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始末
1943年1月,为了对抗即将出现的美军B-29重型轰炸机,日本海军命令中岛公司研制一种高速度重武装的单座双发乙型战斗机。这便是18试局地战斗机“天雷”,机体编号J5N。海军对寄予厚望的“天雷”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装备两台中岛“誉”21型风冷发动机;最大时速不低于360节;装备20mm航炮和30mm航炮各两门;座舱和燃料舱必须有装甲防护;还具备有轻快灵活的操纵性。
同年5月,中岛公司开始了设计工作。该机在中岛公司内部的编号为N20,由中村胜治(前期)和大野和男(后期)两位技师担当主设计。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在1年零2个月后的1944年7月便制成了1号样机。
从外观上看,该机的发动机舱似乎格外庞大而机身相对瘦削修长。其实这并不是因为“誉”发动机的体积偏大,而是中岛公司过分追求机体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才造成了外形比例失调。为了保证高速性能,中岛公司采取了诸如尖锐形的机首、高度流线的气泡座舱、高速翼型的层流翼、福勒式二重襟翼、机翼前缘狭板等措施。但是由于涡轮增压器的开发迟滞,该机将暂不具备在10000米高空作战的能力。后来中岛公司又应海军的要求设计了装备截击雷达的双座夜战型“天雷”,取消了单座型的气泡座舱,换了另一种流线风挡。
众所期待的样机在试飞中暴露出了和其他装备“誉”发动机的飞机一样的问题:由于振动过大以及漏油等,发动机始终达不到理想出力。此外还因为襟翼和发动机吊舱不匹配造成失速等问题,总之“天雷”除了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操纵性,在其他方面离海军的要求相距甚远。试飞的最高时速仅有597千米/小时,爬升率也不尽人意。若不大幅修整发动机吊舱的外形,性能将难以改善。其实早在设计过程中,中岛公司就已经发现海军指定“誉”21型发动机出力不够,无法达到要求的时速,曾多次请求更换大功率发动机,但都被驳回。
海军之所以在这样一款高速战斗机上果断钦定“誉”发动机为动力是有原因的,两架“天雷”:近处是双座型,远处是单座型小直径的“誉”作为日本第一种1470千瓦级的发动机,被这个岛国骄傲地誉为业界奇迹。海军认为,相比现有同级别发动机,“誉”更加小巧紧凑,并一相情愿地认为“誉”的性能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指示中岛方面尽力降低“天雷”的飞行阻力即可。
但是“誉”高空性能差、可靠性低下这两大问题屡屡被前线部队和中岛的死敌三菱公司所诟病,只不过在“天雷”诞生的1944年,日本人没几款像样的1470千瓦级发动机可供选择,所以才矮子堆里拔将军选中了“誉”。中岛方面则把原因归咎于海军提出的过于苛刻的要求,认为这造成了机体超重才导致飞行性能低下。
之后,生产“誉”发动机的中岛公司武藏制作所在B-29的空袭中被毁,狠心的美国人让“天雷”装备差强人意的“誉”发动机都成为一种奢望。不仅如此,美军在日后的轰炸中还摧毁了中岛在其他各地的工厂,使得中岛无力继续改进“天雷”。人祸之后是天灾,1944年底的东海地震彻底摧毁了“天雷”和许多新式作战飞机投产的条件和希望。为保证产量和质量每况愈下的“誉”发动机优先供给“紫电改”和陆军的“疾风”这两种单发战斗机,海军于1944年秋裁掉了包括“天雷”在内的一大批试制飞机,至此“天雷”在仅仅完成了6架样机后便被完全放弃。
根据最初的设计,“天雷”的火力全部集中在机首,后来由于斜射航炮在夜间战斗机“月光”上的良好表现,于是中岛公司在3号机、5号机和6号机的背部追加了斜射航炮。其中5号机和6号机被改装成了双座的夜战测试型。所有型号的“天雷”样机均未配给一线部队参加实战。直至战争结束美军都不知道“天雷”的存在,因此“天雷”未像其前辈那样从盟军情报部领到一个英文名代号。战后,3号机和6号机被送往美国接受测试,并像许多德日战机一样不知所终。
性能
机长11.50米;翼展14.50米;全高3.51米;翼面积:32.00sqm;空重5000~5390千克;最大重量7200~7300千克;最大时速597千米/小时(高度5600米);实用升限11300米;航程1482~2740千米;螺旋桨VDM定速4叶;发动机2台中岛“誉”21型18缸星形风冷发动机,起飞出力1483千米/小时;乘员1人,有双座型号;武装2门30mm航炮、2门20mm航炮,部分型号追加2门30mm斜射航炮;生产数量6架(原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