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一般不会请陌生人到自己家中吃饭,因为公私有别,在他们眼中,工作与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不可混淆。反过来说,如果有外国朋友邀请你去他家里做客,就说明对方已经把你视为真正的朋友了。
即便关系很亲密,去外国人家中做客时依然要“懂礼貌”。可惜有的中国人不太懂得在国外的“做客之道”--由于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的差异,中国人在交往时,越是交情深,越倾向于相处时“不分彼此”、“亲如一家”;而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非常在意个人隐私,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也要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不了解其中的差别,一不留神你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客人”。
赴约之前:做好“热身运动”
毫无准备地“冒失”赴宴难免显得唐突,赴约之前不妨适当做一些准备,好比我们每次跑步之前都要做一些“热身运动”。
无论你收到的是口头邀约还是正式的邀请函,赴约之前,一定要问清楚需着正装还是便装。在很多西方国家,宴请是一种社交活动,对着装有较严格的要求。哪怕是普通的家庭宴请,视来
宾的身份和宴请的主题,以及主人的要求,有时也需要着正装出席。而中国人容易忽视这个细节,延续在国内的思路,认为既然是家宴,随便怎么穿都行,结果到了现场,被人人“锦衣华服”的场面弄得措手不及,“自惭形秽”。
此外,问问主人还邀请了哪些客人也是非常必要的。以我的经验来看,提前了解其他客人的姓名、身份,乃至国籍、兴趣爱好,根据不同客人的情况适当准备一些谈资,绝对能让你在宴会现场游刃有余。例如,突尼斯大使、美国商人、加勒比官员……每一个到访的客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如何与不同的人搭话,甚至交朋友,这也是一种学问。餐桌上的应酬也是一种社交,一个好的客人,除了能照顾好自己以外,还应帮助主人招呼其他的客人,使餐桌上不出现冷场的局面。
其实,在很多商务场合,尤其是在一些带有外交性质的宴请活动中,宾主之间、宾客之间并不太熟悉的情况十分常见,这时,提前对客人,甚至主人的情况做一点调查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一位身为外交官的外国朋友曾跟我说起她有一次在罗马大使馆的“不幸”遭遇。
王子变成仆役长
受到罗马王子尼可拉·皮奈德里的邀请,我的朋友凯丽欣然赶往意大利大使馆赴约。此前她只见过王子与公主一次,对王子的印象早已模糊。当凯丽跨进厚实的大门,一位长相俊美、穿着礼服、打着领带的男子早已等候在那里。凯丽当即给了对方一个热烈的拥抱,高兴地说:“尼可拉王子,今天晚上能出席您的宴会,我感到非常高兴!”谁知,对方却红着脸挣脱,而且开始支支吾吾起来。
后来凯丽才知道,原来这个人只是尼可拉王子的仆役长!这让她尴尬万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王子在知道实情后,忍不住笑起来,十分绅士地安慰她说,其实她这样做,仆役长比她更不安,请忘掉这件事。整个晚上,凯丽心中一直很愧疚,十分后悔自己的冲动。从那以后,她吸取教训,再也没做过如此冒失的事情。
礼轻情谊重:第n个景泰蓝的故事
如今,很多细心的人在出国之前,会准备一些小礼物,预备送给外国朋友。这固然是很周到的,但是不是所有我们精挑细选、千里迢迢带去的礼物
都是外国人喜欢的?什么样的礼物最受外国人欢迎呢?
首先要记住一点:“礼轻情谊重”在国外是绝对适用的。这里的“轻”,不但是指无须花费大价钱,还有“重量轻”的意思。
第n个景泰蓝
我曾经在一个法国朋友家的客厅里,看到一字排开、大大小小的景泰蓝,一问,都是中国人送的。这些景泰蓝的确漂亮,一看就知道是价格不菲的精品,而且代表了中国的民族工艺和传统文化,送礼者的心意令人感动。
这位法国朋友非常喜欢中国的景泰蓝,大概大家都知道他这个“嗜好”,于是一窝蜂地都送景泰蓝给他。礼重,情谊也重,但等到收到第五个景泰蓝,这位朋友已经“不堪其扰”了--东西太占地方,又很贵重,还不方便移动,只能搁在客厅里。此后每当有新的中国朋友来家里做客,主人除了第n次向大家一一介绍这些景泰蓝的来源、典故外,末了总会笑着加上一句:“可别再送景泰蓝啦!”
每当我看到有国人不远万里地把大件的中国工艺品带到国外做礼物,都会纳闷:这么大这么沉的东西,搬运起来不费劲吗?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礼品,就只有这些大家伙么?外国人真的喜欢这样的礼物吗?
我的顾虑是有来由的。根据我在国外工作与生活的经验,如果对方是跟中国人接触比较多的外国人,最好不要送景泰蓝、折扇之类“大众化”的传统工艺品,
这些东西对方十之八九已经有不少了,再送很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陪同某位领导人出访,在商定随行准备的礼品时,他曾清楚地表示:不要送那些坛坛罐罐,以前动辄就送景泰蓝,现在要挖掘其他有文化特色的礼品!
事实上,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山水画册、小巧的工艺品、丝制的手帕、集邮册……这些体积小、方便携带,而又具有象征意义与文化气息的小礼品,已足以表达你的心意,它们既受外国人欢迎又能减轻你的负担,是中国人在国外的馈赠佳品。(当然,国家领导人之间互赠礼品时相当讲究,有时需要提前订做,提前运输。城市之间互赠礼品也十分讲究,这里是指普通人而言。)
外国人不太讲究礼物的实用性或是否昂贵,但非常在意礼物的包装是否精美,礼物是否具有观赏价值及文化品位。不懂得这一点,很多中国人在收到外国人的礼物后难免会有一些失望:一本画册、一个小瓷碟、一个针线包……这些在国内,几乎都是拿不出手的东西,却被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装好了送人,真是小气!其实,在欧洲,精美的画册是送给贵宾的高级礼品;而一个精致的包装,不但层层包裹着送礼者的心意,也能让主人获得更大的惊喜。
和礼物的包装一样重要的是它的故事性。礼物的故事性,是指礼品本身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或者其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有趣的故事,是否具有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纪念意义。
有的中国人不知道是因为腼腆,还是真的无话可说,把礼物交到主人手中就不发一语了,这样其实很可惜--很多经过精挑细选的礼物,就是因为送礼者的“低调”,最终在主人眼中也变得平淡无奇。如果能够在对方欣赏礼物的同时,将其背景、典故、内涵与意义逐一阐释给对方听,甚至适时地插入一些生动的历史掌故,主人一定会格外欣喜!
一枚清代御用古铜镜
有一个代表团在出国之前,携带了一批“文革”期间仿制的清代御用古铜镜作为礼品。虽然体积小、包装并不精美,价格也不高,但他们每送出一枚铜镜,都会精心地向外国朋友讲解铜镜背后的故事,包括中国清代的宫廷礼仪、铜镜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作用、铜镜的制作工艺及其上的装饰分别具有怎样的含义……事后证明,经过这番阐释,外国人对于这件礼品格外感兴趣;而围绕铜镜的交流,也传达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信息,很好地加深了彼此的情谊。
事实上,我第一次听说关于这枚铜镜的故事,正是作为受赠者的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的。当时,他兴致勃勃地在电话中提起刚刚得到的这枚铜镜,还绘声绘色地将代表团成员的讲解复述给我听,连声赞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真是太精致了,还说恨不得立刻去中国看看……你看,不过是一个在国内随处可见的小工艺品,经过一番文化的提炼和转述,竟然“升值”成为备受外国朋友青睐的礼物,可见在国外送礼时,历史与文化层面的表达真的很重要。
当然,如果时间仓促,“储备”也不够,在国外,最方便也最大众化的礼物莫过于一束鲜花了。最“贴心”的做法是,为主人着想,可以在拜访前一天请花店直接把花送到主人家里,这样就省得主人再多买鲜花了。若是女主人在家,鲜花自然应该送给她,但枝数应为单数,否则容易引起误会。
言而有信:不要给主人“surprise”
在接受外国朋友的邀请之后,万一遇到特殊情况不能赴约,应该尽早向主人解释、道歉(至少提前2~3小时),必要时甚至还应该事后亲自登门表示歉意。
外国人非常守时,早到或让主人久等都不礼貌,因此,一旦约定,一定要准时赴约--如果到得早了,宁肯在屋外稍做停留,也比太早“闯”入、使可能尚未做好准备的主人手忙脚乱好;如果有突发事件一时走不开,
或遇上堵车的情况,一定要提前致电向主人致歉,说明迟到的原因以及大概何时到,别让主人久等。
“言而有信”是最基本的社交原则,但不得不承认,还是有极少数中国人到了国外,也许是因为忙着“赶场”也许是因为“分身乏术”,真就把说过的话、约定好的事情忘在了脑后!我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尴尬的场面(只不过主角的身份从“客人”换成了“主人”):
爽约的中国代表团
我在巴黎曾接待过一个来自国内的代表团,他们在巴黎访问几天后,拟前往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访问,预计从卢森堡返回巴黎,全程需要五天左右。临出发之前,代表团的负责人嘱咐我帮忙约请一位法国朋友,准备待他们返回巴黎后见面一叙。因为时间仓促,他还特意委托我全权安排宴请与接待事宜。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法国朋友如期而至,我作为“中间人”也准时赶到。可是主人却迟迟不见踪影!我情急之下赶紧打电话询问,对方竟然还在卢森堡!更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主人,他竟然忘记了今天是约定见面的日期,直到接到我电话的时候,才猛然想起,连声道歉。可是,客人已经到了,主人却赶不过来,局面无法挽回,任何道歉都派不上用场。事已至此,我只好委婉地向客人解释,彼此十分尴尬地吃完了这顿饭。而事后代表团想另约时间见面,这位客人无论如何再也不肯“赏脸”了。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会有健忘的时候,但“爽约”真的非常不礼貌。尤其是在国外,这种行为无异于粗暴地掠夺别人的时间,而时间就是生命!因此,请务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此外,国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即使在做客时也喜欢“呼朋引伴”,不提前打个招呼就带上一两个朋友一起登
门--这样的“surprise”(惊喜)实在叫人难以接受,因为你既不敢保证自己的朋友也能受到主人欢迎,也不知道主人是否预留了“多余的”座位,极易引起尴尬。不过中国人一贯热情好客,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接受这样的“突袭”。但是到了国外,在没有征得主人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地带其他客人赴约是很失礼的行为,如果真的需要引荐,至少也应该提前问问主人的意思,让对方有所准备。
到达之后:主人家不是博物馆,禁止参观!
有的中国人在做客时喜欢参观主人的住房和庭院,尤其是第一次拜访时,总忍不住在别人家里四处转转,对家中的装潢和布置评头品足,或者拨弄屋里的一些摆设。这在国内没什么,但到了国外就犯了“大忌”,外国人大都无法接受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是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表现。
因此,到了主人家里,千万不要以为来到了“博物馆”,可以肆无忌惮地到处东张西望,甚至未经主人允许就“参观”内室,发表议论,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会让外国朋友反感的行为。即使是较熟悉的朋友,除了藏书、花草以外,主人的个人物品和室内陈设是不能随意触动的。并且,只有得到主人的允许,在其带领下你才可以参观内室。
当你抵达外国朋友家后,若门口无人迎接,应该先按门铃或敲门,并通报自己的姓名,在得到主人应允后才可以进门。进屋后,问候出现在你眼前的每一个人是必要的,尤其是主人的夫人(丈夫)和子女。即使是家里的佣人,也应该亲切地问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