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73800000037

第37章 《中庸》(1)

《中庸》原来属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说中最早且又最为精密的一篇哲学论文,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之孙子思之手。唐代的韩愈、李翱因维护儒家道统的需要,开始推崇《中庸》。至北宋,程颢、程颐对《中庸》更是褒奖宣扬,认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将之视为儒家道统的传文。南宋的朱熹把《中庸》与同为《礼记》中的《大学》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而以《中庸》为“四书”的思想基础。后来《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中庸》也因此更加备受重视。关于“中庸”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已有所论述,但尚未进行充分的展开,也未形成系统。在《中庸》中,中庸原则被提高到天道性命的高度,子思对孔子“过犹不及”和“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性命修养理论。子思之后,一些儒家学者尤其是宋明诸儒,又对《中庸》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发挥,最终使中庸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而由《中庸》所阐发的“中和”观念则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医学、建筑等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

一《中庸》题解

(一)“中庸”释义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篇,其中记载孔子的言论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论语》中唯一一处出现“中庸”概念的言论。在这里,孔子是将“中庸”视为一种“至德”,即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出的。根据孔子在《论语》中的一些论述,可知他所说的“中庸”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适中、适度之意,“无过无不及”,这是中庸的基本涵义;二是“扣其两端”,“允执其中”,这是实行“中庸”的具体方法。

后人根据孔子对“中庸”的一些说法,对“中庸”一词的具体涵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中”,二程说:“不偏之谓中。”认为“中”乃“天下之正道”。(朱熹《中庸章句》引)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庸章句》)陆九渊说:“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陆九渊集》卷二十九《黄裳元吉黄离元吉》)由此可见,“中”是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如将之理解为一种方法,则就是适度、适中、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如将之理解为一种行为,则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如将其理解为一种道德,则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所以,我们可以将“中”抽象概括为一种标准或基本原则。

对于“中庸”之“庸”,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将“庸”理解为“常”,何晏曰:“庸,常也。”二程说:“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章句》引)又说:“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这是将“庸”理解为“恒常”之意。这也就是《中庸》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因为道具有恒常的性质,所以才成为道。但朱熹却说:“庸,平常也。”这也就是《中庸》中所说的“道不远人”之意,“道”并非高高在上,而就寓于人们的平常日用之中,所以极为平常普通。二是将“庸”理解为“用”,《庄子》中说:“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说文》亦言:“庸,用也。从用庚。庚,更事也。”郑玄《三礼目录》也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用也。”这都是将“庸”理解为运用之意。

因此,如果我们将上述对“中”和“庸”的多种解释结合起来,那么“中庸”的涵义就可以概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庸”即无过无不及的常道,也就是“中”是一种恒常不变的定理和寓于人们平常日用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二是“中庸”即“中之用”,也就是对“中”这种基本原则的运用。其实上述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前者讲的是“体”,后者讲的是“用”,所以又可以将这两个方面总括为:所谓“中庸”,就是一种可以运用的无过无不及的正确适中的原则,这种原则恒常不变,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中庸》的作者

由于《中庸》中的内容前后不尽一致,所以关于《中庸》的作者等问题,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据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相关记载,其中说:“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这一观点在宋代之前几无疑义,郑玄、沈约、孔颖达、陆德明、李翱、二程、朱熹等均持此观点。汉代郑玄对此解释说:“《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三礼目录》)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更进一步解释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又说:“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这一观点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可以认为是当时及后世儒家学者几近公认的看法。

二是《中庸》非子思作,而是成书于秦汉之际。欧阳修以《中庸》中推崇“自诚明”的“生而知之”与孔子所说的“非生而知之者”相抵触,而认为《中庸》所传非孔子之意,而是谬传。其后清代的袁枚、俞樾等人以《中庸》中有所谓“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对秦统一后景象的描述,又有“载华岳而不重”等非鲁人之语,而认为《中庸》为秦统一之后乃至是西汉时期的作品。

三是认为《中庸》中的内容部分出于子思,部分内容则出于后人之手。如冯友兰早年认为,《中庸》中段自“仲尼曰君子中庸”至“道前定则不穷”多言人事,似乎是对孔子观点的发挥,是子思原来所作的《中庸》;前后两段乃后来儒者所加。徐复观则以朱熹将《中庸》分为三十三章为依据,认为《中庸》原来分为两篇,上篇自第一章至第二十章的“道前定,则不穷”,出于子思,其中也杂有其门人的话;其后则为下篇,是对上篇思想的发展,乃出于其门人之手。

其实,《中庸》一书与儒家其他的经典如《论语》、《孝经》等一样,并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逐渐完善的过程,其中最初的内容可能是由子思所记或所作,后来又有其他人进行了补充。因为孟子授业于子思门人,后来还形成了思孟学派,所以在对《中庸》进行补充的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子思的门人,另外一部分人很可能属于孟子一派。这一补充工作一直持续到秦汉之际才逐渐完成。故将《中庸》归于以子思为代表的思孟学派似乎更符合实际。

下面我们将子思及思孟学派的基本情况作一介绍。

子思(约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战国初期鲁国人,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关于子思的生平事迹,比较可靠的只见于《论语》、《史记》等极少的史料。相传子思受业于曾子,曾为鲁穆公师。子思曾一度迁居卫国,批评卫国的政治。又曾困于宋,其作《中庸》亦在困于宋之时。子思晚年,又迁居回鲁国,鲁穆公经常派人问候,还唯恐不能留住他。子思虽受穆公礼遇,但却常常直言不讳,认为能经常批评君主错误的人,才能算作是忠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子》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表记》、《坊记》、《缁衣》是子思的著作。1993年在湖北荆门的郭店出土了一批竹简,有的学者推断其中的多数篇章,如《缁衣》、《五行》、《性自命出》、《鲁穆公》、《唐虞之道》、《穷达以时》、《成之闻之》、《六德》等的主要内容都属于子思的作品。

起初子思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才发生变化。由于当时颇有影响力的理学家的大力推崇,特别是《中庸》作为儒家核心经典地位的确立,子思的地位终于在沉寂近千年后真正得到官方确认并得到褒扬,如在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子思被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又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又被封为“述圣”等。由此,子思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亦被正式确立,成为后世儒家崇奉的圣贤。

关于“思孟学派”的情况,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思、孟分别属于两个独立的学派,主要根据是,在《韩非子·显学》中有所谓“儒分为八”的说法,其中就有“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的区分,而韩非并未将思、孟视为一个学派,更没有提到二者的关系。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思孟学派的确存在,并且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之一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将子思与孟子放在一起加以批评,认为子思与孟子把原非属于儒家思想的“五行”学说当成儒家思想来宣传,而且内容空虚无类,且把这些学说当做是儒家先贤所说,对世间学人造成极大的误导和蒙蔽,实属乱儒之罪人。这说明在思、孟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根据之二是,《史记》中关于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的记载,说明在学术思想上孟子确实与子思存在师徒相承的关系,而宋代开始盛行的儒家道统说,也多把子思和孟子置于前后直接连续的位置上,视孟子为子思思想的后继传人。但因为对子思的著作真伪存在疑问,所以这一说法一直缺乏史料上的证据。而随着郭店楚简的出土,这一疑问也随之而解,可以确认在子思和孟子之间确实存在着渊源上的联系,二者不仅在学术传承上具有师徒渊源,而且在思想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目前唯一欠缺的史料证据是思孟学派之间的传承关系。

当代学者梁涛在对郭店楚简出土的儒家文献进行研究后,对思孟学派在先秦时期的大致状况进行了推测,他认为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因为二者思想上具有某种一致性,所以人们往往将其联系在一起,称为思孟学派。但在历史上二者则可能是分别独立的,当“孟氏之儒”出现时,“子思之儒”可能依然存在,后来由于子思之儒只是在墨守师说,缺乏创造,真正发展了子思思想的,反倒是后起的孟子学派。这样的解释倒是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有关疑问,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三)《中庸》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现在通行的《中庸》版本是朱熹编订的《中庸章句》,朱熹将之分为三十三章,但从论述的内容上又可将其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即第一章至第二十章,下半部分即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三章。上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子思阐明孔门心法的言说,其中多引孔子的原话,以发挥其首章文字的深切意旨。重点是对中庸的本义进行诠释,认为中庸是天道与人道赖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与运作法则,同时又是仁人君子所必须遵循与守持的高贵品德。同时对修身及治国的一些基本准则,作了具体深微的阐释。下半部分皆为子思为阐明儒学心法与圣者风范所立言,是全文中的精华部分,主要围绕着“诚”的观念,讨论了“尽性”、“合外内之道”、“参赞天地之化育”、“极高明而道中庸”等问题。

具体而言,可以将《中庸》的思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中庸》认为,人性为天命所授,循性而行即为天道的表现,将天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就是教化。对于人而言,当喜怒哀乐未发的时候,即是“中”的状态;喜怒哀乐表露出来而合乎法度,即是“和”的状态。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循性守道以致中和,就是人道与天道的相符,也就是天人合一。达到中和即可以使天下万物各得其位而生长繁育。

第二,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中庸即为无过无不及,过与不及都会偏离中庸,智者、贤者往往过之,愚者、不肖者往往不及。所以,中庸之道虽然就在人们的平常日用之中,但却很难达到,因此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君子能够时刻遵守中庸之道,小人则经常破坏中庸之道,所以,中庸又是判断君子小人的一个标准。

第三,亲亲尊贤的政治伦理观。《中庸》将政治与伦理结合为一体,认为为政之要在于得人,而得人在正己,正己要靠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仁义。亲亲是最大的仁,尊贤是最大的义。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而人性为天所授,故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君子、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天下的五达道;知、仁、勇为天下的三达德;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是治理国家的九条基本原则。上述几方面皆以亲亲为根本,能做到上述几方面则天下可以大治。

第四,论“诚”。《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是万物的根本,不诚无物。人通过自身的德性修养而达到至诚的状态,就可以尽己之性,由尽己之性则可尽人之性,由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人可与天地并列为三,而与天地一起化育万物。所以,“诚”不仅成己,而且成物。因此,唯有至诚之人才可以为天下制定纲纪,确立治理天下的根本法则,通晓天地化育万物之功。达到“至诚”的方法则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人格地图

    中国人人格地图

    本书以中国人的6种主要人格特征为主线,基本上介绍了全国各省人的人格特征。在对各省人人格特征的介绍中,不但深刻揭示了历史地理环境与人格特征的内在联系,还客观地评述了其人格中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建议。
  • 历代诗歌(下)

    历代诗歌(下)

    与词、曲相比,中国的诗歌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它兴起得早,且经久不衰,青春长在。
  •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穿越古今时空经纬,和岁月珍藏回溯久远年代,收藏的旅程并不寂寞,有你我一起品味珍藏的妩媚。收藏的旅程既不单调也不落寞,沿途交叉闪现的宫廷、民间、博物馆收藏的繁复风景,沉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收藏的旅程》在众多的藏品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惊心动魄,或许扑朔迷离,它们无比生动传奇,倾诉着岁月珍藏中的艰辛和快乐,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历史和文化
  • 国学全知道

    国学全知道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一个人如果对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语焉不详,那岂不汗颜?《国学全知道》这部书,内容极其广泛,伦理道德,礼仪民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国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本!
  • 茶文化与茶艺

    茶文化与茶艺

    本书共分为基础知识、现代茶文化、技能训练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知识、茶艺编创、茶席设计、茶文化的发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茶叶的识别与储藏等。
热门推荐
  • 暴君的天价弃后

    暴君的天价弃后

    “奉皇上圣旨,鸩酒,白绫,请娘娘自选一样上路。”“我若不就死呢?”“皇上说了,若娘娘抗旨,末将可不择手段。”那一日,鸟尽弓藏,她的家族被连根拔起,她也迎来了死期。那一日,她被迫饮下穿肠毒酒,毒发攻心,却求生不得,求死也不能。身陷囹圄,漫长而痛苦的煎熬,终究耗尽她的爱。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情丝斩断,涅槃重生,且看弃后如何逆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且自流年,爱在永年

    且自流年,爱在永年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缺少爱的女子,想要留恋,留恋那曾给予她在寂寂年少时温暖过她的男子,他却已成为别人的丈夫,;而当那个笑意温暖的离婚男人出现的时候,她的心早已千疮百孔,取和舍,得与失,她站在来时的路上,回头看看,却发现此时已是归途......在寂寞流年,一场错爱之后,她何去何从?
  • 一子弈天

    一子弈天

    我有一子与天弈,浪迹仙凡再化龙;仙魔神佛同河渡,且看山河多峥嵘。一曲唱罢,道友若是闲暇无趣,不妨随小道去这一子弈天中看看不一样的仙凡神魔。
  • 如果可以,我宁愿不曾遇见

    如果可以,我宁愿不曾遇见

    我叫夏寒曦,夏氏集团的千金,八岁时被人暗算丢失了记忆,十七岁我最爱的哥哥也被人害死,十八岁生日前被人诬陷与唯一的几位闺蜜闹翻,最后在我家的游轮上跳海……但是,哥哥的仇还没报,我再次活了过来,开启了我的复仇之途……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符星魂

    魔符星魂

    传说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妖魔不时出现,危害人间……传说中,有一批护身符,能让它们选中的主人阻止可能来临的灾难……
  • 终是时空负你我

    终是时空负你我

    莫名穿越至二十一世纪,被她救下,以身相许……异国它乡崛起却是分离的开始……终是时空负你我……终是跨越时空爱不得……
  • 网游之光环王

    网游之光环王

    话说骑士最标志的技能之一就是光环了,可光环一次就只能开一个,这不爽,如果能够开好多好多的强力光环,那会怎么样子呢?嗯,咱们的主角就是这样一个骑士!一个小青年的游戏奋斗史,为金钱美人而奋斗!所以呢,这是一部后宫游戏小说,卫道士们千万别进来哦!嗯,就这样了。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 再嫁得夫:良姻

    再嫁得夫:良姻

    所遇非人,拣了一条命的古代原生女不得不再婚。原以为二婚的日子就这么将就着过了,谁知竟能再遇美好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