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30万人: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70万多人;罗马尼亚,27万人;捷克和斯洛伐克,26万人;匈牙利,18万人;立陶宛,13万人;德国,12万多人;荷兰,10万多人;法国,7.5万人;拉脱维亚,7万人;南斯拉夫,6万人;希腊,6万人;奥地利,5万多人;比利时,2.4万人;意大利(包括罗德斯岛),9000人;爱沙尼亚,2000人;挪威,约1000人;卢森堡,约1000人;但泽,约1000人;合计510万人(概数)。按年代统计:
1933~1940年约10万;1941年110万人;1942年270万人;1943,50万人;1944年60万人;1945,10万人;合计510万人。
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大肆排犹屠犹,约有六百多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希特勒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多年来史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在探索……原来,欧洲的反犹历史源远流长,早期的基督教徒认为犹太人把耶稣钉上了十字架,自公元12世纪起就对犹太人进行周期性迫害、杀戮和驱逐。
希特勒荒谬地把人类分为三个类别,认为犹太人是劣等种族,是文明的破坏者。他还胡诌什么在同样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下,劣等种族在数量上发展得更快些,像寄生虫和细菌一样,在优秀种族的国度内蔓延滋生,这些谬论的逻辑结论必然是反犹、排犹和屠犹。
希特勒上台后,在反犹政策中又增添了政治和经济因素,他希望通过反犹来稳定国内政局,并将犹太人的财产收归国有,强迫犹太人从事奴隶劳动。在1941年7月的汪湖会议后,开始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由来
第一产业主要指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的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术语,最早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把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矿业称为第一产业(即第一次产业);把制造业称为第二产业(即第二次产业),有人也主张把矿业、建筑业列入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由来
第三产业指满足人类除物资需要外更高级的需要。“第三产业”一语源于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费希尔说:这些术语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他认为第一产业为人类提供满足最基本的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满足其他更进一步的需要,第三产业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以后,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统计部门中,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到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广泛地使用了第三产业这一概念。以后克拉克又以“服务性产业”一词取代了“第三产业”。但事实上,以后的经济学著作,仍沿用第三产业这一概念,并把费希尔和克拉克同视为这种划分方法的创始人。
银行为啥不叫“金行”
金子比银子更贵重,“银行”为啥不叫“金行”?原来,几百年来,白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黄金既贵重又稀少,主要用于制造装饰品和作为财富贮藏,很少进入流通。平时在交易、存款、借贷时,主要用的是白银。后来,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经营,人们就很自然把这种机构的名称和银子联系起来,因此就叫做“银行”。
什么是“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指的是以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超常规上涨为基本特征的虚假繁荣,其直接原因是不切实际的高盈利预期和普遍的投机狂热。
“泡沫经济”从表面上看与一般的经济高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有本质区别。经济高涨是以正常的需求和投资为基础的,并且是一种周期性现象,但“泡沫经济”是由虚假的高盈利预期和投机行为带动起来的,繁荣往往是昙花一现。经济高涨不仅存在资产价格的上涨,国民收入也同时增长。但在“泡沫经济”中,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但国民收入增长较慢,两方面形成巨大的反差。经济高涨时期交易活动特别活跃,同时生产活动也很活跃,因而伴随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在“泡沫经济”中交易活跃,但生产停滞,尤其是长期投资部门不景气,实体经济发展不快。所以说,“泡沫经济”是被“吹”起来的,实际上并无多大经济实绩。有人认为“泡沫经济”有利于资产的流动和转移,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吸引外资等等。但既然是泡沫就有被吹破的时候,一旦泡沫破灭,其危害是极其严重的。首先,“泡沫”破灭意味着整个债务链的破碎,因而立即会出现支付危机,大量债权就要受到损失,并进而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破坏。其次,“泡沫经济”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由于普遍的投机和迅速致富心理,没有人进行长期投资,普遍追求短期利益,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实体经济不发达。再次,在“泡沫”破灭之前,差不多所有参与投机活动的人,都可迅速获得高额收益,这种特点激发了不劳而获、迅速致富心理。事实上,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建立在诚实劳动基础上的。“泡沫经济”导致这种不健康的国民心理,会大大有害于经济发展。
万贯是多少
人们时常用“腰缠万贯”来形容钱多和富有。那么,万贯究竟是多少呢?
古时的铜钱一般是用绳子穿着的,每1000枚铜钱叫“一贯”。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发行了纸制“大明通行宝钫”,面额为“壹贯”。当时,壹贯等于铜线1000枚或白银1两,或黄金1/4两。由此换算,万贯等于黄金2500两,的确是一笔为数不少的财富了。
文坛旧事
竹林七贤称名始于何时
后世盛传的阮籍、稽康等“竹林七贤”的称名,始于东晋初的“俗传”,而东晋初的“俗传”又系谢安为之首倡,并为士林所接受。后又经孙绰、袁宏、戴逵、王洵、斐启、孙盛等人的倡导肯定,终使其名垂于后世。
陶渊明为何能独享大隐之誉
六朝文人隐逸之风浸淫到晋宋之际。陶渊明多次出入官场却享受大隐之誉,高高凌驾于六朝诸隐士之上,其原因何在?卫绍生认为,首先,从齐沈约至梁萧统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极力推崇陶渊明淡不慕荣利的品德,自然能产生极大的号召力。其次他淡泊自然的性格与六朝文人的时尚也甚相吻合,使六朝文人对陶渊明自然产生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不仅成就了陶渊明作为隐士的声名,而且对六朝文人隐逸之风的盛行还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陶渊明一身而兼大隐士和大诗人二任,归隐成就了他的诗名,诗名又使其隐逸远播于众。第四,陶渊明结庐在人境,既避免了各种各样的现实纷争,又与尘世保留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关系使他即使不“飞来飞去”,也足以将陶渊明之隐逸表白张扬出去。
孙悟空的“国籍”在哪里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悟空的原型问题便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论。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与《太平广记》中的无支祁有关。无支祁(巫枝祗)是淮涡水神,形似猿猴,金眼白牙,力大超过九头象,奔走迅速。被大禹治服后,脖锁大锁链、鼻子穿多铃,放到淮阴的龟山脚下。鲁迅认为孙语空的“国籍”是中国。胡适则说,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今译《罗摩衍那》)里有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齐天大圣的背景了。哈奴曼是猴子国大将,能在空中飞行,一跳就可从印度到锡兰;能把希玛耶山背走,它曾被吞入一老母怪肚中,伸缩变化后,又从耳朵钻出。因此,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国籍”是印度。以后郑振铎、林培元、陈寅恪等都发表文章,认为孙悟空“国籍”是印度。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课题重新引起学术界广泛兴趣,并形成三种观点:
一是“进口说”。季羡林和顾子欣都认为孙悟空是哈奴曼的化身,即孙悟空“国籍”为印度。
二是“国产说”。长期研究梵语文学的金克木认为,两个神猴(孙悟空、哈奴曼)的故事没什么关系。刘毓忱论述了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哈奴曼的故事还没传到中国,认为是受到四种类型中国神话的启示。一是大禹儿子启破石而生;二是形似猿猴的无支祁;三是与黄帝争位的“铜头铁额”的蚩尤兄弟;四是与天帝抗争的英雄刑天。龚维英认为,孙悟空和夏启之间定有形象的继承、发展和再创造的关系。总之,他们认为孙悟空的“国籍”是中国。
三是“混血说”。蔡国梁和萧兵都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既有无支祁的成分,也有哈怒曼的成分,是“混血猴”。
林黛玉真有其人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历史上真有其人。据有关资料记载,林黛玉的真名叫李香玉,是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两淮盐课李鼎的掌上明珠。李煦即曹雪芹嫡亲祖母的胞弟。曹雪芹祖父曹寅过世后,由其子继任父职,不满3年,死于京师,曹雪芹就是他的遗腹子。曹雪芹祖母李氏视雪芹为宝贝,每年到苏州探望年近90的文氏太夫人时,必携同前往,常寄居于李鼎家拙政园。李鼎之女香玉与曹雪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在意中。
康熙末年,李鼎夫妇不幸双亡,膝下仅遗香玉。此女聪颖过人,深得雪芹祖母钟爱,便接她去江宁织造署,由其祖姑母加意抚养。但好景不长,自雍正登极,宫廷党争,报复异己。李煦首当其冲,革职查抄,家业荡然。至此香玉已孑然一身,无家可归,长期靠曹氏庇荫。更不料雪芹家六亲同命,不到5年,即遭抄籍厄运,在江南70多年的家业被连根铲除。
1728年春,曹氏全家迁京,香玉随之。曹氏尚得亲故照料,但香玉寄人篱下,不免郁郁寡欢,加之其生来多愁善感,虽有雪芹温存宽慰,然年岁增长,终身未遂,忧思难平,不到几年,竟香消玉陨。雪芹为此悲痛大哭,故著《红楼梦》一书以资纪念。
酒与诗
古时候的名流骚人在宴飨宾客时,讲究唱诗助酒,反过来也就是酒助诗兴。写诗无酒也无妨,酒助诗情气势豪。古代诗人每每纵酒赋诗,有人对着月夜美景,感慨而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有人送友远行,浅唱低吟:“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有人怀念少年时代,伤感异常:“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欧阳修)有人感情沸腾,尽情歌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
古代许多诗人喝起酒来是海量,如同“长鲸吸百川”。他们之中有的是借酒浇愁,有的是使酒负气,有的是醉生梦死,糊涂一生……但其结果呢,借酒浇愁的“酒兵无计敌愁肠”(唐朝彦谦《无题》诗);使酒负气的“痛饮狂歌空度日”(杜甫);醉生梦死的“有酒不醉是痴人”;即便有使酒任性不甘沉默的,充其量也不过是消极反抗而已。
杜甫赞誉李白道:“李白一斗诗百篇。”田园诗人陶渊明也爱以酒助诗,他的诗可以说是篇篇有酒:“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为什么酒与诗会紧密相关呢?诗崇气势,酒兴豪情;诗人借酒豪情泛,豪情入诗气势壮,酒与诗的联系即在于此。推而广之,书法、绘画等,何尝不要气势。古人论文,主张“文以气为主”(曹丕),“气为干,文为支”(刘禹锡),可见,作文赋诗气势是很重要的,而“酒”,正有这方面的功能,它能使人饮之添豪情,壮气势,“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郭小川《祝酒歌》)。前人有诗曰:“放胆文章拼命酒。”文章只有放胆写,才能做到气势磅礴,以情感人,才能有“大江东去”的气派,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古人往往名酒为春,比春为酒,因为这“春”不但“深似海”,而且“浓如酒”。在容易使人宿醉未醒的馥郁的春色里,往往促使诗人们“登高赋新诗”(陶渊明)。
谁是古代写诗最多的人
谁是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人们的回答大多是“陆游”,因为陆游活了85岁,留下诗作近万首,平均三天写一首诗。可是,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其时已写诗39340首,这还不包括甲辰以后写的诗。另据郑鹤声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所不及”。乾隆活了88岁,以其寿计算,平均每天写诗三首多。看来乾隆可算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了。
然而,乾隆的“高产”背后有一套鲜为人知的秘诀。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作诗“初无定稿”,或即兴口授,或朱笔作草,称为“诗片”,由廷臣学士退下“抄录”后恭进,遂成御诗。说穿了,就是他在诗兴大发之际,故作含糊难辨之音,写乱草费解之字,令人揣摸代笔。当时,能否为他“录”出佳作,竟成了大臣得宠升迁的一项标准。有一次,大学士于敏中与另一大臣梁瑶峰同时被召见,乾隆诗兴突发,口诵一诗,梁听后茫然不知所云,而于听了则“退默处斗室,刻余录出,所误但一二字”。梁不解其中奥妙,自叹弗如,于是“大服焉”。由这类马屁大臣炮制出的诗作,充其量不过韵平字正而已。正因为如此,乾隆的几万首“御诗”,流传至今能为人传诵者寥寥无几。
中国灯谜的谜格
谜格也称谜律,就是在某些谜语制谜和猜谜的时候,必须遵守的特殊格式,不是所有的谜语都要用“格”,但凡是用格的谜语就得按各种格的规定来猜,否则就无法猜中。谜格在清朝中期逐渐兴起,到晚清,根据各种谜书来查考,已有数百个。常用的谜格有:
解铃格来自“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一成语。古代是用圈读的方法来处理四声的变化和改读本音的。凡是改读字的本音,就要在字的右上方用朱笔圈上红圈,好像铃铛,一看就知道应该改读他音,这叫做圈读。解铃格就是把应圈读的字,故意取消圈读,仍读本音。还有一种不读本音而故意圈读即改变四声的,叫系铃格。如:劳动竞赛(打一古人名)。谜底是“比干”,“干”字读平声GāN;与谜面扣令的“干”字应圈读为去声GàN。皓首格李陵《与苏武诗》有一句“皓首以为期”,皓首是年老发白之意。所以谜底的首字是白字,叫皓首格,也叫白头格、素冠格、冠玉格,谜底的前两个字都是白字叫双皓首。如:废品(打水浒人名一)。谜底是“吴用”,首字是白字,应是“无用”。
素心格陶潜《移居诗》有一句“闻多素心人”,素心是心地洁白之意,所以谜底中间的字是白字叫素心格,也叫玉带格、玉腰格。谜底必须是三个以上的单数词。如:分外眼红(打一京剧名)。谜底是“一箭仇”,中间“箭”字是白字,应是“一见仇”,与“分外眼红”相扣。
粉底格谜底最末一个字是白字。如:垂钓(打一数字名词)。谜底是“等于”,末一字“于”是白字,应为“鱼”。梨花格岑参在《白雪歌》里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格就是借用了这诗意,谜底全是白字。如:不容易湿(打一历史朝代名)。谜底“南朝”,是“难潮”的谐音。
丹心格阮籍诗:“丹心失恩泽。”丹心谓忠正之心。所以谜底中间的是正字,余皆白字的叫丹心格。如:手拿泥鳅(打一外国地名)。谜底是“渥太华”。谜面扣“握太滑”。虾须格谜底的第一个字左右分离为两字,如:欲言又止(打一词汇)。谜底是“味道”。第一个字“味”分离成口未二字,口未道即嘴没说。
碎锦格谜底每个字都拆开成两字或三字。如:众口一词(打一邮电用物)。谜底是“信筒”。把信筒二字拆开读成“人言个个同”与谜面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