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应“四不出门”
邵雍先生说自己在四种情况下不出门:即大风、大雨、大寒、大热。我认为,遇到这四种天气,非但不可出门,而且就是在家里,也应当在密室中静心调理,以调养天地和合之气。遇到电闪雷鸣的天气,更应当闭口肃容,对上天的恼怒保持敬畏之心。如果遇上春秋的好日子,可以扶着手杖,到外面逍遥慢步,这样可以尽情抒发沉郁的情感。
出游必须事事安然
偶然到附近游览,茶具、果饵这些东西,必须准备周全,以备不时之需。可以将这些物品置放在竹箱中。用竹制作成盒子,盒中有数层,外面用环束住,这样一只手就可以提起。《礼记·王制》说:游乐时带着饮食,是说把酒食也准备好。当然,如果只到近处,这些东西也就不一定都要具备。
春秋时节,天气冷暖无常,即使偶尔到附近出游,绵衣、夹衣也必须随身携带。因为往往在顷刻之间,天气就变得大不相同了。如果没有事先准备好,突然热起来还可以,突然冷起来就足以使人患病了。
乘兴出游,距离不过在村镇之间,可以乘着小船泛游,但小船的前后必须遮蔽起来。白居易作诗说“一茎竹篙剔船尾,两幅青幕覆船头”形容的就是这种情形。小船中不能摆设椅子,如果摆设椅子,人坐在高处,就会感到摇动不安。但可以制作一些无腿的环形椅子,平放在舟板上,人坐在上面,与坐环椅没有什么区别。平日在家,不妨将这些环形椅子移放在便榻上,也可以小坐休息。
小船中可以另外置放褥子,褥子要厚实、狭长,既可以在上面小坐,也可以睡卧。还可放一个枕头,枕头要短而高,可以靠手臂,也可以把头枕在上面。人稍稍觉得有些懒倦,就可以躺在上面小憩。总之,有了它,无论坐还是睡,都感到很安然。
老人出游必备三物
外出爬山,脚力强健的人,可以准备一双游山穿的鞋子。每次做鞋,必须缝制两双,上山时,穿底子前薄后厚的鞋子;下山时,则穿底子前厚后薄的鞋子。趁着合宜而穿,即使不穿的,也可以让随行的童子带上。古人有一种“登山屐”,屐的前面没有齿,特别适合爬山用。
另外,还要准备一只折叠凳。折叠凳也是一种游具,它有四条腿,两两相交,边沿只有前后,用木棉缕绷作为凳面,这种凳子既柔软又可以折叠,现在俗称“马踏子”。制作这种凳子,从明朝开始就有了,明朝王圻、王思义所撰的百科式图录《三才图会》就有相关的记载。我作过一首诗:“稳坐看山权当榻,不妨折叠入游囊。”老年人出门,让童子带上它相随。疲倦时,可以借此稍稍坐一会儿,并不是专门为游山准备的。
李白在《戏赠杜甫》中说:“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苏东坡也曾头戴斗笠在雨中行走,并绘成《笠屐图》。斗笠是古人经常使用的物件,既可遮雨,也可防日晒。夏秋之初,拄着手杖出游,也可以预备一只斗笠。制作斗笠,可以用棕皮和藤条。如若嫌其稍稍重了一些,还可用竹子作为骨架,将黑纱蒙在上面,这样似乎轻便一些。另外,用二寸左右的纱布,垂在斗笠边,称为“笠檐”,也可以防日晒。
老人远行应有女伴
老人出游不能到很远的地方,只宜在乡里间往来游玩。《礼记·曲礼》说:“行役以妇人。”意思是说,出远门要带着妻子。老人如果迫不得已要远行,带着妻子同行,这是考虑周全的想法。因为女人举动柔和,旅途中使唤起来方便。但是这也是古人身体衰老瘦弱,才不嫌这样做过于麻烦。当然,如果有勤快谨慎的童仆在身边伺候,自己也习惯了,也未尝不可。
出门远行,一定要为第二天的住宿考虑。除各项物件都准备好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备好床帐。要准备好两个宽大的折叠凳,或用棕绷,或用皮绷都可以。两凳相接并排,凳的长宽和床的式样一样。听说军营中多使用这种物件。床帐要用有骨架、可以架起来的那种。严冬远出,还要准备帽子。有种帽子名叫“将军套”,帽边是用皮子制作的,开了四个口,分成四块,前边垂下与眉毛齐,后边垂下能将颈部遮住,两旁垂下还可以遮住耳朵和双颊。偶尔想折起来,可以用纽扣扣好,看上去如整边一样。这种帽子,无论寒暖或在水上、陆上出游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