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26900000010

第10章 瑞士作家

戈特赫尔夫

戈特赫尔夫,原名阿尔伯特·毕齐乌斯,1797年出生于穆尔滕的牧师家庭。他年轻时在伯尔尼学神学,1820年当了一年副牧师,次年到德国格廷根大学继续学习,并漫游德国各地。回瑞士后他在一些村镇当副牧师近10年,1832年被选任为吕策尔弗吕村的牧师,并一度兼任教区督学。

1837年戈特赫尔夫起开始写作,发表了38部以农村生活为内容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

他的主要长篇小说《长工乌利》(1841)和《佃户乌利》(1849),写一个备受歧视的贫苦农民历尽艰辛终于致富的过程;《一位教师的苦恼和欢乐》(1838)暴露了农村儿童遭受剥削和忽视学校教育的现象。他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黑蜘蛛》(1842)和《怪女仆艾尔齐》(1843)。

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普通人,作品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大众化,有“民众作家”之称。他写作的目的是谴责自私、虚伪、贪婪、欺诈等社会现象,却在客观上反映了农村的贫富矛盾以及宗法社会瓦解的过程。

1854年,戈特赫尔夫去世。

凯勒

凯勒,1819年7月19日生于苏黎世附近格拉特费尔登一个工人家庭。他5岁时父亲离开了人世,由于家境贫寒,少年时代的凯勒在一所公益团体设立的贫民子弟学校上学。1833年入苏黎世州立工业学校学习,不久离校,自学绘画。1840年到慕尼黑学习,1842年返回苏黎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世纪40年代,凯勒受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鼓舞,与德国一些政治流亡者接触,受到弗赖利格拉特和黑尔韦格的影响,写了大量政治诗,参加了革命志愿队,有力地支持了卢塞恩州的进步力量。1846年他的《凯勒诗歌集》在海得尔堡出版。1848年瑞士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统一联邦国家,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凯勒对这种民主制度抱有很大信心。同年他获得苏黎世州政府的奖学金,到海得尔堡大学学习期间与费尔巴哈相识,受到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1850~1861年间,他出版了《新诗集》(1851)、长篇小说《绿衣亨利》(1855)、短篇小说集《塞尔特维拉的人们》(1856)等作品。1861年被选为苏黎世州政府的秘书长,任职15年。这个时期只写了《七个传说》(1872)。1876年他辞去秘书长职务。1877年出版《苏黎世中篇小说集》,1878~1879写了大量诗歌。之后,他相继创作了《绿衣亨利》第2稿(1879~1880)和《警句短诗》(1882)、《诗歌集》(1884)。长篇小说《马丁·萨兰德》(1886)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1890年7月15日凯勒在苏黎世去世。

凯勒的创作中最有成就的是着名的有中短篇小说《塞尔特维拉的人们》、《七个传说》、《苏黎世中篇小说集》。

《乡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塞尔特维拉的人们》中最优秀的一篇,主人公是一对青年男女,他们互相爱慕,双双坠入爱河,但彼此之间有家仇,婚姻受到阻挠,最后投河自尽了。小说以一个爱情悲剧为题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贪婪地追求金钱的丑恶本质。《三个正直的制梳匠》和《人靠衣裳》也是出色的作品。它们表明凯勒不仅对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的思想、心理观察的深刻透彻,而且能以传神的笔调进行描写,在描写人民生活风俗方向也颇有才华。《七君子的小旗子》是《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中最着名的一部,以瑞士建立联邦政府后的生活为题材。小说通过7个反封建老战士组成小团体的活动以及新老两代之间矛盾的解决,颂扬瑞士的民主主义制度,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绿衣亨利》是凯勒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有2种稿本,2种结局。第1稿主人公死亡。第2稿则写主人公走上了与人民相结合、做自觉的国家公民的道路。这是一部“教育小说”,带有特定的瑞士宗法社会和联邦民主制度社会的色彩,描写了一个青年的成长,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画面,乡土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鲜明。

长篇小说《马丁·萨兰德》揭露了社会上贪污腐化、投机倒把、虚伪欺骗等现象。

凯勒的作品继承了德国古典现实主义传统,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气息浓重,寓深刻的哲理于故事中。他是19世纪瑞士德语作家中最突出的一位。

迈耶

迈耶,1825年10月11日生于苏黎世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着名的历史学家和法学家。他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宗教与道德教育。他18岁时进大学学习法律,后自学历史和语言学。

1857~1858年迈耶先后到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旅行,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代表的古典文化的影响,后曾从事法国文学的介绍工作。1871年他发表长篇叙事诗《胡滕的末日》引起广泛的影响。此后约20年中,他完成了1部长篇和10篇中短篇小说。1898年11月28日迈耶在基希贝格逝世。

迈耶在瑞士近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仅次于凯勒。他的突出成就是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时代的生活为题材。长篇小说《于尔格·耶纳奇》是他的代表作(1870)反映瑞士30年战争中的一段历史,写新教领袖于尔格·耶纳奇为民族争得了解放,本人却成为叛徒和暴君,最后死在仇敌刀斧之下。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政治与道德相矛盾的观点。中篇小说《圣徒》(1879)通过英王亨利二世与其宠信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伯克哈特之间的恩怨和矛盾,反映了英国中古历史上激烈的政教之争。《普劳图斯在女修道院》(1882)批判天主教禁欲主义。短篇小说《一个少年的苦难》(1883)揭露耶稣会教士对人的精神的摧残。他的重要的小说还有《护身符》(1873)、《僧侣的婚礼》(1884)、《女法官》(1855)、《培斯卡拉的诱惑》(1887)、《安盖拉·鲍尔基亚》(1891)等。

迈耶的第一部诗集为《一位瑞士人写的二十首叙事谣曲》(1804)。他的代表作《胡滕的末日》描写了德国骑士领袖胡滕流亡在苏黎世湖中的小岛上回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内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通过这个历史人物,作者表现了对德国统一的同情和关注。此外,《罗马的喷泉》、《双帆》等优美的抒情诗,内容新颖,语言优美。

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时迈耶的多数作品的基调低沉,结局多为悲剧。他厌恶现实,而把文艺复兴和德国宗教战争时期看作是理想的时代,这是他写历史题材的主要原因。迈耶受到“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影响,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意志力很强的孤独的“英雄”。他写历史题材是借古喻今,一方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批判,同时颂扬了俾斯麦,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同情。

迈耶的小说构思巧妙,场面宏伟,戏剧性极强,有入微的心理描写,语言优美凝练,受到凯勒的赞扬。他的诗歌感情含蓄,形象鲜明而富于象征性。

施皮特勒

施皮特勒,1845年出身巴塞尔州一个高级官吏的家庭,19岁时因与父亲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1865年在巴塞尔大学学习法律,随后又到苏黎世和海得尔堡攻读神学。1868年回到瑞士格劳宾登地方担任牧师。

从1871年起,施皮特勒在彼得堡和芬兰的一些贵族府第任家庭教师。8年后回国,他在伯尔尼等地做教师和新闻记者,并于1881年写成第一部重要史诗《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1924年改写后更名为《受难者普罗米修斯》)。1883年起他先后在《巴塞尔新闻》和《新苏黎世报》等报纸任编辑。7年后继承岳父母的遗产,专事写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题名《我们瑞士的立场》的政论中主张瑞士严守中立,因而受到德国民族主义势力的猛烈攻击。191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施皮特勒利用《圣经》故事和古代传说是题材,生动地刻画出真善美与恶丑之间的矛盾。他的中、短篇小说如《库拉德少尉》和《形象》等直接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施皮特勒对帝国主义的种种矛盾而深感失望,又受到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所以他的整个创作基调是低沉而悲观的。

拉缪

拉缪,1878年生于洛桑,1901年在洛桑大学获文学士学位。

他于1902年赴巴黎,开始创作,发表了诗集《小村庄》(1903),小说《阿琳娜》(1905)、《生活状况》(1907)、《不得安宁的让·吕克》(1909)等。

1910年,拉缪出版了《沃州画家埃梅·帕谢》,作品描述一个瑞士农民画家在巴黎不幸的遭遇最后被迫重返家乡。另一部小说《塞缪尔·贝莱传》(1913)也表达这种怀乡之情。

1914年初,拉缪回到瑞士的沃州,与人合办《沃州手册》杂志,并发表小说《病愈》(1917)、《我们中间的征兆》(1919)等。

1920年写成《士兵的故事》,并作为歌剧演出。论着《存在的理由》(1914)、《向许多人物告别》(1914)以及《伟大的春天》(1917)等,体现了他对美学等问题的见解。

《山上的恐怖》(1926)、《股子,又名假币》(1932)、《假如太阳不回来》(1937)等长篇小说,出色地描绘了瑞士的山景,有时带点神秘感。代表作《德博朗斯》(1934)写德博朗斯高山牧场上20余名牧民在一次山崩时遇难,两个月后,有一名牧人生还回村,却被人们误以为鬼魂。可他却再度回到山里去救另一个人。《人间的爱情》(1925)、《世上的美》(1927)、《萨瓦的小伙子》(1936)等小说,写农村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拉缪的作品在描写瑞士的风光以及穷苦劳动人的生活这两方面颇有特色,象征性极强。

施塔格尔

施塔格尔,出生于1908年,从1943年起任苏黎世大学教授。

他的主要着作有:《时代是诗人的想象力》(1939)、《文艺学的基本概念》(1946)、《歌德》(3卷,1952~1959)、《弗里德里希·席勒》(1967)等。

施塔格尔把海德格存在主义的本体论运用于文学研究,并吸收了英国“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施塔格尔认为,“时代”是人的精神最深沉的表现,是自我最内在的本质,而时代的精神就是“人”,艺术作品是的一种精神表现。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分析在作品内部“时代”是如何实现的,对“人的存在”是如何塑造的。因此,对作品的解释是人如何生存。这样的解释或批评只能是“内在的”,而不能是“外在的”;对作品的批评或解释,只能就作品论作品。艺术作品是“超历史的”,它并不表现历史的过程,是纯属“个人的”。

他认为在对作品进行批评或解释时也可以考虑作家的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但这些只能作为“内在批评”的补充。他要求批评家利用细腻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只有主观意识才能达到“纯正”、“科学”的境界,因为“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是最主观的感受”。

施塔格尔把歌德、凯勒奉为典范,认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完整的人”。

迪伦马特

迪伦马特,1921年1月5日出生在伯尔尼州的科诺尔丰根一牧师家庭。曾在伯尔尼和苏黎世学习文学、神学和哲学,毕业后当过新闻记者和剧场解说词作者,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和戏剧评论编辑。

1947年,迪伦马特发表了第一部剧本《立此存照》,写16世纪明斯特一个再浸礼教徒为了信仰宁可抛弃财富和家庭的故事,在苏黎世首演成功。剧作《盲人》(1948)以德国30年战争为背景,主人公盲公爵的遭遇取材于《圣经》中约伯的故事;《老妇还乡》(1956)是他闻名世界的第一部剧本。女主人公是亿万富翁,她在离别45年后重返故乡,为了害死使她17岁时沦为妓女的旧日情人伊尔,用金钱收买了全城居民,让伊尔突然死去。剧本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现象。

1962年问世的《物理学家》,进一步奠定了迪伦马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剧本主人公是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他研究出一种能够发明一切的万能原理,因担心这一发明被政治家利用去毁灭人类,便装疯躲进疯人院。西方和某“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报机关都派人装疯打进疯人院,企图窃取资料,而以瑞士大资本家为后台的疯人院女院长却早已盗走了论文。剧中的物理学家是作者肯定的正面形象,但是他的逃避政治的愿望只是一种空想,最后还是落入了象征大垄断资本家的女院长手中。

迪伦马特其他重要剧作有《罗慕洛皇帝》(1949),它取材于罗马历史,故事却完全是虚构的,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冷漠旁观的态度。《密西西比先生的婚事》(1952)进一步发挥了这种处世态度。《天使来到巴比伦》(1954)的背景是古巴比伦王国,以寓意的手法强调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获得幸福,鄙视财富和权势。《法兰克五世》(1960)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横行不法的资本家形象。1966年问世的讽刺喜剧《流星》描写一个着名作家一再死而复活的荒诞故事,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精神危机。

迪伦马特除了以喜剧形式反映悲剧性社会问题之外,还喜欢用“犯罪小说”的形式反映现实社会问题。他认为,描写犯罪问题是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唯一有效的方法,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罪恶,作者可以通过犯罪问题探索犯罪的生理、心理原因和社会根源。《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2)是他的第一部犯罪小说,它以颇有说服力的情节描写,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的破产。中篇小说《抛锚》(1956)通过一次游戏探索了犯罪和道德问题,在题材处理和人物心理分析上,构思巧妙;《诺言》(1958)是他的犯罪小说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破案不成而身败名裂的结局,反映了主持正义者反被看成怪癖的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

迪伦马特的作品表现为荒诞、夸张,却都反映严肃的社会问题。他自称“中立主义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

迪伦马特还写过一些戏剧理论着作,以《论喜剧》(1952)、《戏剧问题》(1955)、《弗里德里希·席勒》(1960)等文章建立了自己的悲喜剧理论。

同类推荐
  • 太原诗钞

    太原诗钞

    本书是太原市委宣传部组织整理出版的歌咏太原人、事、物等相关诗歌的结集出版。本书上起上古歌谣,下至当代诗人的现代诗,精选300首,纵横二千多年,是一部展示太原历史和人文的优秀作品。诗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附有作者简介、题解以及简要的注释。
  • 中文系是治愈系

    中文系是治愈系

    作为70后的大学教授,遇到90后的学生,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本关于70后作者在大学中文系教书的实际体验,谈及人文、青春、成长问题的方方面面,既“文艺”,又“普通”,在幽默欢乐中反思中国式大学教育,作者入乎学术,出乎文艺,游刃有余,操文艺的刀,割学术的瘤。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酸甜苦辣兼备的真实的治愈。在70后老师和90后学生的交锋碰撞中,中国大学教育未来的希望可能正在萌芽。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诗海拾贝梦如初

    诗海拾贝梦如初

    作者的诗歌,有三方面明显的特点:一是朝气蓬勃。作品里活跃着年轻人蓬勃向上、纯洁美丽的律动。而这律动,承载着现代青年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的主流,即正能量。我很看重他的第一辑《生活悟道》部分的思考,也很看重他的第二辑《心灵私语》部分的真情表露,而在第三辑《家国情怀》这部分里,更能体现他的心情和理想、愿望和奋斗。“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那块血染的根据地”,描绘的就是建华的家乡——和顺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那里的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就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建华他们这些后来人,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人格情操,他们仍然像前辈那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家乡脱贫奔小康而努力奋斗,也因此就有了赵建华这样的青年诗人与诗人的作品。
  • 红墙回忆(下)

    红墙回忆(下)

    红墙高大雄阔,红墙阻断了普通百姓的视线。红墙内是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红墙内是共和国领袖的住地。这里,有波澜起伏的政治风云,有领袖人物的真实人生,有领袖们的感情生活。
热门推荐
  • 天脉神轮

    天脉神轮

    一代天骄,沦落凡尘!一路荆棘,铺就传奇!不平凡的人生之路,造就永世的传说!
  • 崛起于2009

    崛起于2009

    嘤国伦敦,嘤国伦敦,最大毛纺厂,泰晤士毛纺厂倒闭了!老板乔治吃喝嫖赌,欠下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路了。我们没有办法,拿着毛呢抵工资,原价100多的毛呢,现在只要60块!通通60块!乔治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还我血汗钱,还我血汗钱!群号779876987,求一个封面。
  • 一个故事一个愿望

    一个故事一个愿望

    欢迎有缘人来到凌烟阁,请问你要用什么故事来换愿望呢?(无CP无男子)
  • 行在无声时

    行在无声时

    那年夏天,本该遇见的是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初恋,可天不遂人愿,这场"初恋"确实让林榆夏刻骨铭心,因爱生恨,命运的不公,让她彻头彻尾脱胎换了骨。五年后,她筹划了一切,回归到他身边,却发现当初的那段"刻骨铭心",不过是个局中局,她也深陷在自己亲手编织的牢笼里,究竟,命运会让他们如何走向呢?拭目以待吧!
  • 还丹肘后诀

    还丹肘后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与人

    血与人

    她--张佳羽,中国第一绘画专师,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却未曾想这么高贵的她,竟然还有那么逆天的身份……(文中会说的)而他,不经意间闯入了她的世界,从此与她纠缠不清。张佳羽vs王易杰,强强联手,谁能更胜一筹?(【墨缘文学社】推出)
  • 王俊凯和我摘星星

    王俊凯和我摘星星

    都说打蛇要打七寸,而他的七寸就是她,他把她宠成宝贝,她也依赖着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明灵觉

    天明灵觉

    平凡少年徐衿川入都求学,无故被陷害,天道大运,天格有命。入灵渊宝塔修九世天功,读大道神文,逆天改命。惶惶大世万道争缨,后知天道明了,灵觉闪耀。
  • 暮色成尘

    暮色成尘

    那一年春天,十里桃林里那个温柔的人微笑的样子让她以为她看到了全世界,和雒恃相爱时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他是雒家的二公子,她以为爱情和身份无关也从不在乎.那一年她同时遇到另外一个人,那个在音乐室练琴时像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和他说话时却觉得只剩轻浮和恶趣味的宁远.新年夜里她收到宁远放在门口安静的躺着的开在深冬里的白玫瑰,那是他明白自己的爱情后的心,但她却已经是别人的人.不就之后她有了全新的家庭全新的身份可是却突然没有了他,她以为雒恃就这样退出了她的生命却在下一秒家里安排的相亲宴上见到他.她反射性的逃离,宁远却以她后母的儿子身份出现在她身边,并且因为比她迟出生一天成了她名义上的弟弟.时光缱绻,在爱与不爱之间牵绊和徘徊,她最终明白哪一个才是她真正的爱情.多年后宁远问她知道白玫瑰的花语是什么吗,--足以与你相配,而他也用尽一生来实现这个在新年里他对她许下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