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47200000049

第49章 伊瑟尔的文艺观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2-2007),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马里恩市,曾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图宾根大学。1950年,伊瑟尔获得博士学位后,伊瑟尔曾执教于图宾根大学、科隆大学、维尔茨堡大学等。1966年,康斯坦茨大学成立,伊瑟尔应邀成为该校的首批教员,并和姚斯一起创立康斯坦茨学派,与姚斯被并称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1978年开始,伊瑟尔在美国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担任客座教授,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美国讲学,所以伊瑟尔的理论学说在美国影响很大。伊瑟尔的主要著作有《文本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阅读活动》、《怎样做理论》、《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等。

作为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伊瑟尔的研究重点与姚斯不同,正如伊瑟尔自己所总结的,接受美学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姚斯侧重接受研究,主要关注文学史上的读者阅读现象;而伊瑟尔本人则侧重效应研究,注重本文自身作为一种接受前提,具有发挥效应的潜能。“接受研究强调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而效应研究则突出了本文分析的方法,只有把两种研究结合起来,接受美学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针对上述问题,伊瑟尔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学文本与召唤结构

1969年,伊瑟尔发表了《文本的召唤结构》一文,与姚斯的《挑战》一样引发了学界轰动,二者共同成为接受美学的奠基性著作。伊瑟尔区分了文本与作品,认为文学文本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真正转化成文学作品,文本的潜在意义由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因此,对阅读的研究不能脱离文本研究,而是必须将阅读的可能性作为文本的内在结构机制来加以研究。而文本的内在结构是具有一系列特征的。

首先,文本具有结构上的“空白”,空白就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伊瑟尔吸收了英加登的现象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只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图式化纲要结构,这个结构在各个方向和层次上都有很多空白,即文本不曾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已经写出的部分对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这些空白部分,是一种寻求缺失能被连接起来的无言邀请,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填补和充实。文本在人物的性格、对话、心理描写等方面都要留有空白,尤其在情节方面更应如此,这许多的空白是激发读者想象、吸引读者来实现文学作品的动力因素。“如果读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没给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结果将是当一切都被现成地设置在我们面前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厌烦。”

其次,文本结构还有“空缺”和“否定性”。伊瑟尔认为,句子作为文本的基本层次单位,指向某个虚构世界的图景片段,而各图景片段间的不连贯形成了“空缺”,也就是说,空缺是由文本的语言结构造成的。对于空缺的填补与整合,伊瑟尔是通过“游移视点”予以说明的。伊瑟尔认为每一文本都存在着诸多视点,通常有叙述者视点、人物视点、情节视点、读者专设视点四种,各视点通过句子得到显示。随着阅读活动的展开和阅读时间的推进,读者的视点追随句子的叙述,游移转换于各视点,使得诸视点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文本的图景片段则由此不断展开、退后并成为新图景片段的背景。这些新图景与读者先前形成的图景视域连接、交织,从而整合出一个完整的文本图景系统。

关于文本结构的否定性,伊瑟尔是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给予说明的。内容方面的否定性是指文本内容可以否定和打破读者头脑中原有的政治、思想、伦理等意识规范;形式方面的否定性是指好的文本在唤起读者熟悉的视域的同时,总是继而否定它、打破它,而不是去证实它、实现它。否定性是文本的深层次的基本结构,是文学交流中的基本力量。

总之,文本的空白、空缺、否定性共同构成了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否定旧视域、建立新视域的本文结构,伊瑟尔将其统称为“文本的召唤结构”。可以说,伊瑟尔所说的召唤结构,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是读者参与意义解读活动的基本前提。

姚斯和伊瑟尔都强调了读者与文学之间的相依关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但是,读者的阅读经验是极具个体性的,很难给予普遍性的考察,所以,接受美学的理论模式可操作性差,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很难实行。接受美学派本身也缺少运用接受理论进行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的学术成果,至今仍较大程度地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次,难以广泛应用。另外,接受美学并不能如其所倡导的那样,观照文学的整体研究;它对读者地位的过分强调,也有矫枉过正之嫌。

二、隐含的读者与读者发现

文本召唤结构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交流关系,为了更为深入地揭示这种关系,伊瑟尔提出了文本“隐含的读者”概念。他强调,隐含的读者是一种本文结构,而绝不与任何真实的读者相同,“暗隐的读者包含着一部文学作品实现其效应所必需的一切规定。本文的规定取向并不是由某种外在的经验现实设制的,而是由本文自身设制的。暗隐的读者作为一种概念,深深地植根于本文的结构中……暗隐的读者概念设制了一个召唤反应的结构网,促使读者去把握本文”。伊瑟尔又说,隐含的读者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作为文本结构中的读者角色和作为结构活动的读者角色。作为文本结构中的读者,如上所述,即文本的某种特定结构设制;而作为结构活动的读者角色则意指这些结构设制的功能,即对真实读者来读本作品时所产生的张力结构的一种制约力。现实中的读者视野不可能与文本视野完全重合,二者一定会有分歧并因而形成交流过程中的张力对峙,这时候,作为文本结构的暗隐的读者就会发挥它的功能,吸引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文本结构,并对读者的想象力进行一定的规约和引导,引发读者再创造的能动性,这样一来,作为结构活动的隐含的读者的角色就实现了。隐含的读者的两个方面,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隐含的读者与真实的读者的这种交互关系并不意,味着隐含的读者代表着文本结构对文本意义的单一定向。因为,文本意义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经验为文本结构提供的参照系,读者不同,经验参照系不同,相互交流而生出的意义也就会有差别。而且“本文的结构允许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很明显,实现的过程总是选择性的。判断一种具体化,要根据读者角色所实现的本文结构中的其他潜在表现的背景。每一种实现,都代表着暗隐的读者的一种选择性的实现”。

很显然,在伊瑟尔这里,空白、空缺、否定性、隐含的读者都是处于同一系列但不断深化的概念。如果说空白是“点”、空缺和否定性是“线”,那么隐含的读者则是“网”了,它们是文本的独特设置,是凝固的结构,同时又是对读者主动的召唤和引导。伊瑟尔借助这些概念想阐明的是文学文本的交流性结构以及读者如何通过阅读与文本交流并实现意义。

伊瑟尔进而探讨了读者在阅读中参与文本以及生成意义的再创造过程,他概括这种再创造的实质是“发现”。即读者是以否定作为其出发点,去发现一部作品中不同于自己的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继而使读者能够发现现实社会流行的规范中及自己内在意识世界的缺陷。所以,“发现”可以说是审美愉悦的一种形式,它向读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可能性:第一,使读者感到自由,即使是暂时地从规范他自己的东西中解放出来,逃离他自己现实社会生活的束缚;第二,积极地培养读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在《隐含的读者》中,伊瑟尔从读者“发现”的类型的角度考察了文学史,梳理了从班杨到贝克特的小说的发展演变,从中总结出“发现”内容的变化。17世纪末,读者们发现文本能够重新提供保证,使人们缓解由严格规范的宗教教义导致的苦恼;18世纪的小说力图使读者发现抽象的人性、道德、真实等事物;19世纪的作品要从中发现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20世纪的发现则导向对人类个性的质疑。从这样一部审美愉快的发现史中,伊瑟尔还体察到,小说越来越不满足于建构一个有头有尾、曲折自足的故事了,而是越来越多地运用空白、空缺和否定性,现代小说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因而也对现代读者的再创造和发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伊瑟尔的理论中,“隐含的读者”的两方面——文本结构与结构活动,是理解这个概念的难点,其实这两方面就是指文本的结构设置以及结构设置的功能,即对读者的召唤和引导功能,或者说引导读者与文本结构相交流的功能。另外有些人把“隐含的读者”等同于“理想的读者”,这是一种误解。所谓“理想的读者”,即那种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构思与设置,堪称作者知音的读者。伊瑟尔认为,这种读者是不存在的,除了作者能够成为自己作品的理想读者,他人对文本意图的完全实现是不可能的,如果存在这样的读者,也就是说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全面重合,那么读者和文本之间就没有了张力交流,也就取消了读者的地位和价值。另外姚斯还列举并分析了文论史上各理论家处于各种视角而建构的各种读者角色,比如“真实的读者”、“假设的读者”、“超级读者”、“精通的读者”、“意向的读者”等。同时强调,“隐含的读者”与他们统统不同,并非是指任何可能存在的读者类型,而是表征一部文学作品发挥其效果所必不可少的所有那些布置。

同类推荐
  • 梦想照亮生活

    梦想照亮生活

    穆孟杰,一位盲人农民,以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勤勤恳恳的努力,历经百般苦难,终于在两三年之后,成功地建起了自己的学校。他一步一步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为盲人办学,帮盲人自立。他最见不得盲人被人遗弃和蔑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他要以一己之力,竭尽所能地去帮助盲人,把他们从不被公正对待乃至被虐待、被轻视、被侮辱的境遇中解救出来。
  • 人艺情怀

    人艺情怀

    没有演出的剧本是“文学”;没有观众的演出是“彩排”;演出有了观众的喜欢并纷纷品头论足展开讨论,它的意义远非是一般的演出而是艺术活动了。子叶参与了人艺的艺术活动,并将她的感受记录下来、结集出版,这着实是对话剧的喜爱、对人艺的喜爱使然。感谢她的投入与参与,感谢她的辛勤笔耕。更应该向她学习!
  • 盼兮集

    盼兮集

    本书是书法家胡抗美的诗词集,主要是从作者以前出版的诗集和近期所写的诗词中遴选出来的作品,并在其中一些作品后附有作者的书法以供欣赏。全书共分为好时光、升平乐、折丹桂、踏莎行四个部分,收入有绝句、律诗、词等形式的创作,其中有生活一面,亦有言志一面。
  • 时代幻象

    时代幻象

    当代著名诗人南野从事诗歌写作与理论研究三十多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以及诗理论,他以“后工业时代的诗与诗学”界定自己的写作,这是他内心的镜像,也是书写的命名。《时代幻象》辑入的主要是南野2000年之后和1992年之前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实在界的言说》、《时代幻象》、《无记忆的体会》、《犀牛走动》、《鱼鹰的复杂性》、《描写一个冬晨》、《蓝色桌布》、《白窗》、《酒神的花》、《雪夜》、《城市雨后》等。
  •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是一部近体诗集。书中诗歌清丽纯朴,雅俗纵逸。词句温润婉约,细腻柔情,以女性特有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土地、对爱情深深的向往和浓浓的热爱。期间有岁月洪流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痕,也有生命过往里夹杂的淡淡的忧愁和透明的感伤,令读者情随文转,流连忘返。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拯救竹马之旅

    快穿之拯救竹马之旅

    苏橙为了救小竹马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快穿之旅。某天,某人问她“苏橙你究竟为何而来?”“我当然是为了你啊。”苏橙微微勾起嘴角,看着对面的美男抛了个媚眼。
  • 告别所有犯贱的单恋

    告别所有犯贱的单恋

    在爱情的世界里永远也找不到绝对公平。单恋更是全世界最安静的躁动也是全世界最可悲的闷骚。n个故事带你看透戳自己心窝温暖别人人前强颜欢笑被窝哭肿双眼的单恋癌晚期患者的世界。也许有你的故事
  • 无泪之城

    无泪之城

    林兰芷因意外事故失聪,依靠唇语读懂别人的话,一直隐瞒着自己听不到的秘密。而偶像明星慕楚惟为躲避粉丝和记者来到天台,误以为她要自杀,出手相救,没想到无意中的话却刺伤了她的心,此后两人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
  •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管理

    虚拟社会是网络时代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人们通过互联网从事各种活动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本书从虚拟社会的概念、历史演进、特征出发,分析和梳理了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分析,重点阐述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和应对措施,以及对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了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微博的“革命”、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如何重塑领导干部网络形象及网络公关等问题,为领导干部提高虚拟社会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帮助。
  • 远古娇医

    远古娇医

    白九一路火花带闪电穿到了原始社会,为了保命,她不得不使出十八般武艺。上能爬山采药治病,下能河边抓鱼。什么?听说有人在商量怎么打死她??白九手提骨刀,面无表情的走到某首领面前质问。“要打死我?”某首领欺身靠近,一本正经的摇头:“不打死,我要以身相许……。”以身相许!!!?不行,不要,我拒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至尊神医

    至尊神医

    在冥界得到了开天辟地神斧之后,力战东方魔帝之后得到了三生石,恢复了所有家人爱人的记忆与三生过往,却与元始天尊因为牵机结下梁子……
  • 甜心丫头之恋上你的甜

    甜心丫头之恋上你的甜

    江晰言无意间知道与艾糖糖有娃娃亲后竟然从霸道少爷变成妻管严,甚至是宠妻狂魔
  • 世界的尽头,会有你吗

    世界的尽头,会有你吗

    世界有没有尽头,我不知道,就像我不知道是否有天涯海角一样,但是有那么个人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仿佛这对于另一个人来说,那就是世界的尽头…“我这一生只愿相信两个人,一个曾是我十年的朋友,另一个就是你楚烨,而你们一个背叛了我,另一个…”另一个曾今把我从深渊救出来的人,如今却…即使是痛到骨子里去了,苏晓荪她都没有流一滴泪,只是这样说着,仿佛在说着别人的台词,然后回过头看了一眼楚烨,然后就这样朝着门口走去,甚至脚步没有一丝的犹豫…楚烨皱着眉头,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心被人撕裂,一点一点的…看着她离去,他知道他终究是失去她了,永远的,因为他不会有第二次走进她的世界的机会了…
  • 心经

    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