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凝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毛泽东同志个人智慧的产物,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过重大贡献。这个理论之所以以毛泽东同志的名字来命名,是因为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他对党的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都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革命的理论,而且是建设的理论,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是一个伟大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点:一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他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包括两个部分,即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也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二是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他指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它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关于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等等。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教人”的正确方针,还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新中国成立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的科学理论。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3页)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含义。构成毛泽东思想有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是“中国具体实践”,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此,要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它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要反对那种因毛泽东晚年错误而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甚至主张不再提毛泽东思想的虚无主义倾向;同时,也要反对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不能用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两句话来代替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把握,要从整体上、全局上、本质上去理解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毛泽东思想,从与马列主义的一脉相承上理解毛泽东思想,努力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应该珍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成果。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国际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比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国家对经济的参与和干预有所加强、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某些改良措施,所有这些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增快。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够发生的,而是一种历史过程。在当今的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将长期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大国,如果不抓紧时机把经济搞上去,就会在发展和竞争中败下阵来。新的时代特征,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广阔国际背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整整29年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特别是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正如邓小平1984年6月30日会见日本代表团时所说的那样: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视阶级斗争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状况一直到党的十一大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继承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如何从“左”的禁锢中走出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经过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重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出许多新经验、涌现出许多新事物,整个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新的伟大实践促进了共产党人和广大群众思想解放,党和人民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渐突破了以往一些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党逐渐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源泉。
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在1917年使社会主义在俄国成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同资本主义世界对立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各国经历了一个兴衰成败的曲折历程,这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以及深刻的历史启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但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把经济搞上去,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不坚持社会主义,只有死路一条。正是在不断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