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15400000010

第10章 塑造开朗的性格,为孩子大胆说话打下基础

性格直爽、开朗的孩子易于与他人交流,而性格孤僻、忧郁的孩子总是很难与他人沟通。教育专家认为:性格就是能力,性格是否开朗,直接影响人的语言表达。因此,要培养孩子大胆说话,就应该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1改变孩子讲话少的不良性格

日本父母认为,孩子一生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直爽或孤僻的性格。孩子长大后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很明显是他们的生命力顺应环境条件而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不同的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因而在孩子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有责任培养他们的积极性格,纠正他们的不良性格。

消除孤僻,帮孩子走到伙伴中去

直爽性格和孤僻性格,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若是直爽性格,能说会道,就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动范围广泛,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若是孤僻性格,不言不语,社交活动范围狭窄,做任何事情都不愿同人们直接配合处理,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很难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

由此看来,性格也是处理一切事情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孩子直爽,有的孩子性格孤僻的现象呢?这些不同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独创出来的。

当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时,总觉得自己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能很好地去适应。其结果就体现不出孩子原有的那种“直爽”、“乐观开朗”、“温柔”、“刚强”等性格,反而会变得孤僻。

所以说,性格本身多少会改变,而且会不断地改变。例如,生活环境一旦变化,你的性格也有可能变化。这种性格的变化是由于不能很好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一般说来,父母都会指责自己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并希望他改正。但如果不反复正确地加以引导,其坏习惯就不易改变。另外,当能力还未培养出来时,即使怎样告诫他也难以纠正过来。

日本父母认为,对与现实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孩子来说,应该采取使孩子心情舒畅,易于接受的办法,改变孩子孤僻的性格。如父母对孩子说:“不妨再来试试看,反复几次就会适应了。”这种办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对孩子的优点要予以表扬,只有发扬优点,才有利于克服缺点,使之向正确方向发展。

克服抑郁,培养孩子的开朗性格

不少孩子存在抑郁情绪,这种情绪对孩子的快乐成长是很不利的。

每当看到李敏的孩子,同事们都啧啧称赞:这孩子真乖,不多言,不多语,文文静静的,哪像我们那些孩子整天安静不下来,闹个不停。

李敏的孩子月月的确很文静,很乖巧,很老实,很少说话。平时表情安然,没有非常兴奋的情绪,也很少有极度悲伤的时候。除了上学、回家做功课之外,对周围的事情都不感兴趣。星期天,几个表姐、表弟来家玩耍,个个都喜欢打游戏机,月月也凑上打过几次,但始终提不起兴趣。校内校外从不惹事生非。这样的孩子谁不放心呢?也难怪同事们啧啧称赞。

可李敏的一颗心却总是悬着。她看到孩子老实、乖巧的一面,也发现了孩子不良表现的另一面:

孩子的“老实”,近乎木讷。十一二岁的孩子正是天真活泼的年龄,可在月月的脸上很少有愉快的笑容。说她缺乏情绪吧,也不尽然,她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能躲在房间里一个人伤心一天。她喜欢吃“盐水鹅”的鹅头,每次妈妈都把鹅头拣到她碗里。有一次,小表弟来了,妈妈不经意地把鹅头放到了小表弟的碗里。见此,月月立即推开饭碗,跑到房间里独自垂泪去了,气了整整一天,三顿没有吃饭。家人劝了很长时间,就是不开口,末了说了一句:“你们重男轻女,喜欢男孩。”言下之意,不喜欢她。真是过于敏感。

李敏放心不下的还有孩子的身体。月月经常头痛胃痛,周身不舒服。到医院检查,一点也没有生理上的病变。吃药只能管一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敏的弟弟是心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一直十分喜爱自己的小外甥女。接触时间长了,他就提醒李敏:月月会不会是有心理问题?经咨询检查,果真如此,月月存在儿童抑郁的心理问题。虽然程度不严重,却不能掉以轻心。若不及早矫正,极可能形成“儿童抑郁症”。

正常儿童遇到突发性挫折或个人愿望未能满足时,产生悲伤痛苦体验是暂时的,可以较快地重新适应。可有些儿童却不然,他们的抑郁情绪能持续较长时间,个别的甚至达数年以上,形成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点的心理问题。

儿童抑郁性的情绪问题多发生在8岁以上,女孩较男孩多见。

赛纯和麦克纽(Cytryn&Mcknew)将儿童抑郁问题按临床表现分为三类:

一是急性抑郁。此类儿童在抑郁问题发生前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如疼爱自己的亲人突然死亡,受到意外伤害,突患重病而必须离开父母去住院等。这类儿童此前情绪正常,仅在精神诱因出现后才突然呈现明显的抑郁情绪问题。

二是慢性抑郁。此类儿童过去常有多次与亲人分离的经历或其他精神创伤史,但并没有一次突然的重大诱发因素。这类儿童此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佳,抑郁逐渐发生、加深,表现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及与抑郁相伴的其他特征,如心悸,胸闷气促,头痛胃痛,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三是隐匿性抑郁。此类儿童的抑郁情绪比较隐匿,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多动、好攻击、学习困难以及头痛、食欲不振等。只有经过详细的询问或采用心理学的检测方法,才可发现其抑郁情绪。有的儿童可能周期性出现抑郁状态。

从儿童的人格来看,慢性抑郁的儿童此前多表现为无能、被动、好纠缠、依赖和孤独;急性抑郁的儿童此前多倔强、执拗并常有攻击性行为;隐匿性抑郁的儿童此前多有强迫性或癔症性人格。因而,为防治抑郁性的心理问题,培养儿童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性格,健康的人格就显得十分必要。

精神刺激对儿童抑郁情绪的影响表现为:父母死亡或离异等往往成为急性抑郁的促发因素;慢性抑郁的儿童虽然很少看到急性促发因素,但在过去的生活中常有与亲人分离等不幸遭遇,父母对子女持有排斥或漠不关心的态度也容易导致儿童的抑郁情绪问题。月月的妈妈李敏虽然不排斥自己的孩子,可爸爸却多次流露出“重男轻女”的心态,行为也常有表现。敏感的月月曾多次因此而悄悄地独自步行十多里到奶奶家去寻求心理的慰藉。为此,做妈妈的怎能不担心呢?她担心孩子的安全,她担心孩子的抑郁,她担心由此可能导致的严重的情绪问题……

孩子出现抑郁情绪,经常会一个人呆着,远离他人。结果常常是更加抑郁。因而,对待抑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引导他走到伙伴中间去。

(1)以交往之乐吸引孩子

开始,可以让孩子看看其他友伴的玩乐;在玩乐气氛的感染下,鼓励孩子参与到玩乐之中。经常体验到交往之乐,就会冲淡抑郁情绪。

(2)给孩子以心理上的支持

给孩子以心理上的支持包括情感的支持,使孩子意识到有很多人在关心他、爱护他,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有很多人与他在一起;还包括信心的支持,使孩子感受到“我能行!”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想做的事情。

(3)引导孩子主动助人

妈妈洗衣服,让孩子帮助拿衣服架子,帮助洗一些小物件;爸爸下地,让孩子帮助拿一些劳动工具。先从助家里人开始,逐步过渡到助小伙伴,助残疾人,助远方受灾的人。在助人过程中,理解别人;在助人过程中,改善心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克服了抑郁,孩子便愿意与他人交流,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地说话了。因此,在鼓励孩子大胆说话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向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

打破自闭,让孩子从运动开始

通常自闭症的孩子有以下几种行为特征: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与别人有眼神的接触,即使有,也是一瞥而过;常常无端地哭或笑,对于危险毫无警觉性,即使爬到高处也不怕;语言发展缓慢;有反复的手部动作、玩固定的东西,或一下子玩这个,一下子玩那个,却不和别人一起玩;对于某项特定事物的能力很强,对其他事物的能力则很弱等,有以上这些症状的孩子,就比较有可能是自闭症患者,但也并非绝对。

不要太早就替孩子扣上自闭症的帽子,因为有些正常的孩子看起来也会有点像是患有自闭症,尤其是那些语言发展缓慢、视觉偏用者,由于他们是以眼睛来学习,喜欢东张西望、双手东摸西摸的,却不爱用耳朵去听,社交能力发展也不佳,这种孩子很可能会被误认为自闭症儿童。

因此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此倾向时,应该立即去请教医生或专家做一分析与诊断,而不是自己乱下定论,同时要注意孩子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因为即使是自闭症的孩子,如果训练得当的话,他们的能力依然可以如同常人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常人。

目前自闭症教育失败之处,在于一般教育工作者皆没有深入了解自闭症孩童学习能力的状况,反去怪他们封闭自己,使师长无法教他。事实上,如果能够先分析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各项学习能力,然后在他们不理会师长的情况下,引发出他们的动机与兴趣来,譬如刚开始可以从感觉动作(运动)教起,和他们一起拍拍球、跳跳绳、溜滑梯等,师生建立起关系后,就可以增加一些视觉方面的教学,而后再进行听觉、语文部分的训练。自闭症孩童的潜力依然是无限的,需看大人如何去教育与雕琢,所以千万不要轻言放弃!

在鼓励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自闭现象成为孩子语言表达的障碍,家长要帮助孩子,让孩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有话要说,想说就说。

改变内向,打开孩子心灵之窗

许多孩子在遭到失败遭到挫折以后,面对恶劣的环境无精打采,他们认为自己是个不行的人,已无能力解决任何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还有些孩子不会参与讲话,害怕自己的话讲出来没人听,甚至害怕自己的发音不准,于是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人。

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爱说话,人们常常说这个孩子“不开窍”,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内向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不佳,有些是因为存在一些思维方面的问题。

(1)抽象概括能力差

抽象概括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表象为依据。例如,在进行分类实验时,他们认为羊和狼不能分在一类,因为“羊和狼是敌对的”“狼会吃小羊”;猫和鸟也不能分在一类,因为“猫生活在家里,不会飞”,而“鸟生活在树林里,会飞”。这表明,他们在进行抽象概括的时候所依据的是事物具体的、局部的和表面的特点,而没有掌握“动物”这个内在的、本质的特点。

(2)思维逻辑性差

在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在思维的逻辑进程或逻辑结构上表现出混乱。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逻辑倒错:推理缺乏逻辑性,或是无前提或是因果倒置。

词语新作:自创文字、符号和图形。

思维破裂:语言缺乏联系,令人难以理解。

思维不连贯:杂乱无章,断断续续。

强迫观念:同一意念反复联想,它不由意志控制而出现,又无法摆脱。例如,总是认为自己手脏,有病菌,因而反复洗手。

(3)缺乏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迟钝,联想缓慢,表述吃力。别人用1分钟便能解决的问题,他可能要用5分钟,甚至10分钟。普通的课堂提问,已经有3个同学回答出来,他还在头脑中盘旋。

(4)缺乏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表面化,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含意。问之“一毛不拔”是什么意思,他说是“一根毛不肯拔”;问之“一日千里”是什么意思,他说是“一天走一千里路”。

需要说明的是,思维问题是相对于一定年龄而言的。婴幼儿,包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分类时,不能将羊和狼归为一类;在解释词义时,把“一日千里”说成是“一天走一千里路”,都属于正常现象,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发展水平只能达到这种程度。但是,如果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初中学生仍然处于年幼儿童的思维水平,那就是思维问题了。俗话说的“不开窍”,便是指的这个意思。

2克服孩子开口难的消极情绪

在社会交往中,有不少孩子表现木讷、不善言词,这类孩子大多性格内向,缺乏积极交往的热情,与人沟通困难,因而不受人欢迎。如果任其性格这样发展下去,对孩子的未来人生非常不利。因此,父母应从小训练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塑造出孩子的开朗性格,为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往打下成功基础。

战胜恐惧,从“想像放松”到“实物练习”

恐惧使孩子心悸敏感、情绪不良,严重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帮助孩子战胜恐惧,恢复自信使之健康成长,是培养孩子健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

随着城市绿化的发展,许多街旁绿地上栽种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这对灵灵来说,却是件可怕的事。在她上学的路上,为了躲开那些可怕的鲜花,竟不得不绕道走未种花的僻路。

时间一长,同学们都知道她怕花,常跟她开玩笑,故意往她身上扔花,吓得她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甚至上课时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时常东张西望,惟恐窗外有人把花扔进来掉在她身上。在她的心里,花是那么可怕,使得她生活不宁,成绩下降。

恐惧,是绝大多数孩子都可能产生的。但多数孩子的恐惧对象都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对狗的恐惧,是怕狗咬;对病魔的恐惧,是怕危及生命。可是,有一些孩子恐惧的对象就难以理解了,有的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有的害怕与别人交往,有的害怕某种植物,灵灵怕花就是典型一例。

多数孩子即便产生恐惧,其生理反应也比较轻,持续时间也比较短。灵灵的怕花则不同,她的恐惧伴有强烈的反应。心理医生注意到她的这种情况,当她看到医院门诊室的几盆鲜花时,吓得双腿哆嗦,面色苍白。不一会儿,就汗流满面,一数脉搏,已跳到每分钟120次了。

多数孩子即便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对学习、生活也没有显著的妨碍。例如,怕狗的孩子,只要狗不在面前,她就不会心神不宁。然而,灵灵的怕花则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严重干扰了学习与生活。

孩子的恐惧不足为怪,但是像灵灵这样恐惧的孩子则应倍加关注。在邻居的建议下,灵灵的妈妈下决心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详细询问了灵灵的家庭情况以及与怕花有关的话题,很快找到了灵灵怕花的缘由。

灵灵的恐惧一是与母亲的恐惧有关,二是与从小受到的过度刺激有关(震耳的鞭炮声→小猫碰倒花瓶→花,前两者的惊吓情绪与花连在了一起,于是对花也恐惧了。)当然,最根本的还是与灵灵自身的内向、脆弱、敏感的性格特点有关。

根据灵灵的恐惧症状,医生采取了系统脱敏的心理治疗方法。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想像放松。第二阶段主要是实物练习。

练习过程中,虽然她经常感到恐惧难忍,不愿再“自找苦吃”了,但是在心理医生和她母亲的鼓励、支持下,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系统脱敏练习,她的恐惧情绪改变了。她高兴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花是美丽的、可爱的!”

这种系统脱敏方法有5个要点:

从想像实物到接近实物,害怕程度从较轻逐步加重,循序渐进;

把恐惧对象的出现与肌肉放松联系起来,一出现害怕情绪便立即放松肌肉;

分阶段实施,一阶段适应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适应练习,绝不能超前实施;

持之以恒练习,直至完全克服恐惧情绪为止,不能有点效果即中断。

要不断进行鼓励性强化。在练习过程中,不管是想像还是真实接近恐惧对象,每一步都可能恐惧难忍,这时极需要成人,特别是亲人的鼓励和支持。

排除焦虑,让孩子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

焦虑是许多孩子都有的情绪。

其实,焦虑本身并不一定是坏的情绪。心理学工作者多次研究证实,焦虑严重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有时也有积极促进作用。这就是说,焦虑本身具有动力作用,它能推动人去积极工作,积极学习,积极准备;焦虑具有激活作用,它能激活体内的有关物质和系统,从而激发人的潜在能量,使工作和学习更有效率。因而,考试之前适当的焦虑并非就是坏事,对有些学生,有时还要采取适当的手段绷紧他们的心理之弦,让他们紧张地行动起来,积极地复习迎考。

与许多情绪一样,一旦过度就适得其反。考试焦虑一旦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考试效率就将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强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哪些方面可以观察到孩子是否有焦虑情绪呢?

(1)观察孩子的神情

少年儿童年龄小,不善于掩饰内心世界,他们的焦虑紧张心态往往从表情上反映出来。

(2)观察孩子的行为

孩子过度焦虑紧张的时候,其行为表现常常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平时生动活泼的孩子变得“规矩”起来,平时安静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烦躁起来;复习或作业时不知所措,常常是刚拿起数学书没看几页就放下,又拿起了作文本,作文写了个开头又停下来,准备做数学。

(3)观察孩子的语言

比较外向的孩子往往能直接说出来,老师、家长易于发现;比较内向的孩子因为过分焦虑紧张,变得更加少言寡语。

(4)观察孩子的生理反应

多数孩子在过度焦虑紧张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有的不思茶饭,有的哈欠不已,有的头疼脑热,有的旧病复发。

这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心态。

音乐缓冲法。让焦虑严重的孩子经常听听舒缓、轻柔、优美的乐曲。

幽默娱乐法。带孩子去听听相声,与孩子一起看看小品、幽默画,同孩子一道参加游乐类活动。

自我“欣赏”法。让焦虑严重的孩子坐到镜子面前,看看自己焦虑的表情;对镜中的自己,倾吐心中的焦虑。

后果重估法。严重的焦虑往往来自对后果的过分估计。考试焦虑的孩子往往认为考试成绩非常非常重要,少1分,天就可能塌下来。家长要引导孩子意识到:一次考试虽然重要,但不能说明一切;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

整理活动法。要求孩子每天整理好自己的生活用具,学习材料。经常分配孩子干一些“整理抽屉”,“整理房间”之类的活儿,也能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

克服胆怯,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发挥

孩子的胆怯不但给生活带来不便,还直接影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正常发挥,不过,胆怯是可以克服的。

陈昱的学习成绩一直让全家引以为傲,没有让家人操过心。但是,有一件事却总令爸爸放心不下:陈昱的胆子特别小。

10岁的陈昱,生就一副浓眉大眼,蛮有“男子汉”的样子,可他的行为远非如此:

夜晚,一个人不敢独自外出。

睡觉,不敢独自一人睡在自己的房间里。长这么大了,仍然和爸爸妈妈睡在一张大床上。

不敢公开场合说话。陈昱的学习成绩虽好,但班里开个晚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他从来都是安静的观众。

有一次,学校在公园举办军事游戏活动,他被派作“侦察兵”。可当游戏已经结束了,还没有见这个“侦察兵”的影子。老师派人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才在一棵大树旁找到他,这时的陈昱脸色发白,全身颤抖。老师以为他病了,赶快送到医院。检查结果什么病也没有。医生问明情况后告诉老师,孩子是受了惊吓。

胆怯是儿童成长中常有的现象。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孩子在婴儿时期,由于较少感知经验,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认识,对许多事物都是不害怕的,因而显得“胆大”。随着年龄的增大,经验的增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逐渐变得“胆小”起来。

应该说,胆怯有其积极的意义。它标志着儿童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丰富。例如“怕黑”,这类儿童或者是对“黑”的神秘莫测,或者是对黑暗中深藏的某些事物感到担心、害怕。这至少反映出儿童能透过“黑暗”的表面现象,意识到了“黑暗”中的内在的东西。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在儿童智慧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胆怯也是儿童自我保护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生活变故,而这些变故有时甚至极具危险性。面对过强的刺激,面临可能的危险,儿童为了保护自己,就会调动身体内的各种能量来应付刺激,对付危险。一种可能的心理与行为是勇敢迎战;另一种则是胆怯退避。但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下述“胆怯”心理与行为都是正常的:

偶然的“胆怯”。不是经常性的胆怯,不是习惯性的胆怯。

轻度的“胆怯”。类似于害羞,不好意思,缺乏主动。

与年龄相适应的“胆怯”。例如,因为怕黑而不敢一个人独自睡眠,对处于婴幼儿年龄阶段的孩子,并不值得惊讶。

正常的,并不就是不需要关注的;有积极意义的,也并不就是应该认可的,更不一定是能够倡导的。从外部讲,儿童的胆怯心理与行为毕竟给生活、交往带来很大的不便;从内部讲,儿童的胆怯心理与行为可能发展为比较麻烦的情绪问题,困扰着儿童的心灵,严重者可能导致性格的变异。

对待儿童的胆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了解、分析儿童胆怯的原因

提及胆怯,人们挂在嘴边的话是“天生的胆小鬼”。这话不无道理,有的儿童的胆怯与先天因素密切相关。就绝大多数胆怯的儿童而言,他们的胆怯主要是后天因素造成的。

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的胆怯常常与这些因素有关:

长期处于过多保护的环境。祖辈、父母辈过分的照顾,生怕孩子生病、出危险,生怕孩子受欺侮、被攻击,不放心,不放手。跌了个跟头,就大惊小怪;游泳呛了口水,就不允许孩子再下水。过多的保护,虽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限制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遭受过强的刺激。被黑暗中的人吓了一跳,从此“怕黑”。在班上讲话时言语不当,受到全班同学的哄笑,从此不敢当众发言。乘坐爸爸的“轻骑”时摔了一跤,从此害怕骑车。诸如此类的负面刺激的表象索绕在儿童的脑际,使他们变得胆怯。

存在性格缺陷。同样的“军事游戏”,同样在黑暗中充当“侦察兵”的角色,为什么只有陈昱吓得发抖呢?主要是陈昱性格上的问题。相对而言,具有过分内向、过分敏感、过分依赖性格特点的儿童更容易胆怯。

(2)创造机会让孩子锻炼胆量

孩子怕黑,爸爸就借口去黑暗的房间取东西,陪孩子一起走进黑暗;孩子怕黑,妈妈就和孩子开展比赛:看谁在黑暗的房间里能坚持10分钟?孩子怕在公众场合讲话,全家就开设了“家庭新闻联播”节目,爸爸、妈妈、孩子三人轮流主持节目;为锻炼孩子的胆量,每当孩子主持节目时,还请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来做“听众”。

(3)树立勇敢者、坚强者的榜样

通过电影、电视、故事、实际参观等形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勇敢者、坚强者的形象,以此激励、影响孩子的行为。

摆脱紧张,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家庭管教太严,孩子诚惶诚恐;学校频频举行考试,孩子焦虑不安;受到一些孩子的欺侮,又不敢吱声;观看恐怖电视镜头,紧张惧怕;父母时常吵架,引得孩子心绪不宁,生怕家庭破裂。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孩子的紧张心态。从而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使孩子不说话,怕说话,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正常发挥。

诘诘,女,10岁。让家人最反感的就是经常“吃”红领巾。没戴红领巾之前,她常“吃”袖口,一件好好的衣服不用多久,袖口便成了老太婆的牙齿,豁七豁八。戴上红领巾,“吃”袖口变成了“吃”领巾,随着年龄的长大,虽然公开“吃”的情况减少了,但有时仍情不自禁地在众人面前“吃”起来。每当看到这种毛病,爸爸就要抡起巴掌,骂一声“不要脸的!”巴掌倒是极少打下来,可骂声却是够难听的,诘诘常常因此而躲在一旁抹眼泪。

孩子究竟怎么啦?

“吃”领巾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不快的事情。这与孩子幼年时出现的吮吸拇指、撞头等现象不同。那些现象过一段时期很快便会消失,至多到上小学时就能自动纠正过来。而咬衣服、“吃”领巾这类行为一旦成为习惯便很难改正。

诘诘的表现是咬衣服、“吃”领巾,有的孩子还会以咬指甲、扯头发等行为出现。这些孩子大多是属于神经质类型的。他们对外界的压力比较敏感,在心理上经常会对他人感到愤怒或因为某个事件而感到焦虑不安。这些孩子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他们为了不影响别人或不去伤害别人,所以就用“吃”领巾等办法来发泄紧张情绪或排除压力。

“吃”领巾之类的行为多由心情紧张和压力过大而致。

家庭或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孩子谨小慎微,生怕自己达不到要求;家庭或学校对孩子寄予过高的希望,孩子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实现,因而感到压力太大。这些压力无法排除,孩子便可能出现“吃”领巾之类的行为。所以,要纠正这种行为,就必须从减少紧张情绪、清除过大压力入手。

根据专家的建议,诘诘的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反思家长的责任,意识到确是一些不当的家庭行为引发了孩子“吃”领巾的行为:

第一,父母生活不和谐,时常拌嘴,说些气话,有时甚至用离婚相要挟。诘诘看到邻里的一位小朋友因父母离婚而没有人照应,心里就感到紧张不安,生怕父母不要自己。

第二,母亲对孩子期望很高,从小就要孩子学钢琴,希望她能在文娱方面有超常的发展。孩子理解母亲的苦心,认真刻苦练琴,可总是进步不大。在母亲的责骂声中,诘诘感到难以承受的负荷。压力越大,练琴越是难以集中精力,形成恶性循环。

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于是诘诘的父母有意识地矫正自己:

首先,协调夫妻生活,即使有矛盾,也不讲过头话。创设和睦、安全的家庭气氛。增加孩子的安全感、稳定感、温暖感。

其次,对孩子不提过高要求,抱一颗平常心。练钢琴,只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消遣,而不要求孩子在这方面有所造诣。

随着紧张情绪的缓解,心理压力的减轻,诘诘“吃”领巾的行为有所好转。

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品种的口香糖、泡泡糖。诘诘的父母根据专家的建议,在孩子闲暇之时,给她吃一些口香糖、泡泡糖,满足她“吃”“咬”东西的欲望。

诘诘有一位同学,是很要好的朋友,父母与诘诘一起请这位朋友帮忙,经常提醒、督促诘诘。

终于,诘诘不再爱“吃”领巾了。

同类推荐
  • 0~3岁同步育儿全书

    0~3岁同步育儿全书

    本书介绍了0-3岁宝宝各阶段的发育情况、饮食营养、日常呵护、疾病照顾、早教重点、注意事项等。
  • 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本书从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家教模式,以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矛盾,针对家长教育孩子时极易出现的盲点和误区,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优秀的家长要在孩子面对更多的风浪之前,为他们注射心灵的预防针。要让孩子明白:实践比空想更具魅力,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首先就要懂得适应环境,更要懂得自我突破。
  •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一书是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家庭教育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从“好妈妈要懂得用心”,“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等七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作为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建议。正如其序言所说,该书的目的就在于“给孩子精彩的人生”。
  • 考的好还要报的好

    考的好还要报的好

    针对2012年高考考生,分别从三个方面(志愿报考、院校介绍及专业解读)介绍了填报志愿的36个计谋。既阐述了高考志愿填报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还详细介绍了各类院校、各类专业的特点、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作者以真实案例为引线,将具体的报考方法和技巧融于案例点评中,同时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消除考生及家长心中的困惑,资料翔实、贴近当下,语言通俗、亲切且极具指导性、启发性,实为考生及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的最佳指南。
  • 斯波克育儿经

    斯波克育儿经

    本书内容涉及了家庭育儿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宝宝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到家庭新生活的开始,再到宝宝有了内心的需要,精神健康、行为培养、学校教育等部分,针对育儿问题的最新研究,给关心宝宝成长的父母们,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计划和帮助。
热门推荐
  • 一把木剑打天下

    一把木剑打天下

    没有朝廷,只有江湖的年代。纷争不休,杀戮不止。每隔百年江湖必将掀起腥风血雨,唯有九天始终高高在上。一个从小在山中长大的少年,背着木剑踏入这险恶的江湖之中...
  • 我的文娱有点毒

    我的文娱有点毒

    闯文娱圈很简单嘛,系统在手,天下我有。我的文娱开局就出名,签到即送大礼包,送个外卖就求婚成功......哈哈哈,太爽了。等等,不对不对,咦,啥情况,我的文娱...好坑啊!
  • 离魂之旅

    离魂之旅

    平静的生活被意外打破,在我的坟墓前,我摆上一束鲜花。
  • 莫与他的梦

    莫与他的梦

    起于梦,终于欲望。拔出了本无形的利剑,指向了或虚妄的明天,埋葬了诸多誓言。有一个故事读作—— ———从那棵庞然大物在此扎根开始。阿洛伐尔的平衡天枰便开始倾斜。灾难与力量伴随着死亡无孔不入,而抗争仅仅只是开始而已。 ————— ——— 选自《追逐自由的一千七百九十四万年》中的“不可见,光”
  • 王俊凯:来生再见

    王俊凯:来生再见

    她,是他的青梅。他,是她的竹马。因为深爱,所以放开,既然我已经无法再和你在一起,那我就让她替我去爱你,你不会知道我多喜欢你,我也不会知道你多喜欢我,但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要相信,我一直在这里,从未离开,你是我心底的人,我的一生,都用来爱你了,或许,因为我遇见你,用尽了我的运气,以至于我们无法度过余生了,我会在另一个世界爱你,你一定要好好的,因为我依然会用尽我所有的运气去保护你。听说猫有九条命,我想要两条,一条爱你,一条保护你。要记住,郁千唯会一直爱王俊凯啊……
  • 一生韶

    一生韶

    少女的心事你别猜,在家里和学校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和状态,透过原生家庭看出一位少女的悲哀!
  • 请给我的残魂来点尊严

    请给我的残魂来点尊严

    一场大火让我的魂魄穿越了,我懦弱的一魂竟附一个凶女人身上!由于我魂魄不齐、只能附在气息虚弱将死之物身上,就这样我被这凶女人的移魂大法,换了无数个什么禽飞狗兽的废材身体,踏上一条被血虐的不归路。
  • 路过爱情错过你

    路过爱情错过你

    有人说:“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你我一路向前,拼了命的不服输,那骄傲的头高扬,说着不要轻易屈服。只是我从不敢相信,在这青春的日子里,错过了你,我竟输了全部。
  • 怎奈星月梦

    怎奈星月梦

    星族的公主居然爱上了一个普通人类,然而就在自己将贞洁献出后,这个人居然不见了,就在此时,月族的王子居然醒过来了,并且与自己成婚在即...
  • 时光它没告诉我

    时光它没告诉我

    男友的劈腿,知己好友的背叛,许久以前就相识的玩伴,误会,背叛,一系列的遭遇虽然让兰蒋倍受打击,但好在有沈卓安陪伴。一群人关于青春的回忆,一座城市年轻人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