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发源于四川西北部的岷山南麓,全长735公川西山地是全国著名的多雨中心,有“巴山夜雨”、“西蜀漏天”之说,峨眉山一带年降水量竟达2000毫米以上。岷江得到大量的雨水补给,年水量达868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一倍半。历史上曾把岷江误认为长江的上源,估计与岷江水量大有关系。谈到岷江,人们一定会联想起岷江的支流大渡河,它发源于四川和青海交界的果洛山(巴颜喀拉山支脉),在乐山县注入岷江,全长1070千米,流域面积9.1万平方千米,约占岷江的67%。无论长度、流域面积还是水量,大渡河都比乐山县以上的岷江大,根据“江源唯远”的原则,岷江应是大渡河的支流。然而把大渡河作为岷江的支流,已经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了。岷江上游奔驰在岷山脚下,山高水急。挟带着大量泥沙和卵石进入成都平原后(成都平原也是由岷江泥沙堆积而成),流速突然变缓,泥沙卵石大量沉积,淤塞河道,经常泛滥成灾。为改变这种状况,早在2200多年前,李冰父子和当地劳动人民修建起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灾害频繁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粮仓。也许是因为岷江给四川带来了“天府之国”的美名,强化了人们对岷江的印象,才使它居于干流的地位。
嘉陵江是长江的第三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坡,沿着四川盆地的北部斜面自北向南流动,在重庆注入长江,全长1119千米,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由于嘉陵江流域位于大巴山和巫山山脉的西北“雨影”区,降水量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小,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但是,流域内分布着大面积的红色砂页岩,不利于下渗,产流较快。加之渠江和涪江两条较大的支流在合川附近同时汇入嘉陵江,致使嘉陵江具有洪峰高,洪量大,枯水较少的径流特征,成为长江上游的主要洪水来源之一。
乌江又叫黔江,发源于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区,在涪陵注入长江,全长1018千米,是四川盆地内从右岸注入长江的唯一的一条大支流。由于乌江流域大部分在“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且年内分配较为均匀,因此乌江的洪水不大,与对岸的嘉陵江形成鲜明的对照。乌江流域位置偏南,洪水季节开始较早,洪水对长江干流威胁很小。乌江河槽多属深切河谷,两岸危崖耸立,河底礁石密布,水流旋转湍急,向有“天险”之称。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数次突破乌江天险,迂回作战。
沅江发源于贵州东南部的苗岭山地,在湖南常德附近注入洞庭湖,全长1060千米,流域面积近9万平方千米,长度和面积都不算大。但因流经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区,从东南方向来的温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全流域降水量都在1200毫米以上,有的地区甚至高达1700毫米。因此,沅江水量十分丰富,仅次于岷江、湘江和嘉陵江,在长江的支流中占第四位,而且水量多集中在夏季,集流迅速,洪水涨落很快,对洞庭湖威胁很大。
湘江发源于广西临桂县的海洋山,由南向北穿过湖南省汇入洞庭湖,是洞庭湖水系中水量最大的一条。湘江流域90%在湖南省境内,年降水量普遍丰盛,大部分地区在1400~1600毫米之间,上源地区因位于南岭多雨中心,降水量更高达1800毫米以上。在季节上降水集中在4、5、6月份,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5月。而6月底以后,水量大减,此时正值炎夏,农作物大量需水,因而经常造成夏旱,甚至秋旱。为了发展灌溉,1965年在湘江的支流涟水上动工兴建了著名的韶山灌区。240千米的干渠和2500多千米的支渠构成了庞大的灌溉系统,灌溉着6个县市的100多万亩农田。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穿过秦巴山地,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千米,都居支流之冠,但水量却为第七位。汉江流域降水量自下游的1200毫米,向上游递减至800毫米左右,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10月,9月份水量最大。汉江上游被束缚在狭窄陡峻的河谷之中,水流湍急,夏季又多暴雨,洪水来势凶猛。中游河床淤浅,下游摆荡在江汉平原,河床坡降很小,大堤束水,河道狭窄,汛期又受到长江洪水的顶托,泄洪不畅。因此经常决堤成灾,使汉江成为长江支流中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诗人李白曾为它发出了“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惊叹。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征服汉江,1956年在下游兴建了杜家台分洪区,1958年又开始动工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虽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等五大效益,但防洪是第一位的。杜家台分洪区和丹江口水库相配合,使汉江下游基本上解除了洪灾威胁。
赣江是鄱阳湖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河流,上源有章、贡二水,章水发源于武夷山区,贡水发源于南岭山地,在赣州汇合后称为赣江。赣江纵贯江西全省,在南昌以北的吴城注入鄱阳湖,全长744千米,流域面积8.2万平方千米。赣江流域几乎全部在江西省境内,流域平均降水量在1500~1700毫米。流域南部降水集中在4、5、6月份,北部集中在5、6、7月份。
因此,赣江洪水多发生在5~7月份,较长江干流洪水为早,加上有鄱阳湖的调节作用,赣江洪水对长江下游影响较小。
长江的支流众多,南北交错,各支流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甚大。一般来说,从南岸注入长江的支流4~6月份水量最大,北岸的支流6~9月份水量最大,致使长江干流汛期开始得早,结束得迟,汛期时间长,水量分配较均匀,这对于开发长江水利是十分有益的。
瓜藤相连的湖群
湖泊好似嵌在大地上的明珠,如果它与河流相通,也应属于该河流水系的一部分。长江中下游是中国著名的湖泊稠密区之一。江串湖,湖连河,江湖相依,好似瓜藤相接,这是长江与其他河流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之一。通常所说的“五湖四海”中的五湖,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到底有多少个湖泊呢?据统计,仅湘、鄂、赣三省沿长江两岸,面积在百亩以上的湖泊就有1200多个,面积在200平方千米以上的也有18个之多。长江流域的湖泊总面积为22000多平方千米,其中中下游两岸约为21000平方千米,占97.8%。长江中下游众多的湖泊,虽然成因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与长江演变有关的河迹湖。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为2740平方千米。它接纳了湘、资、沅、澧四水,并且在长江涨水时,1/3的洪水先泄入湖内,然后在城陵矶再徐徐吐入长江,起到了“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作用。据记载,1825年时,洞庭湖的面积约为6300平方千米,一向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但因长江平均每年输入洞庭湖的泥沙达1.79亿吨,“四水”输入的泥沙亦有0.35亿吨,而洞庭湖吐入长江的泥沙仅0.53亿吨。这样,每年平均约1.6亿吨泥沙沉积在湖内,如果把这些泥沙平铺在湖底,其厚度约4厘米,年复一年,洞庭湖越来越小,湖水越来越浅。再加上沿湖地区大量围垦,与湖争地,洞庭湖只好把第一大淡水湖的美名让给鄱阳湖了。登上庐山,在晴空的早晨站在含鄱口向东远眺,但见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这就是著名的鄱阳湖。鄱阳湖的面积为396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它像一只匍匐在地伸长了脖子,把嘴插入长江饮水的乌龟。鄱阳湖汇集了赣江等五条支流,在湖口县有一通道与长江相连。由于鄱阳湖的位置略高于长江,长江水位的变化对鄱阳湖虽有一定影响,但无大量江水倒灌,长江泥沙对它的影响也甚小。相反,鄱阳湖把“五水”带来的泥沙,大部分转送给长江。因此,鄱阳湖淤积的速度比洞庭湖慢得多,它终于取代了洞庭湖,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对长江洪水的调节作用虽然不及洞庭湖,但它能拦蓄江西境内各河的洪水,减轻对长江的威胁。
巢湖在安徽省境内,面积为753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以形状似鸟巢而得名。巢湖上游有丰乐河等汇入,下游有运漕河与长江相通。在长江三角洲平原上,南部有太湖湖群,包括太湖、淀山湖、阳澄湖等,其中太湖最大;北部有洪泽湖群,包括洪泽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其中洪泽湖最大。太湖面积为2292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它是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洪泽湖面积为1805平方千米,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一带原为小湖群,地势低洼。只因1194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入海河道不断淤高,淮河水无处排泄,积水而成洪泽湖。几百年来,湖底逐渐淤高,已成为高出周围地面的“悬湖”。洪泽湖群本应属淮河流域,由于这一带天然河道和人工河道密如蛛网,已把淮河、长江紧密地联系起来。尤其是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大部分水量通过大运河等河流流入长江,因而洪泽湖群、甚至淮河,实际上都已成了长江的支流。
长江中下游众多的湖泊,是天然的水库,对长江干支流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洪水期,大量洪水蓄存在湖内,大大削减了洪岭,到枯水期再慢慢放出,增加了长江水量,使洪旱灾害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