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场也是如此,并且经常风云突变。企业今天的策略或许非常好,但是到下个月,甚至明天,市场一变,那自己的策略就落后了,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重新定位,重新找方法,这样才能生存。如果一直都墨守成规,守着一个死死的树桩等傻兔子来撞,那就得饿死了。
海王从没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第二天舒服一点儿”、“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关键时刻,怎能感冒!”……这些都已经成为大众皆知的电视广告,它使海王一举成名。但是在国内知名保健产品无不“享受”媒体质疑的情况下,海王也不例外。然而,尽管如此,海王集团董事长张思民坚持把保健品当企业品牌资产来经营。
其实海王集团是一家制药企业,其开发的主要产品并非保健品,而是药品。其优势在制药。
但是,张思民发觉无论自己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再强,也补不齐“市场营销能力不强”这块木桶短板。于是,他把业内知名营销顾问叶茂中请来做诊断,通过大家的分析,海王的品牌经营问题完整地呈现出来:首先,全国每年的药品和保健品市场空间至少上千亿元,而海王2000年以前的销售业绩不过两三亿,这和海王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在全国的位置极不相称。其次,也是问题最关键的,就是缺少一个统一的品牌管理和规划。更缺少一个能统领各个产品的核心价值理念。多少年来,海王营销体系走的是大医院渠道,专注于处方药的推广,而处方药的推广比较重视它的专业名称,因此,海王十几种医药产品竟然有十几种不同的名称,所有产品都是各自为战,甚至连标识都不尽相同。
显然,当时的海王既没有刻意打造一个统一的品牌,更谈不上对品牌价值的积累。2000年市场调查发现,海王早年起家产品——金牡蛎的知名度甚至高于海王这一企业品牌。因此,海王前几年的市场启动屡战屡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海王找到了自己的“病根”之后,很快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提炼出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健康成就未来”。其次,在促销上向非处方药(OTC)和保健品倾斜。第三,集中优势兵力,主推最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塑造海王品牌形象。第四,整合媒介资源,提高广告投放效率。第五,“上天”与“入地”必须同步进行。促销的成功与否不仅看你能否“上天”,更看你能否有效“落地”。
从2001年起,海王根据以上策略开始了大规模的品牌整合和促销活动。我们几乎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海王的四大明星产品。这种广告拉动,的确效果惊人。从海王生物2001年公布的年报看,其主营业务收入为7.6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近四倍!仅海王金樽这一项产品,上市仅半年销售收入就达一个多亿。目前,海王的保健品收入依然迅猛增长,其收入已从药品收入的1/4上升到各占50%。另外,海王银杏叶片的广告——“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被业内评为2001年十大赏心悦目电视广告。可以说,海王品牌整合初期战役相当不错,无论销售业绩还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