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他人是一种善良的举动,更是爱心的体现。但从上面的测试中我们却失望地发现,有那么多孩子的同情心已经为其他心思所屏蔽了。
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拥有许多其他的美好品质,因为同情心源自于对他人遭遇的一种动容。而一个人也有在打开心灵之窗的前提下,将别人的失意、痛苦融入自己的情愫之中之后,才会产生同情。因此,这样的人懂得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同时这样的人不会刻意地为别人制造麻烦,并以一颗宽容之心收留他人无意的过失……一句话来说,这样的人是善良的。
与善良相对的是邪恶,当邪恶的人铸就了自立的能力,后果是什么样的呢?因此,一颗善心就仿佛北斗星一般让人即使身处沙漠、荒野也不会迷失自己。
都说儿童的心是最纯洁的,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宝贵的同情心?
家长教育观念的失衡
当下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他们的着眼于孩子智商、抗压性等素质的培养,因为这些素质可以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后的就业发展铺路。但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其天生的恻隐之心也因为填充了过于功利性的东西发生了质变。一个对同情毫无概念,即不知同情为何物的孩子自然不会有同情的举动。
家长的过分骄纵
很多家长的纵容行为使得孩子形成了完全以自我为中的意识,其价值的判断标准也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喜好。有些孩子在公车上看到老人、残疾人也不主动让座,就是这种错误的价值判断的作用:我坐着感觉到舒服,我站着就会费力,当然选择坐着。很多时候当这样的孩子的思维形成定势以后,期间的选择过程也会省略,其态度就会表现出完全的漠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爱心的种子,家长需要精心地呵护,让孩子的心灵绽放出爱的花朵,这样才会由同情的芬芳。拥有同情心的孩子,懂得体谅他人,能将他人的感觉内化为自身的感受,这样的好美德,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与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人类的情感都是相互,当孩子给予别人同情和帮助,也同样会赢得别人的回报,这样不是可以让一个自立的人拥有更大的力量吗?
教子处方
自幼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到幼儿园接自己四岁大的儿子回家。幼儿园周围种了很多漂亮的月季花,有很多颜色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孩子在花坛边上发现一只受伤的蝴蝶,拿在手里很高兴地向妈妈炫耀:“妈妈,我捉到一只蝴蝶!”这时刚好孩子的老师走了过来,老师问孩子:“为什么要捉蝴蝶呀?”“捉回去玩呀!”孩子的表情十分天真。这时,孩子的母亲说道:“可以把蝴蝶夹在书里当标本,应该十分好看。”
蝴蝶是一种美丽的生物,但生命力十分脆弱。让蝴蝶自由地起舞,既能传播花粉,又可成就一道美丽的景象,因此随意捕捉蝴蝶是不好的行为。故事中的儿子捕捉了受伤的蝴蝶,其母亲对孩子的行为也是认可的。但是我们很明显的能发现:这个孩子捉到受伤的蝴蝶,本身是出于好奇心和兴趣,但他的母亲却说要将蝴蝶夹在书里当标本,显然是对孩子的一种误导。在4岁以前,孩子的情感因素已经在心灵的土壤之上开始萌芽。随着孩子言语调节能力的发展,心理活动有意识的增强,孩子的情感将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前提是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扑蝴蝶是一件小事,但要从培养孩子同情心的高度来进行教育。因为蝴蝶的生命很脆弱,对其的爱护也是一种同情心的体现。
那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呢?
1.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
只有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了解他人某种境况下的心情,他才会有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因此,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比如可以让孩子在家里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体会盲人的痛苦等。
2.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同情他人
同情心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表露,而人类的情感又是在互动中推进的,因此家长应让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使自身的情感变得健全。同时要告诉孩子当朋友有困难时,要伸出援手。
3.给孩子讲有关同情心的故事
在培养孩子同情心的过程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家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将和同情有关的片段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让孩子感觉到这样的语言能带给人温暖的感受,进而影响孩子的意识。
4.让孩子照顾小动物
有调查表明,喜欢的小动物的孩子往往更具有同情心。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拥有自己喜欢的宠物,并协助孩子照料宠物,培养他善良的性情。
有些说法认为,同情心是天生的。因为在新生儿的育婴室里,只要有一个宝宝哭,其他小宝宝也会跟着哭。但这并非同情心的体现,而是一种“同理心唤起”,即一种反射性哭泣。因为1岁以前的小孩,认为自己本身与外在环境是一体的,当他感觉到别人在哭,就会跟着一起哭。因此,家长需要从孩子很小开始就有意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这种美好的品质伴随孩子一生。
41.领导能力差:我可不是当官儿的料
家长倾诉
洋洋晚上回到家中,样子有些苦恼。
“洋洋,今天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儿呀?”爸爸问道。
“我们班组织了一个活动,每个同学轮流当三天的班长,明天就轮到我了。”洋洋说。
“那是好事呀,这有什么可担心的?”爸爸又问道。
“我哪里当得了班长呀,万一大家都不听我的话怎么办呀?”洋洋没精打采地说。
“那你就请教一下当过班长的同学,让他们告诉你一些经验,也可以提前写个计划什么的。”爸爸建议道。
“哎呀,哪里有那么简单呀,我根本就不是当班长的料。上次老师让我组织拔河比赛,我都没有组织好,这次当班长,肯定又要出洋相了……”洋洋根本听不进去爸爸的话,看上去忧心忡忡的……
专家分析
没有人天生就有非凡的领导能力
在学校当过班长或其他干部的家长都知道,在协助老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很多经验,而这些经验可以使孩子在以后的工作中多方面收益。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一个领导,因为要出色地完成领导工作,需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包容的胸怀、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全局的掌控能力等等。但是一种领导意识的培养却是十分必要的,当一个拥有了一个领导者所具备的素质和风范,相信他在处理其他问题的时候会觉得轻松许多。
尽管自立的人不一定都是领导者,但自立需要的意志、责任心、美德等等都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具备的。因此,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而一个不敢领导、不敢“出头”的孩子想要自立起来,恐怕不是一件易事。
事例中的洋洋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根本就不是当班长的料。”按他的理解,似乎有些人生来就是要领导别人的,而有的人比如他自己生来就是要被领导的。这不单单是孩子逃避责任的一个借口,很多对自己的上级持“仰望”态度的成年人对自身的领导能力也存在类似的怀疑看法,似乎上级出众的领导能力是天赐的一般。
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我们提到了一个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种种素质,像是胸怀、责任心等等,每一种品质的培养塑造尚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成就的,将这些优秀的品质融合到一个人的身上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可以笃定地说:领导者并非天生。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在领导能力的表现上会稍逊一筹呢?
孩子过于依赖家长
我们知道领导者常常工作都十分忙碌,每天都处理各种不同方面的问题。而不少孩子则是把各种不同方面的事情都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做,当然这不全是孩子的错,因为家长在孩子这一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试想一下,一个连书包都不会收拾、饭都不会盛的孩子如何去处理比这些事情复杂很多倍的事呢?
缺乏自信
一个领导者总是要受到很多人的瞩目,因为他个人的命令指示关系到很多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他的命令有误,可能会使正常的工作状态陷入混乱的状态。因此,对自己没有绝对自信的人是无法从事领导工作的。
一般来说,因为这个原因惧怕领导别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严格。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停留得过且过的层面,他本身也十分明白自己的性情。正是这种“自知之明”使得他没有勇气去处理集体的事务,害怕受到别人的指责。
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处于,甚至甘于处于“被领导”的地位,那就应该及时地找准支配孩子此种心态的原因,并告诉孩子没有谁是生来就会领导人的,帮孩子树立信心,并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各种品质。
教子处方
让孩子在其兴趣范围内争取领导地位
孩子的领导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哪里有那么多的机会让孩子锻炼领导能力呢?其实机会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需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让孩子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不一定要让孩子当上班长、学习委员等,可以让孩子在其兴趣范围内去努力争取领导地位。比如孩子喜欢踢足球,可以让孩子主动争取球队队长的职位等。其实能不能争取成功是一个次要的,关键是孩子可以在正确的过程中学会表现自己,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家长要注意端正孩子的态度,否则很容易因为偏执而陷入追逐名利的误区。
除了给孩子寻找机会以外,家长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1.做孩子的支持者
当孩子的机会来临而又因为对自身的能力有所怀疑的时候,家长可通过对孩子的支持鼓励坚定孩子的信心。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有这样的机会就已经证明了你的能力,现在你只需要想着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了。”孩子在得到家长对自己能力的认可之后便会打消顾虑,勇敢去做。
2.转移孩子对失败的注意力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地想象成功以后的场景,让孩子的身心因为喜悦而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由于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能力的发挥水平,因此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调整状态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3.让孩子坚定自己的梦想
心怀憧憬的人对自己的梦想是一种仰望的状态。当孩子能够坚定自己的梦想时,他就踏实地去奋斗,并渴望在梦想领域成为一名佼佼者。因此,家长首先要聆听孩子的梦想,如果不是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的空洞遐想,而是具有实在意义的理想,那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坚定自己的所想,让孩子下定决定朝着目标挺进。这样在拼搏的过程中,孩子的领导能力自然会越来越突出。
以上的三点是帮助孩子冲破胆怯犹疑的藩篱、坚定自己信念的方法。家长首先要坚定自己培养孩子领导能力的第一步,至于那些优秀领导者所必备的品质的培养方法,则因孩子的品质而异。只要家长有耐心,孩子有信心,相信培养出有组织能力的孩子并不难。
42.不懂得爱:从来不知道关心父母
家长倾诉
洛洛今年五岁半了,最爱吃鱼。
傍晚,妈妈接洛洛回家的路上,洛洛说想吃鱼。
妈妈说:“乖洛洛,咱们家附近没有鱼卖,要买鱼还得到挺远的超市。妈妈今天晚上还有事情要忙,明天咱们再做鱼吃,行吗?”
“我就想今天吃鱼!”洛洛大声嚷道。
妈妈没办法,只好带着洛洛到远一点的超市去卖鱼。
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吃过晚饭,时间已经很晚了。
爸爸让妈妈先准备明天工作的事,自己来哄洛洛睡觉。
“不行,妈妈昨天讲的故事讲到一半了,我要听剩下的一半。”洛洛说。
“今天让爸爸给你讲啊。”妈妈说。
“不行,爸爸讲得不好听,就让妈妈讲!”洛洛任性地说。
等到妈妈给洛洛讲完故事,又哄她睡着,都已经十点钟了。妈妈赶紧回屋处理工作的事情。
第二天,妈妈起床,眼圈都黑了。洛洛却还在向妈妈提这样那样的要求……
专家分析
亲子之间的关爱应该是双向的
有很多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只是一味地要求父母为自己付出,从来不懂得表达对父母的关心。这种孩子只知道如何索取爱,却不知道如何向亲人表达爱、付出爱。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孩子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体谅别人,使得亲子之间的爱只是父母对孩子这种单向的模式。
我们知道,爱和责任是相连的。疼爱孩子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努力工作,为孩子毫无怨言地背负起肩上的责任。而不懂的爱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对亲人的责任,总觉得别人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一个责任意识淡薄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自立的社会人,因为他自己的需要都要靠别人来满足,如何谈自立?因此,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很重要,即爱是相互的。
专家指出,爱是一种能力,学会爱能让孩子更加坚强和善良,但是孩子并非天生就懂得如何去爱,他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示范。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的父母忽视了对孩子这种能力的培养。他们一心只想着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到孩子的身上,殊不知这种过于无私的爱于无形之中抽干了能滋润孩子爱的种子萌发生长的水分。
如果孩子不懂得爱,会对孩子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助长孩子的任性气焰
习惯了爱的包围,孩子会觉得他人的给予是理所应当的。这种观念的形成往往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偏执,而且易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不仅仅表现在与人相处总要求占据上风,能压制住人,而且还会在其他很多方面带给孩子不利的影响。因为任性的性格由很多方面的不良情绪构成,比如暴躁、缺乏耐心等等,因此任何单一的情绪被点燃都会带来行为上的偏离。
使孩子越来越孤立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倾注了无限深情,老师付出无数心血,朋友的激励,社会的关爱等都需要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但如果不懂得爱,认为接受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恩惠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孩子不会去铭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更不会在心底保留一份感恩之情。情感是以相互交流的方式存在的,如果孩子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当他置身于“众叛亲离”的场景之中时,恐怕还是只会埋怨,而不懂得反思自己。
如果孩子内心缺乏爱,不懂得感恩,我们就不能仅仅是把问题所在放在孩子身上,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是否真的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完美”?是不是也应该适当向孩子“索取”些什么?没有爱的训练,就没有完全的心智,就没有对他人感激的心。因此,家长们应重视对孩子爱的能力的训练,让孩子的心智健全起来。
教子处方
家长要学会向孩子“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