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南迁”系列报道研讨会纪要
王守国(《大河报》总编辑):
我在《厚重河南》“开版的话”中写道,我们要“走进历史深处,回到历史现场,用今天的眼光进行审视解读,然后再回到今天,贯通古今”。
这次“大宋南迁”系列报道,是我们的一次尝试。“大宋南迁”对中国,尤其对河南有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仅限于在开封写这一组报道,就不足以展现这一重大事件的全貌。因此我们就尝试着沿着当年赵构南迁的脚步,从开封到扬州,再到杭州,到温州,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采访,写出了近三十个版的稿件。
我给大家介绍这样的背景,就是想请大家就《厚重河南》的经验和教训,“大宋南迁”的成败得失,提出自己的意见。
李庚香(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学者):
靖康之耻,是中原文化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历史创痛,是历史的拐点,是整个民族的溃败。大宋南迁,使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西迁移变成了南北迁移,政治中心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大宋南迁”这组报道,我几乎不忍心看下去,太惨痛了。记者写出了感性的历史,比如南渡文人的心态我觉得刻画得很生动,场景氛围描述得非常好,我看了以后感慨万千。
用文化批判的眼光看,当时整个民族的溃败,说明我们的文化因子有缺陷。咱们中原文化整天说辉煌,但是为什么宋朝就抵挡不了金兵?缺陷、病根在什么地方?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我觉得从北宋末年的溃败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是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北宋末年是没有忧患意识的,这很可怕。第二,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少智慧,儒家、法家、道家的智慧多了,官场的智慧多了,但我们的文化精神中最缺少的是血性和骨气。
所幸宋朝还有岳飞,我觉得记者把岳飞写活了。当金兀术率军纵横千里、如入无人之境时,轻蔑地说“南朝无人矣”!但岳飞、韩世忠等人挺身而出,维护了宋朝的尊严。我觉得文化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血性和骨气,我们要延续这些可贵的品质。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我很认同李庚香先生的观点,血性和骨气,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如果缺少了血性和骨气,那么我们民族就有塌陷的可能。只有具备上述两者,我们才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很多事情最终其实是靠人的一股血性支撑起来的。
我看了“大宋南迁”这组稿件后是非常震撼的。在我看来,靖康之耻是从最巅峰到最低谷的跌落,在这场充满戏剧性的大变迁中,人们的各种文化表现,我觉得记者在文章里层层地揭示了出来,展现很充分,让人有俯瞰历史的感觉。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原文化具有一种辐射性,其文化的辐射力和穿透性极强。客家文化传播的足迹已是明证,而大宋南迁,中原文化又进一步对吴越文化、东南文化圈有了深远的影响。
袁凯声(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
历史是什么?历史不是挖掘古墓让人看的,而是树立一面反观现实的明镜。我觉得应该注重的是:在叙述历史时加入较多现实的因素,鼓励作者采取个性化的写作,关注历史资料背后所隐藏的一些感性的东西,通过我们的体会和感悟,展示给读者生动的历史场面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看了“大宋南迁”之后,在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各种历史事件,而是在这些历史事件当中的各种各样的人,是那些在历史大变局中命运跌宕起伏的中原先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宋南迁”是生动和感性的。
很多时候,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现实的启迪,其实也不妨从现实走向历史,“定向”寻找那可以给我们指引的背影。
孟宪明(河南省文学院一级作家):
大宋南迁的确是中原文化遭受的一次重创,但我想,一个总打败仗的民族固然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是一个从来不打败仗的民族也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没有挫折和磨难,就不会真正地坚忍不拔。历史上,华夏文明多次被打败,但是这个民族往往如浴火的凤凰,不但没有弱小下去,反而更加强大起来了。用刀枪取得的胜利,最终常常被文明所打败。
阅读《厚重河南》,我感觉它唤醒了我们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感觉。中原所拥有的优势就是有丰厚的记忆。
王怀让(原《河南日报》文艺处处长,著名诗人):
任何一个雕像、一座高楼都需要基石。我们有八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原要崛起,就是要盖现代化的万丈高楼,就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厚重河南》所做的工作,就是对我们的文化基石重新进行整理和装修,让其光芒重现。很多东西过去在我的脑海里只是存个“目录”,看了你们的报道后,历史在我的心中生动鲜活了起来。
“大宋南迁”对中原的影响非常之大,因此我们认真研究这一点,用历史来反观我们的现实,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关注报道,想的是在中原崛起中怎样重新聚拢,把放射出去的万丈光芒收回来。
程民生(著名宋史专家、河南大学省级特聘教授,本次“大宋南迁”系列报道学术顾问):
历史学不是考古,不是历史故事,甚至不是历史本身,因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而历史学是往前看的。历史学有三点作用,首先就是总结历史规律,这个是历史学的根本目的;第二就是为现实服务,提供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领导们能不能听听史学家的话?历史是面镜子,可现在许多领导不照这面镜子了;第三就是可以启迪人的思想,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证明这个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这该是一个多重要的素质?哪一门学科有这么大的作用?
具体到《大宋南迁》,我看到这个选题喜出望外,这完全是历史学家的东西,他们居然选了出来,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吃苦,一点都不偷懒,写作上自由度也很大,记者可以表达自己的东西,让我这个学术顾问没丢什么脸。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合作,我义不容辞。从某种意义上说,《厚重河南》起的作用,是一百个史学家用一百年的时间也达不到的。报纸用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将历史展现给现代人,这个功劳我觉得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