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马克斯韦尔?马尔兹博士
“自我意象”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心理学和个性创造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其实,它并不是一个深奥莫测、令人费解的话题,而是一个我们很容易理解,并且时而面对的问题。所谓“自我意象”,简单而言,就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所持的一种看法和观点——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本讲主持人马克斯韦尔?马尔兹博士是一位著名的整容大夫,他亲眼目睹很多经他整容之后的一些人完全改变了原来消极失败的自我。由此他悟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他通过自己的医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外表容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内心、他们的“自我意象”。他在《心理控制术》这本畅销书中,告知人们,人的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我们应该塑造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象,以此改变自己的生活。马尔兹博士在本讲中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方法。他以一个医师的观点,再次验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诸位成功大师的思想精髓。读读这本书,你就不用找马尔兹博士去通过美容来改变自己了,关键一点,先改变自己的思想、信念、情绪等。让我们看看马尔兹博士在他的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许多年来,心理学、精神医学和医学界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革命。在临床心理学家、实用精神医学家、美容师和所谓“整形外科医生”的成果和发现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关“自我”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自我意象。如今,自我意象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承认。“自我意象”——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观念,或其“自我图像”——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它是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但这还不是全部,“自我意象”还决定一个人成就的界限。它决定你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如果你扩展了自我意象,就能扩展自己的“潜在领域”。发展适当的自我意象能使你富有新的能量和才华,并最终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自我意象心理学不仅因它本身的优点而得到人们的赞同,而且还对过去人们所了解但尚未正确认识的现象作出了解释。例如,现在在个性心理学、精神病医学等领域中,无可辩驳的临床例证表明,人的个性存在着“成功型个性”与“失败型个性”;“快乐倾向型个性”与“不快乐倾向型个性”;“健康倾向型个性”与“疾病倾向型个性”。自我意象对上述事实和生活中发现的其他事实作出了新的解释。它使人们对“积极心态”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这种力量为什么在某些人身上起作用,而在另一些人身上不起作用。因为只有当“积极心态”与个人的自我意象一致时才会产生作用,如果悖逆自我意象,“积极心态”就完全不起作用——除非自我意象得到改变。
这些发现提供的新方法,使人的个性、健康、甚至基本能力和才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往日的失败变为成功,“不及格”的学生几天之内未经辅导就一下子变成“最优秀”的学生,羞怯、畏缩、内向的个性突然变得快乐和开朗。
T?F?詹姆斯曾将许多心理学家与医学博士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理解自我意象心理学就能区别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发现真正的自我,能挽救濒临破裂的婚姻,能重振一蹶不振的事业,能改造“个性失败”的牺牲者。另一方面,发现真正的自我,可以决定你保持自由还是屈就顺从。
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者说是一种自我图像。相对于意识的专注程度来讲,它也许是模糊不清或混乱的。事实上,也许它根本无法有意识地进行认识。但它却是存在的,既完整又详细。这一自我意象就是我们经常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自我观念——“我属于哪种人”,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但是,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屈辱与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一切,我们在心里造成了一个“自我(一幅自我图像)”。就我们自己来说,一旦某种与自己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变成“真实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像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
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开启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以下两个重大的发现:1.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简而言之,你把自己想像成什么人,你就会按照那种人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你具有很强的意志力,你也根本不能有别的行为。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失败型的人”,你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你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你有利。把自己想像为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受苦”的人,就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举例来说,一个孩子要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的学生或者“算术不开窍”的学生,他就总会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找到证据;一个自以为没人喜欢的女孩子会发现自己在舞会上总是没人理睬,别人的排斥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她那愁眉苦脸、低三下四的态度,急于取悦于别人的焦虑,或者对周围人的下意识的敌意,都会把她本来能迷住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一个推销员或者商人抱有同样的态度,他也会发现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够“证明”他的自我意象是正确的。
由于有这种客观的“证据”,很少有人会发现问题出在他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评价上。可是我们后面将会看到:一旦说服他们改变自我意象,学生的成绩和推销员的收入就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而他人只不过还是原来的自己。
2.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无数病历说明,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并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人难以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很多患者认为:“积极心态”我已经尝试过了,但它对我不起作用。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他们就不难发觉,这些人是在运用或者试图运用“积极心态”,他们首先改变的是自己特定的外在环境、特定的习惯,或性格缺陷,却从来没有想到要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心态。
认清自己的真相
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对这个问题做过最早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验。雷奇认为,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思想与思想之间必须一致。同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不被相信”,也不能引导人的行为;与这个体系一致的思想则被采纳。这套思想的中心——它的基石——就是个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象(自我观念)。雷奇是一个教师,他有机会利用几千个学生来验证他的理论。
雷奇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有一个学生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绩平均91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4次不及格,学校的辅导员与她谈过3次话后,最后以84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的提名……
这些学生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头脑迟钝或缺乏基本能力,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想像不恰当。他们“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是说“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说“我这门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此外还有一些别的临床案例,如有的人特别怕见生人,过去很少出门,现在却以公开演讲为生;有一位推销员曾认为自己“不是干推销的材料”而写了辞职信,6个月之后却成为100位推销员中的佼佼者;一位牧师因为“神经紧张”受不了每周一次布道的压力而考虑退休,现在他除了每周布道一次外,平均还有3次“外出约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紧张”。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他们都做到了一点:改变自我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