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月光”的生涯颇为曲折,它的诞生是作为远程战斗机出现,发展又是作为日本海军第一种专用的陆基侦察机,成名及辉煌全在于它是日本海军唯一正式定型生产的夜间战斗机。按日本海军对战斗机的划分,也就是唯一的一种丙战。日本海军对夜间战斗机以“光”字命名,然而其他型号均未能进入实用,“月光”也就只有独自辉煌了。
历程
1938年底,日本海军要求研制13试双发远程护航战斗机,航程达到2400千米,时速520千米以上,装备20MM火炮和活动机枪,同时要求具有单发战斗机的机动能力。设计条件非常苛刻。
中岛公司接受任务后开始研制,制造出的样机安装两台中岛NK1F“sakae”14缸气冷发动机,单台功率为809千瓦(该机的两台发动机竟然不是一个型号,一台21型,一台22型。除了在少数高空飞行任务中换用两台21型外,整个J1N1系列的发动机都是这样一公一母);机头配备1门99式一型20MM机炮和2挺97式7.7MM机枪,背部安装双联7.7MM遥控枪塔2个,乘员3人。由于采用了前缘缝翼和机动襟翼,飞机运动性能良好。然而由于遥控枪塔结构超重,且设计精度差,直接影响该机作为战斗机的使用,仅制造2架样机,研制失败。但日本海军仍然看中了J1N1表现出的航程与速度性能,经改进后于1942年7月命名为2式陆侦,送往南太平洋战线。J1N1-C与后续的J1N1-R取消了大部分火力配备,仅保留一支后座射手手动操纵的7.7MM机枪。由于该型机数量少,零部件补给困难,造成出动率低下,不能满足远程侦察的需要,所以仍然不能看作一种成功的战机。
1943年春,南方战线的251航空队对2式陆侦进行了改装,拆除后座机枪后在后机身装备射向斜上方和斜下方的20MM机炮各2门,以对抗美军夜间轰炸机,改造后的机型被称为J1N1-CKAI。251航空队共改造3架J1N1,5月21日夜在布干维尔一举成功击毁B-17两架。捷报传来,军令部立刻决定将全部2式陆侦改造为夜间战斗机,并正式命名为“月光”11型,这种火炮布置方法及后下方攻击战术也就被确定下来,成为日本夜间战斗机的标准配置和战术了。“月光”11型乘员减为2人。
战争后期,装备雷达的“月光”23型投入使用。该型机与原有各型相比机体变化较大,取消了下射机炮,同时在机头配备了一门20MM火炮。
“月光”各型共生产477架(不含原型机)。装备了日本海军133、141、153、251、302、322航空队。性能数据以11型为例:乘员2人,机长12.77米,机高4.56米、翼展16.98米,正常起飞重量7010千克,最大速度每小时274节,升限9320米,航程2040海里。
武器
最后说说“月光”所用的武器。斜向安装的火炮和后下方攻击战术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广泛采用的“斜射炮”或叫“斜乐曲”的武器系统。德国方面的记录很清楚地记载了它的发明者是空军夜战部队地勤士官保罗·米勒,他在晚饭后散步的时候从DO17和JU88轰炸机自卫炮塔得到灵感,用木板加工出了第一门简陋的斜射炮并因此获得了1000马克奖金和奖状。虽然日本人言之凿凿称“月光”所用的斜射武器系统由251航空队小园中佐发明,但有可能是从德国获取了类似技术。
性能
型号11型;翼展16.98米;长度12.77米;高度4.56米;起飞重量7010千克;最大速度274节/小时;续航力2040海里;升限93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