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合并后的摩根公司,尽管是以摩根担保公司的名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重新夺回了昔日的荣光,因为摩根担保公司在规模上俨然已华丽地跻身业界全美前四的行列。然而,这不过是摩根公司光辉岁月的开始,经过这次重整旗鼓,摩根担保公司将以王者的姿态再创辉煌。
摩根担保公司成立后,在新业务的推动下,摩根财团渐渐游回了资本市场,由于其资金实力得到了迅速壮大,于是就有了相当多的资金剩余,因此,摩根担保公司开始了进军国库券业务的历程。这项业务正式开始于1960年,当时正值美联储拍卖一年期国库券,摩根担保公司的拉尔夫·利奇建议董事会竞标。董事会询问道:“如果参加此次竞标,大概需要的数目有多大?”拉尔夫·利奇回答道:“应该需要8亿到10亿美元。”拉尔夫·利奇所说的这个数字,俨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是放在以前,这个数字就是摩根公司整个银行的业务量,虽说经过合并之后的摩根担保公司,资金雄厚了不少,但这样一宗大交易,还是要考虑考虑。
最终,摩根担保公司董事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成立一个专门从事国库券交易的交易部,并交由利奇负责。交易部成立后不久,就成功拿到了这笔一年期的国库券,可谓是“开门红”。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在之后的岁月中,交易部更是再接再厉,把这块业务做得风生水起。1962年8月,美国财政部又出售为期3个月的国库券,数额高达13亿美元。仅仅摩根担保公司一家,利奇投标金额就达到了一半之多。不过,这很快就引起了政府的注意,为了有效防止摩根担保银行一家独大,财政部出台了一个新规定,那就是单个投标人最多只能购买政府每周出售的证券的1/4。因此,摩根担保银行的份额被硬生生地减掉了一半。然而,尽管如此,摩根担保银行的国库券业务也发展惊人,每天的交易量甚至高达10亿美元,也难怪《幸福》杂志曾评论道,利奇在一年中经营的钱很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在私营公司工作的人都多。
随着摩根担保银行在业内的突飞猛进,摩根财团终于从之前萎靡不振的状态中恢复过来,这个昔日银行界的翘楚正在以一种强横而霸道的姿态进入美国及世界市场,那么,它能够如愿以偿地重振当年雄风吗?20世纪60年代初,摩根担保银行开始着手向世界市场进发,起初是在西欧的英法意等,后来则把业务扩展到了远东的日本,甚至拉美及中东等地区。其中的大多数业务都进行得很顺利,甚至有些业务实现了名利双收,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摩根财团恢复往日的荣光指日可待。
从摩根担保公司成立的那天起,摩根财团就顺理成章地接收了担保信托公司原来在欧洲的分公司。然而,由于其中的大多数机构都与摩根财团的原有分行相重叠,例如,其伦敦分行就与摩根建富银行撞了车,使得两家公司不知该以何种方式相处:合作抑或竞争?因此,事实上,摩根担保公司在海外扩张的步伐并不是很快。虽然1962年的时候,摩根财团已经在摩洛哥、秘鲁及澳大利亚等地的11家金融机构持有股份,但仅仅是这些成绩,似乎还不足以满足摩根财团高层那日益高涨的海外扩张欲望。
当然,作为富有远见的摩根担保银行董事长亨利·亚历山大,他自然也不会仅仅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事实上,他还有更大的野心,那便是希冀通过努力,以使重新恢复J.P.摩根公司证券、储蓄齐头并进的联合局面。然而,要知道,美国之前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直接预示着他的这一想法是空中楼阁,当年也正是由于这一法案的颁布,才导致了摩根财团的分离,才有了现在的摩根士丹利银行。不过,亨利·亚历山大也是赶上了好时候,因为美联储有了一项最新的暂时规定,那便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美国境外可以不遵守。这项新规定直接成为了之后摩根担保公司迅速向海外扩张的导火线。
不久后,在巴黎协和广场4号,新出现了一家名叫摩根有限公司的新机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业务。这家新公司由摩根担保公司控股,除此以外,还邀请了在美国证券业呼风唤雨的摩根士丹利银行。不过可惜的是,摩根士丹利竟然不屑一顾地拒绝参股,正因如此,才使得摩根财团进军欧洲的步伐得以放缓。不过,新成立的摩根股份有限公司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国,而是面向整个欧洲市场,尤其是西欧各国。在它刚刚成立后,就为意大利高速公司发行了第一笔欧洲债券,并赢得了不错的名声,在之后的表现更是成绩斐然。
同时,摩根士丹利银行、摩根建富银行及摩根担保公司三家强强联合,然后与梵蒂冈银行在罗马组建了一家名为“欧美利坚”的投资银行。这在意大利还是第一家美式投资银行,之后在意大利获得了很大成功。这次合作也使得摩根士丹利看到未来欧洲市场的广阔前景,此后,摩根士丹利开始逐渐谋求介入这片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而摩根股份有限公司在“内克曼股票事件”中的表现并不是很令美国政府满意,于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出台了新的政策,那就是摩根财团不能既做纽约各银行受托方,同时又在巴黎为这些银行承销债券。这一新政策无疑是又要逼着摩根财团“分家”,可是,摩根财团也只有听命的份。因此,1967年1月,摩根担保公司不得不忍痛割爱,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摩根担保公司最终决定将其在摩根有限公司的2/3的股份卖给摩根士丹利。
经过此番变动后,摩根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摩根国际公司,交由摩根士丹利负责经营和运转。摩根士丹利成为掌舵者之后,也是尽职尽责,并且还把它当作自己开拓海外市场的立足点,不仅为其派送了大批人才,而且还将除澳大利亚之外的所有业务都打上了摩根国际公司的旗号。正是由于摩根士丹利对此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投资,才使得摩根国际公司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到1975年的时候,摩根国际公司每年发行的债券数额就高达50亿美元。
当然,在摩根士丹利收益颇丰的时候,摩根担保公司也没有完全放弃欧洲市场。1968年,摩根担保公司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设了一家“欧洲清算中心”。相比于欧洲,摩根担保公司在拉丁美洲的势力和影响力显然更大。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摩根财团一直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债权人,因此,人们甚至还送给摩根财团一个“MBA银行”的称谓。虽然是玩笑话,但其巨大影响力却不言而喻。
■ 越来越不“摩根” ■
早在1935的时候,迫于政府新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摩根财团不得不面临着分家的局面,虽然摩根财团曾试图能扭转这一局面,但最终所有的努力还是都化为了泡影,于是,便从摩根财团中分离出了摩根士丹利。虽然摩根士丹利在之后的时间里,自成一家,并做到了行业“霸主”的地位,但终究来说,摩根士丹利仍然是摩根家族的一个分支。那么,到了80年代的时候,摩根士丹利的发展又是如何呢?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华尔街比较混乱的一个年代。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也越来越残酷,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人人都在为赚钱而奔忙。同时,投机商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一夜之间暴富,当然,也有人可能一夜之间就一贫如洗。而摩根财团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逐渐走下了神坛,不再是昔日人们需要仰望的金融巨擘。然而,虽然摩根财团的名望不如从前,但其实力仍然不容小觑。在这之前的几十年中,不仅摩根公司经历了动荡和波折,摩根士丹利也是如此。
但当时光的指针指向20世纪80年代之后,摩根士丹利则开始了一段意气风发的日子,因为仅凭借自己的金字招牌,摩根士丹利就轻而易举地赚了个盆溢钵满,根本就不用为业务发愁。在过去的20多年中,摩根士丹利一直是证券承销领域的霸主。而在1982年,它又在兼并业务方面拔得头筹,这真可谓节节升高,更上一层楼。
然而,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摩根士丹利在经过了一个巅峰后,便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这个转折点就发生在1982年。在这一年的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新颁布了“415规则”。这个规则规定:蓝筹公司不必逐笔登记新发行债券,而可以登记大宗证券,并且在两年之内临时通报,分数次发行即可。正是由于这个新规定,使得整个债券承销市场一夜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转。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在这之前,投资银行一直在证券发行商与投资机构之间起了一个中间人及协调的作用,因为债券承销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都需要好几周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中,就需要投资银行从中运转协调。但随着“415规则”的颁布,这种模式直接就被打破了。原因很简单,由于不再需要逐笔登记,那么财力雄厚的大公司就有了足够的时间直接将债券卖掉,而不再需要投资公司这种中介来运转。这样一来,投资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就被大大削弱,从中牟利也就越来越难,这相当于断了投资银行的财路。
因此,这一消息对于摩根士丹利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当然,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摩根士丹利是噩耗,但对于摩根士丹利那些以往的大客户来说,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他们终于甩掉了投资银行这个大束缚。所以,到了1983年的时候,短短的一年后,摩根士丹利的债券承销业务就从第一直接跌到了第六。与此同时,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债券承销业务滑入低谷也就罢了,摩根士丹利的兼并业务也随之迅速下滑。如此一来,对摩根士丹利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因为发展进入了低谷,所以,摩根士丹利不得不选择另谋出路,开辟新业务。为了使公司走出这个泥潭,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摩根士丹利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降低身价,开始把主要业务转向以往不屑一顾的领域。要知道,摩根士丹利从诞生之日起,便是衔着金汤匙而生,而作为摩根财团的一分子,它自然有着无与伦比的骄傲和自豪。但是,发展到如今,似乎摩根财团越来越不“摩根”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
在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最赚钱的业务莫过于垃圾债券交易。然而,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只有饥不择食的公司才会如此选择,而当年的摩根士丹利就是如此,它就像一个赌徒急于找寻出路,不过庆幸的是,摩根士丹利这一局还真是赌赢了,最终赚了个大丰收,甚至一跃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垃圾债券公司。当然,除了高风险业务之外,摩根士丹利还尝试着为个人和机构管理短期资金。这项业务如果放在以前,摩根士丹利是绝对看不上眼的。此后,摩根士丹利更是为了筹集资金,而在1986年向公众出售了20%的公司股份,从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自此以后,摩根士丹利在“摩根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和摩根士丹利相比,摩根担保公司的发展则是越来越平稳。发展到80年代的时候,它已经在欧洲债券承销商中独占鳌头。其中包括杜邦公司、花旗公司等在内的跨国公司都和摩根担保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甚至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和摩根士丹利一样,为了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摩根担保公司也开始逐渐放下架子,如其他大多数同行一样,开始将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地位和荣耀。
同时,摩根担保公司为了激励员工,为了让公司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开始让利给员工,甚至还用巨额奖金来激励员工。就如1987年的时候,恰逢纽约股市崩盘,摩根担保公司为了奖励业绩出众的员工,不惜拿出13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来鼓励员工。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由此可见,摩根担保公司已经越来越不“摩根”了,而是逐渐真正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
然而,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当摩根担保公司终于能放下架子,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利益的过分执着,使得摩根担保公司逐渐丧失了人情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甚至后来发展成了只要能给公司带来利益,不管是谁,都可以在公司谋得一席之位,就连当时备受歧视的犹太人也不例外。因此,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摩根公司这个曾经的家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拥有15000人的集团公司。
后来,随着摩根担保公司的日益壮大,新的J.P.摩根公司开始代替摩根担保公司在广告中出现,这似乎是在给人们营造一种重新复兴的形象。但是,如今的J.P.摩根公司还是当初那个吗?不管它如何壮大,一旦传统丧失,人们仍然会觉得它已经越来越不“摩根”了,而当初的金融巨擘摩根财团,则像是一尊偶像被打破了。
■ 光芒正在湮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