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教育实例
特蕾丝:3岁,什么都喜欢和妈妈“对着干”。
伊娃:特蕾丝的母亲,话剧演员。
3岁的特蕾丝最近总是闹脾气,凡事喜欢拗着来,这在父母看来真是有点莫名其妙。以前的特蕾丝是多么懂事、听话啊,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她的爸爸妈妈开始感到头疼,他们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生了一个“怪胎”!
妈妈伊娃用最大的耐心跟特蕾丝讲道理,可特蕾丝就是直摇头,根本不把伊娃的话当一回事。
“特蕾丝,听妈妈说,你不应该爬那么高!”
“特蕾丝,你应该像以前一样听话,不要做那些危险的事,爸爸妈妈不是跟你说过了吗?那样很危险!”
“特蕾丝……”
伊娃讲了一大堆话,可特蕾丝呢,根本就没有听。
一天,特蕾丝又不听话了,本来按照爸爸妈妈的计划应该去萨尔玛湖边郊游。可小特蕾丝就是不去,怎么拽她都不去。伊娃生气地问:“你想干什么?你说啊!”
特蕾丝小声地回答说:“我想去皮洛的城堡,我喜欢那里。”
爸爸说:“嗯,不错啊,皮洛城堡也不错!特蕾丝,你的主意真好!”
特蕾丝的想法终于得到了爸爸的支持,特蕾丝高兴地跳了起来。她赶紧跑进屋里收拾自己的东西……整整一天,小特蕾丝都没有闹过一点脾气。
为什么当她的父亲说到要带特蕾丝去皮洛城堡时,特蕾丝就听话了呢?她们仔细回想了今天所发生的事,终于明白小特蕾丝已经“长大”了,她开始有自己的主意了,她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任人摆布的小家伙了!
此后,她们开始尝试倾听小特蕾丝的想法,尝试理解小特蕾丝各种举动背后所蕴藏的含义。果真,小特蕾丝再也不像他们以前所想的那样不可理喻了!
给中国父母的教育建议
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美国家长很注意这一点,所以在生活中,也经常会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理解孩子。从现在起,中国家长也要意识到理解孩子的重要性,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意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爱得正当。
知道孩子的要求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充分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这对中国家长了解孩子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对我加以限制。
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请爱护我,经常教导我对人要有礼貌,指导我做事情,教育我靠什么生活。
我需要您不断鼓励,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我本人。
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不成功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我需要从您那里得到愉快,正像您需要从我这里得到欢乐一样。
家长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变化,理解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这是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以及与孩子心灵接近、心灵相通的基础。
家长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可人一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以成人的心情要求孩子。如果家长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比如孩子正跳皮筋跳得来劲,家长非得让孩子马上回家,孩子的嘴就会撅得老高老高,为什么?因为她刚跳完,应该给别人抻皮筋了,这时候走开,小朋友就会对她不满。假如好容易等到该她跳了,而家长把她叫回家,她心里也会不满。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再玩几分钟就回家,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告一段落”后自觉不玩,心里的不平衡也就得到解决。做家长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打弹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老虎棋、吹泡泡、过家家,都曾使我们迷恋过;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也曾使我们激动过,如果这些我们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都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