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根财团的三支“余脉”中,除了摩根担保公司、摩根士丹利之外,就是位于德意志的摩根建富了。不管是摩根担保公司,还是摩根士丹利,在经过连续不断的挫折后,尽管不再有昔日的荣光,但终归是没有走向覆灭。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摩根建富,则最先“中断”了。虽然摩根建富在摩根财团的三支“余脉”中,实力最为弱小,但它最终的消亡还是不免令人扼腕叹息。而摩根建富的消亡,似乎也在昭示着摩根财团的光芒正在湮灭。
在摩根建富覆灭前的最后几年时光里,一旦人们回忆起来,就感觉那时候的摩根建富仿佛是一夜间突然转了性子,令人感觉变得“陌生”起来,完全将过去摩根财团一贯遵循的温文尔雅的绅士做派给抛在了脑后,反而变得激进张扬起来,不仅斤斤计较,而且还喜欢争强斗胜。这样的做派其实跟摩根士丹利后来唯利是图的风格如出一辙。不过不同的是,摩根建富最终却玩过火了,因此落得个消亡的下场。
事实上,在摩根建富覆灭前,它仍然还有着让其他银行都心生羡慕的大客户。例如,英国伊丽莎白二世的账户就是由摩根建富管理;再例如,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也是在摩根建富建立的账户。当然,除此以外,摩根建富也有其他不少的大客户。总体来说,尽管摩根建富的规模不是很大,实力也并非雄厚,但至少在声名上,摩根建富作为一个古老的绅士银行,其威望仍在。不过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它似乎已经有了日暮穷途的迹象。
1986年的时候,英国政府突然决定对伦敦金融区放松管制,并开始鼓励允许外国公司参与到竞争中去,同时,为了鼓励外商进入,还取消了以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这一系列的举动,使得外国公司纷纷蜂拥而至,而这些外来公司的突然涌入,直接对缺乏远见、行动迟缓的摩根建富造成了巨大冲击。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偏偏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是使摩根建富的形象跌入谷底,那便是被爆出的“吉尼斯丑闻”。在这一丑闻中,摩根建富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因为它涉嫌操控股价,并因此被英国政府制裁。虽然政府对它的惩罚并不严重,但却使它一直以来的光辉形象受到严重损伤,使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于是,以这件事情为转折点,从此以后,摩根建富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个昔日的贵族,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了没落。1986年6月,摩根建富宣布出售股份,从而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这意味着摩根建富昔日那神秘、低调的面纱将被揭开,公司的财务情况不再是秘而不宣,而是被公之于众。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摩根建富逐渐开始涉足了一些比较危险的领域,例如,摩根建富就曾放弃了自己的底线,为恶意兼并的一家公司筹措了10亿英镑的投标资金。这如果是在以前,在摩根建富里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所以,就连摩根建富自己的员工都这样感叹道:“商人银行一直以来都是在靠自己的信誉来吸引客户,然而,到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别有用心的人来找摩根建富,因为它们正在做着更有挑逗性的业务。”
但是,尽管摩根建富放弃了底线,做起了具有“挑逗性”的业务,却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摩根建富的日益衰亡。1988年12月6日,这是悲伤的一天,有着悠久历史但却久无盈利的证券业务部门在这一天被宣告永久关闭。这意味着摩根建富450多名的员工将要面临着失业。在短短的一年后,摩根建富首次宣布亏损,而后又与德意志银行合并。当摩根建富更名为“德意志摩根建富”之时,这个拥有151年悠久历史的商人银行宣告了死亡。这个凝聚了乔治·皮博迪、J.S.摩根和J.P.摩根三代人心血的金融大厦,瞬间化为一道云烟,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继摩根建富覆灭之后,摩根士丹利的发展也并非坦途,而是被各种官司缠身,最终导致其声誉随之大跌。1944年,摩根士丹利的交易员以口头协议的形式同意购入一笔债券。但是,一天后,摩根士丹利发现这笔债券存在很大风险,若是以承诺的价钱购入的话,很有可能导致亏损。于是,摩根士丹利单方面撕毁了邀约,声称要降低债券购入价格。这件事到了这里,对方最终也不得不做出了让步,同意了摩根士丹利变卦之后的价格。然而,尽管如此,摩根士丹利却变本加厉,再次变了卦,并且这次变卦是要直接拒绝履行交易协定。俗话说,“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摩根士丹利第一次变卦,对方已经容忍了,而现在再次变卦,使对方觉得自己被玩弄了,于是对方一怒之下就把摩根士丹利告上了法庭。这场官司最终以摩根士丹利的失败而告终,虽然法庭要求摩根士丹利支付的赔偿费对其来说微不足道,但摩根士丹利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却由于此场官司大打折扣。
如果这一场官司对人们来说,可以理解为摩根士丹利的失误的话,那么,在一年后的另一场官司中,摩根士丹利的光辉形象就真的是一落千丈了。在一年之后的那场官司,针对的对象是摩根士丹利当时颇引以为傲的“本金与汇率联结证券”。原告是一个个人投资者,名字叫帕格里斯,他根本就不清楚金融产品的风险,却从摩根士丹利处购买了大量“本金与汇率联结证券”。结果他最终亏本了,于是他将所有责任归咎于摩根士丹利,并将其告上了商业法庭。这件事本来可大可小,即使真的要追究责任,摩根士丹利的责任也并不大。然而,随着案件的进展,摩根士丹利金融衍生品的猫腻却被曝光。
事实上,这个名为“本金与汇率联结证券”的债券,是一种令人称奇的债券。其发行人是许多有声望的大公司及政府机构,并不承诺到期偿付全部本金,而是关于本金的偿付直接与各种外汇汇率挂钩。但是,为了成功出售这些债券,摩根士丹利掩饰了其中蕴含的风险,向公众声称这一债券的风险仅限于初始投资额。于是,许多像帕格里斯这样被蒙在鼓里的个人和机构,纷纷出手购买这些债券。结果显而易见,通过摩根士丹利的暗中操作,所有风险都全部转嫁到了投资者的身上,摩根士丹利则始终稳赚不赔。当真相被公之于众后,人们纷纷为之震惊。法庭认为摩根士丹利这家具有国际声誉的银行竟然堕落到欺诈客户的地步,实在是令人寒心。虽然最终摩根士丹利只损失了几百万美元的赔偿金,但摩根士丹利将失去人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而以上两场官司也不过是摩根士丹利遭遇的众多纠纷中的冰山一角。这些事情均表明,如今的摩根士丹利已经堕落到了如此地步,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昔日的绅士银行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光芒正在湮灭,“贵族”正在没落。
■ 今日摩根财团 ■
在经过了二战的洗礼后,尽管摩根财团的三支“余脉”,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逆流而上,但是,曾经不可一世的摩根家族对美国金融和经济的控制早已是明日黄花,不复存在。摩根建富最终覆灭了,摩根士丹利和摩根担保银行,也不似以前那样实力雄厚、威名在外了。问古今兴废事,总让人唏嘘不已。摩根财团的发展历程也算是一段传奇。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H.P.戴维森是J.P.摩根银行的总裁,而杰克·摩根的儿子小朱尼尔斯只是副总裁。但不管怎样,从某种意义上讲,摩根公司仍然是由摩根家族在继承和经营。然而,当时间的车轮行走到1958年的时候,J.P.摩根公司在时代的浪潮中,不得不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自此以后,可以说,摩根公司的摩根家族色彩已经越来越淡化了,甚至已消失了痕迹。
从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摩根财团的金融地位可谓急剧下降。而其他原本与摩根财团实力相差巨大的财团则追了上来。随着其他财团与摩根财团的差距越来越小,摩根财团昔日的金融霸主地位也被易了位。而在商业上,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摩根财团在国内的金融实力削弱了,直接也影响了它在国际上其他领域的地位。当然,摩根财团并不甘心任由这样发展下去而不作为,于是,随后摩根财团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种种凌厉的反击措施,以求扭转局面。但是,虽然这些措施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却不能从根本上力挽狂澜。
当时间的长河来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摩根财团在电子计算机、高速复印、微型胶卷等新兴技术工业领域的投资都超过其他财团。此时,经过了无数次风雨洗礼后的摩根财团,其金融力量仍然相当雄厚,尤其是在信托资产方面,优势十分突出。而它投资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了,不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所扩大,即使是英法德等其他国家,也都与摩根财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革新后,到20世纪末的时候,J.P.摩根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拥有15000名员工的大银行。虽然摩根建富消亡了,摩根士丹利也没落了,昔日一言九鼎的摩根财团已不复存在,但J.P.摩根公司仍然试图保留传统的摩根文化和精神。在J.P.摩根公司中,新进入公司的员工都要进行6个月的培训,让他们学习银行的历史和企业文化。而且虽然J.P.摩根公司已经是上市公司了,家族色彩也淡化了,但公司每次招人时,依旧很少面向社会招人,而是局限在员工家庭和各种圈子的关系内。因此,虽然摩根财团绅士银行的名声已经不再了,但不少传统习惯还是传承了下来。
那么,现在的摩根财团发展如何呢?事实上,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摩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J.P.摩根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均已在华设立了代表处。尽管现在的摩根财团或许并不是由摩根家族在经营,但摩根家族几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却传承了下来,并且还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8年,似乎是很不平常的一年,中国汶川地震爆发,而美国也发生了次贷危机。因此,美国纽约各大银行均损失惨重,不过这次经济危机却给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和摩根大通为期4年的激烈竞争画上了终止符。这年年底,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花旗集团市值缩水到300亿美元。同样,美洲银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其市值同样疯狂下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摩根大通也难以避免遭受损失,但即使是这样,花旗集团和美洲集团加起来的市值总和也赶不上摩根大通。因此,最终的结果是,摩根大通成为了美国第一大银行。
然而,虽然摩根大通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却包含着太多的酸楚。在这次危机爆发前的几年,华尔街一片欣欣向荣,到处都洋溢着金融产品所带来的繁华荣光,殊不知,这背后其实暗潮汹涌,隐藏着极大风险。事实上,这种表面上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一种叫作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产品。从21世纪初开始,美国的房地产业就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于是,华尔街的金融天才们就将次级贷款应用到了房贷领域。的确,这一想法很天才,花明天的钱,住今天的房。这项业务很快就在美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业务,不仅吸引了很多大牌银行,也吸引了很多美国民众。不过,摩根银行却是该领域的后来者,当它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的时候,其他银行已经成为了行家里手。
很多时候,机遇往往是与风险并存的。当其他银行纷纷疯狂地投入这一领域,并赚得钵溢盆满的时候,却都不曾意识到,这种虚假繁荣终有尽头时。而摩根大通的CEO杰米·迪蒙则是为数不多的清醒者。他原本就是风险控制方面的专家,因此,他对次级抵押贷款始终持保留态度。当整个华尔街都为此陷入狂热之际,迪蒙却小心谨慎地对待此领域。例如,2006年秋,摩根大通抵押服务部反映次级贷款的违约掉期成本正在迅速攀升。迪蒙便认真地叮嘱属下:“你得紧盯着次级贷款!我们要把许多头寸卖掉。这玩意儿可能会什么都不是,我以前见过这种情况。”正是由于迪蒙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使得摩根大通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当时间进入2007年的时候,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越来越严重,而这种虚假繁荣的景象终有一天会破灭。终于,贝尔斯登旗下两支价值200亿美元的基金出现严重亏损,这成为了引发次贷危机的导火索。这一导火索一经点燃,次贷风暴便迅速以燎原之势爆发开来。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很多银行损失惨重,甚至有不少银行面临倒闭的厄运。而摩根大通却因提前撤出这一领域而免遭一劫,当然,还是受到了一点波及,不过损失是微乎其微的。相比之下,其他银行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2008年,一家拥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面临着破产的困境。一旦它宣告破产,那么将会引发一场灾难。正是在这最危急的关头,时隔很多年后,摩根财团再次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因为摩根大通最终收购了这家名为贝尔斯登的银行,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随后,摩根大通再接再厉,又收购了不幸“落马”的华盛顿互惠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