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75300000023

第23章 文学感言(5)

本书作者孙宜君曾在北大中文系进修过研究生课程他勤于思索,不懈耕耘,近几年来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特别是在“文艺传播学”方面做出了成绩。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具有创新品格的《文艺传播学》,就是他数年思索、劳作的结晶。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文艺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内容、形式、创作过程,以及鉴赏、批评诸方面,而对文艺信息传播过程(包括创作——传播——接受)却缺少深入而系统的探讨。从传播学这一领域看,近年虽然西方传播学理论被介绍、引进,国内也出现了部分研究成果,怛其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社会信息传播的理论和大众传播模式方面,对文艺信息传播的研究方面则涉足者甚少。在此情况下,本书著者能以学术拓荒的精神,立足文艺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交叉点,运用传播学原理和方法硏究文艺现象和文艺信息传播规律,致力于“文艺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其探索精神相当可贵。

这本《文艺传播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材料翔实,论述范畴明确。分编立章,条理分明,结构谨严,内在逻辑关系清晰。著者紧紧把握文艺传播学的基本特点,向读者立体地展现了文艺传播学的构成,昭示了文艺传播学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文艺传播的本质、特征、模式、方式、功能与效果等基本问题,并且按照文艺传播过程的逻辑顺序,对文艺传播者、文艺信息、文艺符号、传播媒介、文艺受传者等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制约、互动关系作了详细的论析,较为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文艺传播现象和规律。书中不仅有机地融汇和内化了文艺学和传播学的理论精华,而且适当地糅合和吸收了文艺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如对制约文艺传播者的社会因素和编辑社会角色的分析方面,就吸收了文艺社会学的理论;对文艺受传者和文艺接受等问题的阐释,又融进了接受美学的知识。这种融汇和吸收,均有严格的选择,掌握适度,显然是基于作者的识见而排斥了随意性。此外,著者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其体文艺传播问题的论述过程巾,还能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逻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取例用譬平易通俗;语言生动活泼,行文自然流畅,阐释深入浅出,没有新兴学科容易出现的生涩感和隔膜感。

这本《文艺传播学》在理论的先导性、体系的科学性、论述的严密性等方面均有明确而执着的追求。它是一部将理论性和实用性予以结合的学术著作。尽管书中存在着某种粗疏,但作为探索的成果,其筚路蓝缕的价值和意义,无疑值得肯定。相信它的出版,将会对我国文艺传播事业起着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4.春天的眺望

无边的春愁

我写这段文字的时间,正是公元1996年的五月。此时北京满城飞絮,所有的花都凋谢了,只待荼蘼开过,一年的花事就告了了。这说明这里短暂的春天已经过去。可是我依然沉浸在春天的怀念里。由此上溯一百年,是公元1896年,也是五月,诗人丘逢甲写了一首非常沉痛的诗,题目就叫《春愁》。诗中抒发了近代史上中国“割让”台湾的民族大悲痛。《清史稿,德宗本纪》光绪二十一年,记载了如下丧权辱国的事实:三月,“李鸿章与日本全权伊藤博文、陆舆宗光马关会议,和约成。定朝鲜为独立国,割辽南地、台湾、澎湖各岛,偿军费二万万,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从事工艺制造。暂行驻兵威海”。丘逢甲的诗即为此而作。

时间过了整整一百年,而痛心的春天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上一个世纪末有很多这样的事。由此再上溯至鸦片战争,那也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战后订立《南京条约》,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中,最触目惊心的便是香港的“租借”!中国国土的分裂和中国亲情的阻隔,不是以百年为期,其实,早在上一个世纪的中叶就开始了。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得以光复。但五十年代开始,由于政局的变化,又有长达数十年的两岸隔绝。

中国文化是一种超稳定的、统一的、强大的存在。从沉雄博大的中国文化母体中生长起来的中国文学,并不因这种危亡的事实而裂成碎片,它依然在严重变异的环境中维护着它的传统的整一性而顽强地发展着。虽然我们不断强调这种长时间的隔绝造成了互补性的“丰富”,但毕竟也带来了陌生感、误解和偏见。文人们爱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其实,不幸带给文学的终究还是不幸。

现在,我们把考察的目光集中在题目所标示的焦点上,即中国文学经过一百年或者更多于一百年的相互隔绝,在一个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从文学的整体加以辨识,它呈现出怎样的一种景观?通过粗浅的认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不管在社会意识的其它层面存在多少令人不安的因素,中国文学在本世纪末的处境却表现出良好的契机。我曾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对此作过判断:“十年的辛苦使我们从交流中先于其它领域中获得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中国的概念。我们经过长期的阻隔不仅了解并理解了对方,而且得到一个整体性的文学历史的关照。我们从文学中国的初步整合中发现了彼此的矛盾、差异以及联系,从而促进了彼此的吸收,扬弃和自我充实。这诚然是一种胜利,但随着胜利而来的却是关于文学自身更为长远、也更为艰巨的使命,这就是庄严的下一步:中国文学的整合。”

蝴蝶飞越海浪

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虽然我们在海峡两岸的关系中未曾看到缓和的伸延、甚至还看到了阶段性的紧张,但诗这只自由的蝴蝶却轻盈地飞越炮火阻扼的重浪,传达着民间美好的情意。香港已经在置备1997年节日庆典的烟花。人们对台湾也保持着同样的良善的祝愿。内地的持续对外开放,缩小了以往存在的大的社会观念的差异,从而为文学的整合留出了空间。中国社会已获得的进步显然在拒绝倒退。从当前的情势审度,出现大的逆转的可能性已变得越来越小,这样,给予文学的可能性就越多。

意识形态的樊篱逐渐拆除之后,两岸三边的交流已经显得不那么困难。人们发现变得小了的差异造出了文学流通的大缝隙。即使难以断然排除今后还会出现人为障碍,但彼此相通的平常心,却有可能超越那些短暂而获得久远。记得七十年代后期,刚刚“归来”的艾青访问那时还存在的柏林墒,写了一首深情的诗:

一堵墙,像一把刀;

把一个城市切成两片;

一半在东方;

一半在西方有多厚?

有多长?

再高、再厚、再长;

也不可能比中国的长城;

更髙、更厚、更长;

它也只是历史的陈迹;

民族的创伤;

谁也不喜欢这样的墙;

三米高算得了什么;

五十厘米厚算得了什么;

四十五公里长算得了什么;

再高一千倍;

再厚一千倍;

长一千倍;

又怎能阻挡;

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

又怎能阻挡;

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

又怎能阻挡;

流动的水和空气?

又怎能阻挡千百万人的;

比风更自由的思想?

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

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艾青这首诗表达了民族之间自由精神不可阻拦的信念。即使它面前横亘着物质的墙,但和解和信任却可能超越那冰冷的坚硬。这位诗人已经离开我们。我们感到了他留下的空缺,他智慧的语言却有力地鼓舞着我们。

中国没有柏林墙,但有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的滔天大浪。我们不是用推土机和铁锨刨去民族之间的仇恨,而是用艾青所揭示的诗的语言和意愿。文明礼教之邦的国人擅长用鲜花和诗意消弭不和和积怨。当二十世纪即将终结的黄昏时分,我们发现正是中国的文学和诗,正在冲决人间的障联先于其它意识形态层面而超越性地抵达彼岸。文学和诗的交流本来就不是功利性的,而是用心灵。心灵的沟通可以忽视指令或决议,这就是诗的语言所表达的,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坚厚的墙均无法阻挡的心灵的彼此向往和沟通。

15.自由与节制

台湾和香港的经济发展已令世界刮目相看,在那里文学和经济已取得相互适应的默契。大陆经济的发展也给这里的文学创作带来有异于前的轻松氛围。总的看来,这里的作家当前所拥有的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比起以往是愈来愈多而不是相反。一方面,是节制的存在,一方面,却是无节制的泛滥,这种泛滥构成了新的威胁。对于当今大陆的创作界,以往那种急风暴雨式的运动、或是粗暴和专断的干预,这些威胁已减少至最底限,此刻令人担忧的却是作家在相对无拘束的环境里的缺乏自我节制。习惯于笼中生活的鸟儿,当它们拥有自由的翅膀,却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但不论如何,经济的发展带给全中国创作界的,则是无可置疑的自由度。其间改善幅度最大,进步最显着的地区,则是祖国内地。要是从四十年代初期算起,直至这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风云,给予这一地区作家的创作的负面影响至为巨大,这一局面终于在九十年代得到了改变。所有的行政性举措已不会对作家自以为是的创作构成威胁,那种定于一尊而罢黜百家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样,中国的“两岸三边”已在相当宽裕的程度上获得了共同语言,而旦,也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获得同步发展的契机。中国的这三个地区板块,在经历了各自的苦难和离乱之后,终于在二十世纪日落之前达到了精神文化层面的殊途同归。

16.在市场大趋势面前

作为这种文学认同的共同标志,其一是文学的迅速的走向市场。相当一部分文学已从意识形态的羁约中挣脱出来,如同商品那祥按照消费市场的需求调节自己的生产,也如同一般商品那样进行商业性的包装,只是包装的尹段略有差异。由此就出现了文学认同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商品化事实上无法覆盖这时代的所有文学现象。因为文学已失去由行政手段整齐划一的指挥,因此各行其是的文学依然生存并发展在商品化的夹缝之中。这个阶段的文学,杂呈是它的主要的生态。既然权力金钱都无法最后统一文学,多元并存便成为了文学的基本状态,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板块中,文学的主流化事实上都难以产生、即使产生也不会持久。

负荷过重的中国百年文学,终于卸下了它肩上挑着的沉重的担子:担子的一端是“救亡”,担子的另一端是“启蒙”。不是说这个社会从此摆脱了危亡的威胁,也不是说文学可以对广袤国土迄今尚存的贫困和苦痛无动于衷,而是说,现今已不是清末的列强虎视于国门,也不是三十年代的大片国土被侵略,偶而鸣响在南海上空的炮声,大抵也只留下一种警醒的意味。至于启蒙,中国文学显然已具备如下的彻悟,它决非朝夕之功、也并非下了决心可以一蹴而就。启蒙只是一种浸润,它排除药到病除的简单逻辑。文学未曾放弃,在商潮滔滔之中,一部分文学家和学者仍然坚守精神的高地,高扬文学的使命意识。

17.走向觉醒的先知

这一百年的中国文学,从争取社会进步推及到争取人的实现,走过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文学家们在以文学作品推进社会改革的同时,发现自己的“呐喊”在那些麻木的“看客”面前构成了绝大的讽剌。不用说那种激昂慷慨的关于凤凰再生的呼唤,对于广大的“没有音乐”的耳朵一切都不会产生,就连以生命的牺牲为代价的行动,牺牲者的鲜血却成了愚昧民众吞服的灵丹妙药。中国二十世纪最先发出呐喊的那位作家,在他的沉痛之作《药》中,向我们揭示的就是这样悲怆的一页。从清末萌起的“实业救国”,到后来一批仁人志士学习西洋或东洋的努力,最后发现,他们面前永远是表情迟钝的看客!这样,不论是鲁迅还是郭沫若,他们的从医学向着诗学的转换,从病理的修冶向着心灵疗救的转换,恰好印证了他们作为先行者思考中国问题的先见之明。康有为读了黄遵宪的诗,读出了救国救民的体会。他在为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所写的序最后说:“方今日本新强,争我于东方,考东国之故者,其事至念。诵是诗也,不出户牖,不泛海槎,有若臧珉之画、张骞之凿关。”梁启超则极力推崇文学警世的作用,他把小说的使用价值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小说内容和文体的变革与社会盛衰、国家兴亡紧密联系起来,这就是他那为众口交传的“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观点。中国文人很早就觉悟到了民众的愚昧与人心的未开化是强国的大碍,要强国必先新民,新民就要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这就是近代以降文学改良或文学革命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视文学为疗救之药的实用目的感非常强。

同类推荐
  • 乡村的记忆

    乡村的记忆

    仿佛回忆温暖的往事,融化心头的郁结和焦渴。让人化作随水漂游的树叶,悠然又悠然,听一路泉水叮咚的天簌之音,惬意间魂归故事。《乡村的记忆》收录了《乡村的音符》、《老骡》、《城市旁边是乡村》、《芦苇》、《大烩菜》、《普通话》、《耳朵是用来听音乐的》、《自己的风景》等散文作品。
  • 一切由风

    一切由风

    全书分为九个小辑:“当夕阳藏起它最后的金子”“我愿我是一颗流星”“心弦上的忧伤”“如果你愿意”“想你的样子”“一切由风”“唐风宋韵”“诗剧”“小说”。内容以诗歌为主,以写作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书中精心收录了作者从高中开始至今的一百多首的诗作,从中体现作者在文学追求上的心路历程,其中长诗《魔鬼的对话》获中华“八喜杯”诗歌征文大奖赛优秀作品奖,《致——》获“华夏情”全国诗书文画大赛三等奖。
  •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涉世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涉世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春天没有方向

    春天没有方向

    《春天没有方向》选取了树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作的若干诗篇。树才的诗歌,全部围绕“节奏”“想象力”“活用语言”这几个核心词展开。他认为,在诗歌中,越是个人的深切体验,就越是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普遍情感。
  • 趣味罪行揭露(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罪行揭露(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探案故事的鼻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称之为西方探案故事的“黄金时代”。仅英美两国,就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探案故事。当时阅读探案故事已不仅仅是有闲阶级的一种消遣,下层阶级的人也竞相阅读。
热门推荐
  • 借得仙家一缕魂

    借得仙家一缕魂

    一个是借仙家魂,在凡间收妖斩魔的无名仙女;一个是立志维护一方百姓,有望进入六扇门的老实捕头;“阿妧借魂来与大人相伴,大人应当开心些才是。”“和魂谈恋爱,我没安全感。”“哼!”
  • 玉箓大斋三日九朝仪

    玉箓大斋三日九朝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网文大时代

    网文大时代

    携带文娱客户端来到平行世界,李淳于从新人作者开始,全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网文核心收益领域,更是从新人秀、大联杯、亚联循环圈中攀登崛起成为风云人物。******(保底两章更新,求收藏、求票票支持!)
  • 一品女皇商

    一品女皇商

    望门贵族小姐订婚仪式上竟遭老公的情人谋害,穿越成为一暴发户家中被继母虐待的嫡长女,醒来却面临全家被人下毒致死的惨案。疑案未破,家产遭窥,掌柜刁难,怎么办?克服困境,重振家业,看小小女商人如何成为御封第一女皇商!
  • 暖冬故事坞

    暖冬故事坞

    都是推理小故事,有的长有的短,不定时更新。
  • 721134

    721134

    由于死了妹子(?)而沉迷在游戏世界里的张秦(?)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正在玩着一款奇怪的游戏(?)并且这款游戏不能退出(?)本着是游戏总能通关的思想,张秦选择了将自己一个月的寒假投入到无限的游戏通关之中。于是,在对抗Voidesert的伟大战争中,多了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可这一切,都是真的么???准确些说,这只是一个看不惯作者章节灌水的人一怒之下写的一篇几乎没有水分的文章……恩恩,你没看错,我就是这样从起点过来的……之后的更新都会稳定在这里了……
  • 谁的脸红了

    谁的脸红了

    一个人至少要有一个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以前不知道,现在有了,我唯一的目标就是你,宋绵——许深
  • 修魔高手在都市

    修魔高手在都市

    一个普通的凡人,无意间得到了魔尊的传承,从而在这繁华的都市中过着惬意的生活。
  • 重返清朝当皇帝

    重返清朝当皇帝

    (新书,请多多支持)有一个叫王杰的人,在华夏国2100年的穿越实验中,遇到了一个不速之客——虫洞,最后糊里糊涂的穿越到了清朝,还带着一个牛逼的系统,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遇到你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遇到你

    “老公,我们去夏威夷玩好不好”“好,老婆说去哪里就去哪里”。传说中不近女色的大总裁竟然是在等他的小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