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57300000011

第11章 游学在美国(1)

IN MY COUNTRY

“In mycountry…”这是B教授上课时的口头禅。他的国家是阿根廷。

我没问过他来美国多少年了,有没有移民,但每次他这样说时,我就感觉世界上除了美国就是阿根廷。无论讲到哪里,需要针砭时弊或者引经据典,他总是油然地想起他的国家。

我猜我至今还在上他的课,可能就是因为太喜欢他说“IN MY COUNTRY”这样的时刻。其实开学伊始,第二次课后我随他到办公室,本来想委婉地表达不想继续上课的意思。

“Professor,我对圣经的背景知识太欠缺,而且用英语参与讨论对我很难。所以…”我还没说完,他挥手道:

“不用担心。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在以色列和德国留学的时候,一开始也是这样的,慢慢就好了。我看了你的邮件,想法不错,如果能在课堂上提出来就更好,当然,如果你只想单独跟我谈,那也没问题。”

第一次课后,我写信跟他说过我对圣经预言的看法,并就他列举的九个西方预言传统与中国做了个小小的比较。

后来课上,他每每发问时,总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说:“我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然而,我还是没有发言,因为美国学生太活跃,也因为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不够自信。

B教授拿的是德国的哲学博士学位,精通西班牙语、英语、希伯来语、德语、拉丁语等七种语言。看他的个人履历,感觉他已经离开阿根廷很多年很遥远。但他似乎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国家,言必称之,而且不是说“阿根廷”,而是“My country”。

有多少人,摇身一变成为美国人之后,便将自己的国家弃如敝履。我几乎不记得有什么美籍华人说过“在我们国家”这样的话,或许是语言习惯不同,但就算说“在中国”的时候,他们下面句子的主语常常也不是“我们”而是“他们”。

这可能正是美国学生喜欢B教授的地方之一。虽然课上他总是将我们对世界的想象带到阿根廷,仿佛除了阿根廷,没有别的地方可说,但没有人因此觉得厌倦和不满。事实上,我们会不无惊奇地发现,人间百态和世间真理,可以为一乡一邑所穷尽。

有一次课上,大家分成二人小组讨论社会正义,B教授要求每个人就某个社会问题作分析,外国学生可以谈自己国家的情况。正好那个韩国男生坐我前面,于是我们两个少数民族一组。他说韩国贫富悬殊,穷人是受害者,富人是施害者。虽然听起来比正义还要正义,却冒着农民起义的烟味。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B教授汇报,因为我一贯缄默,所以韩国男生便义不容辞地代表发言。尽管我们讨论了贫富悬殊问题,我以为不是那么绝对,富人也有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成功的,而穷人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愚昧和懒惰贫穷,更有甚者,有些穷人一旦假以财富和权力,可能比他们曾憎恨的富人作出更可憎的事。

对立二元论的暴力,对于哲学或神学系的研究生来说,应该不难理解的。讨论时,韩国男生也不断点头表示认可,可是在跟老师和全班汇报时,却似我们根本没有讨论过一样,还是他那个简单的结论。

“那么你的看法呢?跟我们说说中国的情况。”B教授问,正好我胸中一番不平之意欲一吐为快。

“中国最大的不公正可能就是我们内心的失落感,大多数人怀着美好的理想念完大学,然后在城市里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一辈子为房子打工,忍受污染了的空气、水和食物。这些人都是受害者,要说谁来为这些负责,却很难,腐败的政府当然难逃其咎,而这种生活方式是不是也是工业化的必然呢。还有,中国的环境污染,西方国家也应该负一定责任,他们有如此高质量的生活,正是因为他们把工厂都建在了中国,利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尽管说得磕磕碰碰,但大家还是听明白了。老师若有所思地点头,教室里异常安静,几个美国同学甚至鼓了掌。

一个人欲人之尊己,首先应该自尊,保持一个做人的尊严。从来没见奴才可以受到主子尊重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骄傲,而并没有因此觉得和外国朋友有任何隔阂,相反当大家都很民族的时候,反而觉得更近了,因为有一种人类共同的美感。

那些入美国国籍时因宣誓而哭的人,这种被感动的动机十分可疑,就像红卫兵满腔热泪对主席像宣誓一样。我相信B教授就算入了美国籍,也不认为自己是个美国人,而永远是个阿根廷人,生活在他的国家。

从飓风那周开始,我连续两周都没有去上课。因为B教授的课结束太晚,我不好安排丁宝,所以很犹豫还要不要继续。那天带着茶叶,本来是去和他道别的。

他的办公室就在教室对面,我轻声敲了敲门,不确定他是不是在休息。

须臾,我听到他走过来的声音。咚、咚、咚。他在里面敲门。然后迟疑了一下,我皱了皱眉头,感觉他在等。

“Professor?”我道。

“哈哈哈,快进来。”伴着一阵朗笑,他打开门:“我在逗你呢。”

“对不起,我两周没来,也没有请假。”我说。

“发生什么事了?”他担心的样子。

“只是我女儿不好安排,你知道,我们的课六点才结束,但我必须六点之前去接孩子。”我又解释说之前是朋友帮忙照看,但现在她无法再帮忙了。

“哦,让我们想想办法。你到一楼的公告栏看看,有的学生可以志愿帮忙照看小孩的。”他说。

“算了,因为我住得比较远,不方便的。”我觉得太不现实。

“他们有些可以去你那里。无论如何可以试一下。”他说,“哦,不过你实在不方便,不上也可以,或者你可以提前离开,都可以的,随你。”

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拿出茶叶,递给他。

“哇,太美了!谢谢你。”他很高兴。

我很希望能有机会请他吃饭一起聊聊,但这不太合美国这边的习惯,所以从未提起。虽然我不算很传统的中国人性格,但和美国同学相比,还是很中国的,比如对老师的敬畏。

B教授的课很快就结束了,真是弹指之间,回忆起来,永远都是他一边在讲台前踱步,一边神往地说“IN MY COUNTRY”。

马修老师的文学课

很高兴犹豫了好久之后,还是在一点钟去了地铁站。

今天第一次去哈佛听课。没有提前跟老师说,王尔德和我的论文也毫无关系,这些都可以成为放弃的借口。甚至上午看书时故意不看时间,如果晚了便可以心安理得。

后来,从书本上抬头看表,正好一点,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抓起包就出门了。两点上课,到哈佛四十分钟,如果顺利找到教室,便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不顺利过了两点,那也尽力了。

有时莫名其妙地喜欢匆忙的感觉,似乎这表示自己没有在虚度人生。看着路上人来人往,阳光映着许多笑容,只觉现世安稳。

秋日下午明净如山顶的湖水,空气里有种听得到的宁静。地铁站外面那棵苹果树上,苹果红了,在婆娑的枝叶间,幸福地被遗忘。

半个小时就到了哈佛,五分钟之内就找到了纪念馆。教室的位置稍微诡异,在地下一层一个角落。还差七分钟两点,不知来得算早还是算晚。

门虚掩着,窥了一下,没人。推门进去,觉得不安,难道换教室了?等了两三分钟,两个女孩子进来,说没错,正是马修教授的课。

随后,女孩子们花儿似地,一朵朵飘了进来。大约二十个人,只有三个帅哥。坐在教室里,但见满堂颜如玉。

最后一分钟,马修老师笑容满面地来了。他四十出头的样子,西装革履,黑框眼镜,恰到好处的斯文和优雅的风度,让人影影绰绰地想到王尔德。

今天是第二次课,但是刚开始真正上课,上周只是课程介绍。马修老师让每个人做个生动而简短的自我介绍。其他学生都是本土的或英国的,个个说话如“间关莺语花底滑”,除了我。

对此情景,本来就岌岌可危的自信心严重丧失,好在马修老师一直用很温和的目光看着我,并说他夏天去了中国。我顺便为自己的冒昧造访致歉,并问可否上他的课。他说下了课再详谈。

美国孩子最大的长处或者短处,就是自信心十足,他们不像我们中国学生那样对老师毕恭毕敬,也很少谦逊地韬光养晦之类的。寥寥十多个学生中,歌手、作曲、舞者等就出了五六个。

不论学生介绍地或长或短,或生动或枯燥,马修老师总能轻轻松松地敷衍出几句活色生香的内容。

上课的主题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王尔德曾是我一度痴迷的英语作家,从童话故事,到小说,再到《狱中记》,无论从哪一页翻起,都惊为天人。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自然、温柔又深刻地写作。

马修老师说,他个人觉得《狱中记》和《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是王尔德最好的作品,“那是用心和灵魂在写,你只觉得他的话如水漫过你的身心,直至将你淹没。”一边听他讲,一边想起《狱中记》那悲伤成河的开头,我几乎泪下。

马修老师应当感觉到了我对王尔德的热情。课后找马修老师问能否继续上他的课,他很真诚地说,“我很感动你不远而来上这门课,目前的情况是,仅仅哈佛本校就有五十个学生想选这门课,上周我硬是砍掉了三十多个。让我想想该怎么解决。”

见他面有难色,我忙道:“我只是旁听,不需要学分的。”他立刻释然,“哦,旁听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很欢迎你来。”接着,他给了我这学期的上课大纲。

开学后总共上了两堂课,一次在BU,这次在哈佛,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教授都很认真。不但给学生规定必读的书籍,而且自己也准备了很多资料,因此讲课行云流水、满满当当。马修老师的大纲非常详备,上面有每周课讨论的主题、需要阅读的书籍,一直到学期末,大小论文的要求,提交日期等。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有时使得对他作品的批评走向悖论,比如他推崇个体生命的绝对自由,反对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他反对人带着目的做事,认为人应当随兴顺性地存在。然而正是因为机器解放了人,人才可能拥有足够的闲暇,像他理想的那样,在花园里采花。

“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他濒于疯狂。我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濡染了多年,可以想象……”马修老师像是无奈,又像很幸福。确定的一点是,濡染多年的马修老师,可以随口背诵王尔德的书,同时讲起课来出口成章、妙趣横生。

一直以来不太敢上文学课,怕那些美好的作品被种种理论分析之后,变成一具干尸。马修老师的课让我欣喜,如果说王尔德用心和灵魂写作,马修老师就是用心和灵魂讲课。

课后才想起两件事,以为奇迹:中午没吃饭没喝水;下午上课没有打盹。可见废寝忘食,原来不是夸张而是写实。

坐地铁回来时,夕阳落在查尔斯河上。马修老师的课仍余音绕梁地停留在心中,直到整个傍晚,直到此时。

我在想,如果上周去上课,马修老师可能会因为人多不让我来。今天就我一个编外人员,反正还多了两张椅子,事就成了。

人生往往有弄拙成巧之事,以至事后茫然无知,难辨此系天命还是人事。可能还是像庄子说的,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饮食男女

爱上美国食物,是我始料未及之事。出来前不喝牛奶,不吃芝士,即使冰激凌和奶油蛋糕,我亦丝毫不会动心,去酒店吃自助西餐都是满大厅找窝头吃。

我想我实在是土到家了。一开始很发愁吃不惯该怎么办,好在去过波士顿的室友说,中国超市啥都能买到,自己做饭就跟在中国一样。

的确,很多中国人在美国就是这样吃的,即使已经来了数年甚至数十年。我的两任房东都是福建人,她们每天下午煲汤,里面各种药材放得地地道道。

在Walker中心,中国人做饭时总是烟火味十足,油烟机抽得呼呼响。印度人喜欢做饼,要么就是咖喱鸡饭之类;西方人则凉拌沙拉,用玉米片舀奶酪吃;厨艺最高的当数黑大婶,电烤箱是她的最爱,蛋糕、烤鱼、烤鸡,一盘盘端出来,每晚九点多,母女二人安坐餐厅,吃得像国王。

初来乍到,除了时差所致的身心煎熬外,饮食也着实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在飞机上十多个小时,达美航空送餐送水倒很殷勤,但都是三明治蛋糕之类,不算难吃,但胃里感觉始终找不着北。

在Walker中心落脚之后两天,因为锅碗瓢盆一应俱无,所以只得胡乱吃些东西。第三天去市中心购置家当,一早起来便感觉不适,地铁坐到一半就赶紧下车。犹记坐在地铁站的长椅上,当地铁轰隆隆来了又去,我头痛欲裂,恶心得几乎直不起腰,问自己缘何受这份罪?再理智思索一回,恍然大悟:来了这几日竟不曾吃盐!后来在中国城吃面时,便放了许多盐加了数次辣,胃口于是大开,整个人总算活了过来。

自己做饭就好了很多,可以天天吃面条。但中国超市太远,美国超市又买不到很多原料,无奈之下只好将就,以意粉代替面条。按照华人教会的做法,煮好之后,以老干妈拌之,竟美味得连中国挂面也逊色三分。

四月的北京花妍日暖,美国东海岸却依然料峭春寒。来之前曾问及天气,教授来信说,已经是夏天了。可能这就是他们的初夏,我却十分畏寒,出门仍穿厚衣服,有时落雨,夜里瑟缩在被窝。

那时候,天天穿T恤的Bill听我抱怨冷就会笑。来了一两年的中国学生说,多吃芝士就不怕冷了。我认为我的胃不喜欢也消化不了芝士,每次去星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芝士,都会叹息,不知有什么好吃的。可心里又怅怅,因为希望自己能抗寒一些。

有一次在厨房,当医生的李大哥告诉我,其实我们吃某些东西舒服,是因为胃里会分泌出一种酶,忽然饮食习惯改变,开始时会感觉不适,因为这种酶不能消化新的食物,但胃里会自动分泌出可以消化它的另一种酶。

有了理论依据,心里顿安。有一次便跃跃欲试地买了块芝士,早上烤墨西哥饼(买这种饼完全因为它是全麦的)时,便切了块卷在里面,烤出来竟非常美味。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和丁宝几乎每天早上都吃芝士。通常是全麦墨西哥饼,里面放两块芝士,抹些花生酱,心情好时可以再加点蔬菜西红柿等,或煎或烤,营养美味。佐之以牛奶,或蔬菜汁,周末丰盛些再做个土豆泥,哇,好生活其实很简单。

说到牛奶,我从前以为牛奶只能热喝,就像水要喝温的一样。其实这都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在左右身体的感觉。入乡随俗,大家都喝牛奶,我也买来喝。结果,每次在微波炉热过之后,那浓浓的腥味实在让我却步。几番尝试后终于作罢。

老公来了之后,他说何不尝试像他们那样冷喝呢。试了一下,味道鲜美,没有半点腥味。然后只要不去想冷牛奶怎样不好,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喝水也是,出来之前我就慢慢让自己适应喝凉水,Y同学暂无此意识,所以每次吃饭她总特意要杯热水,教授晓之以理时,她就会抚着自己的胃,以虚弱的表情道:“哦,喝冷水我的肠胃会很不舒服的。”

美国人几乎从来不喝热水。有一次,Chris要喝水,我拿煮好的水给他,刚喝了一口,他大叫:“你要杀了我吗?这水是温的!”天哪,至于那么夸张?

同类推荐
  • 古典与现代(第二卷)

    古典与现代(第二卷)

    本书是著名学者杨国良教授编辑的人文丛刊,书中汇聚了宋耀如的《1885年7月18日写给安妮的信》、周伟民的《唐玲玲在斯坦福探秘“宋子文档案”》、张江南的《东瀛问学记》、野叟的《夜游岳麓山(外二章)》、韩少功的《空谈比无知更糟(外一章)》等诸多知名学者的文章。辑中文章一改往日学术刊物中“学院式”写作的冰冷面孔,篇篇见情见性,文字背后透露出的人文知识分子情怀可触可摸,同时又不减损文章内在的思想学术深度。
  •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杨树达讲文言修辞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杨树达讲文言修辞

    读中国书,不可不知中国特色的修辞。不明中国特色的修辞,易犯事不明、物不显、犯人忌等毛病。中国修辞与西方修辞相异之处甚多,然知之者实少。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为中国特色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值得让更多读者知晓和学习。本书介绍了这本奠基之作的精华所在。
  •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洪烛诗选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洪烛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思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编者从浩如烟海的散文卷帙中遴选出数百篇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辑录成书。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
  •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村上春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一书选取了村上春树具有代表性的《1Q84》、《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舞!舞!舞!》、《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寻羊冒险记》等十多部作品,截取集中反映村上春树作品主旨的文字段落,加以解读和分析。书中在剖析这些作品创作背景的同时,还结合当下阐述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许我来温暖你

    许我来温暖你

    林臣东汉臣集团董事长,年轻有为,可谓一表人才。在短短数年时间里从一无所有到今天的汉臣集团。一间进出口集一身的大型贸易公司。在所有人眼中好像上帝把所有的幸运和荣誉都强加在了林臣东的身上。大学刚毕业的他便与学习服装设计师的苏韵雪早早结婚。为此在林臣东组建汉臣集团的那天开始苏韵雪便赫然消失于整个服装界。成为了家里的全职太太。所有的美好并不能让这一切看的如此完美。而接下来的一切才从这里开始。。。
  • 墨庄漫录

    墨庄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舍身求仙

    舍身求仙

    当两行血泪从杨天眼眶中涌出的时候,当那深入骨髓的伤痛像一把尖刀狠狠插在杨天的心上,撕开一道又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的时候……他便知道,从今以后他能留下的仅剩下那无尽的仇恨……
  • 重逢一解言

    重逢一解言

    时光荏苒,历经世事,再次相见,物是人非,但我们依旧是我们。
  • 企业的力量

    企业的力量

    《企业的力量》希望通过对企业的论述,使更多的企业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构造伟大的愿景,实现超级成长的目标,发展成为具有卓越竞争力的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在对许许多多全球性大企业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它们成功的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试图模仿他们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的力量》的宗旨是:通过学习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激发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所处的地区及其一生的机会重新进行策略性思考。
  • 窃生纪

    窃生纪

    一个毒舌恶搞胖子的逆袭史;一个身残志坚瘸子的成长史;一只猴子终极演变的进化史。
  •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使守护在身边

    天使守护在身边

    既然我无法成为你夏热的清风亦未曾伴你熬过寒冬的冷,那么就让我在你的身后静静地陪着看着..
  • 现世茅山

    现世茅山

    谈到“茅山术”在一般人的心中,立即泛起一种神秘、尊重却又敬而远之的强烈感觉,这些也许都是在电影情节中所塑造出来的深刻印象,“茅山道士”似乎个个都有高深的驱鬼、下符、扭转乾坤的高深法术,所以对他们是既爱又怕。此时此刻就让kt冰带领你们进入这一神秘的领域..。。鬼门开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