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1914年,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一师期间,他潜心向老师求教,得益于许多良师的指点。
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对老师的课堂讲授,他都认真记录。现在仍保存完整的《讲堂录》,就是毛泽东当时的一本听课笔记。它详细地记录了老师对修身、国文等课程的解说和一些名言警句。
毛泽东还经常到老师家中去走访求教。
杨昌济先生的儿子杨开智有这么一段回忆:1916年暑假的一天,毛泽东从长沙城出发,步行120华里,来到我们家中。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板仓。毛泽东在板仓期间,曾以很大的兴趣浏览了我父亲的藏书,特别是所订阅的新书报刊,和我父亲讨论了一些学术问题。有一次,我父亲跟他谈到,距板仓40多里的地方住着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柳午亭先生(即柳直荀烈士的父亲),是一位体育运动的热心倡导者和实践者。第二天,毛泽东就由一位农民带路,去访问柳午亭先生,与他进行了广泛的交谈。
在一师,对毛泽东影响较大的老师有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方继夏、王季范等。
在一师学习期间,通过杨昌济先生介绍,毛泽东还和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学者名人、老师、同学建立了通信联系,向他们拜学求教,交流思想。
当时,毛泽东就与在北京师大任教的黎锦熙先生有过不少书信往来,与他就求学、立志、救国之道等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
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质疑问难,拜学求教,毛泽东受益匪浅。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弟近年来所有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者多。”
毛泽东是尊师的。1959年他回韶山时,曾用自己的稿费备餐,邀请自己幼年时期的老师毛宇居等老人在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向他们一一敬酒。当敬到毛宇居时,毛宇居立即起身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即席对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徐特立是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的老师,他1927年秋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奋斗。毛泽东对他非常敬重。1937年1月,徐特立60岁生日,毛泽东亲笔写信祝贺,并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建国初,毛泽东刚进北京城,尽管政务繁忙,仍特地拍电报邀请身在南方的徐特立去北京会晤。徐老到中南海后,毛泽东专备了几样家乡菜为老师洗尘。席上,一碗湘笋、一碗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菜,毛泽东抱歉道:“没有好菜。”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上桌前,徐老对毛泽东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谦逊道:“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是父,您更应该坐上席。”他硬让徐老坐上席。
毛泽东见徐老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便将自己的一件呢子大衣送给徐老,说是以表学生之心。徐老接衣在手,激动不已,老泪纵横。毛泽东对一师老校长张干的情意更是被人传为佳话。
1915年,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就渎。因校长张干向省政府建议,规定每月学生需交纳10元学杂费,这一规定遭到学生们的强烈反对,校园内立即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曾亲自写《驱张宣言》,并贴在校内广为散发,轰动了全校,传遍了省城。
张干得知带头闹事并拟定《驱张宣言》的人是谁时,决定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同学的学籍,后因广大师生反对,最后仍给毛泽东记大过一次。
解放后,张干在长沙妙高峰中学教数学,因被划成“地主”,生活窘困,有时甚至无以为炊。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邀请原第一师范的师生徐特立、谢觉哉、王季范、熊瑾玎和周世钊等吃饭。席间,谈到张干仍在长沙当中学教员,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毛泽东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的校长,我估计他会要往上爬的,结果他没有向上爬。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
当他得知张干的困难后,即致函当时的湖南省主席王首道,指出“张干是湖南教育界老人”,“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张为校长。现闻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
不久,张干前后两次收到了1200斤粮食和很多钱。后又接到毛泽东的亲笔信,信中对张干的生活闲难“极为系念”。张干感激异常,夜不能寐,全家人将毛泽东的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张干此刻竟忘乎所以,自己的病似乎好了一半,他本来对给毛泽东记大过的事是讳莫如深的,现在却向家人等絮絮叨叨地摆谈起来,宛如一个天真的孩童。
对给自己记大过的老师不念旧恶,以诚相待,还亲笔惠书表示“极为系念”,毛泽东尊师之举确实感人至深。张干握笔含泪给毛泽东写信,感念不已。
后来,毛泽东又邀请张干到北京住了两个月,并向子女介绍自己的老师和校友,诙谐地说:“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张干饭间对自己的过去作检查。可毛泽东却摇摆手说:“我那年轻时,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
临别时,他用自己的稿费买了盖被、褥子、布毯各一床,毛呢服一套、枕头一对、枕巾一条,还买了面巾、袜子、香皂、牙刷、牙膏等相送。张干感激不尽,逢人便说:毛泽东的伟大真是“天高地厚”、“胞与为怀”,“此生此世,不知如何报答他啊!”
(四)朋友与老师合一,情谊与真理共求
毛泽东一生重师,堪为典范,但是,他与老师并非普通的师生之谊,他和老师是朋友与老师共一,情谊与真理共求。
在毛泽东的老师中,有一位长他16岁的文学家,就是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符定一。
符定一,字宇澄,号梅庵,湖南衡山人,是近现代着名的文字学家。1912年,符定一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教时,毛泽东报考了该校。在这里,他们结识,后成为忘年之交。
符定一教授毛泽东古汉语、历史、写作等知识。有一次学校举办了一次作文比赛,毛泽东以其雄健磅礴的气魄、酣畅淋漓的文风一举夺魁,令同学挚友刮目相看。符定一看到他的文章后,大为惊奇,这样的年龄竟能写出如此气魄的文章,这可能吗?于是,他把毛泽东叫到面前,当即出题让他作文。毛泽东从从容容,挥洒自如,文采飞扬,令符定一大为高兴。他认为这位从容不迫的青年将来定成大业,必有经天纬地的才能。
从此后,符定一时刻关注着毛泽东,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上,都给以照顾。当他观察到毛泽东很爱好文学一类的书籍时,便把自己保存的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送给毛泽东看,在这部书里有乾隆的上谕和御批。《通鉴辑览》是通鉴体历史的集成,共116卷,从远古开始到明代,是一部中国各朝代的编年史。这部内容庞杂的史书,深深吸引了毛泽东。他废寝忘食,手不释卷。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的谈话中提到了这部对他有很深影响的书:“……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认为还不如自学好……”于是他就自己订了一个进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对自己的计划,毛泽东一直非常认真地执行着,从不改变,持之以恒。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中午买两块米糕吃,直到图书馆关门才出来。图书馆里的中外史地书籍以及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名着,使毛泽东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愈加开阔无垠。
1915年符定一举家迁往北京定居,1918年,毛泽东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也到了北京。这两位忘年交在分别三年后又到了一起,十分高兴,符定一和毛泽东畅谈国家大事,研究学问,古今中外,无所不论。毛泽东从中受益匪浅。
符定一在新文化运动和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思想转变很大,他认识到,只有进行民主革命,不懈地同专制势力进行斗争才能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心愿。在这段时间里,符定一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也更加相信自己的眼力:这个青年无疑会成为当世雄才。于是,他不断地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告诫毛泽东,只有胸怀国家和人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可建卓功伟业,同时在各方面给毛泽东以支持。毛泽东也为自己有这样的老师而欣幸不已,他们的心贴得更紧了。
1922年,军阀赵恒惕残暴专横,欺压百姓,鱼肉人民,湖南人民度日维艰。赵恒惕还凶残地镇压工人运动,他枪杀了在湖南劳动工人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湖南劳工会领袖庞人铨、黄爱,并继续镇压民主运动。在人民的反赵怒火越烧越旺的情况下,毛泽东为反对反动军阀赵恒惕的专横统治,组织并领导了长沙6000多人的泥木工人大罢工。远在北京的符定一虽与长沙千里之隔,但一颗心一直在牵挂着毛泽东。每逢有到北京来的相知旧友,他开口必定询问毛泽东的情况。当他听到毛泽东有了新的革命行动时便感到由衷的高兴;当他闻知毛泽东面临险境时便焦虑万分,想方设法地帮助毛泽东。一次,符定一由北京回湖南省亲,在长沙听到赵恒惕要通缉逮捕毛泽东,此时毛泽东在家养病后正途经长沙去广州,符定一很是着急,他利用自己的“国会议员”及在湖南的关系,为毛泽东脱离险境多次奔波,终于使毛泽东平安地离开了湖南。
1943年,符定一不为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官厚禄所诱惑,毅然回到湖南,在家乡湘潭晓南乡新铺村隐居下来,这是符定一思想的一个转折点,经历了数十年风云变幻,他厌烦了反动统治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认识到只有一心为人民的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希望,只有毛泽东才能领导贫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他决心在自己的晚年,迷途知返,跟随共产党、毛泽东,多为国家和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1944年,符定一曾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押解至新化,后经亲友多次设法营救,才被释放。这更加坚定了符定一倾向革命的信心。同时符定一在家乡捐款兴办教育事业,创办了符氏竟存学校,又筹资创办衡湘中学,为使优秀青年能够有好的发展环境,他曾多次资助有志青年出国留学。
1946年,经过周密安排,符定一又回到北京,他会见了在北京的中共代表叶剑英,从此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蒋地下斗争中去。他利从自己多年的关系,保护党的地下工作者,为革命作出了贡献。这一年的6月,符定一再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特意邀请符定一到延安叙谈旧情。符定一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与女儿符德芳一起启程去延安。在延安,符定一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会议欢迎符定一。符定一在讲话中抨击了蒋介石管区的黑暗和腐败,揭露了蒋介石独裁和卖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号召人民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打倒独裁卖国的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和平、自由的国家。
在延安,符定一深入军队、工厂、学校、群众中去,了解情况。他为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欢欣鼓舞。通过调查,他把自己的好些想法告诉了毛泽东。9月,符定一告别毛泽东,离开延安回到北平。随后,符德芳也要回北平。离开延安时,毛泽东请符德芳给符定一带一些礼物,并附有一封给符定一的信:
宇澄先生夫子道席:
既接光仪,又获手示,诲谕勤勤,感且不尽。德芳返平,托致微物,尚祈哂纳。世局多故,至希为国自珍。肃此。敬颂教安。不具。
受业毛泽东
9月30日
信中对符定一的帮助表示了深深的感谢,对符定一充满深情厚谊。符定一由延安满怀信心地返回北平后,思想上更加进步,意志更加坚定,全身心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斗争中去。许多人接受了他的思想,并逐渐接近共产党。符定一因从事了许多进步工作而为国民党所注意。1947年他在北平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符定一的被捕引起北平民众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极大愤慨。我党在北平的代表叶剑英积极采取营救措施。北平教育界80余名教授、学者联名向国民党政府抗议,斥责他们逮捕关押进步民主人士的罪恶行径,要求释放符定一。国民党政府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释放了符定一。
1948年秋,符定一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号召,由北平化装来到河北平山西柏坡,参与研究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工作。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欢迎他的到来。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符定一在无党派民主人士组,同其他参加政协的各界人士怀着无比的自豪感,参与讨论了新中国的各项议题。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主人翁幸福感。
新中国成立后,符定一仿佛年轻了许多,他感到青年时的激情又复苏了。他通过调查研究,向毛泽东、党中央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深得毛泽东的重视。
1951年,他受毛泽东的委托,主持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筹备工作。为使研究馆尽快成立以便使一些旅京的老知识分子生计有所保障,他写信给毛泽东,并提出若迟延开办文史研究馆,就请政府先发表一批老人名单,以便先期照单接济。毛泽东在他的信上批示道:“请齐燕铭(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同志办。生计太困难者,先行接济,不使挨饿。”由于毛泽东的批示,很快使一些老知识分子生活安定下来。后来毛泽东特地邀请博学多识的符定一就任中文史馆馆长。符定一再说:“这个职务只要老而贫的文人就可以了。”毛泽东笑着补充道:“还要才——德——望啰!”盛情之下,符定一就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符定一对中国文字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发展新中国的文教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最为世人称道的是,符定一与毛深东之间几十年建立的忘年交,却是朋友与老师共同追求真理的深厚情谊。
谭咏春是毛泽东1910年秋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的老师。
195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谭咏春的儿子——老同学谭世瑛时,深情地说:“你爹还在东山不?你老倌子有点眼光,那时候我的个性与人家不同,只有他老先生同意我。”“你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能够那样关心我这个学生,真是不容易的呀!”
一晃40多年过去,毛泽东经历南征北战,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之后还深深怀念他的小学时代的老师,遗憾的是,他尊敬的老师谭咏春因长年劳累成疾而过早去世,师生未能再见上一面。
解放初期经济困难时,毛泽东非常关心谭老师的一家,当知道谭家拮据的情况后,从北京汇去300元人民币以周济,并邀请谭先生的儿子,即自己的老同学来京一叙。
东台山,这座巍巍耸立在东山学校之后的历史的见证人,将永远铭刻着毛泽东和他的小学老师谭咏春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