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70100000009

第9章 讷讷向人锋敛芒

—— 朱自清与叶圣陶

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东海县人。原名朱自华,又名佩弦,又号实秋。1903年举家搬到扬州,够得上“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朱自清的祖父、父亲都在清末民初做过小官。后因祖父去世、父亲丢官,家境败落。早年在家乡中学,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用三年完成四年课程。亲身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参加新潮社和邓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讲演团,赴通县等地讲演,宣传新思潮。此期间,与邓中夏建立友谊,1924年曾写《赠A.S》赠邓中夏。

1919年底开始,他先后在《时事新报 学灯》《新潮》《晨报副刊》发表《睡吧,小小的人》《怅惘》《小草》等短诗。1920年朱自清提前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杭州、上海、温州等地中学任教。“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在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时加入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等编辑出版中国现代第一个《诗》杂志。创作很多诗文,1925年结集《踪迹》出版。同年,由俞平伯介绍,转入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以散文为主,先后以其“漂亮和缜密”的文字写出了《背影》《荷塘月色》等脍炙人口的散文佳篇。

朱自清1931年留学英伦,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两本书,1932年返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主任。

在“五卅”、“三一八”等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暴行的广大群众反帝爱国斗争中,他坚持正义,支持爱国学生,与他们一道参加游行,并揭露鞭挞侵略者、统治者的罪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朱自清面对残酷社会现实,以实际行动支持进步学生运动。******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其杂文散文中抒发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中国的新生寄以热切希望。其散文创作、现代文论、古典文学研究诸方面多有建树,如编成《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著作。

朱自清诗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终其一生,保持着对于光明正义的执着追求,在生活与文学作品中,都显示出高尚的人格。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编辑家。出生于平民家庭,幼时在苏州城里读私塾,天资聪慧,不足十岁即能背三字经、千字文、四书、诗经。十一岁参加科举,考秀才落第。后转新式公立小学和中学就读。少时爱音乐,喜体育,对文学尤有兴趣。熟读《唐诗三百首》兼读中国古典小说及外国文学作品。高中时试写小说,但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深造,1911年便在小学教书,养家糊口。

任教期间,叶圣陶将小说投往《小说丛报》《礼拜六》《小说海》等鸳鸯蝴蝶派文人办的期刊,几乎篇篇能登出。在1914年至1915年陆续发表了《玻璃窗内之画像》《穷愁》等二十多篇小说。虽题旨较浅露,技巧较幼稚,但因用文言文写得朴实严肃,又多写平凡人的人生故事,给当时风行的游戏文学,吹进一股清新之风。

叶圣陶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宣传的新思潮启迪,深感“提倡新文学之不可缓”,旋即停止文言文小说写作,自1917年尝试白话文小说写作。之后,在胡适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浪潮波及全国之时,叶圣陶与在京的俞平伯、顾颉刚等人保持密切联系,得到很多新信息。他在《新潮》上接连发表诗《春雨》,小说《这也是一个人?》等白话文学作品。不久,由俞平伯介绍加入新潮社。

文学研究会成立时,叶圣陶被邀作为发起人之一。自1921年始,他同朱自清一样,先后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1922年,他将作品结集《隔膜》出版,这是继郁达夫的《沉沦》之后,新文学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次年,他又结集出版短篇小说集《火灾》,成为鲁迅的《呐喊》之后新文学的第四本短篇小说集。四本小说集,叶圣陶占了两本。

1923年春,叶圣陶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当编辑,与茅盾同室工作,并兼文学研究会日常工作,主编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文学周报》。后来还曾代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几年。1925年出版第三部短篇小说集《线下》。这期间叶圣陶在编辑方面也作了贡献,丁玲的《梦珂》、巴金的《灭亡》等,都是经他发现并编发而成名于文坛的。

1929年,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发表,给他带来很高的声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运动给当时知识青年带来的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成员之一。1949年后,他担任国家文化教育部门的重要领导职务。他最后留下的日记,被萧乾称为“未来的史学家将会由他的日记中寻觅到翔实可靠、不掩饰也不捏造的客观史料”。

朱自清、叶圣陶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年轻作家学者。他们相知相沫,服务于文学、教育、出版,偏于文化学术园地的耕耘,各自做出了贡献。他们二位以不媚不亢的态度投入那个时代,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自然算不上时代的先锋,其人生选择也并非一条大道。在弥漫着慷慨激昂之气的“五四”时期,他们二位就显得低调平淡。但他们做人的温厚谦恭,让人如沙漠中邂逅清泉、绿荫;他们的踏实、持正、勤勉、厚容的品格,体现了他们高尚的文化人格。

(一)

朱自清与叶圣陶第一次相见,是在1921年的秋天。那年,朱自清在友人刘延陵的介绍下,到吴淞炮台中国公学任教。见到刘延陵,刘就告诉他说“叶圣陶也在这儿”。那时叶圣陶以文言小说颇负盛名,不少人也包括朱自清和刘延陵都读过。朱自清对叶圣陶心仪已久,忙问叶圣陶是什么样的人。不料刘延陵答道,“是一位老先生”。在刘延陵的引荐下,朱自清见到了叶圣陶,从此竟成了一生相知相敬的朋友。在朱自清看来,叶圣陶并不老,只是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他们想象中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有些差距而已。

朱自清与叶圣陶都是见了生人不健谈的角色,心里高兴,却不善言表,于是只客气地说了一些有关文学的话题,便相互告辞。

叶圣陶很爱家,每星期六总是匆匆乘火车回苏州甪直去,周日晚再匆匆赶回学校。平日,除上课外,他常邀刘延陵散步,与他还不熟的朱自清只好独自坐在屋里读书。

不久,中国公学忽然闹起了风潮。那时闹学潮,原因多种多样,未必就有进步意义。朱自清出了个平息风潮的强硬办法,什么强硬办法因朱自清没交代不得而知,总之是出办法了,他原以为叶圣陶未必赞成,结果叶圣陶表示支持。据说朱自清的强硬办法没奏效,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住到上海一个月。朱自清与叶圣陶就熟悉了。在朱自清看来,叶圣陶虽是寡言的人,但逢大家聚谈之时,他总是有味地听着。与人独处时,叶圣陶并非不发表意见,只是不与人辩论,往往微笑着说:“这个我弄不大清楚。”叶圣陶轻易不发火,他的和易,让所有的人对他产生好感。一次他从甪直回校,取来他辛辛苦苦保存下来的《晨报》,给朱自清看,那副刊上有他的文章。结果朱自清随便放在书架上,弄丢了。当他们两人都发现丢了时,叶圣陶脸上略带惋惜地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当朱自清得知叶圣陶写文章是从不存底稿时,心中更是羞愧。

叶圣陶的和易,出自骨子里,没有阅历世故,更无矫揉造作。这样的品格,使他身边汇聚了一批真正的朋友。叶圣陶和易并不妥协,朱自清就亲眼见他发过一次怒,那就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风潮结束后,朱自清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希望他能约叶圣陶去。叶圣陶回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到了杭州,朱自清去接这位大他四岁的老大哥。

叶圣陶总是干干净净体体面面地出现在朱自清面前,这每每让朱自清羡慕,叶家人待叶圣陶太好了,他的起居衣着都由家人管,故叶圣陶虽长于朱自清,却像孩子般单纯天真。叶圣陶喜欢与家人朋友共处,最怕孤独。到杭州学校后,分给他们每人一间宿舍。叶圣陶提出他那间房做二人的卧室,朱自清那间改成书房,这样可以共寝共读,各据一桌,备课写作,常常相伴。他们相约到西湖游景,或临湖小酌。朱自清备课时,叶圣陶写童话和小说,各得其乐。刚来时,学校领导来看望过叶圣陶。朱自清问叶圣陶:“要不要去看看他们?”叶圣陶皱皱眉头,说:“一定要去吗?等一天吧。”但最终也没去。他和易谦恭却不做表面文章。

叶圣陶写作,常有神思妙想。他写作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歇地写下去,开始和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每页至多有三五个字改动。朱自清看在眼里,惊叹不已。每篇写毕,朱自清自然先睹为快。在朱自清称赞结尾适宜时,叶圣陶一笑地说:“有些把握的。”然后立刻封寄《小说月报》。朱自清劝他不要寄平信,要寄挂号,他总是说:“我老是这样。”

朱自清亲眼看到,在杭州两个月,叶圣陶即写了《火灾》《饭》《风潮》等七篇,外加《稻草人》的一部分。

在杭州两个月,叶圣陶让朱转告学校当局,无论如何要离开杭州了。临行,朱自清与叶圣陶在杭州留下一张合影。哦,那时他们都留着平头,身着黑色长布衫,叶圣陶站着,朱自清坐在他右边,那两张脸多么年轻,那神态多么意气风发。

(二)

朱自清与叶圣陶杭州一别,便开始了各自蹉跎且荣耀的人生旅途。

叶圣陶恋家,离开杭州到甪直不久,经不住朋友的苦劝,北上北平。在北京大学预科教书。这期间,他一面教书,一面从事文学活动。创办《诗》月刊写小说,小说集《隔膜》《火灾》先后出版。

1923年春,叶圣陶经朱经农介绍,带着家眷到沪上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做编辑,与沈雁冰(茅盾)同室同组工作。叶圣陶比茅盾大两岁。茅盾作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正利用商务印书馆职员身份秘密为党工作,同时从事文学活动。叶圣陶早就从《文学月刊》上读过他的《中国文学不发达的原因》一文,非常赞同他的“反对‘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特别是他主张的“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东西”,“以人生为对象”,与他的文学主张不谋而合。于是他们也成了文友。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叶圣陶与茅盾等人创办《公理日报》,报导“五卅惨案”真相,揭露和抨击媚外言行。叶圣陶写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篇散文怒斥帝国主义强盗的罪行,歌颂了爱国主义斗争,赞美在“满街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中示威演说的‘青布大褂的队伍’,他的眼里‘冒出焚烧掉一切的火’”。而且他还在《公理日报》上发表九篇文章,留下了作家可贵的良知。这一年,叶圣陶又结集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小说集《线下》。

自“五卅”以后,叶圣陶的作品,如《一包东西》对社会的批判更为深透有力,刻画出了斗争性强的人物形象。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在《教育杂志》连载后,开明书店出了单行本。这部富有历史深度和充满时代气息的小说,被视为他的创作的高峰。尽管小说在思想认识上有些局限,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有“伯乐”的美誉,丁玲、巴金等被他的慧眼发现,经不断扶持,成为文坛巨匠。他由商务印书馆转到开明书店后,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国学功底,编辑《中学生》杂志,还编写一系列教学用书。他编的《开明国语课本》(四册),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教材,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叶圣陶到上海后,与在北京清华园的朱自清天各一方,只能靠书信互叙友情。有一次朋友拉他们二人去了一趟福州。短暂相会,别情依依,他写了《将离》抒发那回的别恨,是缠绵悱恻的文字。

有时候,朱自清游览浙江,顺便到上海小住。叶圣陶总是告了假,陪他到各处玩。或逛城隍庙,或到一处酒家小酌。天晚了,朱自清就住在叶圣陶家。可每次朱自清都是行色匆匆,他们深聊的机会不多,因此叶圣陶总抱怨没有畅谈。叶圣陶常写信给朱自清,下回来上海,一定要畅谈几天才行。

1927年1月,朱自清接家眷武钟谦北去,路过上海。朱自清十八岁时,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与武钟谦完婚,虽非自由恋爱,且一个村姑一个文化人,但感情一直很好。后武钟谦因肺病故于扬州。朱自清曾怀深情写《给亡妇》,读之令人凄然。

朱自清此次路过上海,许多老友为他接风又饯行。那晚他和叶圣陶都喝了不少酒,乘酒兴,他大发议论,叶圣陶依旧默然倾听。酒喝光,朱自清拉着叶圣陶四处闲逛。有时朋友们与叶圣陶开句玩笑,他脸有窘色,却微笑不语,用朱自清的话说,“他不是个浪漫的人”。叶圣陶的稳重、谦和、厚道,在圈内是有好口碑的。

叶圣陶虽常默然不语,尊重别人的谈话,但他有时却也能突发奇想,妙语连珠。那夜他们在爱多亚路,叶圣陶突然脱口而出:“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那是周美成的词。朱自清忽从心底涌出一种人生苦短的愁绪。他们默默地在夜中走着。朱自清知道,为了陪他,叶圣陶破例改变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老习惯。他知道,那是兄长对自己深厚的友情的表达方式。第二天,叶圣陶将朱自清一家送到船上,直到那船驶离口岸,淹没在冬雾里。

(三)

朱自清乘船到天津,然后改乘火车,住进他在清华园的小院。大革命失败,朱自清惶惑,“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无法“解决这惶惶然”。从此,他走进书斋里,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去了。他的小院矮墙,是阻隔不了俗世风雨的。有些熟人恭恭敬敬地敲开他家的木门,微笑着谈了些风花雪月之后,即变入正题,希望他加入国民党。他总是以书生不问政治为由,把来人客客气气地打发走。

1929年,朱自清夫人武钟谦病逝扬州老家。他匆匆回到故里,痛心疾首地埋葬了妻子。他们夫妻恩爱,从此朱自清郁郁寡欢。在他后来写的《给亡妇》,有这样的句子:“短短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谦,你那样的身子怎么经得住。”“压死了你,我如何对得起你!”古人说“青灯有味是儿时”,十八岁与妻子在一起的那段时光,让朱自清难以忘怀。

从此清华园南十八号院里,便没了生气。为了排遣心中的苦痛,朱自清在几次接到叶圣陶劝慰的信后,决定认真研讨叶圣陶的小说。于1930年7月,北京的盛夏来临之际,他写了《叶圣陶的短篇小说》一文,对他这位兄长的文品、人品给予客观的褒扬。其论也极有见地,并把叶圣陶的小说与鲁迅小说相提并论:“他们的作品都很多,但大部分都有谨严不单调的布局。”

叶圣陶读后,多有惶恐,说朱自清只因为是极好的朋友,才这般地说好话。1931年他远赴英伦留学深造。期间,他漫游欧洲,著有《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两本游记。既写出对欧洲文明的思索,又对当时苏俄的某些情况,作了点滴客观的介绍,尽管是浮光掠影式的报导,但他介绍的苏俄真实的信息,还是让年轻读者,窥见那里的真相。

1932年7月,朱自清返国,与早就相恋的陈竹隐结婚。他们的婚礼是在上海举办的。叶圣陶非常高兴见到朱自清和续弦陈竹隐。见老朋友不再孤苦伶仃地一人生活,他在酒席上喝了许多酒。

朱自清夫妇再回清华,任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不久,老友闻一多从青岛大学来到清华大学任教。朱自清从鳏居的南十八号院,搬到新宅清华北院九号。院里花木葱茏,成了他们夫妻对月畅饮或与闻一多谈论学问的宜人之处。

动荡的年代,哪有可安放一张书桌的清静之地?自九一八事变始,远在海外的朱自清就和北大校友一起讨论国内外形势。一二 九运动中,朱自清担心学生流血,但还是积极地参加了学生的游行。表现了这位学者的正义和爱国的品格。

抗日战争爆发,他与清华、燕京师生赶到集宁百灵庙和大庙前线,慰问刚收复失地的将士,塞外寒风凛冽,朱自清身着棉袍,意气风发。

抗战胜利,内战又起。昆明发生“一二 一惨案”,朱自清又到西南联大图书馆前,向四烈士致哀。接着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害。朱自清不畏特务暗杀的恐怖,毅然参加李、闻追悼大会,并慨然做报告,向当局提出抗议。

1946年10月,朱自清一家回到北平,参与整理闻一多遗著,并为《闻一多全集》作序写后记。在贫困交加的窘迫时刻,为抗议当局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他签名《抗议美国抗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遂有******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别了,司徒雷登》)的美誉。

朱自清是1948年8月12日与世长辞的,年仅五十岁。叶圣陶闻之痛不欲生,著文怀念老友。抗战时期,叶圣陶与进步文人迁居四川乐山、成都,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领导成员之一。他与朱自清一直保持通信联系。

朱自清与叶圣陶,是“五四”学人中最为冰清玉洁的文士。他们于追求中回归,于迸发中收敛,于伟大中平实。他们骨子里透着优雅,他们的真性情、真人格支持的胆与识,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同类推荐
  • 女侠谁知寇白门:寇白门

    女侠谁知寇白门:寇白门

    寇白门的一生,是四段情感的萌生和覆灭的过程。本书也便从此入手,描摹出了那四段“难以释怀”。
  • 海明威——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1899年7月21日,芝加哥郊外的奥克帕克村,盛夏的天空,万里无云,阳光灿烂。一位普通的母亲欢欣地记下了自己的长子出生的情形:小鸟儿唱着它们最悦耳的歌来欢迎这个幼小的陌生人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幼小的陌生人生下来身长2尺3,体重8斤6两,头发又浓又黑(长大后变成赤黄色),眼睛深蓝色(长大后变成棕褐色),皮肤赤褐色,胖乎乎的脸颊上一边一个小酒窝,出生后的第一声哭喊孔武有力。他就是日后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的厄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 叶赛宁

    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
  • 蜀女皇后

    蜀女皇后

    《蜀女皇后》是作者奉友湘根据《宋史》中一段关于章献明肃皇后(968年—1033年)的记载创作完成的一部古代历史人物传记。书稿重塑了宋真宗时期刘皇后这个“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真实历史人物,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刘皇后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鲜活生动。令观者感叹蜀女刘娥一生的传奇经历的同时,也佩服她坚韧勤奋的品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本书稿可读性强,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传播四川地域文化。
  •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愿为德国效力:平民总理默克尔传

    默克尔从一名不知名的平民少女成长为德国第一位女总理,在冷漠、枯燥、内敛,甚至没有女人味的外表下究竟住着一个怎样的灵魂,才能让她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迈向权力之巅?本书用细致朴实的笔法展示了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默克尔的的成长轨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处理危机的冷静,从联邦部长到党派领袖,最终,她以“我愿为德国人民服务”叩响人们的心扉,凭借着坚定的意志成为德国总理。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将这位遥远的领导人带到读者面前,展现了默克尔沉稳、镇定的形象,以及她勇敢、坚强、不服输的特性。
热门推荐
  • 腹黑校董的小甜心

    腹黑校董的小甜心

    裴少白没想到自己念念不忘的小女孩就是眼前对自己怒目相对,龇牙咧嘴的纪暖歌,一下子,裴少白觉得眼前的女孩,面若桃花,明眸似水,粉唇娇艳欲滴,怎么看怎么可爱,于是,就趁机占了便宜。但是,纪暖歌的便宜可不是那么好占的,且看暖如阳光的少女如何俘获冷酷腹黑的霸气校董吧!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怀得上,生得下2

    怀得上,生得下2

    孕育,是一件神圣而又平凡的事情,也是一个充满了复杂因素的神秘过程,有太多的生命密码还没有破解,许多有关孕育的问题也应孕而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叶敦敏,继《怀得上,生得下》1之后,继续将那些你不知道的、想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医学知识一一道来,助你顺利完成怀孕生子这人生重要一课!十几年来,几千个宝宝在他的协助下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现在,他想帮助更多人。
  • 第七个是灵魂

    第七个是灵魂

    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阳作家群新作丛书》包括《非斯》《白鱼儿》《第七个是灵魂》《蓝色寓言》等五个长篇小说,及《村子》《云上的日子》等十部散文。文坛老将行者的《非斯》再攀艺术高峰,带领读者在创世神话的奇境中,对宇宙和世界的存在作最根本的思考,试图在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桥梁。文坛常青树廖华歌的《村子》用爱去感知疼痛,解读村子永恒的语言。还有王俊义的《第七个是灵魂》、陈明远的《云上的日子》、池长生的《桐柏山寨》等大批佳作,也都受到读者的热烈好评。
  • 殿下的小萌妃之一见难忘

    殿下的小萌妃之一见难忘

    他,是俾倪天下的北阳太子,却遇上了21世纪的苏家大小姐,一朝穿越,what?怎么这么小!“这都什么事啊,运气这么好,遇上大美男!”小丫头偷笑着想,而某位太子爷就不这么想了:“这是赖上孤了?”苏溪落不在意他的嫌弃:“大哥,我叫苏溪落,苏苏的苏小溪的溪,落下得落”也是你未来媳妇~
  • 情穿维也纳

    情穿维也纳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衰事,可衰事若集中发生在一天......新婚后的沈桐和丈夫在维也纳度蜜月,却意外撞破丈夫劈腿,一气之下,她摔门而出,谁知又遇上了一个神秘而古怪的人,对她紧追不放,为了摆脱他,又意外的掉进了一个没有井盖的下水道!她,奇妙的穿越了!沈桐呜呼哀哉:我到底得罪了谁!同为穿越,人家好歹也是在自己的国家,她倒好,直接远渡重洋,整个人穿越到了外国——巴伐利亚!还意外成为了巴伐利亚公主的干女儿,伊丽莎白·茜茜!那么,就让童话开启,谱一曲奥地利皇后的辉煌传奇人生!
  • 仙剑长恨歌

    仙剑长恨歌

    又名《七杀修罗记》。不入地狱,不成修罗。平凡少年秦歌偶得圣人李青衣赏识收为门徒,带着他取得七杀剑,于北冥海八方强者之中救下鲲鹏神鸟。并拜入道家圣地三清门,得习青云峰残缺剑诀‘九曲剑歌’,暴殄天物用来砍柴。七大仙门会武盛会,却传来北方的噩耗,魔族出世……并扬言交出那名取走仙剑的少年……滔天惊变,瑶池仙子不惜以身挡剑,心中悲鸣怒问苍天仙为何物。只为情故,持一柄三尺青锋与整个世界为敌,纵死无悔!剧情慢热,不喜勿入~
  • 邪尊女帝:废柴小姐要逆天

    邪尊女帝:废柴小姐要逆天

    一朝穿越,沦为废柴!丑小鸭变天鹅,当废柴的春天来临,也会大放异彩。风云际会,玄幻阵法,精彩绝伦,她究竟能否成为握住这个天下的女帝?“夫人,那边有老鼠,我怕黑,要和你睡一起。”“滚。”“好,为夫正有此意,咱们一起滚。”“……”
  • 相约在微博——弗洛姆爱的艺术

    相约在微博——弗洛姆爱的艺术

    《相约在微博:弗洛姆爱的艺术》根据弗洛姆关于爱是一门艺术等一系列观点,选取他书申的精彩语录,进行解读,与大家在学习爱这门艺术上共同前进。《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收录了《责任心,爱情的另一面》、《爱他,就要尊重他》、《按照本来面目看待他》、《让对方按照本性成长》、《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客观才是爱情的标尺》、《在爱中学习爱》、《我们想要逃避孤独》等文章。
  • 韩先生,慢慢喜欢你

    韩先生,慢慢喜欢你

    本以为是一场带有目的性的商业联姻可是,男人不准她身边出现除他以外的异性不准她和别的男人谈笑风生连看其他男人的照片都不允许季然“……”男人眸中闪过一丝笑意,脸贴着女人的侧脸,在她耳边开口,声音沙哑低沉:“季小姐,你就那么讨厌我吗?”男人说话时吐出得气息,悉数打在女人耳畔上,女人竟不争气的心跳加速起来。“是,我讨厌你。”女人的脸上早已染上一层红晕。憋着通红的脸开口。“可是,我喜欢上你了,怎么办?”男人嗓音沙哑中带着一丝蛊惑。《总体来说,此文应该是甜宠文,应该是…》
  • 宠物小精灵之战使

    宠物小精灵之战使

    你的精神力量已经大大的超越了身体所能承担的负荷,现在的你要么放弃,要么死亡——超梦。仿佛一下子被夺走了全部气力的阿奇再也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仍由自己无力的摔倒在地上。精神超越身体,这就是穿越的代价吗?本书不涉及游戏和漫画里面的设定,以动漫里面的设定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