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介绍不成文规则四了。当高管们问我用什么软件画出了这些手绘图,我就知道他完全没意识到某种神奇的力量或是长达3亿年左右的视觉进化过程,这些东西显然不符合现在这个时代的普遍信念--没有电脑,我们的思想就会贫乏。对他们来说,不通过电脑软件来表达想法、制定决策是极有震撼力的。
不过,真的可以不用软件。
甚至可以说,我们不应该使用软件。当我们需要向别人展示、传达自己的想法时,肉眼、“内心的眼睛”还有“手眼合作”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这就是最后一条不成文规则的真意。
从这个例子我们得出的教训不是要改进电子表格,也不是正确的财务分析对公司发展极其重要(当然,这也没错),而是--光想着怎么把图画得更精致反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不成文规则四告诉我们:
不成文规则四
你画的图越人性化,得到的反馈就越人性化。
很多会议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真想有好点子,最好还是从一个没那么完美的图开始,不完美反而会激发更深刻的见解和睿智的回答。擦去看似多余的边边角角,把线条画得直一点,把圆画得更圆,或者干脆就用电脑软件制图……这样一味地去对图精雕细琢,实际上是在压缩思考空间,这是因为:
1.画完了?我喜欢。画完了?我讨厌这张图。
如果面前是一张看上去已经画完的图,我们就自然地会觉得不再有增删修改的空间。要么打心底里接受,要么就因为发现某些不足而拒绝--这两种态度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2.我可不想打击你,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说。
如果看到一张精致完美的图,我们就会认为作者肯定下了工夫并多次进行修改。推己及人,直觉告诉我们不要去批评它。所以我们要么就说“不喜欢”,要么就一言不发。当然,这二者对问题的解决也没什么帮助。
3.什么?你认为我是傻子?我早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
如果看到的是一张明显已经完成的图,我们直觉上就会假设它描述的是一个已被证明的事实。一旦把它认定为我们早已不错知道的事实,我们会很得意;如果是不了解的事实,我们多多少少会恼羞成怒。这两种态度对思考也没有积极作用。
越修饰越糟糕
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就像你西装革履地去参加一场面试,庄重和严谨在特定场合下是很必要的。西装革履并不代表你是专业人士,把图里的线条画得再直也不会让你显得更专业。对于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来说,切中要害的草图往往比不着边际的图画更有吸引力,也更有启发性。
“人性化”画图练习
看看下面这些用电脑画的图,能不能明白它们的含义?选择其中两个,自己动手画出“人性化”的框架图。(如???帮助,可以参考六六法则或者SQVID。其实我觉得你完全能行。)
看看事情的反面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说了不少不应该的做法。相信你也看懂了那5张图的意思。现在看看不成文规则四的积极面,其实它集中了我们这几天学习的所有内容。
你画的图越人性化,得到的反馈就越人性化。
我们喜欢看那些符合我们思考方式的东西。
其实我们已经从好几个角度来应用这条规则了:六六法则指导我们画出和视觉通道工作原理一致的图;SQVID调动大脑里所有的信息处理中心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思考同一事物;从简原则告诉我们,第一次看到某个事物时简单的图最好,而一旦我们成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就会喜欢更精细具体的图。
这其实是从各个角度说明了我们喜欢看那些符合我们思考方式的东西,不过还不能说明为什么手绘图有这么强大的力量。手绘图的优势正是在于它的不完美,换言之,它能引起看图者积极的回应;手绘图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直接源自人的操作,更人性化。
要让解决问题的图变得有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画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直接展示给别人。尽管有瑕疵、缺陷,却向别人展示了我们的思考过程,这才是关键。
这面墙上有两张图:手绘图总是能吸引我们饶有兴趣地观察、讨论,去探究和理解那些涂涂画画背后的意思;用电脑软件制图则让我们兴味索然,甚至都懒得细看。同样,我们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某位音乐家的音乐,但仍然愿意买票去听他(她)的音乐会;我们可以和某个朋友在网上聊天,但仍然愿意飞跨半个地球去探访他(她)。就算技术再发达,我们仍然是人,骨子里还是喜欢面对面地交流、面对面地了解别人。
就算技术再发达,我们仍然是人,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些可以表现别人思考过程的图吸引。
更“人性化”的图该怎么画?
在本书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刻,我们谈论的是在商务会议中做某件不寻常的事:把准备好的PPT、要点清单丢开,用若干手绘图取而代之,或者在开会的时候即兴画图,这就更好了!有人会惊呼:会议不应该这样开!
没错,现代社会的会议并没考虑用这样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务演示工具不能帮助我们画图。我们讨论的不是工具原本的设计初衷,而是在讨论它们究竟能做什么。基本的演示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视觉化思考,只是解释和使用的方式有点不同。
“个人化”、“参与性”和“演示性”:3种会议及其相应的画图工具
针对不同的会议,有3种不同的画图工具。我们常常参与的会议有3种类型:在我们内部进行的“单独”会谈、一群人参加的以讨论为主的“参与性”会议,以及要在观众面前进行的“演示性”会议。在这3种情况下都可以使用同一张简单的图,但“画板”却不一样了。
“单独”会谈的“画板”
当独自思考或者和另一个人一同想问题时,大多数人喜欢小巧而且个性化的“画板”,因为这样画图没什么压力,而且感觉上这样直接拉近了我们与问题之间的距离。我最喜欢的就是适合个人用的小画板,可以边思考边画,随时可以擦掉或修改。要是某个图画得很好,我们可以用手机把它拍下来,再保存到电子邮箱里以便随时查阅。然后可以擦掉它,开始画新的图。
这种小画板可以是一个小本子或者是一张餐巾纸,只要便于携带、可以用来画画就行。书里我画的那些图,都是先用铅笔和三福笔在白纸上画好,然后进行扫描,再用Photoshop增强了图的对比度,这样印刷效果会好得多。
适合“单独”会谈的画板包括:
☆餐巾纸(正反面均可)
☆白纸
☆小号白板
“参与性”会议的“画板”
团队会议、“头脑风暴会”、项目的每周例会或者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的的讨论会都是“参与性”的会议,目的是让每个人畅所欲言,彼此交流。这时的画板要足够大,好让会议室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而且都能上去画几笔。大多数时候,一个大白板就很够用了,我们只需要准备足够的白板擦,还要保证用来画图的不是永久性的记号笔。
大型的活页挂图不太可取--虽然看起来很大,但如果与会人数达到五六个人以上还是会偏小,而且一旦画的图越来越多,前后翻看也极为麻烦。有即时贴功能的挂图还不错,画好的图可以撕下来贴在墙上。墙面相对来说是个很大的展示区,有助于消除我们在画图时的羞怯感。
不过,只有当所有人都在一个房间里时,白板和活页挂图才有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办公或是远程办公以便节省出行成本,与会人员很有可能遍布全球各地。“智能画板”应运而生,当你画图时,异地的同事可以同时看到作图过程并进行修改。技术当然会不断更新和进步,但目前这类画板价格昂贵,安装程序复杂,而且也并没那么好用。
现在还有个成本更低、更易上手的选择,就是用桌面共享的程序。在进行远程会议时,桌面共享可以让与会人员通过网络共享电脑屏幕。当然,所有人要在会议开始前预先下载、安装和测试好同一款软件,这当中也不乏麻烦的技术问题,不过,只要每个人都有台不错的电脑,网速也不慢,这个方法也是可以采用的。
适合“参与性”会议的“画板”:
☆墙面大小的白板
☆大型活页挂图(尤其是有即时贴功能的)
☆智能画板
☆桌面共享程序和网络
关于第四种选择,还有个大问题--假设桌面共享的一切技术问题都解决了,哪种画图程序适合异地同时画图、发布和编辑呢?答案很简单,就和最后一种会议上用的程序一样。
“演示性”会议的画板
如果一个会议的人数超过10~12人,就属于“演示性”会议。这类会议不准备公开讨论或是让大家一起去考虑某个问题,而是某个人或某个小组的平台。不过,这种会上,我们的表现常常不太好。
原因有很多,例如准备不足、情绪紧张、太过依赖PPT,甚至还有可能我们认为根本就没什么特别值得讲的东西。会议涉及的问题都很重要,需要好好处理,但我们这里要说的是画图。假定我们在前几天的学习中进步明显、收获良多,那么,在一群观众面前,我该怎么画图?
答案就在你的电脑里。
最好的电脑制图工具你早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