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妃格《南史后妃》里记有徐妃的一段故事:她因为梁元帝萧绎瞎了一只眼睛,所以每当元帝要进宫的时候,就半妆等候,元帝见了大怒而去。因此,谜底去掉每个字相同的左或右偏旁,最后只剩下每个字的一半,叫徐妃格。谜底每个字必须是相同的偏旁。如:夏到三庚(打中药名一)。谜底是“茯苓”。去掉相同的“艹”头,便是伏令。
放踵格谜底每个字弃下半截同旁部首字,叫放踵格。如:十厘之积(打名词一)。谜底是“忿懑”,弃下半截“心”字,成为“分满”。
摩顶格谜底删去首字,不入谜意,叫摩顶格,或升冠格、落帽格。如:花木兰从军记(打一书名)。谜底是《儿女英雄传》。删去第一个字为“女英雄传”,与谜意相切。下楼格把谜底的首字移作末字,叫下楼格。如:长征(打一水浒人名)。谜底是“程万里”。把首字移作末字,意谓万里程。
秋千格谜底必须两个字,像打秋千一样从下往上倒过来读,如:米粮川(打一地理名)。谜底是“河谷”,倒读是谷河。卷帘格谜底限在三个字以上,像珠帘倒转一样,谜底要从下而上倒过来读。如:甘露寺相亲(打一电影演员名)。谜底是“中叔皇”,卷过来为“皇叔中”。
求凰格谜面为上联,谜底为下联。要在下联即谜底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齐、双、比、配、合、偶、匹”等字词,像凤求凰一样成双成对。如:黄金(打一画家名)。谜底为“齐白石”,“黄金”应对“白石”,再加一个齐字。
此外,还有红豆格、集锦格、叠锦格、乙上格等用得较普遍的谜格。
传统谜格虽然名目繁多,但它的体系还是清晰可辨的。主要不外字和句两大方面:如谐音白字,四声变化,结构离合,对仗别解;如删减句子,颠倒语序,改变句读等。
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孙武著,今存本13篇。
《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故”等6篇,都系后人所撰。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的作品,现存6卷。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共31篇,今存5卷,共24篇。
《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10卷,《四库全书》收录的8卷本是后人合作的。
《虎铃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全书共20卷120篇。《纪效新书》——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时撰写,共18卷。
《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后时撰写,正集9卷,附集6卷,此书和《纪效新书》亦称戚氏兵书。
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井栏
不少人以为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的“床”,是指睡觉的床,其实,这是个误会。
所谓“床”,指的是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李白站在院子里,看到井旁的月光,才怀疑是地上下了霜。
李白还有一首诗《长干行》,其中“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语“青梅竹马”就来自这首诗。那个女孩折了一朵花在门前玩耍,那个男孩胯下骑着一根竹竿的井栏旁边绕圈圈,手里摇动着青梅果。这是很明显的事,既然小女孩在门前站着,那么门外就不可能摆一张睡觉的床。那么唐朝人把睡觉的床叫什么呢?叫“榻”。
古人在诗中很爱提到井和井上的围栏,因为人和井须臾不可分,没有水人就活不成。家乡的井,就代表着家乡。有个成语,叫“背井离乡”,乡就是井,井就是乡。所以李白在诗中不说“房前明月光”,而说“床前明月光”。
“四书”是什么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的合称。
《大学》,传说是曾参(孔子的学生)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书。
《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学生子思所写。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孔子言论的书。
《孟子》是战国时代孟轲的著作。
到了宋朝,朱熹把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合称“四书”,并且作了注释,用来教授学生。宋以后,儿童上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一类的启蒙读物后,接着就读“四书”;科举考试也规定以这四部书为依据,考题就是“四书”里的字句。
什么是二十四史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汉书》——[东汉]班固撰
《后汉书》——[南宋]范华著
《三国志》——[西晋]陈寿著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
《宋书》——[梁]沈约撰
《南齐书》——[梁]萧子显著
《梁书》——[唐]姚思廉著
《陈书》——[唐]姚思廉著
《魏书》——[北齐]魏收撰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
《周书》——[唐]令狐德等撰
《南史》——[唐]李延寿著
《北史》——[唐]李延寿著
《隋书》——[唐]魏征等撰
《旧唐书》——[后晋]刘煦等撰
《新唐书》——[宋]薛居正等撰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主修
《宋史》——[元]脱脱领衔主修
《辽史》——[元]脱脱领衔主修
《金史》——[元]脱脱领衔主修
《元史》——[明]宋濂撰
《明史》——[清]沈纯
曹雪芹名字的由来
曹雪芹不仅是位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业余烹饪“专家”。《红楼梦》一书中有大量有关食物记载和饮食细节的描写。曹雪芹的名字就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雪芹生前最爱吃“雪底芹芽”这道菜。苏东坡有诗云:“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所以,曹雪芹自号“雪芹”。
苏轼字号“东坡”的由来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关于他的号“东坡”的来由,有两种说法。
一说与白居易有关。苏轼的一生,由于与白居易有相似的遭遇,又有共同的志趣,因此常自比白居易,曾写有“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等诗句,可见他对白居易是非常敬慕的。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这在他的诗文中也有很多记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如何?”“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就在白居易文中选取了曾给白居易留下美好记忆的“东坡”作为己号。另一种说法是:苏轼曾谪居湖北黄冈,黄冈城南门外约一里左右,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坡,这个山坡称作“东坡”。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经常到这里来玩。他曾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他很喜爱这个地方,所以就把“东坡”作为自己的号。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一生用过140多个笔名发表文章,这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最常见的、人们最熟悉的是“鲁迅”这一笔名。“鲁迅”这个笔名是怎样来的呢?许寿裳先生曾就此向鲁迅作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迅”,古义为狼。“狼子绝有力者,曰迅。”鲁迅以狼子自居,是因为他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这是史学家侯外庐先生的观点。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采用“鲁迅”这个笔名。
郭沫若名字的由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沫若”就是取他家乡两条河流作为他的名字:沫水即大渡,若水即青花江。
郭沫若曾说过:我的名字其实本是“沫若”,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沫若”的一句,便是那两条河并举的开始了。取“沫若”作为名字,以此表示他对故乡山河的热爱之情。
茅盾笔名的由来
茅盾原姓沈,名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笔名“茅盾”的由来,颇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五四”运动以后,茅盾接触的人和事开始多并且复杂起来。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他逐渐理解到那时候成为流行语的“矛盾”一词的实际意义。1927年上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当时茅盾在武汉,不但看到了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不但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也看到了他自己生活上、思想中的矛盾。但是,那时候,茅盾又看到有不少人思想上实在有矛盾,甚至言行上也有矛盾,却又总自以为自己没有矛盾,常常侃侃而谈,教训别人。茅盾对此不能理解,觉得这是“掩耳盗铃”之一种表现。后来茅盾用了不到两个星期写完了《幻灭》的前半部,打算先给叶圣陶看一看,便随手写了个笔名“矛盾”。据茅盾自己后来回忆说,取“矛盾”二字作为笔名,“大概是带点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至于“茅”字的草头,那是叶圣陶先生加上的。他对茅盾说,笔名“矛盾”一看就知道是假名,如果国民党方面有人来查问原作者,我们就为难了,不如“矛”字上加个草头,“茅”姓甚多,不会引起注意。茅盾当即表示同意。从此,他便用了这个笔名。
巴金名字的由来
巴金是我国文坛享有盛名的老作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被年轻的读者们所敬仰。他原名叫李芾甘,巴金一名又是怎么来的呢?为此,巴金曾在一篇文章中坦率地写道:“我因为身体不好,听从医生的劝告,又得到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的介绍,到玛伦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去休养,顺便在沙城中学念法文。在这个地方我认识了几个朋友。有一个姓巴的北方同学(巴恩波)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听说他在项热投水自杀。我和他不熟,但是他自杀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是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我想的,那个时候我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多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放在我的书桌上,他听见我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便半开玩笑说出了‘金’。”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曾经考据过巴金的名字,硬说他是为了纪念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而取此名的,以此来证明巴金从来就是“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老舍笔名的由来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我国文坛上家喻户晓的人民作家,他的《骆驼祥子》、《茶馆》等作品真可称得上是传世名著。关于老舍笔名的由来,老舍的夫人曾有一个说明:老舍所以如此起笔名,是习惯于北方朋友晤面时亲热熟识的叫法,如老张、老王、老李之类的普通称呼;另外,老舍字舍予,系由姓“舒”字一拆为二,又有舍己为人的含义,并有奋发自力,“舍我其谁”,不依赖别人,自力更生的意思。
冰心名字的由来
冰心,原名谢婉莹。19岁步上文坛,在很短的时期内,她就以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女作家。
冰心的第一篇小说是《两个家庭》,连载于1919年9月18~22日的《晨报》上。从这篇小说起,她才正式有了一个笔名:冰心。为什么取名冰心呢?她说:“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聂耳名字的由来
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幼年时就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唱出来,别人因他耳朵好使,而他的姓又是三个“耳”(繁体)字组成,便叫他“耳朵”。后来,他专门从事作曲,就索性改名为“聂耳”了。
“板桥”的由来
清末“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号“板桥”。他这个别号是怎么来的呢?
郑燮家居江苏兴化县东城门外,在郑宅的附近,有一座古板桥,这儿风景优美。郑燮后来回顾这一带的景色时说:“最是江村读书处,流水板桥篱落,绕一带烟波杜若。”
据《板桥自叙》中说,兴化当时有“三郑氏”,其一号为“铁郑”,其二号为“糖郑”,郑燮因爱“板桥”其名,自号为“板桥郑”,故大家都称之为“郑板桥”。
可见,郑燮自号“板桥”,是由于他青少年时代出于对家乡那种“板桥流水”的喜爱。
“黄色新闻”的由来
为什么将不健康的书刊、歌曲称之为“黄色”呢?据说在19世纪,美国有两个报业资本家,一个叫赫斯特,另一个叫普拉兹。他们为了赚钱,就在他们所办的报纸上竞相登载低级趣味的连环画图,以招徕读者。其中有一部《黄色孩童》,读者就称他的报纸为黄色的报纸。
后来,人们就把色情、凶杀、犯罪等新闻,称为“黄色新闻”,靡靡之音的歌曲,称为“黄色音乐”或“黄色歌曲”。
杂志的由来
杂志(MAGAZiNE)一词,源自法文MAGASiN,本意是仓库。“杂志”这个词第一次被用以称为刊物,是1731年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后来正式被沿用为杂志的通称。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3~5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1704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4小页,共发行9年。
字词本义
中药店缘何称“堂”
中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如“乐仁堂”、“同仁堂”、“同德堂”等。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中医师在签名落款时往往在名字前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出自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之典故。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就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其传,加上本人勤奋好学,很快超过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官至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疫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医学,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坐在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后来,他还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字。后人写诗赞颂他“官随民愿守长沙,心涵能与万千家。兴亡盛衰同祸福,坐堂行医惠无涯”。
“世界”的本义
“世界”一词现在运用很多,乍一看,似乎很具体,细一想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指什么。
本来,“世”是指的时间,古书注释说:“三十年为一世”,古字形“世”就是“卅”,也就是三个十字的连合体,造字用意十分清楚。界呢,本意是田的界线,后引申为所有地域界限。
现代汉语“世界”一词是从佛经翻译中引用出来的。佛教把整个宇宙看成时间和空间的混合体,《楞严经》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可见佛经是用“世”来指代时间,“界”来指代空间的。宇宙既是时空的统一体,当然就称为“世界”了。
人们把地球上所有地域称为“世界”,就是取的佛经“界”的词义。“世”在这里没什么意义,仅是为了凑足双音词。至于哲学概念的“世界”,显然也是为了对译外来语而借用佛教词的。还有“内心世界”、“艺术世界”等等说法,都是一种引申,是借具体的世界去表示抽象的“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应念NāMó,是古代印度梵文的译音。指合掌稽首,表示恭敬。“阿弥陀”意“无量寿”。所以“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简称“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信佛者会前程光明,寿比南山。“南无阿弥陀佛”,即“尊敬的无量寿佛”。如照字面去理解,就错了。唐朝诗人王维,笃好佛学,因崇维摩诘(释迦同时人)而名维字摩诘。其实人家那意思是“无垢”,亦作“净名”;如拆开用汉语义译,就成了“王无,字垢”了,岂不笑话。
“普通话”名称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