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重大调整,一手促规模,一手抓质量。早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典礼上,中央即提出“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主张。1999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所大学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此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30余所大学相继成为“985”大学。目前,上述大学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积极开展学科建设、汇聚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等途径,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比起对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动辄万亿的“慷慨”投资规模,10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还未到4%。在捉襟见肘的经费面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是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截至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59%,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
根据教育部、《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以4%的比例为目标,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年累计“欠账”已达16843亿元。2002年到2003年,经费投入甚至还出现了0.06%的倒退。截至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12231.0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
在边远地区,多年引不进中小学教师新师资,或者留用多名5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60岁以上的男教师“超期服役”、延迟退休的事情时有发生,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升,从而进一步拉开中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义务教育经费这几年虽有较大增长,但目前保障还是低水平的。全国许多学校校舍紧张,普通初中大班比例偏高。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学设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高中阶段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因无明确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许多地方的政府投入只够基本保障教职工工资,2008年全国普高、中职预算内投入的比例仅分别为52.3%、55.8%。高等教育在连年扩招和办学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下,原有办学条件已难以满足需要。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学生人均拨款标准低,运转困难。公办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负债现象比较严重。
国家发展,教育至上,这是世所皆知的公理。而教育绝非私人之责,而是国家使命。增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已是当务之急。
2.高校过度扩招的不利之处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超过630万。这种跃进式的发展速度古今中外实属罕见。大于学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度,超过一定的度就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大学过度扩招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学生增加,不仅居民要增加投入,政府也要增加一些教育经费,而过量扩招导致的教育投入增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具体表现就是毕业生难以充分有效利用。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有的学校还虚报就业率),即使大学生找到了工作,待遇等情况也和预期相差得太远。因此,大学超前扩招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教育供给量脱离了经济发展对大学教育的需求量,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结构失衡,多余的部分耗费了宝贵的教师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产出则是缺乏需求的无效产品和低效产品。
(2)大学过度扩招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了非大学教育的发展。我国本来不多的教育经费,其配置也很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无效投入的情况下,其他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此外,农民工培训、技术工人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都需要大力增加财政投资,我国非常需要的高、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也是非常不足。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Pare 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①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②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③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信奉西方经济学而又极力鼓吹大学扩招的经济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却完全违背了经济学的最基本道理;显然,我国减少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其他教育经费投入,同样的教育经费投入,会带来更多的教育效益。
(3)大大降低了普通高等教育产品——大学生的质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不但要表现在教育所培养的各种劳动者能够就业、参加生产工作,毕业生能够人尽其才、学有专用,还必须表现在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培养的人才合格。但“跳跃式”扩招使高校生产了大量的半成品和次品,减少了成品和精品。随着大学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生源的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就业层次下降,学生感觉学了大学教科书内容,毕业后无用武之地,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习质量明显下滑。教师只好想尽办法,让学生考试能够及格,例如,难度比较大的学科,考试考多少题,考前就复习多少题。在学校方面,师资不足,设备不足,图书不足。由于合理的师生比将使学校付出较多的工资成本,运营更加困难,因此学校只能把教师编制定得尽可能的低。现在一名教师的年均每周授课量是过去教师年均每周授课量的五六倍,科研工作量的要求也比过去大得多,教师无暇学习进修提高。学生过多,连研究生都大班授课,对本专科学生因材施教更不可能。实验条件不足,学生技能的提高大受影响。扩招后,职业技术教育绝大部分由原来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承担,但普通高校没有“职业技术型”教师,职业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校内实习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也往往不足。同时,大学的研究生师生比例低于过去本科生的师生比例。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的质量可想而知,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常常很不满意。
(4)将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严重不合理。片面发展高等教育会造成人才结构的畸形。一个社会的人才结构应当是高、中、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但过量扩招将形成人才结构呈现圆柱形,中等和中等偏高的人才过剩。高校过度扩招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还使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超过工作对技能的要求,因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法实现职业愿望,这将使之感觉怀才不遇,从而消极怠工,工作能力还比不上称职的较低学历者。许多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无所事事,甚至成为高智商的犯罪者。
2011年初一篇题为《回家后,我无颜面对的事情: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的帖子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因金钱的烦恼备感困惑,“唉!我们都不如农民工。”该发帖者讲述了自己春节回家的感触,其是毕业前已经找到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月薪有2000元,然而其在走亲访友时发现,虽然自己是大学生,但赚的钱还不如在外打工的亲戚多,他们多是做一些繁重的体力活,月薪却达到4000-5000元,加上包吃住,一年下来结余5万-10万元都不成问题,有的打工亲戚还在城里买了房子,而自己明明是大学生却过得如此穷酸。(大四学生无颜面对的事: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重庆晚报,2011-02-19.)过度扩招造成了中国企业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无法吸纳如此高比例的大学毕业生,且企业在严重“头重脚轻”的劳动市场上招收合适的普通员工也将十分困难。最近几年,每到春节过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发达省份都会出现企业“招工难”现象,2011年这一问题似乎尤其突出,不仅是东部地区,甚至中部省份也闹起了“用工荒”,并且还有蔓延之势。
(5)极大加重了居民的教育费用负担,制造了更多的贫困家庭和贫困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而只有25%的贫困居民认为贫困是因为“家里有病人”,位居贫困原因第二。实际上,说教育花费致贫并不准确。由于上大学的花费远远高于初等和中等教育,很多地区上大学一年的花费是家庭年收入的好几倍,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主要用于基本消费需要,用于上大学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很少甚至没有,因此,高等教育花费才是致贫的主要原因。高校过量扩招不仅制造了更多的贫困生和因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人,还使更多的家庭因教育而致贫。
(6)加大了许多人的生命成本。生命成本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一定的货币收入而以生产者身份和以时间为维度支出的体力、脑力与心理负荷成本的总和。所有的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节约生命成本,使有限的生命成本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一个人获得货币收入,不仅要在工作的当时付出生命成本,还要通过接受教育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心理压力这些预先付出的生命成本。有能力考入某类学校并获得毕业证书是劳动市场上劳动者传递自身能力的重要信号。在非完全信息市场上,企业根据劳动者的文凭信号来推测其能力的高低。由于整个社会青年学历层次大大提高,用人单位只有提出更高的学历要求才能使得获取高能力员工的概率得以提高,没有本科文凭就很难在普通人才市场立足。本科生的迅速增加使本科文凭也不再是较高能力的有效象征,更高层次的文凭又成为人们新的追求。因此,要想获得同样的工作,不仅要付出更多经济上的机会成本,还必须耗费更多的宝贵时光、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和诸多的心理压力,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能力“信号”。此外,由于扩招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文凭信号的能力显示功能下降,学生还要选择其他方式显示自己的能力,如通过低收入(如“零工资”)劳动获取经验和职位经历,有的为了获得各种资格证书不得不参加一些考试,这同样要付出高额生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