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12100000013

第13章 佛教:空的觉悟(1)

佛教,在中国史书上曾有“释教”、“佛陀”、“浮屠”、“浮图” 等译名。佛教最早创始人是印度的一位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该教以“四大(地、水、火、风)” 皆空、人生即苦为核心,以追求“入灭” (即涅槃)为最高境界,即以求得看破红尘式的“觉悟”或精神解脱为人生目标。

佛,在印度本有智慧之义。佛的智慧是般若之智,是大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对人生的本真状态和解脱之道的大彻大悟,也就是彻底地看破了现实人生,从人生的大梦中醒悟过来,并且悟到了摆脱尘世牵累的正道。佛就是具有这种最高智慧的人格化身。相应地,谁证得了这种最高的智慧,就由众生变成佛了。中国佛教以“顿悟” 作为成佛的主要的、根本的途径,就在于他们把握了佛的这一根本特性。

持戒修行,普度众生

《西游记》 里的孙悟空本事很大,一个斤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然而还是没有逃出如来佛的手心。这个如来佛不是别人,正是佛教创始人佛陀或释迦牟尼。“释迦” 是部落名,“牟尼” 为圣人之义,“释迦牟尼” 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不是人名。这位圣人俗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 的汉语意思就是诸愿皆遂),印度迦比罗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国王净饭王的儿子,生于公元前565年4月8日(佛历,这一天被称为佛诞节或浴佛节),卒于公元前485年2月15日,活了80岁。与孔子同时代。

佛教最早是在两汉之际经中亚传入中国的。据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西域大月氏王使伊存向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 (即佛经),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见《三国志》 裴注《魏略·西戎传》。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邀请天竺僧人携佛经、佛像用白马驮来洛阳,并修建白马寺,这是佛教颇具规模地传入中国的开始。自此,中国便开始了建寺院、造佛像、译佛经、奉佛徒的佛教汉化过程,至唐时达到顶峰。

1. 佛教为什么说 “人生即苦”

当年,佛陀于菩提树下证得正果,经过归纳,总结成为“四圣谛说”,即四条真理。这是最早的佛教理论。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四谛。“苦谛” 为现象,指人种种生痛苦; “集谛”为人生痛苦之根由; “灭谛” 为人生之目标,即涅槃; “道谛”即为摆脱痛苦,进入涅槃之道路、方法。

(1)苦谛。人生即苦,苦海无涯。具体来讲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怨憎会,即我们常说的冤家路窄,不喜欢的人或事偏找上门来; 爱别离则与此相反,你喜欢的事或人却反而不得团聚; 求不得意即欲望总得不到满足; “五蕴” 即指人身:色(肉体)、受(感情)、想(理性)、行(意志)、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灵魂)。“取” 即执着。“五取蕴” 即指人生的种种贪欲、执迷,这是痛苦的总源头。(2)集谛。集是集合的意思。人生之苦是由诸条件集合而成。因此,集谛就是探求苦的原因。在释氏看来,苦的原因在于“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众生的愚昧、我执;

行:世俗的意志活动;

识:精神活动、意识;

名:指心、精神;

色:指肉体(名色相当于胎儿的精神和形体);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心。相当于即将诞生;

触:触觉。相当于幼儿阶段;

受:感受。童年时期;

爱:贪欲。青年时期;

取:追求、执着。成年时期;

有(业):思想行为的总括。一生的思想行为能影响来世之业报;

生:来世之生。来世的果报;

老死:有生必有死,死又是新轮回的开始。

十二个因果链条可总结如下:无知→意志活动→意识→生命体(心与体的混沌)→胎儿(六根)→投世→(六根接触外物)→童年的感受→青年的贪爱→成年的事业→思想行为之业→来世之果报→老死(又进入下一个轮回)。

十二因缘互为因果,又循环轮回。因此众生在没有获得解脱之前,在这十二个因果链中“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轮回就是痛苦,而痛苦的最初根源便是“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因果轮回,也就解脱了痛苦,超越了生死。

(3)灭谛。“灭” 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这是佛教追求的正果,即“涅槃”,涅槃是音译。鸠摩罗什译灭或灭度,玄奘译为圆寂。涅槃的境界里没有了苦恼,没有了黑暗,光明普照。生死已得解脱,这是一种不生不死的境界。

(4)道谛。道即道路。道谛即指引向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正道。正道有八,故曰“八正道”。

正见:即正确的见解,不是世俗之见。

正思维:即符合佛教的思维方式,它是来自清净的本性,而非来自喧闹的尘世。

正语:纯正净善的语言。口舌是一切是非之源,语言应合乎佛法。“出家人不打诳语”。

正业:正当的行为。要符合佛教的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及不做一切恶行。

正命:正当的生活。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如屠户、鸨母、造酒、渔夫等。

正精进:勤加修行,修行首先为持戒,不得懈怠。

正念:正确的念法,即合乎佛法的专念。

正定:正确的禅定。即正身端坐,心念一致,身心寂静。以此领悟四谛,灭寂生死。

“四圣谛” 实际上是释迦牟尼的人生观。释氏从“人生即苦”(苦谛)这一价值判断出发,提出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十二因缘,而最初的根源则在于“无明” 烦恼,即对自我的执著(集谛)。因此,人生的目的是灭寂自我(灭谛),人生的意义便是不断修行求得解脱,具体来讲即是“八正道”。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 一书中,对“四圣谛” 作如下评价:

当佛陀提出 “四圣谛” 时,他是完全正确的。四圣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认为生命是痛苦的。我们每个人不是哭着和挣扎着来到这个世界? 至少可以说,从柔软、温暖的母体来到这寒冷险阻的环境里,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生长总是带着痛苦的。长牙是一种痛苦的过程。青春期之后,继之而来的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困扰。所谓社会这种有机体的生长也表现出痛苦的剧变,而现在我们正体验着一次剧痛。

“四圣谛说” 虽由佛祖释迦牟尼提出,但后来却一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此后的所有佛学探讨的无非是两个问题:人生何以皆苦以及如何修行才能脱离苦海而进入涅槃彼岸。

早期佛教都注重个人的解脱,后被称为小乘佛教。“乘” 在梵文中言为“衍那”,是“乘载”、“道路” 的意思。“小乘” 意即个人解脱有如一条小船,不能普度众生。小乘派基本上是要求教徒恪守佛陀制定的清规戒律,专注修行。小乘佛教后传至南亚一带,故又称南传佛教,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上座的意思名位较高,不与低名位的人相杂。看来,小乘派较为清高。与小乘相应,便有大乘。大乘佛教讲究普度众生,故又称“大众部佛教”。在大乘看来,不仅地位高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地位低的人同样可以脱离苦海,达到涅槃的境界。

佛教除了有大小二乘分类法外,还有空有二宗之分类法。当初释氏在菩提树下悟得正果,其“正果” 用一个字概括,便是“空”。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一条无尽的因果链,一旦某一环节发生了变化或不存在,任何事物便不复存在。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 的。“一切皆空” 的思想也就成了佛教的一条基本教义。奉行这条教义的便被称为“空宗”。

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徒担心,最终会把佛国也给“空” 掉,于是又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万法唯识”,亦即虽然世间万法是空的,但作为诸法的本原“识” 则是真实的。此“识” 被称为“阿赖耶识” (梵文音译,意即藏识、根本识)。相对于以前或别派的“空宗”,此系佛教被称为“有宗” (主要包括印度的瑜伽行派和后来中国的唯识宗)。

总而言之,印度佛教的发展,无外乎包括大小二乘、空有二宗。到了12世纪左右,由于佛教适应不了当时的社会,加上伊斯兰国家入侵,印度佛教衰亡,重心东移至中国。

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佛教自传入中国那一天起,受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必然要走上中国化的道路。

南北朝时,佛学发展异常迅猛,特别是南朝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广收门徒,宣传佛学。一时间,佛学大盛,僧尼遍布,寺庙群起。梁武帝本人也曾4次放着皇帝不当,要出家当和尚,4次均为群臣分别用钱一万万两至两万万两赎回。由此可见,南朝佛教之盛。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大大低估了当时寺庙数字。据不完全考证:南朝寺庙数量最多时达2846所,僧尼人数逾8万。北朝最盛,寺院3万多,僧尼200多万人。当然,这些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南宋时的一位老臣说:罪比塔还高,有什么功德! 如果佛有知识,该有多么悲悯!

隋唐时代,是国家统一时代,佛教也由此获得统一的机会。南北朝时,佛教学派林立,各执一词,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进入隋唐后,佛教渐趋统一,进而形成不同的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等。

2. “因果轮回”:死亡并不是解脱佛教讲因果报应。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因果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谓之“三世因果”。人生也无一例外地处在因果报应中。

东晋名僧、净土宗鼻祖慧远也认为,人生是由“因果报应”支配的。他在《三报论》 中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慧远认为,“三业” 即众生的思想、言语和行为虽然不同,但都有相应的果报。报应有三种:第一种是今生作业今生便报应,称为现报; 第二种是今生作业下一世受报应,称为生报; 第三种是今生作业,经百生乃至千生然后受报应,称为后报。由于人们要受报应,人死后就要依据生时所作之业的善恶而转生为高或低于现世的东西。

慧远认为,人生致祸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无明” 和“贪爱”。由于愚痴无知,人们对人生实相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就为外界事物所迷惑; 而贪爱又使人的本性流荡,于是就使地、水、火、风“四大” 结成了人的形体。人有了形体,就有了彼我的界限; 情感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就产生了对外界事物的善恶判断。有了彼我的界限,人对于自己就特别偏爱; 有了善恶判断,人就留恋自己的生命而使生命延续不绝。于是,人就像在睡梦中一样昏沉迷惑,如同在长夜中生存一样混沌执著。其结果是使人做事推敲得失,祸福也就相继而来,积了恶就遭天灾,有了罪就进地狱受罚。所以,一个人所受的报应,完全是自身情感迷惑而招致的,正所谓“因情致报,乘感生应”。慧远和传统佛教一样认为,死并不是一种解脱,因为有死还会有生,生死互为因果,轮回无穷。人还在苦海里挣扎。佛教理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众生),如果作“业”而未得解脱,都会在六道(地狱、饿鬼、畜生、神魔、人、天)中生死流转,永无终期,就像车轮一样旋转不停。人死之后,如生时作恶业则会转为畜生,甚至作饿鬼,入地狱; 即使作善业升天国,也还会死亡,进入轮回之中。所以,人死了也是苦。有的佛教徒更是说,人的五官本来就生就一副“苦” 像(眉似草字头,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

那么,如何解脱生死之苦,进入涅槃境界呢?

“解脱” 的佛语意思是解除烦恼妄想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由自在的生命。关于寻求解脱的行动,佛家有“六度” 之说,又称六到彼岸,指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它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方法。在六度中,精进度就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而持戒度、禅定度、智慧度则分别是戒、定、慧三学。此外还加上了布施度和忍辱度。

布施度,布施是用自己的财力、物力和智力去扶助贫困者和满足求索者,这是一种超脱人生之苦的手段,也是自己积累功德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佛家特别强调布施的重要性,认为贪欲是阻碍人们涅槃解脱的主要原因,而布施正是克服贪欲的极好方法。佛典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寓言,诸如倾家施财、慈悲救生、舍身饲虎、割肉救鸽等。布施的榜样是太子须大拿,他为了行善,不惜把一切家产、妻子儿女乃至自己的肢体和生命布施于人,并因此成佛。

忍辱度,佛家要求人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宽大为怀。受到恶骂之毒,要饮如甘霖,逆来顺受勿抗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和不合理的现象,不能发怒,更不能产生对立的情绪,因为发怒和仇恨的情绪,会影响人的内心的平静,从而影响修行。佛家劝诫人们要安于自己的信仰,宁愿忍受苦难和耻辱,决不做有害众生的事,认为万事忍为高,忍是万福之源。因此,忍辱成了佛家所赞许的美德,只有具备这样道德修养的人,才有成佛的可能。

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强调行为方面的道德修养; 禅定、智慧指“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强调内心的思考体验,达到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以摆脱人生苦海,超度彼岸世界。如果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普度众生; 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定慧; 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 精进而不忍辱,则烦恼难除; 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佛家认为,六度应该齐修,不可偏废。

空悟了心性,付诸了行动,人生便由烦恼中得到解脱。

3. 茫茫欲海,戒为大船

佛家认为,人世间所有的烦恼、痛苦和争斗,都是由于贪、嗔、痴三毒所造成的。

贪即贪欲,指世人贪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的欲望,人们为了满足私欲,拼命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一旦得不到满足,便互相仇恨。嗔即嗔恨,表现在内心是怒、恨、嫉妒; 表现于形色称忿、害、恼怒,于是争夺、残杀、战争纷至沓来。痴即无明,就是不明佛理,愚昧无知。而贪和嗔的存在,是由于人们痴的缘故。

要除灭三毒,就要修戒、定、慧三学,以戒除贪,以定除嗔,以慧除痴。八正道从身、口、意三方面规范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后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 正念、正定属于定; 正见、正思属于慧,正精进是指学佛的态度,也可以归入慧。三学被认为是佛教徒修持的全部内容。

戒学,戒指戒律,是佛家为出家或居家的教徒制定的规定,目的是使教徒在思想、言语、行为上有一个准则。戒是要求自己本身去遵守的自律性信条; 律是共同约定的他律性规定,用以防非止恶,从是为善。

佛家认为,要想进入佛法之海,必须以信为根本; 要想渡过生死之河,则必须以戒为船筏。“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佛家各宗派的戒数不一,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五戒,指的是佛家在家男女教徒终生应遵守的五条戒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杀生戒。生是有情的生命,杀是甩刀枪、木石、毒药等东西,断绝有情的生命。杀生是一种冷酷、残忍的罪恶行为。佛法以慈悲为怀,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了佛法的根本精神的,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保护生命,让生命得到自在自由,所以应当戒杀。

二偷盗戒。偷盗是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包括教别人替自己偷盗,或以权势夺取,或以阴谋侵占,或借用抵赖不还,或拐骗、贪污、漏税等等,皆是偷盗根本罪,不可忏悔。若盗窃未成,或价值不满数量,皆是方便罪,可以忏悔。

同类推荐
  • 冥想的力量

    冥想的力量

    本书是目前对印度瑜伽哲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最系统和清晰的论述。该书受到西方瑜伽界的高度肯定和欢迎。自2003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两次。本书内容包括:瑜伽和吠檀多哲学的基本理论、瑜伽冥想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瑜伽锻炼中各种问题之处理、瑜伽锻炼中的各种效果之论述等。
  • 菜根谭(精装)

    菜根谭(精装)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是囊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作,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以儒道为核心,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道;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它似语录,却拥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它似随笔,却拥有随笔所不及的整饬。它是一部文辞优美、含义深邃的读物,更是一部陶冶人之情操、磨炼人之意志、催人奋发向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咬得菜根者则百事可为”,《菜根谭》以众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
  • 鬼谷子一日一谋

    鬼谷子一日一谋

    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鬼谷子的生平已无确考,最早提到他的《史记》认为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那么鬼谷子与苏秦、张仪同时代而稍前是可以肯定的。本书在对《鬼谷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这部奇书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诠释和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能更轻松地领略到《鬼谷子》谋略的精髓,用最简单的方式知晓成功的哲理。事实上,也只有拨开人生的迷雾,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本书立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高点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关系的“历史科学”的论域,按照唯物史观的实践视野、过程视野、结构视野、文明多样性视野和阶级分析视野等科学方法,提出作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要求,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
热门推荐
  • 蛮荒记

    蛮荒记

    昆仑蟠桃会后,五族分裂,天下离心,大荒风云再起。九州四海,究竟谁主沉浮?洪荒往事,又隐藏了多少玄秘!理想正义,难决难舍;爱恨情仇,如火如荼。拓拔野、乔蚩尤、姬远玄、烈炎……群雄逐鹿,各领风骚,在这华夏最为瑰丽莫测的破晓,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洪荒史诗。
  • 渡江湖之淞江梅雪

    渡江湖之淞江梅雪

    江湖是什么地方?有霜雪,有风雨,有罪恶,有爱恨情仇。有命已垂矣,有风华正茂,有默默无闻,有已幡然昭雪,有仍冤魂四游。百年江雪,如今也只是一巢栖身之所而已。百年忠义,却成了风雨之上草草一笔趋利相杀的污泽。百年柔情侠骨,恩怨筹谋一瞬便是非颠倒,活人死尸。是人还是一把刀,是情还是恨,是志或是名。活尸,情偶,名声,自欺欺人又有可怜可恨。骗局里风起云涌,操控中雨来雷鸣。淞江上江湖故事篇篇卷,侠客间江湖轶闻件件疼。他不是行尸走肉。他以满腔热血和一眸江中梅雪渡江湖。夜来折梅枝,听闻江湖事。雪声潇潇语,说是争渡日。
  • 情霜

    情霜

    温诺以为爱一个人是无条件相信这个人,但有一天她被设计,爱便如烟花,眨眼即逝。沈世霖说:温诺,你背叛了我,你就该接受我的惩罚。自此,三年时间,温诺活在了地狱,她再没有爱,只有麻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那时花开别样红:民国十大名媛的传奇岁月

    那时花开别样红:民国十大名媛的传奇岁月

    本书为读者选取了民国时期知名度的十位名媛,讲述她们的美丽与哀。她们之中,有的是诗人、文学家,有的是影后、京剧之皇,有的是画家、交际花。个个才华出众、美丽绝伦。阅读她们的生传奇,悠游花间,一纸书香、一壶清茶,细咂品慢咂!
  • 荒古名录

    荒古名录

    佛说,世人渡劫万次,方能成神,却又无人能成神!它日:我必,改写世间神话,重立神册!
  • 抱歉我是修仙的

    抱歉我是修仙的

    国术势微,被跆拳道,散打一流各种吊打,隐世高人们终于看不下去了,纷纷准备出山。洪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十二路谭腿......获得了惊叹值系统的道士楚风正准备下山见机行事恰巧碰上了古武世家的急先锋。看着用着洪家铁线拳的少女一拳将打假的跆拳道大师打到吐血昏厥,整个场馆惊叹。明白这次是没机会的楚风刚准备回头,却被少女叫住:“我看你根骨不错,加入我们世家,我可以破例将你提升为外门弟子。”楚风:“抱歉,我是修仙的。”
  • 玖渊

    玖渊

    这是叶子某天突发其想写的。温离玖在众多老师眼里一直是那种学习不好,还想带坏好学生的问题学生。某天,某班班主任突然发现温离玖只是成绩不好,有点欠收拾其他都挺好的。再某天,温离玖发现自己成了讨托众人的好的人。意识到这的她,想改变自己的地位,结果:“喂!我不认识你……我也没有帮过你!”无意中帮了某人一个忙,从此过上被纠缠的生活。…………“没了小尾巴,真的有些无聊啊”某女轻叹到。(女主是术师,但是真正有鬼的地方并不多,男主的话名字没想好)
  • 三国之大士族

    三国之大士族

    有人天生公子王孙,有人贵为世宦公卿,有人家世豪富,有人生来命如草芥。乱世将至,有人庸庸碌碌,随波逐流;有人舍生忘死,逆流而上;有人胸怀苍生,鞭挞天下。生为经学大家马融的嫡孙,马钧一手持经延揽俊才,一手持刀定平四方。
  • 异都之无限诱惑

    异都之无限诱惑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却身负非凡的使命,一次偶然的遇见却毫无预兆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身怀异能的他开始了别样的生活,手执封天战戟,脚踏泰坦巨猿,纵横花都,猎美无数。与敌对势力展开一场场脑战与肉搏,色与胆的较量;生与死的磨擦。面对一次次艰难的考验与抉择,且看他如何风轻云淡,力挽狂澜..........继《箫尧三界》后全新力作,不一样的都市爽文,敬请期待。
  • 橙之经年

    橙之经年

    那年,21岁的苏橙遇上了25岁的尉成之,他谈吐优雅且温柔可近。那年,在和尉成之的多次见面后,有什么东西,在苏橙心里悄悄发了芽,开了花。那年,苏橙的生活升起一片乌云,骤然狂风暴雨,掀起的黑暗将她一点一点裹挟,淹没。她张开双臂,拥抱并亲吻着一切。那年,尉成之亲眼看着一切悲剧发生。苏橙:“我的生命里照进了一束光。”尉成之:“有那么一瞬间,我动过心,只是作为一个男人,权衡利弊比爱情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