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通过对海滨中学的初一、初二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独立性内容量表和身心健康状况内容量表表现出适应不良的学生达46.7%和45.8%,较高比例的初一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
关键词:学习适应 身心健康 独立性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适应性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学习指导的目的,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适应性,提高其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方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学习适应性因素的影响,未必使自己的学习成绩达到所期望的目标。通过本测验,旨在帮助学生弄清未达到目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样本:对本校初一、初二年级956 名学生进行测量,收回有效答卷934 份。
2.调查量表说明:本次调查采用AAT 测试分析表,测试结果以全量表、内容量表、分量表、原因归属和学习方式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全量表表示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由12 个因子(内容量表)或4 个维度(分量表)构成。测试结果用标准分或者良好、一般、不良来评定学生的总体学习适应性水平的高低。其中内容量表包括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毅力、身心健康等;而分量表则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4 个方面的内容。
3.调查形式: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班会课时间统一进行。数据由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和贮存,调查结果只供班主任和学生本人作参考。
4.调查时间:2001 年11 月11 日,在中段考结束之后。
三、结果分析
测验结果的数据看:学生的总体学习适应性不良超过学习适应性良好13.8 个百分点,初一的适应不良学生明显多于初二学生,说明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在各方面的适应情况都不如初二学生。
身心健康水平得分在中下水平的学生占总数的百分比最高,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习适应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其次是学习技术的掌握不够娴熟,再次是学习环境不够完善。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发展水平因个人差异而出现不同水平。
在学习态度量表中,有30.6%的学生能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31.8%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热情不高,未能努力、主动、有计划地去学习。主要表现为“在家学习时不规定好学习内容”“常因看电视或玩没有时间学习”,在家时“要家长提醒督促才去学习”。有的则认为“不努力学习是可以的”或自己“不必努力学习”。有部分学生因“讨厌或不喜欢某位老师从而讨厌、不学某一科”,产生为别人学的学习心理。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的中学还在实施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每天都被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学习竞争压得透不过气,学习变成了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种乐趣,是老师要我学而不是我自己要学。由于教育体制等种种原因,使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在以分数衡量一切的情况下,个别教师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其次,家庭在其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校性质为普通中学,生源大多为居住在附近的宝安本地村民或外地来深圳打工者的子女。有些家长抱着把小孩放在学校寄管,只要不学坏不出事就行的不负责任态度,或因忙于谋生而对子女疏于督促教育,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受到父母的影响而不爱学习。
在学习技术量表中,有35.5%的学生未能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学习,表现为课前缺乏预习或看书时跳过困难问题,避重就轻,上课时未能抓住重难点做笔记,上课有不懂的地方课后不问老师或同学,遇到难题就灰心,不能多方面思考;学过的东西不再复习,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功课完成后就万事大吉,不再做课外题来检测自己;在考试前没有制定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复习等。这与平时老师上课只要求学生认真听,拼命记笔记,课后只要能把作业交上就行有关。造成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如何有效地消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再者,每天安排得满满的课时和各科大量的作业使学生疲于应付,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归纳和消化知识点。只有23.8%的学生能比较好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安排和促进自己的学习。
学习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从学习环境量表中看到,34.6%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差强人意。本校位于城区,四周处于街道、店铺、商场的包围当中,周边人员复杂,学校的宁静常被打破。从家庭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父母由于本身文化素质的欠缺或一些别的原因,难以在家中给子女创造一个安静、积极的学习氛围。如在家里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缺乏应有的关心和监督,或因为看电视或打麻将而影响孩子学习,有的父母居港或出外做生意而让孩子独自在家,或者是父母之间因情感问题处理方式不当而严重伤害到子女的感情等等。而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的好坏,周围同学对学习的态度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从表中可看出有36.1%的学生能较好地或积极地利用家庭和学校环境促进自己的学习。
中学生大都为14~15 岁的花季年华,本应是阳光灿烂、健康活泼的一代。但从身心健康量表中看到,只有32%的学生心身状况健康,28.5%的学生健康状况良好。而多达39.5%的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激烈的学习竞争,繁重的学业负担,来自家长、老师、社会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为升学以及自己的前途而忧虑”。随着生理的进一步发育,促使他们更看重“与同学朋友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交往”。由此而产生的烦恼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师生关系的不融洽,造成学生消极、抵触情绪,如“讨厌某位老师而不喜欢上他(她)的课”,由此对学习失去信心;在学生之间的关系上,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心理较封闭,比较害羞,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他们更感“苦闷、孤独”;在同父母关系上,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需求,教育方式不当,容易引起他们对父母的反感,或者是因为父母不和,闹离婚等家庭原因而产生抑郁寡欢、自卑、自暴自弃等。这些心理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此外,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但由于缺乏体育锻炼,(每天经常是上足八节课,家庭作业做不完)。许多学生的身体状况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称,如近视、失眠、上完体育课会感到很累或想吐,个别严重的甚至在升旗礼上站久一点也会晕倒。
内容量表中看到,学生在应试方法、独立性和身心健康上的问题突出。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考试来开展,因此,在如此多的考试中,学生的应试方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产生厌恶感。
由于现今社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产生依赖,有46.7%的学生很难独立地适应新环境和中小学生的转换。超过45%的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问题而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学习成绩的落后及产生一些学习性的适应障碍。
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接收和处理的方式上比较集中。从认知类型来看有58.9%的学生属于冲动型,表现为反应较敏捷,思考速度快,但同时也会犯较多的错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已经听懂,但在做题时却经常出错。只有17.5%的学生能认真细致地思考问题并做出错误相对较少的回答。
在记忆类型方面有52.3%的学生属于听觉和视觉混合的中间型。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刺激视听觉的方式来辅助教师的讲授能让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分别有69.7%和79.7%的学生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努力与否,只有4.1%和3.7%的学生把其归结为运气好坏。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和解释在学习中遇到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的学生,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把对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为自己的不够努力,则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如自责、羞愧,并会加倍努力。
同时分别有18%和8%的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检测试题的难易。这部分学生取得好成绩,带有侥幸心理,认为是偶然所得,不需通过努力而来,产生的满足感较少。但一遇到挫折时,往往将其归因于任务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就此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支配下,学生便不愿再去学习,再去尝试了,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管是成功或失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都要力争使学生将原因归之于自己努力与否。
四、教育对策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海滨中学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心身健康状况等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这些由主客观因素所造成的问题对学生心智的发展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足够注意与重视。只有搞清原因,对症下药,和优化环境,团结一切力量,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我校提出的“同心教育”理念,构建“中学生心理疏导三级网络”。结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共同参与协调,让孩子在一个优质的环境中成长。措施大致如下:
(1)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举行心理生理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2)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有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注意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对症下“心药”,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开办家长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各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4)与社区密切联系,在各个社区设置咨询网点并安排联系人,通过居委会协调和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问题,举办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区活动,为孩子生活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及优化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