报道的任务就是在实现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形象价值,实现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的完美统一。
在图片报道实践中,有一些摄影记者在认识图片报道的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之间存在着误区:一是认为只要题材好有新闻价值就行,画面好不好无所谓,结果是信息有余,而视觉冲击不足,无法吸引人的注意力。二是将形象价值误认为艺术价值,单纯追求画面的美感。他们只注意在用光、构图、影调这些艺术摄影的表现手法上下工夫,而忽视了对充分表现新闻价值的事件瞬间的抓取,结果是唯美有余而丧失了新闻性。
有些观点认为图片报道还具有审美和教育等价值取向,严格地讲把这些价值取向附加于图片报道身上,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小说、戏剧、新闻、传记、演讲,还是雕塑、绘画、美术、舞蹈等文学艺术形式和人类文化活动方式,从一般意思上说,都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因此,本书讨论图片报道的功能仅限于图片报道所特有的,并不去泛化图片报道的价值和功能。
当然,我们决不反对一张或一组图片报道在做到准确而充分地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又具有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同时兼得,一定要有所取舍的话,则以新闻价值居首,形象价值次之,其他功能再次之。总而言之,在保证新闻图片新闻价值的基础上,提高画面的形象表现力,应是图片报道从业者一辈子努力追求的方向。
图片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类型,必然要遵循新闻传播的有关要求和规律。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第二节图片报道的信息表达能力
从传播的基本规律来看,任何形式的传播都是一个从编码再到解码的过程,编码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能够准确解码的受众越少,传播的效果就会降低,反之,编码的成本低,难度小,受众解码的准确率高,传播效果自然会提高。从受众的阅读、认知角度来看,和其他新闻形式相比,图片报道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信息“接触编码”的简易性与形象性
“也许媒介的主要特征是它冲击我们感官以及联系我们思考和表达过程的能力。就某种具体媒介而言,如果没有一个人去接触它,那么就不会有人去发送和接收它的讯息。”这个观点是显而易见的,无须多提。然而,不太为人觉察的是,对不同的媒介来说,接触的类型以及获得接触所需的步骤是不同的。不同的媒介构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的信息系统。因此,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增加或减少社会信息的“共享”。一种媒介可能会为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信息系统,另一种媒介则可能会将许多不同的人包括进共同的场景中。
在一种媒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或解码所需的技能和常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这个社会中谁能使用该媒介发送信息以及谁能获取媒介所携带的信息。图片报道以图像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图像较之语言的优越性,首先表现为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图像认知总是先于语言认知。图像认知先于语言认知,根本原因在于图像认知较之语言认知具有直观性、简易性、浅显性、便捷性的优势。这对语言还没有得到高度发展,心智、思维尚欠发达的早期人类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人类的一般生存要求对不同感觉器官的依赖程度看,视觉在整个感觉器官中显然居于主导和基础地位。这不仅因为“看”的感受和方式是人衡量现有生存环境,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主要标准和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而且人类一切有目的而非盲目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经验的获得都必须有视觉的指引。
图像之于文字更有优势。不同的文字符号系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例如,汉语采用的象形文字书写系统。其中一个符号代表一个词,这个系统要求基本的读写需要掌握多达5000个符号,而进行学术研究则需要掌握20000个符号。这样的书写系统显然限制了能够完全接触该媒介的人的数量。
黑格尔从认知活动的角度曾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中,唯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感官,从而使视觉和听觉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两种“认识性的感官”。其实,从认知活动的角度看,视觉也有许多超越了听觉的优越性。
视觉相对于听觉以及其他感觉器官的优越性,必然使人们对视觉的需求成为所有感官需求中最迫切、最旺盛的需求,必然使人们力求将视觉认知功能置于其他感觉认知功能的前景,使视觉经验成为所有感觉经验中最突出、最丰富的认知内容,从而使视觉文化也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主导形态和主要领域。
图片报道对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依靠形象来完成的。当这些形象跃入人们的眼帘时,会产生一种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能在新闻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产生文字新闻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文字是一种符号,是抽象的,新闻照片里的形象是现实存在物的重现,是直观的。人们对于文字新闻,在感知文字时,需要凭借过去的经验与知识,对接收到的信息重新进行加工、编码后,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时它所传达的信息方能为人们所理解与接受,而经过编码、解码加工后产生的形象,其具体性和可感受度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折扣。通过文字新闻感知的新闻形象,是肯定无法与直观再现的图片新闻形象相比拟的。
2008年8月8日晚,雄浑的脚步声响彻国家体育场“鸟巢”,“巨人的脚步”沿着北京城古老的中轴线一步步迈向“鸟巢”,全世界的目光跟随这些壮美的脚步开始了一场奇妙、梦幻的中华文化之旅,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在全世界观众的关注中演绎着一个古老的中国,一个年轻的中国,一个创新与发展的中国和一个希望与全世界朋友构建和谐家园的中国。
这既是一个展现中华文明的舞台,也是一个展现中国科技水平以及组织大型活动能力和信心的舞台。面对这样一个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场面,文字和声音的描述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是电视手段和图片报道发挥信息传播的整体性与见证性的最好时机。
对于新闻照片来说,由于它的可视形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能够在人们的头脑中直接生成相应的形象,省去了看文字新闻时的中间环节,消除了人们的知觉与符号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消除,不仅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显得更为轻松,而且能让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语言障碍的人也能接受他们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信息的接受者范围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其次,人们对新闻照片所形成的视觉感知有这样的特征:人对形象物的感知具有同时性。当照片新闻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它的各部分,各种组成元素同时被感知,人们对新闻照片的内容一览无余,因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它。与之相反,语言符号是继时性的,必须逐字逐句地往下看才能使人明白。因此,与文字新闻相比,新闻照片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理解性。这正如资深新闻工作者穆青所说的那样:“好的新闻照片,直观、形象,意思一目了然,读者一看就懂,给人的印象深刻。”
二、信息内容的整体性与见证性
蒋齐生在论述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时曾说过:新闻摄影把新闻形象的典型瞬间凝固在照片画面上,不仅证实新闻事实的存在,更让人直观了解新闻现场,领会新闻的要点,从新闻人物的活动及情感变化中,获得信息,又获得审美感受与生活启迪。图片报道的形象来自新闻现场,是时代的、历史的瞬间实录,有无疑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它所包含的信息和所起的作用,就会超越它所产生的时空,而具有几乎无限的扩散性,成为后世许多代人认识历史演变的教材。事实上,优秀的新闻照片,从其诞生,就把新闻价值、历史价值融于一身,并随着时间的延续及空间的扩大而不断增值。
日本学者佐藤卓己在他的《现代传媒史》一书中肯定了照片的记录历史功能。他说:照片的普及也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和共同体意识。照片最初是把瞬间发生的事情从流逝的时间中取出,并让其固定下来的个人的媒介。
能让人不忘却过去的照片,并非是大批量地创造的“历史”。拥有照片者,等同于拥有过去。
新闻照片是用摄影技术记录和凝固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瞬间,是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点或截面。人们通过这些点或面的形象记录去了解新闻事件本身乃至更深层的含义。由于图片报道所具有的物质条件与技术上的优势,因此,它对事实的记录又是纪实的,人们由此对新闻照片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产生了较高的信任感。
从图片报道的画面组成的各部分、各元素来说,构成单元新闻信息(指新闻中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基本单位,在一幅图片新闻中,这些单位的多少,由表现在照片中各种组成的要素来决定)的成分如光线、形体、色调、质地等,是客观存在的,不随记者主观意愿去改变,因此,它们所透露的信息是较为确定的。从整体来说,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图片报道必须遵守一个独特的原则:三位一体原则。图片报道是用现场抓拍的方式去拍摄社会生活的历史瞬间。记者在利用摄影器材进行拍摄时,记者与被拍摄的事实必须处在同一个空间与时间中,即记者的拍摄与新闻事实的发展必须同步。
它能使组成画面的各元素都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它们互相作用、衬托,形成时间、空间、对象的三位一体,这样,画面所传递的信息的确定性就更强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其信息的可信度就很高。
从1994年4月6日开始的整整100天,卢旺达陷入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平均每天有00人丧生。卢旺达的每所医院都被成千上万等待被屠杀的平民占满。大屠杀计划事先已被精心制定,将由执政党的军队、宪兵和卫队执行。正如作家德斯苔赫所描述的:“老师杀死学生、雇员杀死店主、丈夫杀死妻子,邻居之间互相屠杀,为的是自己不至于死得更惨。”美国着名记者爱德华·马龙的在关于1945年布隆迪匀德独立的报道末尾,写道:“我请求你们相信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不过是在记录所见所闻的东西,但这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对于更多的东西,我只能无话可说。”这些关于卢旺达的照片是蒙·诺弗克所编撰的书中的一章,这本书正是对世界上种族灭绝事件的焦点报道。该书名为《对更多的东西我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