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好学”指的其实应该是实践行为和心理修养。自己有过失,却归罪于他人,大发脾气(迁怒),是生活常见的现象。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胸怀。“不贰过”,可以看做两层意思:一是知过。一个人能做到知过非常难,我们平常做了错事,我们往往是不自知的。二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也就是说,知道自己有错误,但改过之后也不算错了。
南怀瑾先生建议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埋怨,也不要发牢骚,他认为年轻人不要怕没有前途,只要能站起来,就不要担心别的事情,迟早有一天前途会出现光明的。
毛泽东在给柳亚子的诗里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也确实是至理名言,由此,大人物的胸怀可见一斑。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好像都是太容易发牢骚了,比如急急忙忙地赶车去上班,结果车慢慢吞吞地老不来,于是有人就会破口大骂,好不容易等到车来了吧,又发现车上人太多根本挤不上去,于是一生气,又是一顿骂,更有甚者,会把这一股子气发到别处或者别人的身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我们都太浮躁了,也许就是有好多人认为,车就应该为我们准时开来,座位就应该为我们留着。
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的南坡上,有驰名整个古希腊的戴尔波伊神托所。这是一组石造的建筑物,它的起源可以回溯到3000多年以前。就在这个神托所的入口处,按文献上说的,人们可以看到两个刻在石头上的词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最爱引用这句格言来教育别人,因此后世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这是他讲的话。不过在当时,人们都是认为这句格言就是阿波罗神的神谕。这其实也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句民间格言,是希腊人民的智慧结晶,后来才被附会到大人物或神灵身上去的。
尼采在《道德的系谱》的前言中也针对“认识你自己”来大做文章,他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认识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有的人一辈子因为认不清自己而做出了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在今天,我们身边还是有一部分人正是由于认不清自己,所以不能充分理解生活的幸福,在经受一点儿挫折和打击的时候就悲观、失望、苦恼、抱怨、彷徨。
不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没有长远的眼光的。
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生存着羚羊与狮子,它们每天都在飞快地奔跑着。当有人问起为什么这样跑的时候,羚羊们说,我们生来就必须要奔跑,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跑得最快的狮子。而狮子的回答是,我们之所以飞快地奔跑,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这就告诉了我们,无论是狮子还是羚羊,当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要做的就是奔跑。因为生存的时间很紧迫,根本没有时间去发牢骚啊。
假如羚羊不奔跑而是呆着想它要是刺猬就好了,那样就可以不怕狮子来吃了;或者是它们埋怨狮子:草原上还有野马、袋鼠什么的,那么多的物种,为什么狮子只是吃我们呢?我们可以说会这样想的羚羊是最有思想的物种,可是它就会成为最先被狮子吃掉的。
换个角度,就算是强大如狮子也不应该发牢骚。假设它不去奔跑追逐,却要埋怨为什么羚羊要跑得那么快,而自己却不能像鹰一样飞,要是羚羊能自己送上门来就好了,这样的狮子也就不能成为兽中之王了。总之,不管是谁,不管再怎么会思考,如果不奔跑的话,到最后命运不外乎两种:不是被吃掉,就是被饿死。
孔子告诫学生说不要发牢骚。“不迁怒”就是说不乱发脾气,说白了就是不乱发牢骚。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颜回能做到不迁怒,这也许是颜回能成为贤者的原因吧,做一个有胸襟、有长远目光的人,并不太容易,而我们现在的人虽然常能接受到好多的新思想、新主张,但要是想做到目光长远,恐怕也是很难的,因为常常我们都太“短见”。
“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说我们的目光要放得长远一点,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或喜或悲。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如果想不被琐事而干扰,达到幸福满足的人生境界,就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人生内涵。如果一个人的眼睛里只有柴米油盐,只有蝇头小利,他又怎么会把目光放得长远,体会那种看起来遥远但实际很贴近的生活本真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庄子和惠子的另外一则故事。
一天,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可是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也是弯弯扭扭的,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所以虽然它生长在道路的旁边,可是木匠连看也不看。现如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惠子言外之意在说庄子的理论就像他说的那棵树一样。
庄子对惠子说:“难道没有你看到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子匍匐在地上,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它们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地上下穿越,却不曾想落入了猎人设下的机关,最后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犀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一样,它的本事可大了,但它却不会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的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你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那种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呢?你可以把它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中,你自己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也可以悠闲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因为长得不正就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了。这样的话,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也不会有什么困苦啊!”
一个人只要能够更大限度地去扩大自己的眼界范围,他就能比别人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事物,欣赏到更多更精彩的美景。如果一个人老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路可以走,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的眼界太窄了。
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每天都为了生计而奔忙,极容易会被各种各样的物欲迷住了自己的眼睛。在他们的眼里,也许只有大街上来往的车流、每天要应对的上司、周围人群和各式各样的楼层。有点儿时间休息的时候,也只是对着电视或者电脑。在他们的心目中根本没有周围的绿色植物,也没有天空中不断游走的流云、夜晚灿烂的星光和月色,他们的心早已经仅仅局限在都市中的那么一隅小小的空间里了。在这种狭窄空间中生活得久了以后,怎么能够不发牢骚呢?而一个人越是发起牢骚来,就会越发觉得自己是步步不顺,处处心烦,长此以往的话,心态也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有一个小和尚,因为参不透物理而郁闷了好多天。他的师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也不说话,只是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领着小和尚走出寺门到旷野打坐。
寺门外,正是一片大好的春光。小和尚不明就里,但是他的师父依旧不言不语。就这样,师徒二人怀抱着春光,打坐于万顷温暖的柔波里。
小和尚偷着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眼里是半绿的草芽、天上斜飞的小鸟,还有身边那动情的小河。小和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一下师父,只见师父正安祥地打坐在山坡上,一看心中无物。
正在小和尚纳闷的时候,师父问他:“你的身边都有什么?”
小和尚深感师父的洞察力,只好如实地说:“我看到了树林、小溪、听到了鸟语和水声。”
师父没有再说话,两人继续打坐。直到过了晌午后,师父才起来,还是不说一句话,不打一个手势,领着弟子回到寺内。
到了寺门的时候,师父突然跨前一步,快走进里面,然后轻掩上了两扇木门,把小和尚关在寺门外。小和尚不明白师父的意旨,也不敢贸然闯入,只好径自坐在门前,等待师父的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鸟语、水声在雾气中也渐渐变得不明朗起来。小和尚依然在等待着。
仿佛是心意相通似的,这个时候,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他的法名让他进去。然后师父问他:“现在外边怎么样了呢?”
小和尚答道:“外面天黑了,什么也没了。”
“不,你错了,外边依然有清风、绿草,山花和水溪,一切都还在。”
小和尚顿悟,这才明白了师父的苦心,好长时间来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也一扫而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外界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变换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情和眼光,就像那个小和尚,外界环境没有变,是他看东西的角度随着天色变化而变化了。师父要告诉他的就是,不论天色怎么变,外界的东西都在。所以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还是要放开自己的眼界。
如果我们都能把目光放长远些,就能在苍凉之中看到繁华,能于危急之时看到希望,更能于平凡之中看到伟大,在奔忙之中看到力量。那样的话,我们就会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我们的思想境界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们的生活也就多了体验解脱的自由,我们就不会再消沉于那些琐碎小事,而在牢骚中惶惶度日。
生活中那些大凡是成功的人,我们没有见到有哪一个是满腹牢骚的,他们往往都是目光长远,立足现实,踏踏实实地工作。所以说,生活中,如果你还是一个爱发牢骚、易迁怒的人,请从现在开始改变一下吧。
襟怀坦荡才是君子之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生活中,人们常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南怀瑾先生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他说,君子“坦荡荡”,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要保持胸襟豁达、开朗乐观,对人也没有怨恨。而小人的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不是觉得某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一个人眼里的世界,就是他心境的反映。因此,不管身处的环境怎样,真正的君子是不会被外物所困的。
有这样的一个小笑话:佛印说苏东坡长得像佛,苏东坡说佛印长的像屎。苏大学士自以为自己占了便宜,但见佛印并不气恼,只是笑一下。还是聪明的苏小妹一语道破了玄机:“心中有佛,眼中尽佛,心中有屎,眼中皆屎。”到头来苏东坡还是差了一截,所谓“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心胸开阔的人看什么都觉得是好的,而心胸狭窄的人看什么也觉得不如意。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在不经意间就会表露出来。
舞会中突然来了一位绝色的女子,她打扮入时,且风度优雅地款步而来,并与全场最帅的男士跳了一支舞。从这个简单的事情上,就能看到人的胸怀。有些人会对眼前的舞者衷心的赞美,因为这些人的心里没有瑕疵,他们看到的就是别人的美丽。而有的人则只会挑剔了,说她怎么会穿红色的衣服啊,那鞋子一看就是廉价货啊,她的舞跳得一点都不专业啊,看她那傲慢的眼神,可真是让人讨厌啊。
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人欣赏别人的眼光是有问题的。更有甚者,看见红衣女子抢了全场的风头,有人更会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憎恨。
上面说的后两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小人,他们的心中有条看不见的但是很脆弱的防线,他们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强,总是认为这世界上很多人要与他们为敌,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总认为是别人抢走了他们的风光,总想着有人在把自己比下去。这样的心理就让这些人对生活心生厌烦,在用狭窄的眼光看别人的同时,也把自己那点底子全抖出来了。还是那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看见的就是你自己心里所想到的。
一个人要想保持心境坦荡而不戚然,就一定要做到孔子所说的“不忧不惧”。也就是说,不论对事还是对人,都不要怀有恐惧与担忧。透过“不忧不惧”这四个字,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人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到许多事情,能修养到无忧无惧,那可真是了不起的境界了。
一个年轻的职员因所在的公司突然倒闭而失业了,在他心中忧虑的时候,遇到一位长者,长者说他应该是十分幸运的。年轻人表示不明白,他想的是自己失业了,生活都成了问题,这有何幸运可言呢?
长者解释说:人的一生就是要遇到接连不断的麻烦,但凡是一个能在早年受挫折的人应该都是幸运的,因为挫折可以让一个人学到更加丰富的人生经验,从而能鼓起勇气从头做起,学到不忧不惧。
有这样的一句俗语:“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话说的其实也是一种襟怀。一个内心光明磊落的人,是不容易被外物影响到的。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本着做人的正义和良知,行事光明磊落,就算是人生的道路上有再大的风雨,也阻拦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再怎么也绕不过别人的那张嘴,如果你是一个被人们普遍关注的人,身边就会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你,分析你,赞誉你,或者痛批你,甚至侮辱你,诽谤你。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如何处理也能显示一个人的襟怀。南怀瑾先生说,他面对这样的事情时常是一笑而过的。他本人也不避讳谈论这些,他曾笑称自己的处境是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这话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洒脱的人生态度。其实无论何时何地,保持着坦荡的心境,世界便是一片祥和。
多数时候,从一个人对待别人对他评价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修养。以文化顽童自居的李敖,曾经在季羡林出版《病榻杂记》后,也说过一段在外人看来是属于大不敬的话,他针对季老辞掉三项桂冠说季羡林不配做国学大师。网络上为此也一度炒得沸沸扬扬,但是季老却一直没有回应。权且不管李敖的话是不是合理,季老能够保持缄默,也足见其平和。用金庸的话来说,可谓“修八风不动之身,稳若泰山”。八风不动就是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股风吹过来的时候一点都不为之所动,这确实是高人。
事实上能够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如果一听到别人捧你就高兴,有人骂你就生气,那张艺谋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
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人们似乎都能听得进去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因此善于溜须拍马的人能够有机会飞黄腾达,这不但是整个社会的风气,也是我们人性的弱点。相反的,人们往往听不进去批评。在一般人看来,批评就意味着否定,而人们都是喜欢被肯定不喜欢被否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直谏名臣,往往政治生涯都很一般或者很短暂的原因,因为是人就都有人性的缺陷,君王也不例外。生活中为人指出缺点的善意之举常常被人们误会,而那些修养深厚的人,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因此,能做到八风不动的人是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