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机会更重要的是细节,比别人更优秀的方法是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存在许多隐患。如何正确处理隐患,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必须对隐患的大小进行分析,一是看隐患是否危害到企业的生存:二是看隐患是否会马上爆发;三是看企业能否有效地应对隐患。
★冷静分析,把握轻重缓急,对比较大的隐患优先处理,把力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如果对实际情况认识不清,利害关系分析不明,就有可能选择错误,延误时机,失去挽救的机会。
6.“我游民徙”的策略:企业家愿望与企业愿望存在距离
战胜死亡是所有帝王梦寐以求的梦想,雄心壮志的秦始皇更加不甘心就这样一天天地老去。无限的权力和有限的生命让秦始皇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中。在死亡这个自然规律面前,他自感无能无力。 秦始皇在东巡齐鲁之地的过程中,长生不老之术为他带来摆脱死亡阴影的希望。他不愿意像祖先一样被时间送进一座座豪华封土堆里。正是这永远也不会有结果的追求和毫不现实的奢望让精明的秦始皇变得愚蠢和迟钝。
恐惧来源于无知,愚蠢源于贪婪。秦始皇的恐惧和愚蠢直接来自于一个死亡的诅咒。某日,有人持着秦始皇曾经丢人洞庭湖的玉璧,拦住秦始皇的使者说:
“今年祖龙死。”秦始皇对神鬼之说深信不疑,愚蠢地听信了方士“游徙”可以逢凶化吉,避免厄运的谎言。
但是秦始皇身为皇帝可游不可徙,迁徙就意味着迁都,这是大秦帝国承受不起的。自以为聪明的秦始皇想了一个办法:我可游不可徙,民可徙不可游,不如我游民徙,双方并作,趋吉避凶。一道诏书,河北三万户无辜百姓被迫背井离乡迁往陕西榆林。秦始皇也开始了他浩浩荡荡的最后一次出巡。
秦女台皇一生英明,晚年却被几个江湖术士玩弄于股掌之间。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大秦帝国摇摇欲坠。这荒唐的背后是心理和文化的双重失落:
在心理上,秦始皇自认战无不胜,不能接受被死亡打败的结局。他自比功过三皇,德超五帝,泰山刻石,湘水伐树是在向天下众神和子民宣告他的丰功伟业和无所畏惧。面对越来越临近的死亡威胁,让他无所适从。内心的失落和无限的欲望,使他不能正确地对待生老病死。他不甘心就这样抛下自己所缔造的帝国撒手西去。
在文化上,落后的秦朝文化受到齐鲁文化的入侵。战国末年的文化环境勾勒出了一个长生不老,永远不死的美丽画卷。这是秦始皇永远无法超越的。秦朝文化先天不足,齐鲁之地文化先进。武力上不是秦朝的对手,在文化上征服秦朝绰绰有余。
由于秦始皇对克制神仙之术的儒家学说刻意打压,山东之地的神仙方术成功侵入秦朝文化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和文化约束力。武力入侵有迹可循,文化侵略无声无息。方士文化、神仙之术在摒弃了儒家文化的三秦之地茁壮成长,侵入到秦人的意识之中。处于这种文化体系之下,秦始皇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陷入其中,深信不疑。
秦始皇晚年做出了一系列昏庸的决策,是陷入对长生不老之术无限追求的必然结果。自身对生命的渴望,让子虚乌有的神仙世界占据了他的思想空间。在永生不死,永享权力的诱惑下,贪婪的秦始皇失去了最后一点理智,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长生之术的追求中。
中央集权之下,皇帝的意愿就是全天下的意愿。整个国家机器都在为秦始皇的个人意愿加速运转。长生不老就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如梦幻一场。秦始皇的付出注定不会有任何回报,只能让他英明尽丧,将大秦帝国一步步拖垮。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发展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采用何种文化策略,向何种文化偏移这关系到企业的成败。秦始皇受秦朝文化的影响开拓进取,一统天下,受齐鲁文化的影响,迷信方士,走向灭亡。说明大家都认同的观念和文化,在使用时仍然需要加以鉴别:
★对企业发展作出决策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惯性思维和文化环境是重要方面,企业管理者要作出正确、客观的决策,必须充分考虑到惯性思维和文化环境的力量。
★作出科学的决策就要正确处理逻辑思维和文化环境的问题。只有用符合市场规律的逻辑思考,才能判断企业存在的惯性思维和文化环境的好坏。好的方面就应坚持,不好的方面必须打破。
企业家的个人愿望与企业的愿望是存在距离的,如果强硬地把个人愿望混同企业愿望,就容易在追求之中失去理智,在狂热之中犯下错误,从而扩大失误造成的损失,带着企业一起走向失败。
★企业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企业,是千千万万员工共同的财富。企业家在领导企业向前发展的时候,不能以个人欲求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如果企业家在引导企业发展时沉迷于对个人欲望的追求,只能把企业带上一条不归路。
★企业家在领导企业发展时,一定要分清个人愿望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理性地面对利益的诱惑,在无法取舍时,把自己的愿望束之高阁,把企业的需要付诸实践,是在理想冲突中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的最好办法。
7.巡游的恶果:理想不等同于理想主义
战争的胜利只是取得政权的第一步,新政权长治久安的前提是得到百姓的拥护。得到百姓拥护的前提是保护百姓原有的利益,甚至给予更多的利益。百姓从对旧主的眷恋中解脱出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统治的阵营。
大秦帝国横空出世,十年辛苦不寻常。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一夜瓦解,瞬间玉碎,实在让人扼腕长叹。究其缘由,是统治者在狂妄自大和劳民伤财中耗尽了国家的生命力。
六国主要力量已经被消灭,在暂时臣服的国民面前。战争的方式再难有用武之地,征服天下的方法由排兵布阵变成天子出巡。巡游对秦始皇来说是一个新的策略,天子出巡意味着耗费大量民力、物力,而能否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却是一个未知数。秦始皇好大喜功、专断独行,不加思索就把这个策略投入实践。
秦始皇奠定天下之后一共进行了五次出巡,无论是过陇西、游北郡、登泰山、渡湘江还是临东海、巡琅邪,至碣石、访雁门,在夸耀武功、显示强盛之外,根本目的还是“东抚东土,以省卒士”,巩固边防,镇压东南势力的反抗,稳定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础。但是在以皇权为核心的时代,帝王的一举一动都上联天心,下关国运。辉煌与虚荣的背后是劳民伤财,怨声载道。仔细分析秦始皇的出巡,不难看出伤的是天下百姓,毁的是国家根基。
秦始皇每次出巡干军万马、随从无数。如此庞大的队伍,耗费皆出于所到之处的百姓。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屈尊下顾,当地官员当然要组织百姓修驰道、开运河、造大船。举行各种仪式迎来送往,献上各种珍奇美食,大修精美的宫殿别宫。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秦朝作为农业大国,耕稼是第一位的。大量的劳役被抽调,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活动必定难以为继。 残虐百姓,破坏制度。“我游民徙”的荒缪想法迫使大量的百姓从世代定居之地迁徙。在以双脚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长途跋涉对于百姓来说是巨大的消耗。而且这种迁徙具有漫无目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秦始皇为安抚百姓,又下令给迁徙之民每人加爵一级。这就破坏了秦朝以军功获取爵位的制度。国家赏罚体系被打破,使秦朝严格执行的制度出现了漏洞。百姓的仇恨和损坏的制度将是摧毁大秦帝国最有力的武器。
迷信方士,空耗国力。伴随秦始皇出巡的是对神仙方术的逐渐痴迷,方士告诉他“五百年后,金陵之地会出现天子。”为保住大秦帝国的千秋万代,秦始皇下令“环城郭,决通堤防”削低金陵北面的钟山,劈开金陵的丘陵,引水从金陵流过以此镇压金陵“天子之气”。虚弱的国家在荒谬的行为中更加虚弱。
耽误国事,影响决策。国家的决策在于中央,秦始皇的出巡让整个政治决策层陷入混乱。游走不定和大量高级官员的随行,本应直接报到成阳的政务必须几经周折才能得到秦始皇的批准,许多政事得不到及时处理。
秦始皇巡游天下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凡事都需要适可而止。百姓对统治者的态度就像一条弹簧,无论是弹力还是抗压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事故。压力越大弹力越强。一旦大秦帝国的统治出现空隙,百姓反弹之力是其不可承受的。
秦始皇企图用巡游、徙民的方式实现江山永固,用方士来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迫切的心理,使他不加节制地巡游,忽略了天下百姓的承受能力。理想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巡游的结果是好心办坏事,劳民又伤财。
企业的发展策略要不失时机地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但是策略变化既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从秦始皇巡游的失败来看,要有效防止新策略对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决策科学化。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降低企业决策失败的概率。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团队的智慧能够弥补个人决策的不足之处。决策正确,是提高决策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小范围试点。有步骤地推行新决策,是防止决策失败,降低风险的保障。决策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实践,小范围的试点,可以对新决策的效果进行总结、改进,降低风险,提高稳定性。
企业家应该树立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理想,但理想只是潜在的目标,不能成为指导企业家决策的依据。一旦企业家的理想变成了理想主义,企业的发展就有可能走向与成功相反的方向。
★理想主义者往往思想激进,感情冲动,忽视现实。经常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一厢情愿地作出决策,导致企业的发展脱离实际。理想主义者常常会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如果作出了正确的决策,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果决策错误,其损失将更加巨大。
★企业家要克服理想主义情绪,杜绝好心办坏事的结果,最好的办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平常心来对待企业的发展。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才能保证企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8.刻石记功:广告成功在于方式合适
古人以金石为不朽之物,大秦帝国的万世功业当然也要像金石一样永不腐朽。所以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的过程中,除了在武力和威仪上显示大秦帝国的强盛以外,还开创了一个新的宣传方法——刻石立碑。
秦始皇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向天下万民推销自己的机会,在泰山、琅邪、之罘、东观、碣石、会稽等秦始皇足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向天下昭示伟大功业的碑刻。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秦始皇费尽心机所打出的广告,无非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歌颂自己的功绩、宣明国家的主权、宣传秦朝的政策法令。
诸侯割据局面被强大的秦朝大军碾得粉碎。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组建了一个空前庞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如此伟大的万古功业当然要传告天下,万民皆知。刻石立碎“颂秦德,明得意”,成为秦始皇实现“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目的的最好选择。
秦始皇的统治基础不稳,地方上尚有不臣服的力量。“亲巡远方黎民”可以威加海内、巩固秦帝国的统一和稳定统治。在实施“堕环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等防止民间作乱措施的同时,秦始皇在东南之地树立碑刻’向天下所有不安分的势力宣告秦朝所拥有的主权,警告地方反秦势力不要企图与大秦帝国对抗。
秦始皇刻石立碑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除了为自己歌功颂德,宣誓主权以外,还借此机会向天下推行自己的治国策略,价值观念,宣传政策’推广政令,把政治方略传递到基层。秦始皇希望通过碑刻,把自己和大秦帝国推广到天下百姓的心中。他希望天下百姓接受自己,接受秦朝的统治。但事实胜于雄辩,天花乱坠的宣传始终敌不过铁一般的事实。处心积虑的谋划,费尽心机的宣传,却与自己所作所为互相矛盾。
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没有给天下带来“灾害灭除,黔首康定”的环境,刻石立碑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也没有起到让天下之民接受秦朝统治的目的,更无法实现个人声望和国家稳定双丰收。
广告可以宣传企业产品,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无数的成功事例说明,一个好的广告可以在一夜之间缔造一个品牌。企业管理者要做好企业的营销工作,必须重视广告的作用。成功的广告宣传要有合适的方式:
★要做好调研工作。全面的调研工作包括对自身产品、市场环境、消费者的调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明白产品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营销策略。秦始皇虽然刻碑遍天下,但都是在宣扬政绩,强调政策、法令,没有考虑民众的需求,自然不会被百姓所接受”。
★要体现出独特优势。成功的广告必须体现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和优势,找到最大的卖点。秦朝统一之后,依然使用六国统治百姓的那一套,甚至对百姓的压榨和控制比六国更严重。这就导致秦朝统治跟六国统治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不能获取民”。
★要防止名不副实。再成功的广告,也不过是精确地表达出了产品的卖点和优点,要想在市场上真正站住脚,还是要靠产品的实际效果。秦始皇鼓吹在他统治下“灾害灭除,黔首康定”,但是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些话仅仅刻在石碑上是很难起到效果的,只有真正实现“灾害灭除,黔首康定”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
秦始皇刻石立碑,处心积虑地推销自己,推销大秦帝国,最后都功亏一篑。他的失败,不是因为广告手段的落后,而是他所推销的内容和事实发生了冲突。无论秦始皇在石碑上吹得如何天花乱坠,最终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一方面是秦始皇鼓吹天下安定,四海升平;一方面是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下,秦始皇的广告不攻自破,收取民心之策,变成了掩耳盗铃之术。这给企业家的启示是:
诚信是企业的根本,实事求是是企业对外宣传的底气。言必行,信必果。经得起事实检验的企业才能赢得行业的信誉,树立品牌效应。说一套’做一套,妄图以虚假的内容欺骗市场,欺骗消费者,即使侥幸成功,也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