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40000000094

第94章

次明五度治患不同。如经中说。多贪众生教观不净。贪有五种。对治各异。何者五贪。一者色贪。男女相爱。以不净观而为对治。二亲戚贪。亦名淫贪。眷属相怜名亲戚贪。亲情相爱寻续不断名为淫贪。如多日雨名为淫雨。多日之风名曰淫风。此亦如是。不同世人奸逸名淫。此之淫贪舍无量心而为对治。故杂心云。舍无量心对治淫贪。三者财贪。吝惜身财。檀度为治。四名闻贪。求善称誉。身空为治。五善法贪。爱著善法。法空为治。今此偏说色贪对治为初度门。以此过重受生根本故偏说之。色贪有二。一爱自身。观五不净而为对治。二爱他身。九相为治。爱他身中有四种欲。一威仪欲。二形****。三处所欲。四细触欲。威仪欲者。死相为治。第二形色青淤脓烂血涂为治。处所欲者胀坏虫食分散为治。细触欲者骨锁为治。问曰。九相能治贪欲。与彼十相对治何别。释言。九相但能遮伏。十相能灭。九相能伏如似缚贼。十相能灭如似杀。贼差别如是。十相之义后当别论。多嗔众生教慈悲观。慈悲二心治有通别。通则俱治一切嗔恚。则则各异。如涅槃中六门别之。第一义者。嗔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靻。断命之嗔粗而易舍。修慈悲能治。鞭靻之忿轻而难离。修悲方治。第二义者嗔有二种。一嗔众生。二嗔非众生。嗔众生者。应生所起性容轻薄。易除易遣。修慈能治。嗔非众生者。不应生处起性必深厚。难离难舍。修悲方离。嗔非生者。于众生处灼然亦嗔。故曰深厚。第三义者。嗔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有缘生嗔应生处起性容浮薄。易除易舍。修慈能治。无缘生者性必深厚。难除难断。修悲方治。无缘生者有缘亦嗔。故曰深厚。第四义者。嗔有二种。一缘过去久因缘生。二缘现在近因缘生。缘于过去久缘生者。去境玄远嗔容轻薄。易除易舍。修慈能治。缘现生者。近境逼心忿恼必深。难裁难忍。修悲方治。第五义者。嗔有二种。一嗔圣人。二嗔凡夫。憎圣人者。可敬处起。易除易舍。修慈能治。嗔凡夫者。可憎处起。难忍难舍。修悲方治。第六义者。嗔有三品。上中及下。上嗔易息。修慈能治。中嗔次难。修悲方治。下嗔难断。修慧方离。慈悲不治。愚痴多者教观因缘。痴有四种。一迷世事。五明为治。二迷世俗因果之法。十二缘观而为对治。三迷二谛有无之理。以二谛观而为对治。四迷真实如来藏性。实证为治。今说第二为因缘观。问曰。经说。声闻钝根教观四谛。缘觉利根教观因缘。今云何言愚痴众生教观因缘。龙树释言。此愚痴者不如牛羊全无所知。盖乃外道邪见。利根迷正因果。故说为痴。以利根故能观因缘。然因缘中治患非一。今据一门且言治痴。著我多者教分别界。依如毗昙六界分别明无我人涅槃经中十八界观明无我人。是身唯有六根六尘及识故。所治之我或一二三乃至六十五种差别。无我章中已广分别。思觉多者教令数息。觉有八种。所谓欲觉.嗔.恼.亲里.国土.不死.族姓.轻侮。此义如前八觉章中具广分别。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以何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是三毒境界故尔。问曰。何故诸烦恼中偏说对治贪嗔痴我及与觉观以为度门不说余结。以此凡夫多所起故。又贪嗔痴是三毒根。我为一切诸见根本。觉观妨道故偏治此。以为度门。余不如是。所以不说。又余烦恼皆是观收故唯说五(此二门竟)。

次就三善分别五度。言三善者。所谓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也。五度观中。不净观门是无贪性。慈悲观门是无嗔性。余三观门是无痴性。若论眷属即五阴性。定共无作是即色阴。受数为受。想数为想。心王为识。余为行阴(此三门竟)。

次就地论。地谓欲界未来中间及八禅地。约此诸地分别五度。初不净观是其欲界未来中间初禅二禅五地所摄。依欲界地闻思慧心作。即欲界摄。依未来等彼慧心作。即彼禅摄。问曰。何故三禅以上不起此观。释言。欲界有二种欲。一者身欲。二者心欲。五识地中有其身欲。意识地中有其心欲。故从欲界至禅中间修不净观对治彼欲。初禅地中亦有二欲。眼耳及身三识地中有其身欲。意识地中有其心欲。故依二禅修不净观对治彼欲。二禅以上单有心欲。无有身欲。故三禅上不修此观。又三禅中乐乐于自乐。四禅以上其心寂静。不乐观此不净之事。故三禅上不为此观。设令修习小故不论。慈悲观者。依如毗昙欲界四禅未来中间七地所摄。成实法中一切地摄。大乘法中粗同毗昙。细同成实。因缘界入二种度门一切地摄。安般念者。五地所摄。所谓欲界未来中间及彼二禅三禅地家方便道摄。虽五地摄多用欲界闻思慧心作。问曰。初禅二禅三禅根本定中以何义故不为此观。释言。数息为求禅定。彼根本定定心已成。是故不为。又问。何故四禅以上不为此观。彼地已离出入息故。五停心义大况粗尔。

五圣支定义

如成实说。定能生圣。与圣作因名圣支定。圣支不同一门说五。五名是何。一是喜定。二是乐定三是清净心定。四明相定。五观相定。初禅二禅名为喜定。三禅名乐。第四禅中免三灾绝四受灭出入息名清净心定。此三犹是世俗四禅。依此三种发生理解名明名观。始观五阴苦无常等名之为明。破坏五阴观五阴空说以为观。问曰。何故世俗定中唯说四禅以为圣支。生圣强故。又问。此五位在何处。释言。前三位在外凡。后之二种闻思已去。其中辨义进退不定。一义释云。闻思位中习解方便名之为明。修慧位中现见二空说以为观。第二释云。四现忍心同名为明。无相已去齐称为观。以小类大大亦应有。大中前三亦在外凡。明在种性。观在解行。亦可明在种性解行观在地上。五圣支定略辨如是。

五圣智三昧义

五圣智三昧如成实论五圣智品说。名字是何。一圣清净三昧。二非凡所近智者所赞三昧。三寂灭妙离三昧。四现乐后乐三昧。五者一心出入三昧。圣清净者。行者在于见谛道时所修禅定。时若起烦恼则以智慧除彼烦恼令定清净名圣清净。非凡所近智所赞者。行者能破世俗假名。入无相位所得圣定名非凡近智所赞也。寂灭离者。论自释言。薄诸烦恼令贪等灭名为寂灭。此斯陀含所得之定。妙尽欲界微细烦恼名为妙离。此阿那含所得之定。现乐后乐者。于现在世证烦恼断名为现乐。未来世中得泥洹果名为后乐。此上二界一切烦恼对治定也。一心出入者。论自释言。行者常行无相心故名为一心出入三昧。此一在于无学位中。准小类大。大亦具有解行已。前名圣清净。欢喜地中名非凡近智者所赞。二地已上至第八地名寂灭妙离。九地十地名现乐后乐。佛地名为一心出入。问曰。何故说此五种。成实释言。佛明定中非但系心亦有圣智。是故说之。五圣智三昧相别粗尔。

五智义六门分别(一辨相 二定体 三漏无漏分别 四就位分别 五就人分别 六就处分别)

言五智者。一法住智。二泥洹智。三无诤智。四者愿智。五边际智。法住泥洹从境为名。相状如何。泛释有六。一就有为无为分别。知苦集道有为之法法相存立名法住智。观察灭谛无为之法名泥洹智。泥洹胡语。与彼涅槃原是一名。传之音异。二望生死增损分别。观集生苦增长生死名法住智。观道趣灭减损生死名泥洹智。又观诸法无常苦空趣向涅槃是亦名为泥洹智矣。故论说言。增长生死名法住智。减损生死名泥洹智。三空有分别。知世谛有名法住智。了真谛空名泥洹智。四望有法增损分别。观察有法从因缘集名法住智。观法无常苦无我等趣入空理名泥洹智。五事理分别。了知真实如来藏中法性常住名法住智。故经宣说。真谛之法以为法界法住。知其事灭无为之法名泥洹智。六直就真谛随义分别。知第一义法性常住名法住智。知一苦灭名泥洹智。此六种中随宗别分。初之两门是毗昙法。中间两门是成实法。后之两门是大乘法。以深摄浅初之两门是毗昙法。前之四门是成实法。六门是俱大乘之法。初二如是。无诤智者。就能为名。得此智时不与物竞名无诤智。此义云何。圣人常恐违众生心令起烦恼。凡所为作类察物情知其心欲。能以巧慧善顺随之名无诤智。言愿智者。从方便为名。圣人修得捷疾智。故于一切法随愿欲知即能知之。名为愿智。边际智者。从境为名。身报穷处名为边际。圣人修得自在智故于此边际修促随心名边际智。问曰。此智所延之报谁为集因。释言。所延之因不异。直以边际住持力故令此身报相续不坏。报不坏故酬因无尽。如似仙药延命不死。以不死故酬因不断。此亦如是。问曰。所延由边际智。边际望彼说集可得。释言。不得。失言集者能生为义。修但能治不能生果。故非是集因。譬如好器盛水不漏。非谓是水即从器生。彼亦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体性。此五皆用慧数为体。于中别分法住泥洹。小乘法中一切智为智体。小乘之人总能知一切法故。大乘法中或一切智或一切种。是义云何。大乘法中知世谛者名一切种。知真谛者名一切智。于彼法住泥洹智中差别非一。为是不定。若就世谛知有为法名为法住。知无为法名为泥洹。是则二种莫不皆用种智为体。问曰。何故二乘知此名一切智。如来知此名一切种。释言。二乘但能总相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如来于中种别知。故名一切种。故龙树云。声闻缘觉有一切智。诸佛如来有一切种。若就真谛知理常住名法住智。知理寂灭名泥洹智。二种皆用一切智为体。若知世法名法住智。知真谛空名泥洹智。是则法住种智为体。泥洹智者一切智为体。若说了知真谛常住为法住智。了知世谛事灭无为为泥洹智。是则法住一切智为体。泥洹智者种智为体。第三无诤巧智为体。善巧随顺众生心故。第四愿智无碍智为体。知法种捷疾无障碍故。第五边际自在智为体。修促知心得自在故(此二门竟)。

次就有漏无漏分别。法住泥洹毗昙法中通漏无漏。等智观者是其有漏。圣智观者是其无漏。成实法中泥洹无漏。法住不定。在见道前说为有漏。在见道上义有两兼。一切圣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为无漏。非是现观空断漏行。故名为有漏。大乘法中义别有二。一约境分别。于此二中知世谛者是其有漏。知真谛者是其无漏。二就心分别。心中有三。一等智观。二俱有漏。二者缘照无漏智观亦漏无漏。缘修治障名为无漏。性是妄想分别心法名为有漏。三真智观一向无漏。后之三智毗昙法中一向有漏。等智摄故。成实法中亦漏无漏。无学圣人名用心起不生漏。故名为无漏。非是观空断漏行。故名为有漏。大乘法中义别有二。一约境分别。此三知于世谛法故一向有漏。二约心分别。心有真妄。分相论之妄心所起一向有漏。性是妄想烦恼法故。真心所起一向无漏。体非妄想烦恼法故。随义通论妄心所起亦漏无漏。与成实同。名用心起故名无漏。非是观空断漏行故名为有漏。真心所起亦漏无漏。体出妄想名为无漏。作用随世名为有漏。有漏无漏辨之粗尔(此三门竟)。

次就位论。位分有五。一者外凡。二者内凡。三者见道。四者修道。五无学道。小乘法中法住泥洹初位中无。后四位有之。后之三智第五位中有。前四无之。以是增上胜功德故。大乘法中除边际智余之四种初位。中无。后四有之。边际一智位分不定。将小类大。局在地上。学穷处论在第十地。后身菩萨于生死边得自在故。以实通论种性已上皆悉得之。生死之中粗细无量。随在何边际皆自在故(此四门竟)。

次就人论。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凡夫之人五智皆无。缘觉人中但有法住及泥洹智无余三种。以后三智依教修起。缘觉出世无教可依。是故无之。声闻菩萨如来齐具。声闻之中法住泥洹一切皆有。后之三智增上利根罗汉有之。余者皆无。以此增上胜功德故。以利根者得愿智故。能于三千大千世界神变自在。乃至无色诸众生心亦能知之(此五门竟)。

次就处论。处中有三。一者身处。二者心处。三者境处。言身处者。法住泥洹三界身中皆得修起。余之三种声闻人中唯在欲界。三天下人能得修起。除郁单越。依说起故。故论说为三方依矣。菩萨不尔。于一切处皆得修起。言心处者。法住泥洹从欲界心乃至非想皆得修起。问曰。欲界何心修起。依如毗昙欲界地中闻慧思慧二种心起。成实大乘欲界地中三慧心起。彼说欲界有禅定故。后之三智小乘法中依第四禅。胜功德故诸佛菩萨粗同小乘。以实通论一切地心皆得修起。心自在故。言境处者。法住泥洹及与愿智用三界法以为境界。无诤智者。唯欲界中未生恼心以为境界。彼观欲界未生恼心护令不起嗔恚。唯在欲界地中。故论说言。缘于欲界未生恼矣。边际智者。小乘法中唯以欲界身报为境。边际唯在欲界修故。诸佛菩萨以一切处身报为境。一切身中皆自在故。五智如是。

五忍义两门分别(一释名义 二就位分别)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拳:次元壁

    一拳:次元壁

    我叫齐豫,一个梦想使然想要当英雄的人。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帮助小萝莉被说成变态猥琐下流大萝莉控,帮别人提东西被说成抢劫犯。我认为我不是当英雄的料,直到我在小巷子遇上了.......本书文笔渣,纯属yy,认为不好的可以提意见,如果人身攻击,也没事。
  • 香港中资企业的公司治理

    香港中资企业的公司治理

    本书作者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自己长期在驻港企业工作的体会,从雇员、经理层、董事会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去研究香港中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问题。
  • 错开的丁香

    错开的丁香

    我叫镜澄,这是我唯一的以我的眼睛所看到的所写的文字,我不知道其他人对我是如何认知的,但至少我个人觉得我是一个十分矛盾、纠结甚至懦弱的人,或者是性格使然,亦或者是环境时局的原因,我走上了一条,众人所认为的不归路……
  • 农家小媳妇

    农家小媳妇

    家徒四壁,还得嫁给病秧子冲喜!算了,权当是回报父母的恩情了。但是这个病秧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是快要死了吗?拜托你装的像一点好不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者荣耀之技能具体化

    王者荣耀之技能具体化

    "我爱之人弃我而去,爱我之人悄然离去,我已然没有依靠,但当我有实力的那天,我要用鲜血改写历史!“
  • 荒域之王

    荒域之王

    在地球上一无是处的孤儿荒度了二十四年的人生,一次意外的工作机会让他和一群人穿越打一个被叫做“荒域”的地方。在这里没有法律规则,没有道德枷锁,想要生存下去一切都凭实力说话!10级强者,荒域的至高存在!偶然的机遇让图骁成为了一名1级强者,从此他的目标就是在这里开始新的人生!成为这至高的存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最强弃少归来

    重生之最强弃少归来

    武帝吴浩,惨遭百族伏击,身消道陨,却不想意外回到千年之前。上一世,他登临巅峰,却发现身边无人陪伴,这一世的重生,他决定哪怕踏破青天,也要守护住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那份曾经的真爱。
  • 同学站住别跑

    同学站住别跑

    前面的同学晚上就别出去鬼混了!很危险的!!!卧槽(*`へ?*)还跑!!站住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