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90900000001

第1章 论宋朝的礼乐教化(1)

朱瑞熙

宋朝统治阶级通过礼乐教化来加强对本阶级各群体的约束,同时加强对其他各阶级的控制。

一、提倡天命论

宋朝统治阶级提倡天命论,以此作为一种统治阶级自我约束以及控制被统治阶级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天命论,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本命题上。汉朝董仲舒提出“灾者,灭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把天看成有意志、有目的、能对人类赏善罚恶的“人格神”,天借灾祥符瑞表达意志。董仲舒的理论表现形式是“天人感应”。这种理论对于尊严无上的最高统治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至少可用天变来警戒他们,提醒他们勉修政事,切勿穷兵赎武,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等。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同、合一,本来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但在中国古代却在政治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可以约束最高统治者滥用权力。

治平四年(1067)八月,汴京地震。神宗问宰辅:“地震何祥也?”曾公亮答道:“天裂,阳不足;地震,阴有余。”神宗问:“谁为阴?”曾公亮答道:“臣者,君之阴;子者,父之阴;妇者,夫之阴;夷狄者,中国之阴。皆宜戒之。”吴奎说:“但为小人党盛耳。”神宗听后,颇为不快。(《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〇《宋英宗》)曾公亮和吴奎试图启发年轻的神宗通过灾变来修省政事。

司马光在其著作中反复论述天命论。他认为:“天者,万物之父也。父之命,子不敢逆;君之言,臣不敢违。……违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又说,“智愚勇怯,贵贱贫富,天之分也;君明臣忠,父慈子孝,人之分也。僭天之分,必有天灾;失人之分,必有人殃。”(《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四《迂书·士则》)把天看成有人格、有意志的全知全能者,凌驾于人类和万物包括帝王之上。这样,就形成了天—帝王—臣僚的关系,帝王之上还有“天”这个宇宙的主宰,帝王就不可能为所欲为了。张载和范祖禹等人也持类似的天命论。张载认为:“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正蒙·诚明篇第六》)范祖禹说:“天人之交,相去不远,惟诚与敬可以感通。”(《宋文鉴》卷五九范祖禹《论明堂》)天人可以“相交”、可以“感通”。关键是人应做到诚明或诚敬。

王安石把天看成无意志的自然界。他说:“夫天之为物也,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常,无反无侧。”(《王文公文集》卷二五《洪范传》)王安石承认有“命”,“命者,万物莫不听之者也”。又说:“由于道、听于命而不知者,百姓也:由于道、听于命而知之者,君子也。”(同上)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有人认为王安石提出了“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观点。熙宁二年(1069),有人对神宗说:“灾异皆天数,非人事得失所致者。”大臣富弼听说此事,十分感叹说:“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去乱亡无几矣。”(《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一《宋神宗一》)次年,王安石在神宗前阐发“三不足”说。他说:“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惟恐伤民,此即是惧天变。陛下询纳人言,无大小惟言之从,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又说:“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变改?”(《宋史全文》卷一一)熙宁五年,他对神宗进一步说明“畏天”论的消极性。他说:“陛下正当为天之所为,知天之所为,然后能为天下之所为。为天之所为者,乐天也;乐天,然后能保天下。不知天之所为,则不能为天之所为;不能为天之所为,则当畏天。畏天者,不足以保天下。”(《长编》卷二三六)认为必须认识“天”,去做“天”要求做的事,不然,只能消极地“畏天”。王安石这种认识自然和顺乎自然规律行事的思想,显然是进步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在当时如果一味宣扬这种不畏天的思想,却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即对至高无上的皇帝的最终裁决权缺少有力的约束。至哲宗时,坚持王安石新法的宰臣章惇也殊不以天变为可惧(《长编》卷四九一)。到徽宗时,权臣蔡京继承“三不足”说,因此无所顾忌,胡作非为。如蔡京诱导徽宗纵情享乐,说:“事苟当于理,人言不足恤也。陛下当享太平之养,区区玉器,何足道哉!”(周辉《清波杂志》卷二)徽宗和蔡京也不畏天变,以致“一卉一木之异,指为嘉瑞;天地灾变,隐而不言”(《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一《宋神宗一》)。

与王安石同时的程颢和程颐,以及南宋的朱熹,显然吸取了北宋的以上两种天命论,从哲理的高度,以“理”说“天”,又以“天理”替代“天命”,把天人合一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程颐对汉儒的天命论认为“皆牵合附会,不可信”。同时,又认为:“天人之理,自有相合。人事胜,则天不为灾;人事不胜,则天为灾。人事常随天理,天变非应人事。如祈寒暑雨,天之常理,然人气壮则不为疾,气羸则必有疾;非天固欲为害人事,德不胜也。”(《程氏外书》卷五)他认为“天命”是不可知的。他说:“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一下)只要穷理尽性,就能知道“天命”。南宋时,朱熹对传统的天命论和王安石的否定天人感应论持折衷态度。他对汉儒的“天人感应”说认为难以全部相信,他说:“《洪范》庶征,固不是定如汉儒之说,必以为有是应必有是事。多雨之征,必推说道是某时做某事不肃,所以致此,为此‘必然’之说,所以教人难尽信。”同时,他又不赞成王安石否定一切感应,说:“如荆公又却要一齐都不消说感应,但把‘若’字做‘如’、‘似’字义说,做比喻说了,也不得。荆公固是也说道此事不足验,然而人主自当谨戒。”要求皇帝遇灾变时“谨戒”。总之,他认为“如汉儒‘必然’之说固不可,如荆公‘全不相关’之说亦不可”(《朱子语类》卷七九《尚书二·洪范》)。此外,朱熹进一步发挥二程的天理说,认为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活泼泼地,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天理“只是一源,敬见万物”。天理是可知的,“见得透彻后,都是天理”(《朱子语类》卷四一《论语二十三·颜渊篇上》)。朱熹还提出“天命即是天理”,“命者,理之用”(《朱子语类》卷四六《论语二十八·季氏篇》,卷五《性理二》)。而命又有两种,一种是从气即气禀而言,“人之所以寿夭穷通”,“厚薄清浊之禀不同也”;一种是从理而言,“天道流行,付而在人,则为仁义礼智之性,如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谓性是也”。两种“皆天所与,故皆曰命”(《朱子语类》卷六一《孟子十一·尽心下》)。具体而言,如“死生有命”,“是合下禀得已定,而今着力不得”;“富贵在天”,“是你着力不得”(《朱子语类》卷四二《论语二十四·颜渊篇下》)。他依据理气学说,提出人们富贵、贫贱、寿夭不同的原因,是所禀“气”的清浊、厚薄等而致。随后,他又提出人们还应从“畏天命”而“知天命”。他说:“‘畏天命’三字好,是理会得道理,便谨去做不敢违,便是畏之也。如非礼勿视、听、言、动,与夫戒谨恐惧,皆所以畏天命也。然亦须理会得天命是恁地,方得。”(《朱子语类》卷四六《论语二十八·季氏篇》)他不赞成盲目的“畏天命”,而是要“理会”“天命”道理的所以然,也就是“知天命”,再遵照道理去做事。朱熹的“天命论”显然把传统的天命论发展了一大步。

二、正统论

如何认识宋朝以前的历史?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是摆在宋朝学者面前的两个问题。

最早系统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是北宋著名学者欧阳修。仁宗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撰《正统论》3篇。他说正统是指“王者所以一民而临天下”,其中“正”是“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是“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从周亡到后周显德间,共1216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其间“可疑之际”有三,即周、秦之际,东晋、后魏之际,五代之际。第一,统之“德”是正统,即“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当无问题。秦始皇统之虽不以德,但仍然是统,即“始虽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于一”。汉儒“溺于非圣曲学之说”,否认秦为正统,理由是秦始皇“废弃礼乐”,“用法严苛”,“其兴也不当五德之运”。但秦始皇的“不德”,“不过如桀、纣”,“桀、纣不废夏、商之统,则始皇未可废秦也”。所以,尧、舜、三代、秦、汉、隋、唐以及宋朝都属正统。第二,有些朝代“不幸而两立,不能相并,考其迹则皆正,较其义则均焉,则正统者将安予夺乎?”(欧阳修《居士集》卷一六《正统论上、下》)这些朝代如东晋和后魏,未能统一,也不能算“统”。第三,有些朝代正是“天下大乱,其上无君,借窃并兴”之时,自然“止统无属”(《居士外集》卷九《明正统论》)。这些朝代如五代的后唐、晋、汉、周,“始终不得其正,又不能台天下于一”,所以不可称“正统”。第四,不能概以德为评判标准,而也应考虑客观事实即“直较其迹之逆顺、功之成败”。如曹“魏之取汉,无异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夫得正统者,汉也;得汉者,魏也;得魏者,晋也。晋尝统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则魏进而正之不疑”(《居士外集》卷九《魏论》)。又如五代的后梁,“推其迹”也属正统(《居士外集》卷九《明正统论》《梁论》)。

欧阳修的正统论得到当时许多史学家的赞同。但是,他以曹魏和后梁为正统之说,也遭到非议。章望之撰《明统》3篇,反驳欧阳修的魏、梁正统论(《宋史·章望之传》)。章望之认为“魏不能一,则魏不得为有统”。仁宗至和二年(1055),苏轼撰《正统论》3篇,支持欧阳修的“正统”论,而反驳章望之的“霸统”论。苏轼提出,章望之认为“魏不能一天下,不当与之统”,但“魏虽不能一天下,而天下亦无有如魏之强者,吴虽存,非两立之势,奈何不与之统”?苏轼认为正统有名与实两个方面:“正统”是“有天下云尔”,属“名”,即“有天子之名”;“有天下之实”,属“实”。又认为“正统者,恶夫天下之无君而作也”,即使“天下”“不合于一”,但“君子不忍絶之于无君”。所以,“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即使“篡君者,亦当时之正而已”,据此推理,魏以其国力之强大已有“天下之实”,而且也是“当时之正”。苏轼在批评章望之“以实言而不尽乎实”的同时,实际把五代的后梁等也视为正统。他说:“尧、舜以德,三代以德与功,汉、唐以功,秦、隋、后唐晋汉周以力,晋、梁以弑。以实言之,则德与功不如德,功不如德与功,力不如功,弑不如力。是尧、舜而下得统者,凡更四‘不如’,而后至于晋、梁焉。”(《苏轼文集》卷四《正统论三首》)

与苏轼同时的毕仲游和王安石,前者勉强承认曹魏、西晋正统说,后者贬低蜀汉。毕仲游《正统议》认为,“曹魏之继汉,司马晋之继魏,虽取之非道,而子孙血食或五六世,或十数世,较于当日,又无其他长久之主以相拟,故亦可独推其统而言正矣。”他甚至从西晋、宋、齐、萧梁的传承关系,认为“晋既为正,故疑梁亦为正统也”(《西台集》卷四)。王安石则在《读蜀志》诗写道:“千载纷争共一毛,可怜身死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王文公文集》卷七三)诗中对刘备君臣无赞美之意,而“咎其为纷争,而俾为求田问舍之举”,显然贬低蜀汉(元人刘埙《隐居通议》卷一一《半山读蜀志》)。

宋神宗时,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该书虽说仅借年号以纪事,“彼此均敌,无所抑扬”,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司马光虽一再声明此中“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资治通鉴》卷六九《魏纪一》)。但实际仍有正统存在,且以曹魏为正统,曹魏以后的宋、陈、隋、唐以及五代均属正统。

北宋学者之所以大都以曹魏为正统,是有其社会背景的。宋太祖是在后周末年“主少国疑”的情况下以“禅代”的方式黄袍加身;同时,北宋与北方的契丹、西北的夏国三足鼎立,而北宋建都在北方,所处形势与三国的曹魏颇为相似。因此,从欧阳修到司马光论正统都“主于帝魏”(《隐居通议》卷二四《通鉴帝魏纲目黜魏》)。

南渡后,正统论又起了变化。张栻编《经世纪年》,采用习凿齿《汉晋春秋》的史观,以蜀汉为正,全书“直以(蜀)先主上继(汉)献帝为汉,而附魏、吴于下方”。朱熹编《通鉴纲目》采用此说,黜曹魏为篡,也“直以昭烈(刘备)上继献帝,世许其正”。宁宗庆元间,庐陵士人萧常撰《续后汉书》,所记事从昭烈帝章武元年(221)至少帝(刘禅)炎兴元年(263),另编《吴载记》和《魏载记》(《隐居通议》卷二四《通鉴帝魏纲目黜魏》)。理宗时,郑雄飞也着《续后汉书》。稍后,翁再撰《蜀汉书》。皆以蜀汉为正统(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正闰》)。

南宋学者之所以改以蜀汉为正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宋高宗“以宗枝再造”,与刘备建蜀汉相类,因此“自不得以蜀为讹”(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三清代翁元圻注)。南宋末年,学者陈过反驳朱熹的正统说,指出《通鉴纲目?序例》及其言论的自相抵牾之处,认为“三代而下,独汉、唐、本朝可当正统,秦、晋与隋有统无正者,当分注”。五代的后梁、唐、晋、汉、周“皆不得正统”(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正闰》)。周密编写《癸辛杂识》时,正是南宋末年以后,已没有宋朝的那些顾忌,因此敢对朱熹的正统说提出异议。

三、冯道评价的变化

冯道(882-954)是五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人物。唐末,冯道为幽州掾,迁河东节度掌书记。后唐庄宗即位,任翰林学士,逐渐显贵。明宗时,任端明殿学士,不久晋升宰相。明宗死,立第五子李从厚为帝(闵帝),潞王李从珂谋反,冯道率百官迎接,立为帝(末帝)。石敬瑭(晋高祖)起兵灭后唐,冯道为首相。石敬瑭死,拥立齐王(少帝)。契丹灭后晋,又归附契丹,朝拜辽太宗于京师,授太傅。后汉高祖建国,为太师。后周灭后汉,为太师兼中书令。显德元年(954),周世宗亲征北汉,冯道劝阻且不愿随行,为山陵使,不久病死。冯道历任五朝十一帝,三次入中书,在相位二十多年,自称“长乐老”。“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冯道死后,“时人皆共称叹,以谓与孔子同寿”(《旧五代史?冯道传》《新五代史?冯道传》)。

入宋后,与冯道有类似仕宦经历者,如范质、王溥、魏仁浦、薛居正等,仍受太祖重用,皆曾任宰相之职。开宝间,薛居正监修五代史,即《旧五代史》,将冯道列入后周的大臣,以一卷的篇幅详载其经历,措辞也无贬意,最后总结其一生说:“道历任四朝……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俭,逮至末年,闺庭之内,稍徇奢靡。”参照薛居正的经历和当时士大夫“皆习见以为固然无足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二《张全义冯道》),《旧五代史》对冯道肯定不会有抑辞。宋太宗曾对宰相说:后晋石敬瑭“求援于契丹,遂行父事之礼”,“冯道、赵莹位居宰辅,皆遣令持礼,屈辱之甚也”(《长编》卷二六)。太宗认为石敬瑭对契丹甚为屈辱,但并没有对冯道加以谴责。

同类推荐
  •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康桥再会:徐志摩浪漫诗歌精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与林徽茵的一段传奇姻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为人所深思。而志摩有关爱情的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你一种有灵性的尤物,历经生活的洗礼,蜕变为一首永恒的歌谣,世代相传。他的歌谣有一点迷幻,有一点彻悟,有一点执著,还有一点不可知的气息。他的歌谣让干燥的空气变得温润,让我们无望的生活变得生动,也让我们沉睡的心灵从此苏醒。
  • 周梅森

    周梅森

    本书精选了作者优秀中篇小说五篇和随笔散文四篇,代表了作者除长篇小说之外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
  • 怒放的爱恋

    怒放的爱恋

    民国名人是名副其实的风流一代,其婚恋故事更是长久以来后人关注探索的焦点。他们留下了大量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又自然流露出学识趣味的情书,这些文字便成为一份岁月的动人遗赠。名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灵世界在其中得到了最至情至性的展现。
  • 石然札记

    石然札记

    《石然札记》是作者本人将近40年的生活、学习、实践中的所闻所见、所学所想、所经历一一记下的资料(心得、感想等)。怀旧忆往,谈古论今,真知灼见,字里行间经验和性情交相辉映。历经沧桑的耿直感悟,深厚博大的处世哲学尽在其中。可喻为:思极深而不晦,情极衷而不伤。
  • 中国文学史话

    中国文学史话

    胡兰成于1974年受聘到中国文化学院讲学,1976年返回日本侨居。彼时,仙枝、朱天文、朱天心等一群年轻人正通过胡兰成的书信指导,在文坛领袖朱西宁的直接引导下,办起了文学刊物《三三集刊》,开始追求文学理想。为了鼓励青年写作者,胡兰成亲自撰文指导,遂有此书《中国文学史话》,实际上是胡兰成给仙枝、朱天文等年轻弟子的文学教材。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拯救我的偶像

    穿越之拯救我的偶像

    31世纪美少女穿越到千年以前强悍拯救偶像的同时也不忘记卖个萌,吃个豆腐。可是这过程为何如此一波三折,闻着伤心见者落泪。美少女表示:穿越虽易,恋爱不易,且爱且珍惜。且看美少女拯救偶像守护恋情奋斗史!
  • 这个系统欠修理

    这个系统欠修理

    一个残缺不全的系统,一个勤奋努力的宿主。我要兑换一件神器,抱歉,系统残缺,请补全后方可兑换;我要改良功法,抱歉,系统残缺,请补全后方可改良。你啥都不能做,那你是个什么鬼,我是无所不能的系统,那你的无所不能在哪里?抱歉,系统残缺,目前啥也不能,请补全后无所不能。
  • 灭仙成道

    灭仙成道

    仙道已错,那便灭仙道,成就巅峰,明悟自身之法,踏出无上道途
  • 殿下每天都在黑化

    殿下每天都在黑化

    姜影落水后穿越了,捡到了一个落魄皇子,每天战战兢兢地躲避身边的明枪暗箭,带着小皇子在宫中夹缝求生。好不容易养大小皇子,满心欢喜,本以为可以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哪知当初的小奶狗变成了大狼狗,一言不合就黑化。姜影被扑倒的前一刻还在想。特么的古代人太早熟了!
  • 武林外传之我在同福打酱油

    武林外传之我在同福打酱油

    本文男女主1v1,男主:杨凌,女主:郭芙蓉本文无系统,有金手指,不过用处不大。孤儿杨凌意外触电穿越至武林外传。混进同福客栈,等着女主到来。笑看同福发展,看杨凌和同福诸位一起开展不一样的同福奇缘!
  • 能力第一 学历第二

    能力第一 学历第二

    本书从定位、交际、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总结了规划能力、沟通能力、拓展人脉的能力、管理时间的能力、学习和适应的能力等多种人一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论述了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并有效运用这些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期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摆脱无奈的现状,开创一个成功而幸福的精彩人生。
  • 轮回之神魔大帝

    轮回之神魔大帝

    一世又一世的轮回,是絮絮缠绵在身的爱恨情仇。一程又一程的攀登,有无数羁绊在前的坎坷艰难。但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回眸相望,你又在何方?
  • 夜行搭档

    夜行搭档

    孟晓没想到自己竟然重生回到了自己的高中时代。苍天怜悯,知道她就是因为自己高中时没有好好学习,才过的如此一塌糊涂,所以才又给了她一次机会,她一定会好好珍惜,好好学习,绝不早恋,考上好大学。孟晓记得高三的一同桌,高考落榜,复读一年竟然考到了上京理工大,绝对的学霸啊!!!本着能拉一把是一把,多条朋友多条路,孟晓重生后拉着学霸一同走上了“好好学习”这条不归路!直到某一天晚自习过后,在学校操场,一条白影自孟晓眼前飘过,孟晓脸色发白且死命拽着同桌的胳膊,不敢置信的问:“你看见了吗……那个……那个……”“你说的哪个?那个白的?……看到了”“额……”从此以后,他俩真的走上了不归路……
  • 快穿之入梦拯救系统

    快穿之入梦拯救系统

    她失忆了,有一个救梦系统告诉她想得到记忆想回去就必须要进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梦里做任务。系统说:“这些梦是压垮他们最后的稻草了,你必须拯救他们,成为他们心里最至高无上的神明。”神明吗?她不敢做,可是这是最后的选择了。——随笔之作,无须等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