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第四章2 企业家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一个企业家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在我们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下,不管在体制上或者环境上都有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意。在中国建设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中,在制度、政策的安排方面,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把所有事情理想化,要随时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龙永图
理想与现实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龙永图认为寻找与环境的相容性是企业家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基础。企业家若空有理想,而没有对现实和环境的认识,那么企业很可能还没成形便已夭折。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企业家,往往会令企业的成长道路布满荆棘。
1987年,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何鲁敏,谢绝日本方面的高薪挽留,带着9箱技术资料回国。何鲁敏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本可以进入国家科技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但他选择了创业,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我念这么多年的书,一个月只挣62块钱,还不如门口卖茶叶蛋的老太太。”这个创业理由相当稚气,也预示了这个知识分子的创业道路将会有意料之中的曲折。
20年前的中国,中国人均GDP才290美元。何鲁敏把创业的目光瞄准了空气加湿器。可以想见,在人均GDP相当低下的当时,有多少人愿意买这个“奢侈品”。加湿器、净化器这个产业在国外叫IAQ,即室内空气品质行业。它的市场容量和人均GDP呈正比例关系,一般人均GDP在4000~5000美元的时候,这个行业才会出现比较大的增长。但是,当时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的何鲁敏带着一腔热血,头也不回地跳进了这个非常冷门的领域。
很快,对做生意过于理想化的何鲁敏遭到了来自市场的当头棒喝。
创业之初,何鲁敏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中没有比技术更有用、更值钱的东西了。后来他发现不完全是这样的,技术先进,并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面临实际困难后,何鲁敏才意识到市场经济是复杂而冷酷无情的。当公司做市场调查时,发现最先进的东西消费者未必接受,消费者接受的东西未必是最先进的。这让何鲁敏痛苦了很久:“为什么我要把很好的东西藏在手里,拿不是很先进的东西给消费者呢?”
无奈的何鲁敏在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后,有了深深的挫败感。好在技术出身的何鲁敏虽然没有市场和管理上的经验,却有技术人员的执著,于是他在跌跌撞撞中一路蹒跚走来。
在1996~1998年的3年时间里,何鲁敏创立的亚都公司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不断地扩张市场。后来他发现,发展固然是硬道理,但是因为不懂得营销和管理,在获得市场份额的同时,失去了已占有的领地。从个人性格上说,何鲁敏是很浪漫、很有激情的,但管理是很细致、很烦琐的工作,公司在管理方面一片空白。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迫不得已开始做管理方面的工作。何鲁敏和公司都开始了痛苦的转型。
知识分子创业往往太理想化,何鲁敏的创业一路磕磕碰碰,遇到各种倒霉事,好在抗挫折力极强的何鲁敏一路坚持,终于成功了。
何鲁敏回忆起年轻时的创业经历,不禁感叹:“太前瞻了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会遇到许多倒霉事。但好在亚都不断地遇到倒霉事,也不断地遇到机会,最终还是伴随着中国的GDP一起成长起来了。”
假如年少时的何鲁敏在创业之初能多一些对大发展环境的认识,也许亚都的成长会更加顺利。对企业来说,认清发展的大环境很重要。柳传志曾说,凡事需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
1992年,联想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每天从香港用货车拉元器件到深圳组装成机器。
从深圳运元器件的车,到了罗湖海关,遭到了当地海关不公正的对待。为了检查车辆,常常要等上一两个小时。轮到联想的时候,海关方面说抽出来查一查,查完了之后还要再排队,一天差不多就过去了。这种情况发生很多次后,柳传志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做了一件相当愚蠢的事情。
柳传志回忆说:“我们那时候年幼无知,把这事告到了海关总署,海关总署来人处理这件事情,处理结果是批评了当地海关。虽然我们当时赢了,但从此以后,我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之后,情况并没有改善,日子反而更难过了。由于形势所逼,联想的生产基地被迫迁往广东惠阳。到了1998年前后,国务院对海关内部彻底整顿以后,情况才好转起来。
从这件事情中,柳传志领悟到:“作为企业家,应该寻求与环境的共容才能带来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有理想,但对现实环境的认识要非常清楚,才能把握企业的发展道路。”
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联想高层达成共识:如果大环境不好,求助于小环境;小环境不好,试图改造小环境;改变不了,宁可不做也不能钻牛角尖,否则企业会损失更多利益。
有了好的市场环境,才能做好企业。龙永图指出,环境是决定企业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如何选择发展的环境,取决于企业家的卓见。企业的理想目标定得太高,与实际不符,那么企业可能会摔得更惨。
有远大理想的企业家,不应该是“理想族”,而应该是“现实族”。“理想族”往往想法浪漫,觉得社会问题只要按我们的理想率性而为就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他们往往对今天太悲观,对未来太乐观,觉得自己掌握了走向未来的全部蓝图。而“现实族”考虑现实困难多,想法偏于实际,凡事总是觉得现实比理想实在,遇事多想客观的难处,觉得社会问题的解决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对今天没有“理想族”那么悲观,对于未来也没有“理想族”乐观,无疑,这样的人才会带领企业走得更为顺畅和长远。
一个审慎敏锐的企业家会让理想和现实有一个真正的平衡,让自己平和下来,从容地思考和探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培养了中国企业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未来,他们还有足够的智慧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