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李斯刚开始的时候算是成功的了,他生在乱世而且出身很一般,后来能够位极人臣,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个普通人能走到这一步也确实算是不简单的了,其务实的一面,在他的仕途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这话很能为我们说明李斯是如何激励自己的,他把自己悟出来的理念时时铭记在心中,并且一步步地向着他所向往的地方走去。
他从小吏到被任命为郎,从郎到长史,再到后来的廷尉,直到最后的丞相,走得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但是由于他自己走得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收不了脚步,最终为赵高所害,诛于咸阳。《史记》中关于李斯父子抱头痛哭的那一段,读来尤其令人伤感。在临刑的时候,李斯对儿子说:“此时就算是想和你牵着小黄狗出东门也不可能了。”然后父子相抱痛哭。
作为一国的丞相,就不能一味信奉“老鼠哲学”把自己搞得鼠目寸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先让我们看看李斯做的那些短视的事情吧。
第一就是杀害他的同窗韩非。
说起韩非这个人,秦王还是比较佩服的。对韩非的《孤愤》、《五蠹》等这样的文章,秦始皇的评价给的很高,他说这文章写得“太好了,如果我能见到这个人,并能跟他交往的话,那真是死而无憾了。”后来韩非也到了秦国,关于灭亡六国的想法也可以说是韩非最早给提出的,只可惜韩非锋芒太露,所以,我们没有见到他如何叱咤风云就已经被他的老同学李斯进谗言害死了。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假设:以韩非的才华,加上李斯的务实,如果李斯能有蔺相如一般的襟怀的话,秦朝也许就不至于毁在赵高的手里了,而应该是迅速强大,一统六国之后的历史也许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第二就要说说焚书坑儒了。
当时的传统观点认为:治理国家是要讲仁义道德的,但历史上令人发指的“焚书坑儒”恰恰就是由李斯首先提出的(李斯的老师荀子也是儒学大家啊,他的思想是集儒法之大成的)。李斯写了着名的《焚书议》并为秦始皇所接纳,于是全国范围内的焚书活动大规模开展,把除《秦记》以外的书籍全部烧掉,这就造成了汉朝初期的文化荒芜现象。更为残忍的是,460多名儒生就因为李斯的这个馊主意,在秦始皇的一道命令之下,全部于咸阳被活埋。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李斯一生中最缺乏远见的一次行为。
再到后来,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李斯竟然伙同宦官赵高逼死了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结果也是好景不长,后来赵高作乱,几乎将赢氏一家全部杀害,李斯一家也因连坐而死。这样一位聪明至极且位极人臣的人,最后就落得个如此下场,原因何在呢?说到底只是因为他境界不高而已。也就是说李斯做官只讲实惠,他所信奉的政治经济学境界就他所处的地位来说实在是太低了。
后世有人常常嘲笑五代时期的冯道,说他不知廉耻,为了求荣华而不断易主。宋初的范质说他是“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不管怎么说,生逢乱世能活成这样,那应该是很厉害的了。如果冯道跟李斯一样,只是讲老鼠哲学,怕是很难玩转五代十国的政治局面吧。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看李斯的历史,意义就在于用历史给我们现代人上一课:老鼠哲学,害人不浅啊。那样的做法是值得引以为鉴的。如果我们想成就自己,还是应该放开眼界的。
有两个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年轻人,他们都觉得自己不如意,所以就一起去拜望一位老年人寻求点悟:“我们在办公室被人欺负,工作也不顺心,这样的日子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这份工作啊?”
老年人闭着眼睛听他们说完,隔了半天才慢慢地说出了五个字:“不过一碗饭。”然后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他们可以回去了。
回到公司后,他们中的其中一个人给老板递去辞呈,说要回家去种地。而另一个人却没有那么做,他继续留在公司。
时光飞快,一转眼十年就过去了。回家种田那个人以现代的方法经营,加上品种不断的改良,现在他已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位留在公司里的那个人努力工作,渐渐也受到了领导的器重,他成为了经理。
这一天,十年未见的两个人偶然间相遇了。当他们在询问对方这十年来的经历后,都很吃惊。
“真是奇怪啊,那老先生给咱俩的是同样的‘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当时一听就明白了,不就是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的,何必硬守这家公司呢?所以我就辞职回家,包了一大片土地。”已是农业专家的人说着,然后他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什么没听那老先生的的话呢?”
“我也听了啊。”那经理笑着:“老先生说得对,‘不过一碗饭’么,我多受点儿气、多受点儿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不就是为了混碗饭吃吗?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呗,少赌气,不计较,按部就班地不就成了?那老先生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然后,两个人又一起去拜望那位老先生,想表示谢意。那老先生已经很老了,但他还能认出他们来。不过,这时候他仍然是闭着眼睛,听了他们两个人的经历后,隔了一会儿又说了一句话,还是5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再次地挥挥手……
生活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抓在手中的,无论是物还是人,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境界,遇事也不必太刻意地去追逐。
心胸与世界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周易》
这段话说的山下出泉,泉水从地下冒上来。我们如果研究卦象,先暂不看卦而在脑中构成一个景象,山水蒙,那么景象是一个山,下面出水。透过了这个现象,我们能有这样的一个概念,效法这个卦的精神——果行、育德——这是两个观念,用南怀瑾先生的意思就是行为要有好的成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行为要有结果为果行。
上古时的说法“德者得也”,德字的意思也是好的成果,就是透过这个卦象,牵到人文文化上来说,就是人要效法蒙卦的精神,做到果行育德。
南怀瑾先生用庄子讲的故事来打比喻说,那些小鸟都在嘲笑大鹏鸟,其实那是它们自己夜郎自大,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而已。这里也能反映出来人应有的胸怀。不过,现实生活中有更加险恶的伪诈小人,他们不但自己飞不高,还常常怕别人高飞,看到别人飞高了,他们就要想方设法把人家弄下来。
南宋时期,为了“精忠报国”,年轻的岳飞参加了抗金的队伍,凭借其军事才能在抗金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干的军官,他所率队伍人称“岳家军”。岳家军以作战英勇、军纪严明而着称,号称“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当时金军中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由此可见岳飞的能力之强了。
在岳飞及其他爱国将领的带领下,宋军从金兵手中收复了大片的失地。1140年秋天,岳飞率领军队在河南大败金兵,并准备把金兵赶回东北老巢。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当朝皇帝宋高宗却连发12道金牌召他班师回朝,这一命令使得他和将帅们收复国土的宏图大志也随之半途而废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当朝丞相秦桧在暗中捣鬼。当时朝廷里内部分为主战派与求和派两派,秦桧是当朝最大的实权派,也是最富有的官僚。为了保存自己这一方的财产与官职,他主张尽快与金人议和,当时有许多官员也附和秦桧。而金国方面求和的先决条件是除掉主战派代表人物岳飞,秦桧一党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办法。
他首先诬陷岳飞手下的将领张宪谋反,然后又诬陷岳飞之子岳云给张宪写过谋反的信,岳云也就是同谋。凭借这些诬陷的罪名,岳云与张宪就稀里糊涂地被关进了监牢。紧接着,他又借质问岳飞几个问题为由,让岳飞到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去面见宋高宗。岳飞一到临安,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就被捕入狱了。
为了找借口处死岳飞,秦桧宣布岳飞、岳云和张宪是共同策划谋反。当时的另一位抗金名将韩世忠对此愤愤不平,他前去质问秦桧:“岳飞抗金,何罪之有?岳飞谋反,证据何在?”秦桧支支吾吾,回答韩世忠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秦桧这话意思是告诉韩世忠,岳飞的儿子岳云与张宪的书信里说的虽然不是很明显,但谋反这事嘛,大概是有的。“莫须有”的意思就是“大概也许有”。按照秦桧的授意,岳飞三人很快就被判处死刑。1142年腊月29日,岳飞在杭州风波亭遭到杀害,年仅39岁。
秦桧很清楚,如果想以正当手段他是无法除掉岳飞的,他就只好给岳飞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这就是一种诬陷。正是由于这个颠倒黑白的故事,“莫须有”这个词一直流传至今。
像秦桧这样的人,虽然位高权重,但事实上他属于典型的没有胸襟的人,因而在他的心目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群体大局与国家大事,他所考虑的“大事”就是他的个人私利。
生活中我们应该提防这种随处可见的小人们,他们的私欲决定了他们的心胸狭窄,他们的世界也就是很小的一块,而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会跟这样的人有交往,更难免会触碰到他们敏感的神经,因此对这样的人我们还是小心为妙。
唐朝有个叫卢杞的官员,是个心胸狭窄、阴险伪诈的人。他生来相貌奇丑:铁青脸面,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也许是是因为脸上长有胎记,卢杞有强烈的自卑心理,所以他对权力的欲望也很大,后来他曾官居要职。据《唐书》记载,当了宰相之后的卢杞忌能妒贤,凡是他看不顺眼的人,他总会想法子将其处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树立威信,巩固自己的权势。
与卢杞同朝为官的杨炎认为卢杞长得难看不说,而且没有多少智慧,与他这样的人同朝为官感觉心里很是不爽。他对卢厌恶的结果,是杨炎被卢杞谮毁,被贬到崖州。
朱泚叛乱时,唐德宗逃亡到奉天,崔宁流泪谈论时事,卢杞听了后非常反感,于是在德宗面前说崔宁与朱泚立过盟誓,崔宁于是因此被杀。
因为讨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的直言,在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的时候,卢杞想借机会以李希烈之手杀害颜真卿。于是他派颜真卿前往劝谕,致使颜被李希烈缢死。
这样一个有着强烈自卑心理、心胸非常狭窄的人,自然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卢杞在朝四年,朝野怨声载道。泾原兵变后,卢杞被大臣上疏问罪,被贬为新州司马,后来又被贬做澧州别驾,在赴澧州的途中病死,连老家都没有回去。古人常讲落叶归根,而卢杞却客死他乡,也算是他为人的报应吧。
无论秦桧还是卢杞,都曾位极人臣。他们本可以有一番作为,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只可惜他们虽位高权重,但由于心狭量窄,只能看到自己身边的小世界,手中的权柄也成为他们谋害忠良的凶器。纵观历史,这样的人与事还有很多,真是可悲,可叹,可气,可恨。
世间就有那么多心胸狭窄的小人,这种人做普通百姓时心性狭隘,害人却不利己,要是做官的话就会大贪特贪,如果做君主的话就会奢侈荒淫。这样的人心中其实就是只想着自己,而不想着别人的。这种人做事不会有什么建树,但对身边的人与社会危害却是极大。南怀瑾先生说说的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应该是毁誉不惊。像心量狭隘的那些小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睚眦必报,把眼界落在争斗之间,最终害人又害自身。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李的政敌严挺之被贬为绛州刺史。后来,唐玄宗突然想起了他,便问李林甫说:“严挺之现在人在哪里?这个人其实还是很有才华的。”
李林甫在退朝之后,便去找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他假惺惺地和严损之聊起了旧日的友情,说什么他对严家兄弟一向极为尊重,对昔日友情也相当珍惜,如果彼此之间有什么芥蒂或者误会,也都是有人在存心挑拨,其实不过只是误会而已。一席话说得严损之感动得差点掉下眼泪。
最后说到情深义重之处,李林甫以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样偷偷地告诉严损之,皇帝准备重新起用严挺之,而且他还故做贴心地告诉他应对的窍门:“虽然皇帝把绛州看得非常重要,但是依我的看法,挺之应该找个合适的借口,主动辞掉绛州刺史的职务,回到京师来等着皇上召见,皇上以后一定会重用他的。”
被李林甫一片虚情假意迷惑而感动的严损之,迅速将这番话转告给哥哥严挺之。没过多久,严挺之果然就以有病在身为理由,向唐玄宗请求回京师来治病。李林甫好不容易等到这一刻,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赶紧向唐玄宗报告说:“严挺之告诉过我,他现在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他很想找一个闲差来保养身体,不想做什么大事了。”
唐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话以后,叹息了一番,然后就真的找了一个什么“员外詹事”的闲职给严挺之去做了。严挺之接到任命之后十分惊讶,差点气到吐血,最后只气得大病缠身,没多久就辞世了。
李林甫身为宰相,却把精力放在与人的争斗上,落得被后人唾骂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活中就有那么一些心胸狭窄的人,总是采取各种方法去欺骗、迷惑别人,使别人落入他的陷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看到身边有人直上青云就会去溜须拍马,看到别人发展顺利就会在人家背后造谣生事,或者是向上层去进谗言,陷人于不利之中,当看到自己的欺骗、谎言和圈套甚至阴谋套在别人身上,使别人翻身落马的时候,他们只会做一件事,就是看着别人堕入困境,自己却在那里幸灾乐祸,趁火打劫。
老人们常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一个人的心中只能容纳自己,他是不会做到泽被四方的。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小人至多不过是生前锦衣玉食,死后背一骂名而已。我们在生活中要警惕这样的人,小心提防自己也变成那种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应该把心胸再放宽一些,把目光再放远一些,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天地更通泰,世界更宽广。
曾子说他一天要反省自己三次,这样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谨记的。“一日三省吾身”,这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境界来说也是一门必修课。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是曾子“三省”的内容,意思是说看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不忠实?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守信?学到的东西,有没有经常地练习?这也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反省自己的三面镜子。尤其是第一条,而且越是地位高的人越是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真正忠于职守,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这话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心胸与境界,如果能做到对人对事的“忠”,也说明这样的人是有胸怀的。这种“忠”,不也是现代人所需要提倡的吗?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迁怒于人,不重复自己的过错。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颜回好学,他“不迁怒,不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