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EAP的宣传促进和培训后,员工有了实施EAP项目的知识积淀和能力积累,就可以依托“人本关爱导向的管理价值多元化”EAP模式,以EAP价值的深度延伸为目标,搭建员工心理关爱平台。搭建员工心理关爱平台包括实施一些专项干预的措施、建立员工心理档案,但最具针对性、最能真正起到帮助的服务是对员工进行心理咨询。
实施专项干预
化解他人的心理障碍,对心理不健康者进行积极疏导,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企业管理者要遵循“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工作理念,做好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的工作,在员工遇到心理问题时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进行专项干预,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扰的阴影。实施专项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健康员工心灵,平衡员工心态
心理卫生健康与否,关系到员工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以及企业的和谐稳定。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以及心理卫生知识,能够促进员工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的理解,消除偏见与歧视。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经常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发挥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保障作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渗透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企业的工会组织可以邀请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为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也可以利用内部局域网等渠道编发相关资料,向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体现人文关怀,营造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良好企业氛围。
例如,华为公司前几年也出现员工跳楼事件,但是问题出现后,华为公司能够积极面对员工的心理问题,在员工的人文关怀方面,做得有理有据。2008年,华为设立了首席健康官;员工关系部成立了几十个像俱乐部一样的协会,由公司提供经费,员工下班后随时可以去锻炼身体;在生活上注意给员工减压,对员工关爱。
2.实施心理卫生提前干预
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消除员工的心理困惑,保持健康心态。管理者要注意把握员工的共性心理需求,区别个性心理特征,坚持提前介入、因势利导、因人施教,用员工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努力帮助员工自觉保持卫生、健康、平衡的心态。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外聘心理卫生顾问,为员工提供专家型心理辅导。员工更容易接受外请专家,干预效果好。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人员、班组长、骨干当中一些擅长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优势,帮助释放压力,树立自信心。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基层管理者,不应将自己应该承受的压力转嫁到员工身上,相反要注意减轻员工思想上的压力,要积极创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氛围。
3.优化企业工作环境
企业要从关心员工的角度出发,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关注空气、噪音、光线、温度、整洁、绿化等方面,提高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工会组织可以加强“员工之家”以及各种业余协会的建设,引导、鼓励员工形成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使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以缓解精神压力;要尽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融洽关系,促进和谐。
4.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
企业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重点的是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技术水平,使之工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从而减少员工完成工作的能力压力;进一步完善薪酬体系,向员工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探索实行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在生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组织心理健康普查,健全员工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员工心理档案
员工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一位心理有问题的员工为企业带来的破坏力和负面影响往往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把好员工心理关,为员工建立心理档案,从而建立起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1.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反映员工的心理特点,从而为企业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心理档案一般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两个部分。静态信息详细记录了每名员工的个人简历、社会关系、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工作业务技能状况等内容;动态信息内容包括员工的爱好和专长、脾气性格、综合素质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度及受奖罚后的心理表现等。
具体说来,员工心理档案内容如下:
(1)员工基本情况。员工基本情况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人力资源工作者深入分析员工心理,正确诊断员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个人简历,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文化程度;
②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③家庭状况,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夫妻亲子关系等;
④工作情况,主要包括文化程度、从事的工种、职位级别、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交际水平等;
⑤对员工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领导同事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主要是指员工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及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怎样进行培训与转化;员工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3)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主要是指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4)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主要是指员工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资料搜集的方法
确定了员工心理档案的内容后,就要搜集反映这些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员工资料的搜集可以通过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方法,全面关注一个人的各种情况。
(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员工资料的方法。
(2)问卷法。问卷法是人力资源部门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员工了解情况和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是按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出来的,由一系列指标、变量所组成搜集资料的工具。采用自编的问卷调查,如用书面问题、表格让员工回答、填写,可了解员工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3)谈话法。谈话法是指心理辅导员与员工或其较亲近的人通过直接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员工心理的一种方法。通过谈话法,可了解员工真实的心理背景、过去的心灵创伤等。
(4)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建立心理档案中最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法。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一步采取测验法,明确其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把相关信息提供给心理咨询专家。
3.对员工心理档案进行分层分类指导
人力资源部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所建立的员工心理档案,因人而异,实施分层分类指导,达到全面进步、共同提高的最佳效果。
以下是对员工心理档案实施分层分类指导的具体步骤:
(1)根据心理档案将员工心理健康程度分层分类。分层分类不是将员工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按照员工的心理特点,在预设一定目标的基础上施以不同的方法,以求最佳的效果,确保员工心理健康,幸福感增加,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在分层分类中始终贯彻一个隐性的原则,说到底就是寓分层分类指导于无形,不简单地施以分类划分、分组指导,而是在服务指导过程中时有穿插、时有关联,有分有合,随机转换。
可以借鉴变态心理学中概念的区分将员工分为两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在分类的基础上又可以将心理正常的员工分为两个层次,即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的员工又可以分为三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含部分可疑神经症。心理健康类员工拥有较好的生活协调能力,习惯良好,个人潜质等各方面俱佳。心理不健康之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这一类型的员工是因为一些现实的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心境突变,是近期发生的、反应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通过心理咨询能很快消除烦恼;心理不健康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员工,这类员工一般受到过强烈的现实性刺激,内心有严重冲突,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受到影响;心理不健康之可疑性神经症的员工,这一类员工原因就比较多,有的是个人原因,有的是家庭原因,但多数是各方面的原因都包含其中。虽然个人潜质比较好,但没有得到正确的心理疏导,导致心理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缓解,这一类员工也是企业分层教育、分类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2)对各类员工进行分层分类指导:
·心理不正常的员工。对于心理不正常的员工,应及时转介到专科医院治疗,经过临床治疗,心理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方可允许其继续工作,但是需要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跟踪服务。
·心理健康的员工。这个层次的员工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但并不代表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这种员工,重点是提升自身素质,改善其生活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举办集体活动,如唱歌、绘画、体育比赛等,成立员工兴趣爱好团体,以融洽的氛围提高员工心理健康的层次和水平。另外,对员工提供职业生涯援助,了解员工的能力、个性、兴趣、动力和个人发展愿望,一方面使企业深入了解员工,另一方面也帮助员工进一步了解自己,根据个人特征,将个人发展愿望和企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
·心理不健康的员工。这个层次的员工的心理问题虽然不严重,但会无形中影响工作效率,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演变为精神疾病。所以,这类员工是EAP项目的最主要目标,工作人员要明察秋毫,通过谈心、访谈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随时给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职业压力,并开展心理培训项目,让心理亚健康的员工在活动与培训中掌握心理健康的技巧与知识。
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美国EAP最主要的干预手段,同时在中国模式EAP项目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员工来说,专业心理咨询是最具针对性、最能真正起到帮助的服务。
以问题整体解决为导向的中国模式EAP,使得EAP中的心理咨询比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要求更为严格。从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来看,主要参照国际EAP协会的标准和惯例,要求EAP心理咨询师的学历必须达到心理学硕士以上,具备3~5年以上心理咨询经验。从应用的咨询技术来看,EAP的心理咨询通常需要在1~2次咨询之后问题得到解决,最多不会超过6次,因此,咨询师需要掌握熟练的短期焦点解决咨询技术。
EAP心理咨询分为个人咨询和团体咨询。个人咨询指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单独沟通,针对来访者个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团体咨询指对于一些比较集中的人群开展团体咨询,内容包括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问题解答等。专题可以是与生活、工作有关的任何内容,包括婚姻家庭专题、儿童教育专题、社会交往专题、成功素质训练专题等。这对于咨询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泛的兴趣、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
EAP心理咨询一般分为三大阶段,即心理诊断阶段、帮助和改变阶段及结束阶段。心理咨询的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第一阶段中,心理咨询专家的主要任务是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确认,制定出咨询目标;第二阶段则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其认知、情绪或行为;在第三阶段,心理咨询专家要帮助来访者巩固治疗成果,适应结束治疗的情况。
1.心理咨询的形式
企业为员工和他们的直系亲属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有电话咨询、电子邮件(信函)咨询、网络咨询、直面咨询等多种形式,以充分解决困扰员工的心理问题。
(1)电话咨询。电话咨询是指利用电话通话的方式对当事人给予劝告、安慰、鼓励、指导。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服务的理解还不深入,不能公开接纳,所以电话咨询以其隐蔽性、保密性强的特点,成为我国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般情况下,员工可以就所遇到、所关心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事先拨打咨询预约专线,预约请求发出一个工作日内确定好咨询师和咨询日期,并电话通知该员工。同时,也包含对问卷筛查出的员工进行的主动干预。
(2)电子邮件(信函)咨询。电子邮件(信函)咨询是指以电子邮件或信函的方式进行心理咨询。当事人可在邮件或信函中提出自己咨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回复,不受居住条件限制。对不善于口头表达或较为拘谨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但咨询效果容易受到当事人的书面表达能力、理解力和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员工可以将自己的心理困扰以电子邮件(信函)的形式发送到心理咨询专用邮箱,心理专家将在两个工作日内查阅,并为发邮件的员工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如有必要,会建议该员工接受电话或面询服务。
(3)网络咨询。网络以其极强的保密性、隐蔽性、快捷性及实时性,为心理咨询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通过网络,当事人能够真正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隐私,暴露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心理咨询师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咨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4)直面咨询。直面咨询是由心理咨询机构的专职心理咨询专家深入到基层或当事人家中,或在指定地点进行私密心理咨询,为当事人提供多方面心理咨询服务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2.心理咨询的关注重点
在心理咨询专家为公司员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时,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系统摄入信息,充分准备分析,找准工作对象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心理咨询在进行实质性的治疗前,强调通过家属报告、摄入性会谈、临床观察、心理测验等方法,获取求助者的综合信息,进行初步诊断,确定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系统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第二,掌握会谈技巧,改进会谈方式,控制会谈的内容和方向。心理咨询在会谈中讲求共情和积极关注。所谓共情,就是指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感受,并要适时地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积极关注就是指对对方的言行中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对方拥有正向价值观。心理咨询在会谈中还讲求尊重、热情和真诚。尊重是指以平等和信任的态度尊敬和敬重对方;热情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克服公事公办的思想,与对方距离更近一些;真诚就是以真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扮演角色,表里如一,真实可信。
第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针对工作对象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企业,员工来自四面八方,成长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将会形成差异的性格特征,其需求与动机也将不同。心理咨询专家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一般而言,出身较为贫困、经历坎坷的中年员工往往注重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他们向往长期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对这些员工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当注重切身利益的分析;层次较高、渐近退休的老年员工的爱和归属需要更加强烈,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当侧重于以情动人;自小衣食无忧、在家长庇护下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员工往往不太注重企业给予的物质追求,而是强调尊重和自我实现,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工作应更多地强调理性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