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15000000016

第16章 心地了悟无量寿

2009.06.14第五天上干开示

我们先来回答大众的问题。有一位菩萨问:“我是一个不懂什么是禅、只会在家里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一个被香板打的时候只想要回家的人。请原谅我,不然我就失去了这个学习的机会。”

不要把自己定位在念佛的人、默照的人或参话头的人,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法门才是最好的。禅或念佛,最终都是要认清自己本来的真实面目、认清你的真心。我们念佛,知道佛是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是究竟圆满的,但是,如果念佛只在文字上钻研,或是想象我们要得到什么,这样修行,永远都是心外求法。

佛法告诉我们,当下就是清净心。离一切分别杂染的当下,就叫做无心道人,就是佛。

“极乐世界”不是舍离一切苦

我们念佛,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妄想习气太重,所以用念佛的方法使得身心统一。如果把念佛变成相上的追求,没有放下你自己的妄心(追求的心),表面上看起来,你好像念得很认真,但顶多只是身心的觉受罢了。你可能会感觉到身心跟佛更近了,感受到佛的慈悲智慧。如果仅仅是这样的修法和体验,你就不必来学佛,任何其他宗教的修行都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在任何教派,你都可以找到老师指导你。

我们修行,用功是手段,法门是方法,不管你用了什么手段方法,目标都是要见到清净本体。就像你们来到象岗道场,不论你们是自己开车来的,是坐车来的或从哪个地方来的,都没有关系,你的目的地就是要来到这里。

如果以为自己只适合念佛,在念佛的时候,又执著在身心的用功,落在心的攀缘追逐,觉得娑婆世界很苦、世间很乱、烦恼多,于是起了一种厌弃心,羡慕极乐世界的美好。厌弃心是贪爱的反面,羡慕心是贪爱的正面,这两种都叫做贪爱。我们在世间流转,就是因为贪爱心不断,所以生死轮回不断。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要让我们经由不同的努力脚踏实地去觉悟真实的生命。所以,不要定位自己在任何一法,你一定位,就是起贪爱——执著于一法,厌弃其他的法门。

我自己平常也念佛,但我从来没把自己归为念佛的人。我心心念念希望到西方,西方本来就是清净的、庄严的,是从修证里见到自己身心的圆满。西方代表的就是我们的报土——身心智慧经过种种修行后,圆满而显现出来的自受用或他受用的境界。

在佛法修行里,经过用功努力发觉自己的心量渐渐圆满光明充实,就叫报土。见到自己清净的法身跟佛无二无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是诸法的究竟实相,所以佛佛道同,僧佛一体,这就叫做法身。那什么是化身呢?以种种的善巧方便,该以何种国度的庄严来成就某类众生,就以什么样的国土、什么样的身、什么样的教化来显现,这就是化身。比方说,象岗道场就是师父的应化身。

其实,每个人都具足圆满智慧妙用,你的智慧妙用没有显现出来,是因为被你的烦恼遮蔽。烦恼现出自己果报,无论有福、没福的果报,都是自心显现出来的。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要念佛求生净土,事实上,净土是不离自己的心,也不执著在心。佛不是有无,净土也不在东或西,也不是在心内或心外。众缘和合而成时,必然有如幻的假相存在,你落在假相,就成了生死生灭心。如果你用落在假相的妄心来听闻不生灭的法,法到你的身上也变成生灭。

西方净土是不生灭的国度,所以才叫做“清净”和“绝对”的离苦得乐。它没有差别对待、没有取舍,不生不灭。你以妄心来见此国度,国度当下成娑婆;你远离分别对待,当下西方净土现前。

西方的国度是诸佛乃至众生常乐我净的妙功德所成就庄严的地方。阿弥陀佛以他的愿力帮助我们这些尚未修证到常乐我净真实果报的众生,在我们迷心迷相时,可以到那个地方修行,暂时安栖。

西方的国度叫做极乐世界。“极乐”不是舍离一切现在所感受的苦,才叫做乐。如果需要舍离苦才能得到乐,这样的乐是“对待”的乐,不是真乐。“极”是超越,极乐是超越的乐,超越一切对待苦乐,才叫极乐。极乐是没有对待,本来清净圆满,是诸佛乃至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心地,只是我们还未受用它,而诸佛已受用它。佛陀在《涅槃经》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跟佛一样常乐我净,所以我们人人本来就都是常乐我净,本来就都在极乐世界的国度,人人都是国度的一分子。

为什么阿弥陀佛叫无量光、无量寿,而我们只能天天求长寿?因为众生落在有生死,所以只能求“相对”的长寿。跟“长寿”对待(相对)的另一面就是短寿、夭折。为什么极乐世界不仅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国度里的众生也是无量寿?心地不生不灭,就是无量寿。你不往自己清净心去体验,只在事相上追逐,所以再怎么求,顶多就是长寿,不是无量寿。

在刚开始带领我们修行时,师父曾经用两条狗的故事来比喻我们的修行。主人养了两条狗,第一条狗天天都很辛苦地追着尾巴跑,它看着尾巴却追不到尾巴,但仍不死心,忙得停不下来。每天,主人回家时,第一条狗都已经累倒了,但主人还骂它不好好看家,它想到自己整天都在追个不停、忙得不停、累得不停,但却被主人责骂,心里就感到很委屈。

第二条狗每天没事就趴在那里睡,稍微有声响时,耳朵就竖起来,觉得声音有问题时,头就抬起。如果声音更近了,它整个身体站起来,情况再不对,它就全身扑过去,虽然大多数时间它都在睡觉。但主人回家时,天天赞赏它。

这个故事各位听懂了吗?妄以为有什么东西可得可取,用心去造作追逐,不能放下追逐的心,就会像第一条狗一样!

不要定位自己是“念佛人”或“参禅人”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几天我观察各位,看起来大家对生死都知道害怕,也想要努力修行,所以才会来这里参加念佛禅共修。但是到现在,大多数的人仍在着相,放不下身心的一切,愈追逐就离道愈远。

“放下”并不是不去用功。用功学习到达身心统一时,你的身心会有很多觉受,自己的身心安然自在,这是修行后身心转变的体验。你要用功努力,要有这分体验。但如果“只想”停留在这样的体验,你不必修习佛法,任何宗教或世间修行,都可以很快地达到这个境界。

佛法告诉我们,要见到法的实相,你才不会迷失,才不会妄认四大五阴的尘劳为实有。修行要从精进中做到放下自己四大五阴所成的假合体,要在认真积极的用功里,学会放下你一向误认为实有的一切。你现在做不到,但只要用功到了那个地步,逼拶的功夫就能显现它的力量!

如果还没有体验过自己身心的统一,还没到达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还不能放下有修有证的心,你都还只是落在心相上努力。在心相上的努力,的确能够达到一心,你的确可以在一心的状况下感受到智慧慈悲的受用,但这只不过是心相上的圆满,或本体具足妙德性的少分体验,仍不是究竟离相无相以后,从法尔本具足、本无欠缺上体验得来的。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只要继续用功,就可以“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为什么要念佛、要忆佛,要那么努力地用功精进,然后又告诉我们要不假造作(方便)?这就是重点了!用功的功夫,要做到死去活来,以至于身心有大受用、大改变甚至大成就,但到了这个时候,就要放下所有的一切。当你放下时,才知道原来本自圆成,所以才叫做不假造作。能够不假造作,你就能体验到“无”,心顿然圆成,显现智慧。

大多数人的修行都走错路。很用功、很用功地努力,希望能断除生死轮回,希望精进办道,希望断烦恼成就自己的菩提大业,从一开始的初发心就走错了,念念就跟生死的“果”相应,永远和道相违背。

发心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一颗正解的心,知道诸法缘生、当下空寂,不对诸法(包括身心一切)生起执著贪念。怎样才能放下?就是要修!虽然佛陀告诉我们人人本具,但我们还是悟不了,所以就要从实地修,要借佛陀的经教、祖师的教法,善知识带领,还有自己在经典上的努力,从一法入,认真修学,修到身心能断除全部、放下一切。

希望大家在修行中随时要以自己的智慧观照作为修行的指导,这样就不会落在心外求法,就不会成为外道。外道不是偏见,不是贬抑,也不一定是其他的宗教或派别。凡是见相生心、有相可求、可得、向心外求法,都叫外道。

佛法不向心外求法,佛法不是外道。但如果你自己以厌离心、分别心去修,就变成生灭法,就变成外道。

不要定位自己是念佛的人,是默照的人,是参话头的人。有什么因缘,自己能参与就参与,不管用什么方法切入,一定要投注你全部身心的力量去努力,你一定能在法上受用,达到身心统一。

念佛时,就唯是一心念佛,甚至连求生净土、去极乐世界的心都没有。你可能会问:“念佛不是要求生西方吗?为什么连求生净土的心都不要有?”在日常生活不是密集用功的时候,你随时随地都可以起一个念,以佛菩萨、以阿弥陀佛、以净土为依皈,但当你来参加禅期密集用功时,你就要唯是一心——只有念佛,没有其他二念。凡第二念生起,不论是什么念,都叫做杂念妄想。

你能保持着唯是一念,一直用功,才叫做正念相继,进而达到一心不乱。

正念相继是念念清楚分明,有自己身心相的明白,也有自己修法、在法上用功的正知。比方说,从一开始念佛时,感受到身心的苦和不舒服,到发现身心的苦离开了,觉得身心安定轻安,感受到清凉自在安然,这些都是在正念相继过程中慢慢出现的身心转变。这样的明白和正知,不是靠思维得来的,而是在用功过程中自然不离开正知正见,然后进一步达到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和正念相继不同。以《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母子相忆深”的比喻来说,是要忆念到“形影不离”,也就是没有所谓母或子的差别,到那个时候,“念佛的法”跟“念佛的心”是合成一体的。西方“阿弥陀佛”跟眼前当下你这个“求念西方的人”也合成一体,没有二相,是一个究竟统一。最后连统一相都不可得,但又了了清楚,这样才叫做“一心”。

如果你能从“一心”进入“无心”,见到诸佛究竟的本体、见到什么是真正的阿弥陀佛时,那么,当人家问你“阿弥陀佛在哪里?”你就能清楚地回答。你的答案不是从经典得来的,也不是从思维得来,而是心清楚的领解,不必用嘴巴也能回答。你的回答是离开了一切心缘相、离开造作相,那个“答”才是真正的答,是见自本心、识自本性以后,真实的体悟。

参禅当然有答案,但答案不是追逐得来的。“参”跟“念佛”一样,都只是个方法手段,叫你往真心上去努力。只不过念佛是从耳根上、意念上下手,念到无可念时,清净心顿时显现。参话头是从“疑”下手,用攀缘心、能推的心,一直去推究“到底是什么”。

参到“妄心”累了,突然放下!

“参”是一种心的功能。既然心能够“推”、能够“缘”的作用很强,就让它去缘。当缘到无所缘时,心思顿空、万心顿歇,真心就显现。“参”是在“动”里攀缘,逼自己去了解什么、去明白什么,是运用第六意识的特殊功能,让心攀缘到极点,逼着攀缘心找不到答案,最后累了。妄心停下时,清净心就显现——是从妄到无可妄。

“念佛”是在平静之中、在身心安定之中,放舍一切,连净相都不可得,这时真心显现。至于默照,是和谐安详的一种体现,但不可停留在安然相上。圣严师父教诫我们,修行要舍,舍到无可舍,真心显现,这才是祖师禅。

不论你用任何方法修行,都要顿见自己清净本体,而不是落在语言文字上去求,也不是像如来禅《华严经》的渐次修行。如来禅的渐次方法,大致上是指导禅众发什么样的心,修什么样的心,最后成就什么样的位次,而且要按照有次第的位次,一个一个依序成就。比方说,认知这个烦恼,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对治这个烦恼,对治之后得到怎么样的智慧,之后,再由下一个善知识告诉你下一步要怎么修。就这样修一个法、断一种烦恼、证一分法身,绝对是一步一步渐次地成就。

禅宗不一样。不管默照或话头,只要是祖师禅,就是教你直缘自己的真心修行。不论你用念佛、数息、随息、听声音,这些修行“前段”的方式,都只是让身心达到统一的过程。到了身心统一的程度,就教你直缘自己的真心去参究“到底是什么”。

禅宗既然直缘真心、不论渐次,为什么还教人要先达到身心的统一呢?因为如果你的身心还没有达到统一,你就还是用妄心在“想”,不是用真心在“参”。禅宗六祖惠能教人参的第一个话头是“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但在参之前,却得要先“不思善、不思恶”。什么是不思善、不思恶?如何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呢?我们念佛,如果念到妄想都放下,或者参话头,参到最后什么都找不到了,参到这个“妄心”累了、不想去用功了,突然放下,那时就相应了!就从一心进入无心了!其实,就只是这样的道理而已。参禅的人如果不了解,就会修得很苦,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下手。

就我所知,有很多用默照的人,可以在境界上得到安宁,身心也能有安然的受用,但默来默去,默到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真心,就像大慧宗杲说的“冷水泡石头”一样,泡一辈子也泡不出来。这是因为落在身心相里去受用,当下就是不悟!所以大慧宗杲才会批评默照为邪禅。

师父教我们的不是邪禅,大慧宗杲也不是,天童正觉老人更不是这样!会变成邪禅,是做弟子的人,自己用功掉在境界相里。

禅宗的修行,一定是从本体去观照,所以才称之为“默而常照、照而常默”。也就是说,你不能只是停留在“定”。比方说,喝水的时候清清楚楚,吃东西的时候明明白白,没有任何杂念心思,这只是定,不是禅。这样的观照,叫做“制心一处”,其实“五停心观”跟这样的观照很相似,但观到最后,也只不过是四禅八定或九次第定。

很多人用话头也用错了。当你问、找、攀缘到最后找不到的时候,有的人就停在那里,累了,不想再找了,一样落在身心的相上执著。当你参到你的心无处可攀,又不知如何是好时,就会变得无所适从,而无所适从刚好是话头最好的机缘!就是要让你无所适从,没有心可去修,也没有法可修,你怎么办?还是照样起疑去用功!就在无所知的时候,起个觉照的念,继续问下去就对了!问到最后砂锅也破了,闷葫芦就会开了!

其实,佛法没有两样,只是用不同的方法契入而已,大家不要妄生分别。

以上是回答这位菩萨提的“自己是念佛的人,不是参禅的人”的疑问。接下来,这位菩萨还说“被打香板,所以很想回家”。这很正常啊!

一开始修行时,你当然会有“人我相”。虽然你们发心来学佛,但是你带着“人我心”进来,你学得愈多,你的“人我心”愈大,所以一切都好困难!

还是我师公厉害!什么经典道理都不讲,就是由生活历练考验,弄得我这样做也不对,那样做也不对,就这样考验我,逼得我非得人我相不起,否则无法生存。你以为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就会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吗?不会。放下自己身心执著时,那时候的无染无私才叫做正确的原则,否则落在自己的看法,都还是叫做见知、我见的知见。

所以,请这位菩萨不要再拿“被打香板就想回家”这件事来责怪自己了。挨打了,起烦恼是很正常的,你就告诉自己还须要用功,下次再来参加共修活动时,如果师父毫不客气给你一巴掌,你就把另一边的脸转过来给他。圣经里的教导是,如果有人打你右脸,你就把左脸转过来。

有一整年的时间,我有缘亲近竺摩老人(竺摩老人就是继程法师的师父)。我还记得他有一幅画,画中的弥勒菩萨拿着大布袋,布袋前写着:“寒山问拾得,有人打我骂我辱我该如何?”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打骂或侮辱,你要想想你在生命里受到的很多打击。

在语录里,拾得是怎么回答的?“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其实,这就是达摩二入四行里的报怨行。

你先不要说这样的处理太消极,也不要说这样的处理没有男子汉的骨气。男子汉的骨气一起来,血流三步,你就出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韩信是破落的士大夫贵族阶级,家境中道衰落后,生活过得很辛苦。因为士大夫只会“礼、乐、射、御、书、术”贵族生活那一套,衣着打扮也和平民不同(比方说,要在身上佩一把剑),但对于种田、做买卖等等的谋生技能就完全不懂了。韩信这个破落的贵族,在衣食生活上过得很辛苦。于是他就到各地流浪。

韩信的流浪不是像现在的流浪汉,而是四处去求见能赏识他的人。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城市,遇到地痞流氓,流氓看到韩信身上的佩剑,当众辱韩信说:“你身上的佩剑,表示你一定知道怎么用剑,如果你觉得你的剑很利,就用你的剑把我的脑袋砍下;如果你的剑不利,那就只是个装饰品,那你就不配在身上佩着,既然如此,你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吧!”

发了心的菩萨,还要人家感谢吗?

韩信后来成为汉初三杰,带兵统将,反败为胜,依此推断,我相信他的剑很利,也有一定的拳脚工夫,但在面对市井小民的挑衅侮辱时,他能忍,他真的从这个地痞流氓的胯下钻过。而在围观韩信“胯下受辱”的群众之中,正好有一位“明眼人”懂得赏识他,韩信的才终于能够有所大用。

在佛法里,落实修行,就能做到降伏其心。金刚经你们念了多少次了?须菩提问:如何降伏其心,才能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教诫他,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修行不要落在相上修。

修行如果没有从心地去了悟,再怎么用功,你都无法做到离相。即便你知道相是妄的,但愈修自己就愈膨胀,愈修就觉得愈了不起。比方说,人家没招呼到你,你就觉得不被重视;或自己做了很多事,对方没有表示感激,你就觉得白做。你是为了做给人家看吗?

我师公就很厉害!就像之前我和各位分享的生活教育故事,师公命令我要把地扫得很干净。我打扫得很干净之后,他问我:“干净了没有?”我回答:“干净。”这一回答,就落在做给人家看、落在净相。

有时候我打扫干净了,他就拿着一把沙进来四处洒,然后问我:“这样干净吗?”弄得我不知道如何是好。现在我知道了,我落在“认为我有打扫干净”这件事,自以为有这个成绩,所以师公就拿一把沙告诉我,不要落在净相。

我们修行,是要从凡夫的境地提升到跟菩萨相应,所以修行要先发菩提心。要跟菩萨相应,就不能执著于之前的发心,所以才叫做菩萨。如果菩萨发了心以后,还常常认为对方应该要感谢自己,这样,能叫做菩萨吗?

我小时候做了一点儿小事,就觉得人家应该感恩,这种心态我们随处可见,尤其如果你帮助了一个人,有一天,他竟然比你发(发达),你可能没有想去求他或想要得到什么,但心里总会想:“这家伙现在这么发,怎么好像我这个人从他的好友名单里消失了一样,连看都不来看我?以前他还没发时,三天两头就往我这里来,真是忘恩负义,早知道就不拉他一把!”

我们都会有这种心,这叫做凡夫心、众生心。菩萨是度一切众生,而没有众生可度,这样的心,才叫做度众生——不要把这句话解释为菩萨度到最后发现众生都没有了,众生都是空的,这样就是断灭空,不对!

不着相才叫做空。修行要有正知见,慢慢从修行里相应到知见,在初发心时,以正知见来修行,就不会落在功德心相上,虽做尽种种功德,你又能回归到清净本体来验证时,功德相随行但你不执著它。

如果根本没有众生可度,那么,师父为什么要有象岗道场、要有法鼓山?我今天坐在这里跟你们说那么多废话作什么?当然是要度众生!“度尽众生而无众生可度”这句话,你不要只是在字面上打转,而是要用你的心去体验。

各位的家庭生活也是一样。大多数的父母亲,在儿女很小的时候,对于付出的一切无怨无悔。没有期待儿女要还你什么,因为你知道他还很小,不知道怎么还,甚至在儿女哭闹的时候,你都还觉得可爱。但是儿女稍微长大了,如果还同样哭闹,你就觉得这样叫胡闹了。这是因为我们对他已经有所期待,“我相”产生了,对他的“人相”随着儿女年龄的成长也愈来愈大,然后你对他这个人的想法(“众生相”)也愈来愈多,你愈来愈放不下他,所以“寿者相”也不灭,四相都降服不了,苦啊!你所有的苦,就是苦在这里。如果你付出一切都无所求,付出就是最好的回报。

我们再回答另外一个菩萨的提问:“念佛、拜佛一定要在佛像前吗?”

在佛前,能让我们生起恭仰心,更能约束身心。你不要自以为境界高,所以看到佛就故意不拜,或者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不拜木佛要拜真佛,真佛就是自己的心,最后就变成只拜自己的心。这种人叫做贡高我慢,他只是体会到佛法的皮毛,就以此作为自己的知见,自以为跟别人的行径想法不同,以为这样是要去“我相”,结果我相更大。

相对地,我们拜佛,不是因为看到这尊佛像很庄严,所以就拜了。也不是为了担心“他”不知道,所以要在“他”面前拜,拜了三百拜以后,还认为应该要有美感,所以手还要挥一挥,嘴巴要笑一笑!

心地就是庄严地,你处处都要在庄严上做功夫,所以不只是心,行为上也要拜。真知真心的人,知佛无所不在,只要能让众生起如是欢喜心、相应心,就该来拜。所以法师们、见道的人为什么拜佛?他们不是着在相上,而是知道众生要以“相”来成就。更何况,真实的法是在一切现象里,一切现象就是最真实的,哪里需要去分别木佛、实佛?你说真心才是佛,其他的不是真佛,也落在分别,你的心也是妄心。

拜佛最重要的是心地要用功,可以在佛像面前拜,也可以在内心里拜。比方说,你在公司用过午餐后,一面经行一面观想在拜佛,但为什么你不用身体拜而只是观想?因为很多外国人不知道什么是拜佛,你突然一拜,大家会觉得你很怪,而且办公室的空间也不大,你这么一拜,会影响别人的出入。

因为“都知道”,所以“不生灭”

这位菩萨继续问:“如果家里或外出的时候没有佛,要怎么拜?”

下次你找到没佛的地方告诉我,那我真感谢你!处处都是佛!接下来你又要问我:“那会不会太满了?现在全球六十亿人口就已经太满,处处是佛,我们怎么转身?”告诉你们一句就着在一句!可怜啊!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就不会掉在经典里说了什么或法师善知识说了什么,谁讲什么都不是真的!修行要借教悟宗,不由他悟。修行要悟道,不是别人教给我或经典上怎么说,而是完全要靠自己去领悟,这样分分才是自己的,你才知道什么是法法圆通。否则,问你一句就掉在一句!

前两天我为各位说明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提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有人就会问:“是佛到你眼前被你见,还是你到佛前见到佛?”都不是!再讲这些,马上就又是一记香板!这就叫攀缘心!经典教给你的所有一切,都不是你的。什么才是你的呢?不是去叙述、重复,必须是自己清清楚楚地当下承当。

什么是见佛?即心即佛,那你拿心来!如果即心即佛,马祖会跳起来告诉你,非心非佛!怎么会即心即佛?如果见有一佛可成者,必不见佛!经典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法叫做涅槃法,也没有佛涅槃,不要以为有个心叫做佛,或者佛就是心,这都是落在心相上回答。禅宗就是要斩绝你所有知见、文字,或心性的推敲,要你直接从心地真心体验。不用文字或用文字,不用语言或用语言,不用动作或用动作,都可以表达出来。

有一次跟着师父打七,因为当时是一个七接着一个七连续地打,只有师父一个人主七,我一个人护七。我们很缺人手。师父在禅众中,看中了一位出家法师,想留他下来,就让我去留人。但是我听错了,留了另一位有点儿跛脚的法师。这位法师留下来之后,因为脚不方便,帮不上什么忙,所以还是只有我一个人护七,这位法师就留在禅堂里用功。

有天,这位法师在扫地时,师父大声问他:“你是谁?”震得这位法师一直抖,然后像狮子吼一样地大叫“鸡蛋”,没多久,他整个人就倒下来了。师父就去照顾他,要他放松,他一直睡到出坡时间结束。之后,他再进禅堂打坐,我发觉他不同了。

在回答鸡蛋之前,他打坐的情形和我一样,不是这边痛,就是那边痛,常常动来动去,功夫用不上。但是自从鸡蛋事件之后,我发觉他不但身体不动,连神情都很安然,不像我们参得死去活来,不知东西南北。外人看我们像呆瓜一样,但自己知道在做什么,对外境没有攀缘的分别能力,好像行尸走肉一样,再不然就是坐在那里不动,站在那里也不动,走也走得像疆尸一样呆呆的,人家笑也不去管,哭也不去管,好像都没关系。我那时的功夫就是这样,觉得自己很苦,身心不自在,心也知道是这个情形,但就是参不出来,还是在疑。

但看隔壁的那位,好像很安然吔!到底是什么原因?师父问他是谁,他回答“鸡蛋”,鸡蛋就是答案?真妙!师父问他是谁,他不答“我就是我”或“我是某某”或“我是佛”,竟然“鸡蛋”也可以是答案?我不知道为什么他回答了鸡蛋以后,身心就很安定。禅期结束时,师父还领他到祖堂去礼祖。礼祖是当时师父的印证仪式,师父会带着身心印证的人去礼祖。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我参加了那么多次禅七都还没去礼祖,到底他悟了什么?一句鸡蛋,真是玄妙!

其实,他的回答不是用语言搪塞,而是“很诚恳地去体验”的本身,就是究竟答案了,没有第二个答案,鸡蛋就是鸡蛋!如果只是在语录文字经典上找寻答案或用心推量,一辈子佛都在西天。禅没有固定的法门,所有能让我们见自本心、识自本性的方法手段,都叫做禅。念佛到最后得到念佛三昧就是禅,所有的佛法都一样,而且定慧等圆。所以禅宗六祖才会说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不二;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

再回到我们之前讲的“到底是你到佛前,还是佛到你前面?”这个公案,如果落在两方回答,都叫做对待,都错。你的心里有能所、有对待,都叫妄心。看到相的时候就相生,看不到相的时候心就跟着灭,永远落在生灭相上,就不叫见性。

见性指自己本性,乃至闻性、嗅性、尝性、触性,都是不生不灭的,在《楞严经》里,佛问阿难见到什么?阿难把“见”当做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的方所大小。阿难所说的“见”,是属于看见、听见的“见”,但这样的“见”不是见性。佛法的见性是不生不灭的。眼睛看到明就见到明,看到暗就见到暗,妄心随境生、随境灭,这样的心就落在生生灭灭里,随境心生心灭,这样就叫做生灭心、妄心,不是真心。

佛法的“见”是指心“知道”的本性。心“知道”境在,也“知道”境不在。心的作用永远都知道,这样的知道明白就叫做不生灭的性体。为什么呢?从“知道”的角度来看,你知道法生,也知道法不生,你知道境生,也知道境灭,因为“都知道”,所以恒常不变的,就叫做不生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在禅堂里的时候,你知道“在”;当你不在禅堂里的时候,你知道“不在”,知道的“能”或“觉”,并没有随境而生灭,这份自在不会因为有没有在禅堂而有所改变,这份知道就叫不生不灭,这就叫做性。

“知道”这个能力是不生灭的,不因为境有、境无而改变。但“这个知道”是从何而知呢?是“即生灭而知不生灭”,意思是不能离开“在”禅堂,也不能离开“不在”禅堂,因为在禅堂是生,不在禅堂是灭,但如果没有“生灭相”,怎么能知道“不生灭的体性”?

我们和阿难一样,以为“见”就是落在用眼睛见,佛陀就逼问阿难,死人有没有眼睛?死人有眼睛,为什么不能见?所以,死人不是失掉眼睛的功能,而是失掉心的“能分别”,意思是,见不在眼睛,而在心。

不能告予第三人知!

大多数人的心因为随境转而落在妄心,真心随缘起妄就变成妄心。你不要因为经典告诉你生灭是不对的,就赶快去找一个不生灭的——没有不生灭的个别存在,不生灭就在生灭里!各位现在还要不要离开自己的心去找佛?现在,各位明白为什么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了吗?你要从现在生灭的心下手,去找那个不生灭的真心,你要在凡夫身上去找佛的清净身,这就叫参禅!念佛念到最后,佛就是自己,这就变成念佛禅!

你不要以为你什么都不会,就不敢来参禅了。要参禅,你什么都不必会,愈会愈糟。你的腿功练得再好,一坐下去就如如不动,坐在那里像块木头,连起心动念都不会,对境了然不生,但就是不愿意去参!

有一位老菩萨供养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很用功、很精进,三年后的一天,老菩萨跟老和尚说:“那么多年了,总不能让你白吃白住,你要拿出真功夫来,才不会来我这里吃霸王餐!”第二天,老菩萨的孙女送饭给老和尚时,整个人就往老和尚的怀里坐。老和尚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孙女一走,老菩萨就赶忙到老和尚处,兴致冲冲地问他:“怎样,怎样?你觉得怎样?”

老和尚回答:“如木石。佳女在怀,我丝毫不动。”老菩萨听了狂然大怒、破口大骂:“枉费我供养你三年!”愤而把老和尚赶走。

老和尚明白自己还未见性,只是做到对境不起心。这样的功夫是很深的定,但不是禅。老和尚告诉这位老菩萨:“三年后我再回来,一定会给你答案。”

之后,他就跟善财童子一样,四处去寻访大善知识。三年后的一天,他回访老菩萨。老菩萨看了他一眼,没多说话。但第二天,又照样叫孙女去送饭,这位乖孙女又照样往老和尚的怀里坐。只听到老和尚在孙女的耳边说:“此事只有你我两人知,不可告予第三人。”

孙女回到家,立刻把这句话转告给老菩萨,老菩萨开心地去向老和尚顶礼,马上就帮老和尚盖房子,供养老和尚。

这就是老和尚证悟的经验,不论面对任何境界,都不要落入境界而变成苦禅、死禅。活的禅是清楚知道,“不能告予第三人知”是指一切诸法唯有自己的心自证,“说予别人的”就已经不是了。

不要以为禅是修到一念不生不起,如枯木,如死灰,如古庙香炉。禅不是这样,禅是活生生的。你们看我,有时候讲得很正经,有时候让你们笑得不亦乐乎!佛法贵在能让自己开悟,一切俢行,都是帮助我们开悟的方法。佛陀讲经四十九年,经经指向我们清净心地,法法的修行都是要进入萨婆若海里。如果远离心地修行,叫做盲修瞎练,讲得难听一点儿,就叫做魔道,连经典里都这么说!自己要能领略到,领略到之后,反而更需要精进,要广学多闻但不着相,就像师父教诫我们的:“要充实自己、利益更多众生,别人不做的、我来做!”

我跟果醒法师说:“老兄!我们是哥俩好,你现在在那里(法鼓山象岗道场)做住持了,我也要去。”果醒法师说:“好!”本来这趟安排我演讲、打禅七,我自我推荐,说我念佛也很好,因为我自己知道,我学过以后得到身心利益,所以希望佛法能让大家得利,尤其这里(法鼓山象岗道场)是师父辛苦建立的道场,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得到很多利益。我要报师恩,只有更积极地做。

我们这次念佛禅的禅期,很快就结束了,但这不代表修行结束。各位要把在这里学到的方法,继续用功,将来有缘,更要加把劲来努力。好的开始是成功一半,只要因地正,果地就不会错,修行有正确的方向跟发心,一定会往正确的道路上去。师父传给我们的是平实的法,没有一点儿稀奇古怪,在平实中显现不凡,处处开显我们的妙心功德,时时要我们生起慈悲在生活落实,他老人家的言语人人都听得懂,不像我还得搬出这么多的经典,这是我跟不上师父的地方。

现在我们要做三皈依。我希望这次参加共修的禅众,都应该一起来皈依。不管以前皈依哪位法师或圣严师父,都可以再来参加。在修行落实后,三皈依就变成生命的愿求,因为我们在修行后,更体认到三宝是生命中唯一的皈依。你原本的皈依师不一定是圣严师父,你在学佛过程中可能有很多皈依师,这都没关系。我们跟随圣严法师一起学法,我们以他作为“亲教师”,我们选择跟随学习的人,叫做亲教师。师父在的时候,是你们的亲教师,今天我在这里教你们,我就是你们的亲教师。

亲教师跟皈依师不同。我们跟随圣严法师学习他的教法,所以师父永远是我们的亲教师,也是皈依师。

生命里有皈依、有依靠、有定向,你就会知道该怎么走。我们能够听闻正法,从佛法中受用,是来自善知识圣严师父这样的因缘,所以我们依止师父。更何况,三皈依中的皈依僧,本来就是指皈依佛教的出家人,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我们的圣严师父,是在这么多佛教出家人里,我们选择、曾经跟随他学习的有缘人,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依止者。

皈依不要只是落在事相上的皈依,禅宗六祖教诫我们,“皈依佛”是皈依我们的自性清净身,“皈依法”是皈依我们自性具足的妙德,“皈依僧”是依法来修行得到清净和谐。从“理”上来讲,皈依就是皈依自性三宝。

从事项上来讲,在佛陀在世的时代,我们皈依释迦佛。佛陀入灭后,我们以形相的佛——就是佛像,作为我们佛宝的皈依。但不是取那个形相,而是取其相所代表的德范。这是因为众生迷而不见,无法从“无形相”中生起庄严恭敬的念,所以就借像来启发对佛的感恩,再进一步借由看到佛像,来发觉自己内在清净不生不灭的法身佛。

不辜负自己,依圣严师父的教法成就

“皈依法”不在于熟读经典,或是念了多少遍,所以有多少功德,而是要从心地里去相应。历史上的法,是佛陀在世时所说的教诫,在没有集结成文字书册之前,只在口头之间传颂默念。诵经不在多少也不在文字,重点在于要能借文字观照到清净本体,要能开显内在的清净德性。本性上的法,是性体具足种种妙德相、妙功德。法具足后变成智慧,变成般若妙用,因为本来具足,所以不假造作本自圆成。

“皈依僧”原本是指皈依佛陀时代的圣弟子,现在,只要是依佛的戒制而现出家相的人,都是皈依的对象。“僧”泛指所有出家人,不止是汉传的出家人,包括南传、藏传的僧人。至于日本的出家人,我们比较难分辨,因为日本的出家人大部分没落发、穿西装,过的生活跟世俗人几乎一样,我们比较难知道他是僧,但是对日本入来说,他们就是这样认定,即使这个僧和世俗人是一模一样的相,你也要礼敬他。这只是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对日本的出家人,也要一样恭敬,不要有对立。

皈依代表自己不可离开三宝,要以三宝作为慧命安住的地方,心里常知道法依止、自依止,要跟随佛。法在,佛就在,法的传承是靠善知识来教导,但不是靠他人来成就,而是要开发自己内在自性三宝,才叫圆满具足。

你们不是皈依哪个法师,是皈依法鼓山,事实上是皈依圣严师父,但师父圆寂后,是以果东方丈这位僧团的代表者,作为皈依的对象。大家要以欢喜心、感恩心,把修行功德在皈依里做心的誓言,告诉自己要在今生好好修行,不辜负自己。要依圣严师父的教法成就,也愿身心能把佛陀、祖师以及师父的慧命延续下去。要从内心里有了坚定的信念,才会让自性继续成长,心才有所依止,不会四处彷徨。

现在为各位说五戒。第一条不杀生,只要不杀人放火就可以了,至于大鱼大肉可不可以吃?修“净行”的菩萨(受菩萨戒的例外)没有这条戒,素食只是因为慈悲,不杀生就好。蚊虫伤害呢?这是很细微的事项,其实有时候,习气真的无法完全断除。不杀生这条戒律主要是不杀人,包括亲手杀、教杀、唆使杀,只要人死了,你就破戒了,破戒是不供忏悔的,这叫做性戒。

第二不偷盗。这条戒蛮细的,很难说什么情形叫犯戒。在佛陀时代,犯戒指的是侵占五铢以上的钱。五铢在当时的价值很高,无法用现在的币值来推量,而因偷盗被处斩,就叫破戒。现在侵占别人财物作为己有,就叫犯戒。偷盗也包括抢劫,因为抢劫会用到暴力,抢夺财物使人生活无法维持,或夺取财物害人性命,这叫强盗。这条戒很容易犯,因为准则并不明确,有时候办公室的东西用惯了,你的心没有想要占有,可是却不小心带回家使用或用在私途上,也叫犯戒,为了私人原因而使用办公室的电话,事实上也犯了侵占。

第三不邪淫戒。夫妻之间的行为是不禁止的,夫妻之外的男女关系就是破戒、犯戒了,如果是在自己身心不可抗拒之下被强暴,或被药物迷失,都不算犯戒。在古代强盗会对女众身体凌虐,或在二次大战被日兵凌虐的女众,这些都不叫破戒也不叫犯戒。

第四不妄语。有时候,这条戒很容易犯。有些人在修行后,自己没有到达真实的境界,为了贪求别人的恭敬供养,没见到鬼就说自己见到,没有证到果位就说自己证得,这就犯了大妄语,属于破戒的大妄语。尤其在修证上有一点儿神通体悟的人,很容易犯。如果只是陈述自己身心状况,而没有想要显现出比别人“高”而得到恭敬供养的话,就不算破戒,但若是用欺骗的话来达到想要的目的,就都叫妄语。

妄语包括绮语、两舌、恶口。“绮语”是讲风花雪月的事,使别人的身心受影响。例如,你说某某人长得很漂亮,然后唆使人家去产生过失,这就是绮语。“两舌”指搬弄是非,可能本来没事,可是你搬弄是非,经过左耳到右耳,再经过别人的左耳到右耳,话愈传,相差愈远。你认为没有故意毁谤或挑拨,只是做个传播者,一样都犯了两舌。现代人很喜欢看报纸的小道消息,有时这些故事是虚构的,你把它当真,还像个广播电台一样,把故事一传再传,这都叫两舌。

嘴不说两舌话,耳不听两舌语。不管别人跟你说什么小道消息,不要随便地附和,否则愈凑愈热闹事情就大了。尤其是别人家男女间的事,明明不干我们事,自己的事都管不好了还去管别人,自以为好心,结果造成别人的家庭问题。

“恶口”最常见的是破口大骂。发脾气时,最控制不了的是语言伤害,修行的人,要观照自己,不要被习气带着跑。你不要以为只要不破口大骂就不是恶口,有些讽刺人家的话,比破口大骂的伤害还深。不要掀人家伤疤,有时候,这样的伤害是很深、很深的。

我长得矮,我小时候更矮,如果人家笑我“矮仔”,反正我本来就矮也就算了,但如果人家骂我“没爸爸的孩子”,我就会跟人家打架。我有爸爸,只是他没照顾我而已,人家如果说我这句,我会很生气,因为伤到心里的最痛处,我最不愿人家提起。所以,你明知道对方有心病,就不要去伤害。话出如箭,是收不回来的,言语的伤害,有时候比打人还要痛,更是折磨。

小时候,我太调皮时,大人也会这样骂我,甚自己的亲戚也这样骂我,这对我的伤害很大。如果他自己儿女遭遇到相同的状况,他就不会用这种话去伤人,但对别人的儿女,却往往用最恶毒的话,这是大部分人无始以来的共同习气。

夫妻之间的很多纠纷,也是因为恶口伤人而来的。比方说,先生一次外遇你已经原谅他了,但三不五时,你就提出来再讲一次,对方可能已经知道过失了,你又再伤害他一次,他当然就会受不了。既然要原谅一个人了,就不必再提起,你不要因为看到他穿得漂亮得体,就说:“又要去找哪个野狐狸?”这都是恶口。

第五条不饮酒。这条戒是制戒,受戒后,在不允许的环境,你可以先舍戒。犯制戒的过失是只有受戒的人才犯,前面四条是性戒,没受戒的人犯了,一样有过失。在世俗里,一般人不会认为喝酒有什么过失,但在佛法五戒里,认为应该守不饮酒,这是因为佛陀说酒能乱性,原本能够守戒的人,一喝了酒,很容易完全失掉理智、杀盗淫妄。

但在日常生活里,如果你遇到一些“必喝”的场合,你可以先舍戒。例如,有时遇到自己儿女嫁娶,会替他们办婚宴,亲友都会来恭喜你,叫你喝一杯,如果不喝,对方会认为你不给他面子,一定要强灌你不可。这时候,你心里可以暂时先舍下不饮酒戒,不要让自己跟别人都下不了台。下一次,你可以聪明一点儿,如果喝的酒是透明无色的,就事先替自己倒白开水。如果喝的酒接近茶色,就先为自己倒杯茶,然后最好事先跟大家说明,你信守佛教五戒,请大家不要为难你,让你以茶代酒感谢大家。你这么一讲,不就都化解了吗?

佛法要融通,比方说,女儿或媳妇生产,都要煮麻油鸡酒为产妇做月子。戒律规定不可以买酒,那怎么办呢?你不煮麻油鸡酒,你的亲家可能会怪你,你的媳妇也可能认为婆婆不关心她,你可以先把戒舍了,等到事情做完再重新受戒,制戒随时可舍可补。

同类推荐
  •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下)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下)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 重归书斋

    重归书斋

    本书收有《乡村学校的记忆》、《在自由和锁链之间》、《我的春节在童年》、《囚禁自己》、《怀疑手中的钞票、《回归书斋》、《大碗吃饭》等散文随笔作品。
  • 中华圣贤经典——义

    中华圣贤经典——义

    中国古代圣贤是中华文明辽阔天幕中最闪亮最灿烂的星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堪为万世师表,他们创作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供后人瞻仰和学习。丛书摘取了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圣贤经典论著中最富影响和声名的章句,按照指导原则——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人身修养——自我追求这六个板块对其思想内涵进行了解释、挖掘和延伸,并辅以正反两方面的典故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柳季不背信、梁国志教子、师旷论学、黄裳还珠、许衡不食无主梨、董狐直笔……
  • 绵州神游

    绵州神游

    详细描述了四川省绵阳市人文历史状况,为了解绵阳提供详尽资料。
热门推荐
  • 烟火

    烟火

    丑女孩像一杯茶。坐在寂寞的小小庭院,手边的那杯茶和她的心情一样澄澈。而时间在春来秋去,而世事在云卷云舒……人们常说,烟、酒、茶是男人的三宝。如果把烟比做才女,把酒比做美女,那么,茶就是清馨的丑女了。在茶的情操面前,无论是烟的醇香,还是酒的浓烈,都显得那么恶俗。只可惜世人大多喜欢追求香烟美酒的刺激,却无暇品尝一杯清茶的真味。是的,丑女孩没有媚俗的容颜,可她的人品就像茶一样清丽。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因而能够永葆心灵的纯洁,也更能够理解人生的个中雅趣。无论是工作或者帮助他人,她把手头上的每件事都干得非常漂亮。她是如此善良、乐于奉献、不图回报、与世无争,就像茶一样默默地散发着一缕若有若无的芳香。
  • 十年三月三十日

    十年三月三十日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长?城市里烟火缭绕,从萍水相逢,到生死纠缠;当爱情遇见背叛,当亲情遭遇危机,当友情掺杂欺骗,爱恨生死两难,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十年三月三十日,我该如何缅怀你,以沉默?以眼泪?
  • 独步凌霄

    独步凌霄

    何谓正?何谓邪?罪恶还是正义已纠缠一身!拯救罢了!颠覆也罢了!一个少年,孤身一人踏上修魂之路,最终站在巅峰,看清这个世界!!!
  • 斗罗之武魂崛起

    斗罗之武魂崛起

    神界大战过后兽神败退斗罗大陆,武魂诞生之初,人类在绝境中摸索出生存的法则。面对强大的魂兽我们将何去何从?
  • 我的世界有魔法

    我的世界有魔法

    “我只想安静的做条咸鱼。”——不可思议的毁灭,多重人格,神秘的贫民窑,奇特的药剂,诡异的牵引,龙族的崛起,国王的强大。·突然,自己因星球灭亡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神秘的世界,唯一的金手指竟是自己的人格。为了更好的体现咸鱼的身份他跟人格达成了某种协议。然而他所以的经历似乎有种力量在牵引着他,让他不断的脱离了咸鱼的轨道。“既然你不让我当咸鱼,那我让你看看我的决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修真之我的世界

    修真之我的世界

    被流星夯死的张紫阳魂穿异世,却不想那与他孽缘匪浅的流星化作一个被幽冥鬼怪侵蚀的空间随身。终极种田加经营建设类修真小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逆天阴阳

    逆天阴阳

    天若有道吾亦修,吾亦修道为正道。出身平凡,却是天生道体,又有天眼阴阳眼同处一身,罕见的命格。就注定一生不会太平坦。“我要逆天。”前世项羽,有一个还不清楚的转世,但今生为王,若不逆天,誓不成王。
  • 霸气魔王的女王妻

    霸气魔王的女王妻

    她,只是魏府小丫头,他,却是将军之子。她受尽百般欺凌,为她,他可以倾尽所有,意外的失忆,空白的记忆,她要经历怎样的坎坷才能重回他的怀抱?大公子,二公子,帝王情,她该怎样做才能不负此生不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